用户名:  密码:    

祝福(高中语文)

双课堂教学实录


2012-12-06 08:33:00   来源:信息管理中心   撰稿:杨帆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案例特色  本案例最大的特色是依托网络平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去探索、去思考,以点带面,触类旁通,只有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了,才能达到“学教合一”的目的。   《祝福》这篇小说篇幅长、难度大,但运用...

案例特色

  本案例最大的特色是依托网络平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去探索、去思考,以点带面,触类旁通,只有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了,才能达到“学教合一”的目的。
  《祝福》这篇小说篇幅长、难度大,但运用此案例,效果很好。
  本案例充分利用虚拟课堂:在课前伸一只手——课前,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充分阅读文本,熟悉文本的每一个细节,独自感受,独自思考,主动质疑(质疑就是学生思考的结果);在课后伸一只手——拓宽视野,以点带面,触类旁通;课前、课中浏览同学的各种帖子,积极跟帖,和其他同学平等“对话”,或“欣赏”或“指出不足”。 在虚拟课堂里学生提出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都能达到动态生成、合作共享的目的,使每一个同学都能同时参与,同时“发言”,很好地体现了分层教学、自主学习,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打破了以往单一课堂优等生唱主角的局面。
  虚拟课堂很好地解决了在现实课堂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者解决不彻底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学生阅读思考的结果,是学生期待解决的问题,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虚拟课堂和现实课堂优势互补,达到了老师“讲”与“不讲”的辩证统一,走出“讲了不必讲的,而学生希求的又没有去研讨”的课堂怪圈。
  此案例真正做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去探索和去思考,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达到了“学教合一”。

教学设计

  
  鲁迅的小说《祝福》是粤教版必修3第三单元的第一课,也是高中教材的第一篇小说。《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是《彷徨》的第一篇。鲁迅在作品中发扬了批评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对二十世纪初中国农村社会现实,多侧面地作了真实的艺术再现,深层次地剖析了社会痼疾。让我们深深地感到封建思想、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摧残是无以复加的,它是套在我们民族身上的镣铐和锁链。

  本文属于历史底蕴深厚的文章,深层次地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普遍文化心理。


  
  根据“教学职能观”的理论,从“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这一点出发,以“如何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导向要求,借助智能课堂(电子书包)网络学习平台,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多一点资料的呈现,多一点自主阅读,多一点主观感受,少一点讲解。合理而有效地利用网络平台学习,使学生爆发出从未有过的巨大能量。

  1.课前

  阅读教学中主体是学生,教学的任务是解决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课前学生充分独立阅读,独自感受,独立思考,然后在此基础上提问。问题的提出是阅读的结果,是阅读思维的阶段性成果,而且是一种探索性的成果。这些问题也就是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实际的、自然的心理需要,是学生自己独立阅读的心理流程中自然产生的内在问题。

  课前,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学案,独立阅读,独自感受,独立思考,将自己思考的结果发在网络平台上。这样,学生自觉地释放自主性,既要尽量地写好自己的思考结果,生怕落后于人,又能和其他同学平等对话或欣赏或指正或答疑,避免“热热闹闹一场空”的形式主义虚假现象,真正地实现有效教学。强化行为过程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处于主体地位的标志,能激发学生动脑思、动笔写的本能。

  课前,老师充分阅读领会学生的问题和疑惑以及互动情况,引导学生将共性问题整合成几个大的问题,以便设计现实课堂教学。学生提的问题往往过于琐碎,其实隶属于几个方面的问题。如果课堂解决过多的问题,学生的完整的阅读心理流程被冲击得支离破碎,甚至杂乱无章;而几个大的问题,可以深切入,广分析。这样的课堂变得有效而又有针对性。

  课前学案分成几个学时,一个个任务逐步引导学生去阅读、思考,由浅入深,步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课中

  课中,组织学生探讨甚至探究整合的共性问题,可以使教学走出“讲了不必讲的,而学生希求的又没有去研讨”的课堂怪圈。从而很好地做到针对学生的问题和回帖与学生一起评析,时而和学生平等对话,时而欣赏学生作品,时而点拨,时而又还原成主导的独特角色。

  当然,在现实课堂里,老师不能简单地组织学生探讨问题本身,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性阅读层面,还要顺势引导学生深入到探究阅读的层面——作者写作这篇小说的意图。这里一定要顺势引导,而不是单独设计问题来讨论,毕竟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高深的问题。

  3.课后

  课后,在现实课堂的基础上,学生借助网络平台对课本内容进行纵深的探究,进一步深刻地理解课文。另外,借助学习平台,学生进行广泛地延伸阅读,进一步直观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普遍心理以及其他国家传统文化的普遍心理,用现代观念去审视作品,并且写下自己的心得与思考。

  这样学生可以很好地启动自身的心理活动,不间断地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从而获得全面发展。

  
  1.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蕴含的爱憎之情。
  2.通过自主研读文本、互动协作,提高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
  3.通过自主研读文本和拓展资料,把握小说主题,领悟文化对人思想的禁锢,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

  
  1.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把握小说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自主阅读(泛读和精读结合)、交互学习、教师点拨

  
  课 前
  一、教师活动

  1.创建《祝福》课前学案(具体内容见《祝福》学案)。
  2.引导学生在学习平台上互动讨论,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适时引导。
  3.研读学生发的帖子,针对学生提出的质疑,补充“有关封建礼教的介绍”,创建拓展延伸《我之节烈观》的学案。
  4.浏览回帖,并与学生一起确定未能解决的共性问题,找准现实课堂的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二、学生活动
  1.积累整合相关小说常识。
  2.自主反复阅读文本,并在文中圈点,写下自己的感想或评论,并浏览其他同学的感受。
  3.在平台上提出自己的问题。
  4.自主学习拓展阅读“有关封建礼教的介绍”和《我之节烈观》,浏览其他同学的疑问,并跟帖答疑。
  5.就人物形象和死因的分析发帖,同时浏览同学的发言,做到相互借鉴,互动讨论,升华认识。
  6.互动协作整合共性问题。

  课 中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展示整合的问题,学生讨论决定第一节课应解决的问题
  师生活动:老师提示:从理解文章内容的角度——由浅入深,由外至内,即应该按照我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学习;一节课应围绕一个主题,或者说解决一个大方面的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老师点拨。
  设计意图:课堂真正由学生做主,解决学生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老师的问题。另外,引导学生把握学习知识的规律——由浅入深、由外至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浏览整理出最合适的建议
  师生活动:学生浏览“建议”。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反复阅读后,他们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知道缺什么,因此,学生对自己学习的需求是明确的,他们知道用什么方式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当然,老师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也需要把握和分寸。老师采纳学生的合理建议上课,学生更易接受上课的方式,没有那种被迫学习之感,这样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合作探究学生整合的问题
  师生活动:老师预设学生探究问题过程中需要补充的资料,预设学生第一节可能解决的问题(社会背景问题和标题的问题),提前做好准备。老师根据学生的问题,给予提示,引导学生讨论。学生研读文本——时而齐读、时而默读、时而跳读,小组讨论;老师或点评或讲解或点拨,适时投影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预设补充资料:《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作者对辛亥革命满怀希望,可是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黑暗却是空前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更要受尽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五四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到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鲁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了。在小说中,鲁迅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文化思想的留弊和余毒。

  设计意图: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较好,学生在探讨过程中碰撞思维,深化认识,提升互动学习借鉴的学习成果。学生共性的问题,都是较难的问题,老师或点拨或讲解或补充资料让学生领悟,是必不可少的,这正好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也体现了双课堂结合的优势。

  七、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投影:鲁迅先生在《坟·灯下漫笔》中把中国历史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师生活动:老师讲述:鲁迅先生在《坟·灯下漫笔》中把中国历史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对于“快乐着我们的快乐,幸福着我们的幸福”的二十一世纪的你们来说,真可谓“不是我想象的”。然而事实原本不可更易。今天让我们继续研读鲁迅的《祝福》,听听主人公“祥林嫂”哀怨凄楚的倾诉吧!学生聆听、感受。

  设计意图:“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这两句话很好地体现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原因,这节课内容围绕着这两句话来分析,将其作为引子,很容易将学生引入此文的情境。

  二、回顾上节课已解决的问题,引出上节课未解决的问题
  师生活动:回顾上节课已解决的问题,引出上节课未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强化问题意识

  三、分析人物形象——祥林嫂
  投影:祥林嫂是个怎样的人?

  师生活动:学生研读每一页推出的最好的帖子(课前每个小组负责浏览一页帖子,并推荐最好的贴),然后帖子的主人或评论者演示、分析;老师适时予以纠错、点拨,并引导学生回到文本分析。

   设计意图:研读每一页最好的帖子,容易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研读其他同学的作品,品评理解,可以深化认识,完善知识体系;学生的演示、分析,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胆量,提高学习效果。学生的认知水平毕竟有限,有时被外在的表象迷惑,不易发现问题,老师的纠错、点拨才是学生能力提高的关键,引领学生深入分析、判断、概括。另外,学生分析问题很容易流于表面,老师引导学生走入文本,使其分析有依有据,这样才能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的良好素养。

  四、分析祥林嫂的死因
  投影:是谁将祥林嫂一步步推向死亡的呢?

  师生活动:学生研读每一页推出的最好的帖子,然后帖子的主人或评论者演示、分析;老师适时予以纠错、点拨,并引导学生回到文本分析,适时补充相关资料。

  补充资料1: “社会公意,不节烈的女人,既然是下品;他在这社会里,是容不得的。社会上多数古人模模糊糊传下来的道理,实在无理可讲;能用历史和数目的力量,挤死不合意的人。这一类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里,古来不晓得死了多少人物……不节烈的人,便生前也要受随便什么人的唾骂,无主名的虐待。”——《我之节烈观》

  补充资料2:“鲁迅在作品中十分注意对无意识‘无主名’的杀人团的描写。这决不意味着鲁迅把迫害主人公的罪责推之于广大人民群众,而是在更深刻的意义上否定了支配着大多数人思想行动的统治阶级的伦理道德观念。”

  “鲁迅注目的中心不是包括农民在内的下层人民所受的政治经济的压迫剥削,而是精神的毒害;所着重表现的不是人们物质生活的困苦,而是精神的痛苦与病态。”——《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设计意图:同上(分析人物形象的设计意图)。阅读身边同学的分析和老师补充的资料,让学生多一点自主感悟,比老师生动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较难理解的内容,让学生直观阅读、感悟,老师点拨一下即可。这也是学生的建议——借助各种资料讲解,帮我们理解。

  五、顺势提出:作者在《祝福》这篇小说中揭示了哪些病态?

  师生活动:老师抛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

  设计意图:学生探究了前面两个环节后,老师顺势提出这个问题,既引导学生概括上述分析中的信息点,又为下一个环节做铺垫。

  六、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投影:作者写这篇小说的目的是什么呢?

  师生活动:老师先概述这篇小说表现的内容,再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思考、讨论,发言;老师补充,用鲁迅的一句话概括——揭示病苦

相关热词搜索:双课堂 电子书包

上一篇:A Formal Letter to the Local Newspaper
下一篇:课堂因信息技术而灵动 教学因方式创新而生辉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