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十二五”重点项目——“基于网络的双课堂教学应用试点示范项目”说明


2013-01-06 09:52:10   来源:   撰稿:杨帆(转载)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项目概要 一、项目概述  作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十二五”重点项目,本项目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清华大学、同方知好...
项目概要

 一、项目概述
  作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十二五”重点项目,本项目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清华大学、同方知好乐教育研究院等单位共同研发的“知好乐教育云”所搭建的个性化网络教育服务平台为支撑,创设各区域、各学校不受时空限制的“虚拟课堂”,充分发挥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双课堂)整合的优势,以基于网络的双课堂创新教学实践为突破口,通过资源共建共享、教师共同体构筑(教研、科研)、家校共同体构筑、师生共同体构筑、学校管理与评估现代化等一系列操作实施,优化课程内容、转变教与学方式,充分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需求,落实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战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
      
  二、项目背景
  1.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有教学内容和教育环境的有力支持:教育必须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需求。但在传统课堂条件下,为同一个班的不同学生分别提供适合的教育,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需求,进行分层教学、个性化教学,实现因材施教将十分困难。先进教育理念的落实,在教学内容、教育环境和教学手段上还缺乏有力的支持。
  2.教育均衡发展需要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尤其是教师人力资源无法在短期内得到均衡配置,信息技术手段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本较低、便捷高效的途径。
  3.当前的多媒体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充分参与,难以满足师生、生生的有效互动,难以支持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当前的多媒体教学大多是教师为学生展示、演示教学内容,还是一种灌输式、被动式的学习方式,无法照顾学生的差异。学生的参与面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程度有限,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不到足够有效关注,某些多媒体教学甚至因操作不当还存在着学生思维深度受抑制、教学生成性差等问题。
  4.信息技术发展到云计算阶段,为实施双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随着云计算技术和云平台的出现,学校无需再购买大量设备、无需安排专人维护,建设成本和信息化门槛大大降低,使用成本也大幅度降低;各校/区通过云平台互联互通,信息化孤岛将不复存在;随着网络带宽的发展,利用网络课堂进行随时随地的跨班/跨校/跨区教学成为可能。

  
  三、
项目内容
  (1)个性化的信息化教育环境构建:基于知好乐教育云,为区域(学校)搭建具有区域(校本)特色的课程资源体系和教育云网络教学服务平台。
  “知好乐教育云”是针对当前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教学平台与系统操作复杂、硬件及网络设备维护成本高、用户需求愈加个性化等问题而提出的。“知好乐教育云”基于先进的云计算技术,将传统部署在学校或教育部门服务器终端的教育应用集中部署在“知好乐教育云”网络教育服务平台上,为区域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提供“一站式”、“个性化”教育服务。

    

  区域(学校)凭借1个接口、1批账号就可以轻松构建先进的教育信息化环境,改变以往投入大量硬件、软件、网络、人力等资源的建设模式。教师、学生、家长、其他管理者通过可上网终端设备凭账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一站式”教育应用服务。云端服务内容包括: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双课堂”创新教学应用、师资培训、教育管理和评价、家校互通、个性化应用服务定制等

  (2)“双课堂”创新教学实践方案:以实验班形式,依托双课堂开展创新的教学实践,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利用“知好乐教育云”网络教学服务平台,围绕课程教学内容组建“虚拟教室”,充分发挥“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整合的优势,开展多样化的创新教学实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实现创新人才培养。
  网络教学平台内置丰富的课程资源,以“网络学案”为起点,支持跨班/跨校/跨区的教学,主要的实施模式包括:跨班跨校协同教学、基于网络学案的分层教学、基于虚拟课堂的主题研讨式教学、基于虚拟课堂的个性化选修、基于区域名师网络辅导班的个别化辅导、基于网络平台的自主学习、基于网络的在线答疑、数字化作业与测评等。
  (3)基于网络的师资培训与教师研修:基于“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论坛,展示信息化教学前沿成果,汇聚全国信息化教学专家团队,开设教师培训学校和专题课程,开展网络教研、远程培训等活动,引领教师深度交流与研讨。

  四、实施策略
  (1)项目试点:采取试点示范的方式,首先建立项目校/项目区,在项目校/区中,整合各方资源,包括教学资源、教师资源等,以实验班为单位开展“双课堂”创新教学实践活动。经过实践总结、探索出双课堂模式下可复制、可操作的具体操作模式、管理机制、工作方法等。取得成果的学校和区域经过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专家认证后可成为示范校/示范区,作为区域和全国的应用样板,为下一步大面积推广应用做好示范。
  (2)创建各科教学的系列化案例:通过系列化、过程化的案例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落地,使其具备可操作性。本项目在实践中首要成果就是要积累一大批优秀应用案例,建立骨干教师团队,这些案例将为以后大面积应用推广提供充分的实验数据,并为今后的教师培训和教师的实际应用提供大量可借鉴的案例。
  

  五、
项目优势
  (1)“产、学、研、用”结合的项目推进方式:本项目坚持国家积极倡导的“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项目推进方式,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领衔,整合清华大学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研究力量,整合同方知好乐教育研究院的教育技术与教育资源,整合电信网络运营商等资源,在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学校的支持与积极参与下,共同打造全新的信息化教育教学生态环境,为落实国家“中长期规划纲要”有关战略提供可持续发展、可操作的实践模式。
  (2)前期实践案例优势:本项目组在“十一五”期间已经通过教育部重点课题进行了大量前期研究和实践,拥有100多所实验学校,在利用“双课堂”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方面,探索出了学案导学、主题讨论、个别化辅导、个性选修等成熟模式,并积累了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和一线教师的实践案例。
  (3)资源优势:同方知好乐教育研究院十年来组织大批中小学教育教学专家和百余位教育技术专家、专业多媒体设计人员和软件开发人员开发制作了与课程配套的动画教具、电子教材、微格课例、学生自主学习课程等特色资源,定期进行资源更新升级服务,并提供资源管理平台。这些体系化的专业资源和管理平台将成为区域和学校构建区本/校本课程资源的基础,为实现区域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彻底解决信息化进程中资源内容供给问题提供专业化服务。
  (4)平台优势:利用清华大学国内最先进的云计算技术和同方知好乐教育研究院多年在基础教育信息化领域的资源积累和应用经验构建的“知好乐教育云”。以“虚拟教室”为手段,可任意构建各种“虚拟班级”,打破传统的课堂时空限制,实现不同模式的创新教学应用;支持多种终端接入;使用账号模式,安全稳定;基于云计算技术,可大幅度降低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和使用维护成本。
  (5)服务优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是课程、教材及教学研究的主管部门,具有整合中小学各学科专家的天然优势。依托清华大学、同方知好乐教育研究院等单位的技术优势和技术服务能力,可以为各区域/学校在项目研究与实践中提供及时、周到的全方位服务,确保项目研究的顺利实施。
  
  六、项目意义
  (1)教育意义:“双课堂”教学可实现传统教育教学方式中很多不可实现的教育过程,实现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知好乐教育云”服务平台支持分层教学、跨班/跨校教学、远程教学、个性化教学、网上答疑、智能测试反馈,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能够促进学校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2)社会意义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为教育公平打下基础。通过云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教师资源共享,缩小班际、校际、区域差距,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为教育公平打下基础;构建家校共同体、整合社会优质资源为学生课外教育、家长教育、社区教育提供有力支持,为实现终身教育、建立学习化社会奠定基础,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基于云平台的信息化环境构建模式大大降低了学校的硬件成本、软件成本和维护成本。知好乐教育云平台支持网上学习、无纸化作业、智能测试等,大大减少了学生辅导材料、练习册、作业纸方面的开支。云终端(电子书包)的低能耗以及大量减少纸制印刷将为低碳、环保带来巨大的效益。


  本项目组在“十一五”期间已经通过教育部重点课题进行了大量前期研究和实践,拥有100多所实验学校,在利用“双课堂”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方面,探索出了学案导学、主题讨论、个别化辅导、个性选修等成熟模式,并积累了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和一线教师的实践案例。

  4.1 聚集了一批骨干教师团队

  在多年的信息化教学实践中,团结了一大批骨干教师,如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汪文龙老师、北京四中韩露老师、山东周村实验中学尚媛媛老师、河北张家口桥东区回民小学张亚静老师等,他们成为推进当地基础教育改革的中间力量,也是本项目推进的专家教师。

  4.2 探索出了可复制、可操作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方面,项目组探索出了学案导学、基于虚拟课堂的个性选修等成熟教学模式,各实验校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个性化改造,探索出了系列教学模式,如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 “主题读写”、“泛读整合精读教学”、“多样生活写作”三种教学模式、山东周村实验中学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721信息化教学模式”、黑龙江齐齐哈尔57中的“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四步五环节”教学方式、上海闵行中学的“体验、探究、应用、创新”教学方式等。

  这些教学模式和方法都来自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推广,并获得了相应的数据和案例,是信息化教学在全国学校大范围普及推广的重要基础。

  4.3 积累了大量的学科教学案例

  来自一线的案例是推进教学实践模仿和创新的最好资源。项目组在各学科研究所和各地实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在信息化教学实践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学科教学案例。这些案例涵盖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科;既包括多媒体环境下的案例,也包括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既有基于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信息化辅助教学的案例,也有打破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信息化创新教学的案例。

  4.4 典型示范案例

  案例1:北京四中

  从2003年到现在,北京四中语文学科教学一直在进行着一场大的革命。这场革命的实质是用网络技术实现真正的个性化教学,将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进行整合,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

  北京四中认为有质量的语文教学一定是来源于学生的多读,多写,多思考,利用虚拟课堂组织一次次的语文活动,激发学生主动读,主动交流,主动思考,使得课堂变得无比生动、无比多彩,让活动引领语文教学在北京四中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模式。《偶遇》是北京四中组织的一次较为成功的读写活动,教师先将题目和导语,上传到虚拟教室论坛,学生选定对象之后,完成一篇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完成后两个星期之内完成作文,利用课上时间,学生集中浏览作品,自由评论。浏览作品结束后,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后记,组织学生完成“最偶遇”评选工作,举行“最偶遇”颁奖盛典,年级备课组将各班优秀作品结集成册。这样的教学活动,在北京四中还有很多《身边的陌生人》、《把春天留住》、《平沙落雁》等。用活动引领教学的思想,把尊重学生的个性与成长放在了最核心的位置,这种教学思想让教师自己也成为了学习者,并走近了学生精神世界。

  北京四中韩露老师是这场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者,讲古文单元的《五人墓碑记》,韩露想到了教材中的另一篇文章《巴尔扎克的葬词》。两篇文章都是铿锵激越、掷地有声,既告慰英灵,也揭示出人生的意义。韩露放弃了《五人墓碑记》传统的教学方法——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又打乱教材顺序,把《巴尔扎克的葬词》一课提前,跟《五人墓碑记》做互文式的赏析,之后以“他们建造了基石,我们将安放雕像”为题,组织学生进行片段式写作:伟人的葬礼或墓志铭常能引发后人的无限思考。谁在生命逝去的时候,给了你最深刻的启发?选取一个你最有感触的人物,介绍给大家,并用50-100字说说自己的感想。
  网络课堂极大地释放了老师。“四中这种学校,学生资源能否很好地利用对老师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孩子文章读得比我深,感触比我强烈,表达得比我好,干嘛不以小孩为师呢?”韩露从网络课堂上尝到了甜头。他说:“网络提供了一个虚拟的课堂,当这个虚拟的课堂和现实的教学课堂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不仅获得了更多样化的学习形式,更重要的是收获了学生参与的热情,收获了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当看到学生在新的学习方式下,体会着学习的快乐时,教师也在感受着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这样的感受也促使教师不断的尝试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利用网络的优势,释放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人文素养做出实实在在的事情。双课堂模式不是一个唯一的途径,更不是改变语文教学一劳永逸的方法,但这是一个突破口,让我们看到语文教学一片灿烂的光芒。

相关热词搜索:双课堂

上一篇:课堂因信息技术而灵动 教学因方式创新而生辉
下一篇:双课堂教学最早的探索者,成功的实践者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