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课堂因信息技术而灵动 教学因方式创新而生辉


2012-12-10 08:55:00   来源:   撰稿:杨帆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新课程教学方式的不断推进,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显著的作用。对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信息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使用...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新课程教学方式的不断推进,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显著的作用。对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信息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会使课堂灵动而精彩,反之,则让人感到“牵强附会”、“装饰作秀”。因此要明确信息技术的局限性,扬长避短,实现其辅助教学的真正价值和意义。笔者近年来就运用了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进行了尝试与思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方式;优化课堂。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逐渐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和显著的作用,能使教者潇洒自如,学者轻松愉快,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然而,信息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会使课堂灵动而生辉,反之,则让人感到“牵强附会”、“装饰作秀”。在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整合课堂,优化课堂?何为“适时”,何为“适度”呢?笔者从事高中化学教学二十余年,近几年来对此问题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2009年6月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基础教育学科资源保护、开发与应用”子课题“信息技术条件下新课程教学方式实验研究”在我校成立课题组。该课题是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以网络教研平台为依托,从而推进信息技术在各学科中的应用水平,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提升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作为课题组成员,笔者将多年的思考付诸于实践,在实践中进行探索,从2009年至今,先后执教了“信息技术条件下新课程教学方式实验研究”的三次公开课,分别是:2010年1月执教校级骨干教师公开课《走进丰富多彩的化学实验》,2010年6月执教校级高级教师示范课《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2011年5月执教桂林市高中化学会考复习研讨课《几种重要金属》,均获得了好评。其中,《走进丰富多彩的化学实验》的教学设计获得桂林市化学学会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评比一等奖,并在《中国多媒体学报》发表(2010年第4期);《几种重要金属》获得广西特级教师李煜工作坊坊员的充分肯定。(http://www.gxtjjs.com:808/mod/resource/view.php?id=9170)
  笔者在本文中根据近年来的尝试,结合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情况,谈谈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些做法与思考。

  
  (一)找准信息技术的切入点,活化教学方式
   1.激发兴趣,设置情境,信息技术是“多面手”
   在当今的信息爆炸时代,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够满足课堂的需要了,学生对“人教版”(即教师+黑板)已经不再“特别关注”。如何把课本里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趣味横生呢?依靠信息技术的功能,展现化学的学科魅力,无疑是一条有效途径。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之一就是能把文字、图片、音像等轻松地融于一体。例如:我在组织复习“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将各种规格的容量瓶编排成舞蹈队形,将使用注意事项编成“顺口溜”,将实验步骤书写成对联,配上舞蹈音乐使之依次登场(如下图),可见学生眼中闪着惊喜的亮光,脸上挂着欢快的笑容,嘴上自觉吟诵着“诗”和“联”,课堂气氛很快推向高潮。
  可见,在激发学生兴趣,设置教学情境上,信息技术可谓“功能齐全、用途广泛”。
   2.分析学情,检查作业,信息技术是“及时雨”
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真实状态是决定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使教师的教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才能使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由于多媒体技术有信息储存量大、省时省力、处理迅速的优势,并赋予教与学信息传播的交互功能,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笔者在《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和《几种重要金属》的两次公开课中,分别在授课前和授课后的5分钟让学生在电脑中进行选择题的在线测试,这样,计算机迅速反馈出现场测试的数据情况(如下图),使我及时了解到了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存在的共性和个性的问题,我对学生掌握得好的方面进行了肯定,对正确率低的题和每题中正确率低的选项,则组织学生进行了知识点的详细分析和讲解,对学生缺漏的知识进行了及时的补充,使课堂更加精彩。
  此外,借助计算机还可进行当场学习效果的调查,还可以采用问卷的形式,对全体学生完成课堂作业的过程进行大范围的同步监控,以便教师及时掌握来自学生的第一手材料,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
  3.抒发己见,发送回帖,信息技术是“便利桥”
  新课程改革倡导“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电脑中安装相应的软件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在课堂上进行沟通与交流。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讲课的内容若有疑问或需求,可以点击讨论区进入操作界面,在讨论区发帖与教师、同学进行讨论,交流。若教师针对某一个问题想引发全体学生讨论时,还可以采用联机的方式,双向同步通话,让大家各抒己见,民主对话,这样的“群聊”学生参与面广,交互性强,学习资源动态生成,具有共享性、互动性、开放性的特性。例如,笔者在《几种重要金属》复习课的教学中,由学生归纳组建了“铁三角”的知识关系后,我设计了小组联机讨论以巩固和拓展这一重要知识点,下面为部分课堂实录:
  师:怎样证明氯气和铁反应的产物是氯化铁还是氯化亚铁?
  生1:看色。
  生2:加水,看色。黄色溶液为氯化铁,浅绿色为氯化亚铁。
  生3:取样,加氢氧化钠溶液。立即产生红褐色沉淀的为+3价铁离子。
  生4:取样,加氨水,经济、便宜。现象同上。
  生5:取样,加硫氰化钾溶液,溶液变红为氯化铁。
  生6:加铁粉。
  生7:同意生4的方法。但加氨水的滴管要伸入液面下。
  生8:不能加铁粉,会把氯化铁还原的。
  生9:要是氯气不足量,产物为混合物呢?
  生10:可能生成四氧化三铁吗?
  生2:不会是混合物,因为氯气为强氧化剂,无论如何都能夺取铁原子的三个电子。
  生5:也不会生成四氧化三铁。铁和氧气反应才可能。
  生8:还有铁和水蒸气反应也生成四氧化三铁。
  ……
  学生通过发帖在网上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所有的学生,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讨论非常热烈,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景象特别壮观。最后我对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点拨、点评,使学生再次深化理解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同时对部分学生不正确的看法进行了剖析和更正,教学“款式新颖”,效果鲜明。
(二)把握信息技术的结合点,细化教学方式
   复习课最适合利用信息技术。在复习课上,教师要进行全面的知识总结与大剂量的巩固训练活动,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不但能增大教学容量,还能加大训练密度,极大地提高复习效率。
   1.图表比较,突破难点,信息技术“义不容辞”
复习课上为了对比组成相似,但结构不同、性质不同的物质,或者是实验现象相近但反应原理不同的实验时,常要用到图表。教师无论是讲起来还是落实在黑板上,既费时又费力,学生学起来效果也很不好。这时信息技术“义不容辞”,可以将图表做成课件,既清晰又直观地展示在屏幕上,加上特殊的颜色标示,显示“闪动”等强调效果,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还能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用某个图表,或使几个图表并列出现在屏幕上进行比较,随心所欲,方便之极。
  2.设计实验,模拟再现,信息技术“神通广大”
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化学实验也是各类级别考试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果采用常规手段进行复习,教师难以把大纲中所有要求掌握的实验仪器、装置都在黑板上一一画出,也不可能把演示过的实验再重复演示一次,特别是对于一些规格、用法复杂的仪器的构造(比如各式漏斗、滴定管等),学生留下的记忆常常比较模糊,复习时有必要重新认识,以及作深层次的扩展。教师如果重复叙述仪器的构造、用途、用法,不但浪费时间,而且还会引起学生的厌烦,若利用电脑模拟再现实验装置、实验过程和现象,唤醒学生的记忆,不但提高了课堂容量,还加深了理解,从而达到了温故知新的目的。例如:在《走进丰富多彩的化学实验》复习课中,笔者让学生在“化学画板”自行选择合适的仪器,用鼠标拖拉进行组装和拆卸制备氯气和研究氯气性质的装置,装配好后,模拟点火开始实验,学生干得不亦乐乎,自然也就学得尽心到位,同时还避免了环境污染和危险性。
  此外,用电脑模拟对设备要求高的化工生产过程,模拟微观的化学反应历程,以及一些可重复性差、耗时长的实验,也不妨是一个好招。信息技术可谓“神通广大”。
  3.重组知识,构建网络,信息技术“游刃有余”
  面对繁杂的化学知识,学生若缺少对知识点之间的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学习,则将在记忆的容量和质量上有着沉重的负担,造成应用能力、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欠缺。所以,在组织化学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关注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将单一的、零散的知识由点成线,由线成网,使学生思维更上一层楼,站在一个新的角度来俯视整体的知识,弄清知识的脉络,这样在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时才能从多个方向寻找问题的切入点。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笔者在《几种重要金属》的复习课中,放手让学生在电脑中自主构建铝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知识网图,学生可以通过鼠标点击和拖动,自由地在不同的物质之间进行转换,在较短的时间内重组了大量信息,其思维深度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搭配好反应的物质后,做对的计算机给予“恭喜”,做错的计算机提示“遗憾”,于是学生开始反思,利用电脑来修改,方便、整洁、灵活。整个过程学生始终带着新奇、接受挑战的高涨情绪来思考和学习,由动手、动脑,到动心、动情,在大容量快节奏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活跃,记忆深刻,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这在传统的教学中是无法实现的。下图为某学生作业情况的现场直播截图。
  所以,复习课上重组知识,构建网络,使用信息技术将使你“得心应手”。
(三)挖掘信息技术的创新点,优化教学方式
   1.创设虚拟实验室
  笔者认为,在网上创设一个虚拟的化学实验室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可在其中利用各种化学药品和各种仪器,自由地做各种实验,观察各种不同的化学反应,身临其境感受“爆炸”等实况,演绎事故紧急状态时的反应等。使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获得亲历体验,从而获得安全操作方面的知识,提高他们在复杂环境下的推理能力和瞬间决策能力,这样获得的经验今后会自然地迁移到现实生活的实践中。
  2.创建探究网络园
  网络信息丰富,容量大,在使用时间和空间上自由度也大。笔者觉得还可用信息技术创设一个学生在课外能继续学习的网络探究环境。例如:教师可以与学生利用校园网进行双向异步交流,课前让学生收集查阅相关资料,课后教师将上课的课件资源、布置的探究性作业、开放性试题等通过网络上传,让学生课后自主消化,真正实现分层推进的教学目标。教师还可利用网络为学生的学习成果(作业等)提供展示的平台,使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持续的、进一步的激励。

  
  信息技术对教学有着种种的“好”,但信息技术不是“万能”的,若使用不当,则可能有“装饰作秀”之感,“喧宾夺主”之嫌,“画蛇添足”之憾。所以使用时要明确信息技术的局限性,注意把握“三原则”,避免走进“两误区”,有待解决“一困惑”。
  (一)把握“三原则”
  1要把握以教学目标为准绳。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不可偏离和忘记了教学目标,而导致仅仅是课堂屏幕上的“热闹”,使计算机 “喧宾夺主”。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把自己切换到学生的位置,以学生的“学”而不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
  2.要把握适当的教学节奏。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可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组织设计和控制实施。老师不能只是电脑的解说员,教学活动也不能是由计算机来控制人。
  3.要把握“适时”“适度”。信息技术不是“逢课必用”,它只是教学过程的点缀品、增趣法、点睛笔。为课前准备添色彩,为课堂增添趣味,为学生成果的展示搭建平台,为教师的传授知识提供便利。不能用信息技术将课堂变得“眼花缭乱”,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迷航”,更不能“电灌”学生而图教师的轻松。
  (二)走出“两误区”
  1.误区一:信息技术不能代替教师板书,让重点知识成为“过眼烟云”,来有影,却“去无踪”。
  2.误区二:信息技术不能取代教师的人格魅力。学生面对机器,缺乏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生动的感情交流,扬信息技术之长时要注意避其短。使用了电脑,学生动口表达的机会相对少了。所以笔者认为学生进行电脑作业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欣赏,互评。通过互评,创设相互尊重的人际氛围,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得以碰撞,对化学教学可起到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
  (三)解决“一困惑”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应用性很强的基础学科。不能用计算机代替教师演示所有的实验,不能因为先进的信息技术就剥夺了学生“零距离”接触化学实验的权利,忽略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亲身体验。在网络化教室里,“实验桌”与“电脑桌”如何“兼容”?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笔者曾见过一些公开课,让学生就在电脑桌旁进行化学实验,显得拥挤不堪,碍手碍脚,“乌烟瘴气”。另外,教师在讲台前演示实验时,电脑显示屏也会挡住学生的一些视线,使学生的注意力情不自禁地被分散。如何处理好“鱼和熊掌”的关系,有待今后继续探索。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深入研究和实践如何巧妙而恰当地设计、开发、运用多媒体教学,使之与传统教育技术配合使用,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扬长避短,在教学方式上开拓创新,才能增强课堂的灵动性,展示课堂的精彩,优化课堂的效果,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3-2011.[2] 龚祥国, 齐幼菊, 卢方.现代远程教育——数字化学习技能[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8).

相关热词搜索:双课堂 电子书包

上一篇:祝福(高中语文)
下一篇:“十二五”重点项目——“基于网络的双课堂教学应用试点示范项目”说明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