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双课堂的探索者与践行者

郑州三十四中的校长易峰专访


2012-12-13 15:40:07   来源:信息管理中心   撰稿: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采访对象:郑州市第三十四中校长 易峰   (记者前白)2012年9月25日至27日“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在深圳隆重举行,郑州市第三十四中学作为参展学校,在展会上向我们展示了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


  采访对象:郑州市第三十四中校长 易峰

 

  (记者前白)2012年9月25日至27日“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在深圳隆重举行,郑州市第三十四中学作为参展学校,在展会上向我们展示了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值此契机,《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作为参展媒体,对郑州三十四中的校长易峰进行专访。

  蔡:易校长您好!大家都知道,易校长一直致力于郑州三十四中信息化教学工作的建设与推进,使三十四中向现代化、国际化靠拢。请问易校长,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三十四中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如何?
  易:您好。郑州三十四中1965年建校,从2002年开始大量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工作,可以说起点比较高,目前全校实现了“班班通”、校际之间实行“校校通”,在硬件上应该说走在了郑州市乃至全国的前列:老师们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有两个现代化的智能录播教室,而且我们有河南省教育厅批准的信息技术创新实验班,在创新实验班,每个孩子都拥有一款属于自己的电子书包。我们的老师、学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上进行了深入的变革和探索,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除此以外,学校的管理也大量普及信息技术手段,例如我们OA办公系统的普及,学校电子公文的发送、教师的研讨,包括教师的网络会议和交流,都通过网络形式来实现,极大地便捷了学校的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手段真正实现了为课堂、为教师的成长、为学校教育的管理服务。
  蔡:这就是学生们用的电子书包吧?
  易:对,这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电子书包。电子书包改变了孩子们获取知识的方式。
  蔡:现在他们三个人是在做小组的沟通学习还是在自行学习?
  易:是这样的,电子书包突出特点就是:第一,信息资源的无限化;第二,学习空间的拓展化。我们现在展示的实际上是孩子在家里进行的一种自主虚拟学习,也就是孩子通过在家里登陆自己的网络学习平台获取教师给他的电子学案,在电子学案的指导之下进行自主的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有两类,第一类是虚拟的自主学习,在学案的指导下查询自己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困难点、疑惑点;第二类是进行虚拟的合作学习,每个班之间以及每个班不同的小组之间进行小组的虚拟交流,同学们通过网络文本和视频以及公共讨论区、班里学习小组群来共同讨论问题。如果在虚拟的讨论当中这些问题依然解决不了,我们在真实的课堂上再来共同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实际上我们学校现在所提倡的双课堂(虚拟课堂和现实课堂),就是国外提出并且推崇的翻转课堂,但是我们认为中国这种“先学后教、少教多思”实际上已经在实践中取得很好的成绩,所以我们学校把它定义为:在特色学校建设当中,文化课堂理念下形成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中国的翻转课堂”。
  蔡:“上好学、教育公平、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是基础教育发展中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而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则使得办成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可能。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您认为最大的优势在哪里?
  易:通过今天的展演我有了更大的体会,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育)是未来教育走向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我认为它最大的优势,首先在于信息的高度丰富化,很多知识的获取从课堂内走到课堂外;第二点,它使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深刻的变革,而这种变革正是我们在教育教学当中所追寻的本质所在,也就是说,我们通过教育手段并不只是进行知识的传承,更重要的是改变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是极为重要的,这种教学内容的极大丰富、教学时空的极大拓展随之而来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是传统教学无法取代的。还有一点就是,要真正普及信息化教育,带来的就是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它对教师队伍的成长和建设也起到一个极大的推动作用。
  蔡:既然说到教师的成长问题,那就问您一个与教师培训相关的问题。教育信息化可以进行差异化教学,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达到因材施教,但是这对教师的素质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对学校的管理能力再次提出挑战,您认为信息化的教育下教师要具备哪些技能?
  易:因为学校有十年的信息化建设阶段,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真正的信息技术走入学校,技术并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理念,教师的理念。教师能形成他的观念,并且真正去践行,这是极为困难也是重要的一关。我认为在信息化教育变革当中,首先教师的教学理念要变化,老师要知道我们教育的本质是通过知识的传承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这个人是“真、善、美”的人,通过知识的传承,孩子们求真、求美,而且善良、博爱,这种普世的价值观是极为重要的,这是一点;第二点是教师角色的变化,他不是传统的教师,在课堂中是个主角,他还要在课堂当中借助技术等手段,成为孩子学习的服务者、指导者、激发者。这样角色的变化使很多老师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如果老师的理念没有真正发生变化的话,就会把教育信息化当作一种技术,或当作另外一种附加的产品,不仅他自己没有减负,孩子也没有减负。所以真正要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就要做到从理念上真正彻底地改革,这是一方面。
  另外一方面,我们认为,教师极其需要的就是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当中,要有强烈的终身学习意识。我们的老师和孩子形成学习共同体,在学习当中已经发现一种紧迫感,孩子在学习中学习的广度和方式往往是老师在课堂中始料未及的,他要永远有一种师生平等关系的理念,跟孩子共同成长。另外一方面,在运用信息技术当中,不要只重视技术,而要重视技术与学科的结合,我们要利用技术手段来推进学科教学发展和学生的成长,不能单纯为使用技术而展示技术。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反思意识,有反思意识才能不断地建构自己,在信息化的环境下,我们的学习方式、知识获取和建构的方式发生变化,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他要终身学习,要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完善自己的意识。
  蔡:郑州三十四中在追求课堂与学科的双价值,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什么是双价值吗?
  易:学校在特色建设当中提出了四个方面:首先我们认为学校的核心还是课堂,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永远是学校质量提高的一种标志,所以我们首先定义为“课堂改进”;其次是“课程研发”;第三是“教师成长”;第四是“学生发展”,这四个方面在同步走。在课堂建设和改进当中,我们提出文化课堂的概念,所谓文化课堂,最重要的一点是体现了双价值的课堂,也就是说,一个课堂包含两部分价值,一个是课堂价值,一个是学科价值。
  所谓课堂价值,就是所有学科在课堂上都能呈现出来的一种价值观,我们学校研讨出来的是:尊重、合作、多元、和谐。第一,尊重。所有学科在课堂上都能体现出来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还包含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教育规律等等;第二,合作。合作体现在学生和教师在共同成长当中相互的合作。未来的社会是需要一些团队、一些共同体的建构的,所以合作的意识与如何去合作是我们判断未来人才走向成功的一个标志,师生的合作、生生的合作、甚至是学生和书本与网络的合作都是我们学科所共同秉承的一种价值;第三,多元。这种多元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中获取学习的方式是多元的,多元的背后就体现了现代化教育理念,即个性化学习或个别化学习,包括不同孩子的评价也要多元,我们要创设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所以说,多元的评价、多元的学习内容和多元的学习方法,甚至是多元的教学方法正是满足与打造适合不同孩子的教育的必要条件;最后是和谐,真正的课堂应该是师生的精神家园,应该是愉悦的,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精神的成长,获得自己核心价值观的提升,这样才是和谐的课堂,这是我们各个学科首先所要体现出来的元价值。
  第二是学科价值,毕竟不同的学科有自己的学科思想,比如数学要体现出求真与严谨性以及数学基本的思维模式;英语学科要有一种国际的视野、民族的精神,在走向国际的时候必须培养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精神,认同整个世界普世的价值观,这是我们认为各个学科理应秉承的学科价值。换句话说,双价值是共同秉承的元价值以及通过学科知识传承最终的精神价值,这是我们的追求,反映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就是创新实验班,它更好地推动了课堂价值和学科价值的生成,因为它由双课堂组成,虚拟课堂和现实课堂。
  蔡:因为网络的发展,很多人质疑现在的“云课堂”会不会抹杀孩子们的想象力,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易:我一直觉得这个问题有点奇怪。“云课堂”也好,或者“云信息”、“云网络”、“云时代”也好,如果说抹杀孩子的想象力,一方面说明我们是过于担心,当然担心是有必要的,这个担心是因为没有真正地理解信息技术只是技术而不是我们的终极追求。我们通过信息技术,只是改变了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包括孩子的自我建构方式,比如我们学校在真实课堂展示当中,孩子们展示的是虚拟学习的成果,但是我们并不是展示技术,我们课堂注重的是激发思维。尤其比较典型的是,孩子们学会了一种最简单的软件,就是思维导图,我们给孩子强调不是用软件,而是利用软件的便捷方式架构和建构自己的学科知识,运用这种软件建构思维导图以后,孩子们课堂上更多的是思维的碰撞。我们认为,课堂的核心虽然是追求精神价值,但是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包括思维的判断能力、思维的原创精神、批判精神等都是极为重要的。所以说课堂上要“激发思维、传承知识、创造思想、引领文明”,在我们文化课堂建设当中,一直在注重以这个为核心,通过技术手段来完善它,我们没有感觉到(云课堂)会困扰孩子的思维。
  现在网络没有得到真正体现,真正体现的时候,界面上会显示孩子的学习过程,每个孩子学习,或成果展示的时候,其他孩子可以马上质疑你这个思维的创建,包括你的知识架构、你的拓展性是否合理,孩子们在这方面争执,而不是在思维导图的完美性、结构方面做文章。我认为我们学校也在积极地探索、关注这一点,我没有认为这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蔡:这次展演给您最深刻的印象或体会是什么?
  易:因为时间很短,我匆忙转了转各地区的展馆,确实有很多启发。首先一点,我感觉到,各个地区也好,各个案例也好,已经从简单的信息技术推广进入到提升阶段,这种提升阶段就反映在,更注重的是技术的应用和应用的效果,尤其是实践,而不是说这个学校用了什么技术、那个学校用了什么技术,更多的是展示应用结果和带来的效益,这是非常好的一种导向;第二,我感觉到,信息技术的变革迫在眉睫,“云时代”已经到来了。如果原来是搭建数字化校园,现在则是提升数字化校园;第三点感受是,这种便捷带来的是从传统的技术改变教学内容转变为改变方式——生存的方式、学习的方式等的变革,我相信这种变革带来的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第四个就是,这些百花齐放、可圈可点的案例带给我们的思考是,要结合本国、本地区、本校的特点,打造出适合校本的资源,校本的网络和数字化建设,这样也符合国家十二五规划的一个重要举措:特殊化教学建设,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优,人优我特”,真正地打造出一所特殊化学校。
  蔡:这也就是你们三十四中一直追求的特色化办学吧?今天特别感谢您跟我们分享了你们学校在理念、建设上的一些经验。
  易:是的。其实我们也是刚刚探索,实验班探索一年以来带来的这种成长,包括老师的变化真是始料未及的,我非常有信心,随着今后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学校特色化建设今后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能做出亮点和特色来。
  蔡:好的,今天我们对您的采访就到这里,谢谢您。

相关热词搜索:双课堂

上一篇:小荷才露尖尖角
下一篇:电子书包应用中的收获、思考、建议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