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祝福(高中语文)

双课堂教学实录


2012-12-06 08:33:00   来源:信息管理中心   撰稿:杨帆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案例特色  本案例最大的特色是依托网络平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去探索、去思考,以点带面,触类旁通,只有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了,才能达到“学教合一”的目的。   《祝福》这篇小说篇幅长、难度大,但运用...

老师先概述这篇小说表现的内容,再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思考、讨论,发言;老师补充,用鲁迅的一句话概括——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是学生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一个典型的共性问题。即使有了课前的充分地阅读、课中对人物和死因的分析,学生也不容易理解。因此老师的引导、提示甚至讲解必不可少。其实,有了老师的提示和前面的铺垫,学生就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这篇小说的写作意图。

  七、请同学们模仿墓志铭,写上几句你想对她或替她说的话,写完后,浏览并品评他人的作品。

  师生活动:老师解释何谓墓志铭,并举例说明。学生在网络平台写墓志铭,浏览“墓志铭”,互相点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祥林嫂命运的理解外化为形象的语言文字,既强化认识,又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 后
  
在平台上完成课后学案中相应学习任务。

 

 

 

学 案

  
  1.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蕴含的爱憎之情。
  2.通过自主研读文本、合作探究,提高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
  3.通过自主研读文本和拓展资料,理解、把握小说主题、文化对人思想的禁锢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1.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把握小说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自主阅读(泛读和精读结合)、自主质疑、交互学习。

课前学案一

  一、认识小说,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有关小说的体裁知识
  
1.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通过典型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具有普遍的代表性。
  4.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描写可以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
  5.小说主要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
  6.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重要的作用。
  7.短篇小说,是小说的一种,其特点是篇幅短小,情节简洁,人物集中,结构精巧。它往往选取和描绘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段,着力刻画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生活的某一侧面,使读者“借一斑略知全豹”。正如茅盾所说:“短篇小说主要是抓住一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段,来说明一个问题或表现比它本身广阔得多、也复杂得多的社会现象的。”

  设计意图: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很重要的阅读桥梁之一是“文学体裁的相关知识”。《祝福》是高中语文教材的第一篇小说,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小说的基本的体裁知识,便于学生根据体裁特点多角度地研读课文。

  二、根据小说的体裁知识,多角度地研读《祝福》,阅读过程中要圈点勾画,在书上的空白处写下疑问、感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从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中,同学们读出了怎样的感受?说说自己感触最深的一点,先用一个词概括,然后简述理由。将自己的“感受”发在班级论坛上。

  设计意图:初读后,写下自己最初的感受——首次阅读作品获得的“第一印象”非常新鲜,又少偏见,往往是很重要、很宝贵的,便于接下来深入研读作品。用一个词概括,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力;而简述理由,既避免学生应付,又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网络学习平台发帖,给每个学生“发言”的机会,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四、祥林嫂经历了哪些不幸遭遇?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并将其发到班级论坛上。

  设计意图:作为小说,阅读主体首先感受的是故事情节、人物的命运,而整体感知故事情节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且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这个问题并不难,传统教学也许会让老师花费十几分钟来解决,但真正动脑思考、动笔概括的同学很少。虚拟课堂却不同,完全可以由学生自主解决,全员参与。也许有些学生概括不准确,他们可以通过网络个性化的学习平台,师生之间的互动,互相借鉴学习,不需要在现实课堂上讲解。


  五、你读完《祝福》后,有哪些疑问?请选择你认为最重要的几点写下来,至少提三点。

  设计意图:
学案中有了明确的发帖要求,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他们会潜下心来阅读,独立思考,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可以通过浏览学生的问题,知道学生的疑惑,接下来的设计就会有的放矢,或组织学生互动解疑,或补充合适的资料让其自主地进一步理解,或利用现实课堂集中讲解。

课前学案二

  一、浏览其他同学就第一个学案所发的“感受”“概括遭遇”的帖子,并跟帖交流。

  设计意图:不同的人对其感受不同,阅读其他同学的“感受”的帖子,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祥林嫂的“遭遇”,丰富情感体验,便于整体把握作品。至于阅读概括祥林嫂不幸遭遇这个回帖,可以通过借鉴、互动完善自己的答案。这个自主借鉴学习、思维碰撞的过程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

  二、阅读补充资料:“有关封建纲常礼教的介绍”和鲁迅的《我之节烈观》(建议:静心阅读,多读几遍)。
  要求:在《我之节烈观》一文找出印证祥林嫂遭遇的句子。

  设计意图:学生不能理解主人公悲惨命运、读不懂课文的根源是因为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而传统教学更多的是对概念的解说,结果学生只是记住了概念。多一点资料的呈现,少一点教师的讲解,教学效果会更好。学生直观地阅读、感受、咀嚼,领会其内涵,这样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虚拟课堂,可以给学生提供自主阅读、内化的空间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决定自己阅读的速度和次数,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的基础上发展,避免了传统教学约三分之一的学生根本听不懂,跟不上老师的思维的困境。当然,补充资料的时机也是有讲究的。初读课文后,学生有很多疑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有意识地去获取信息,效果会好得多。这是我将资料补充在第二个学案的原因。

  三、结合补充资料,仔细研读《祝福》,并完成下面的两个问题,在班级论坛上“发言”。
  1.请同学们分析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人?要从文中找出依据。
  2.深入思考祥林嫂的死因:到底是谁将祥林嫂一步步推向死亡深渊的?

  设计意图:自主阅读后,学生对祥林嫂这个人物还停留在一个主观的感受层面,通过第一问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上升到理性的分析层面;从“文中找依据”,可以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熟悉课文,也避免学生到网上下载现成的答案。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的重点之一,对于高中生而言,难度不大,可以课前独立思考,动笔概括。第二个问题,内涵深刻,在阅读的过程,一般学生不会去深入思考,我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独自去思考相关的人和事。这么长的文章,这么深刻的问题,短时间内学生是难以迅即找到答案的,悟性较差的学生更是如此。因此,我让学生在已经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课前独自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层次低的学生能分析出原因,层次高的学生能分析出更高深全面的原因。这样能达到真正地分层教学。

  四、你们在阅读补充资料和反复阅读课文之后,还剩哪些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你们希望老师在课堂上用什么方式解决疑难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在阅读补充资料和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经过沉淀,有些问题就能自行解决。设计这个环节就是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疑问,自我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自己剩下的问题或疑惑,有些学生自己明白问题所在,他们提出的解决方式是学生自己需要的、喜欢的。以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来上课,学生感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兴趣更大。

课前学案三

  一、请同学们浏览昨天提出的疑难问题,互动讨论,跟帖答疑。

  设计意图:借助网络个性化学习平台,学生互动答疑,既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习惯,又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阅读后提出的问题,是学生思考的结果,学生阅读,碰撞思维,深化认识,就能生成新的学习成果。

  二、小组合作讨论,确定未能解决的共性问题,并将这些共性问题整合成几个大的问题,发在班级论坛上。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清楚自己的问题,减少上课的盲目性。整合成几个大的问题是一个归纳整理的思维过程,能提升学生的概括力。另外,学生提的问题往往过于琐碎,其实是隶属于几个方面的问题的。一节课问题太琐碎,会割裂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流畅性,而几个大的问题,可以深切入,广分析。这样课堂就变得有效而又有针对性。

  
三、小组以合作的方式整合解决疑难问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来上课,学生感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兴趣更大。整合的过程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四、浏览祥林嫂“人物形象” 和“死因”分析的帖子,跟帖点评——互动讨论、升华认识,并挑选出你认为最好的帖子(献鲜花和评价)。

  设计意图:互动浏览其他同学的观点,碰撞思维,深化认识,提升互动学习借鉴的学习成果。评出最好的帖子,打破了传统教学的评价机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评价的主人。得到同学的认可,尤其得到多数同学的认可,他们就会成为班上的新型明星。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课堂的有效性。 

课后学案

  一、请同学们对课堂上没有“尽兴”的问题继续探讨。

  设计意图:延伸学习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养成探究问题的习惯。

  二、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吗?说说你的看法。

  设计意图:学生思考电影《祝福》添加的情节是否合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祥林嫂这个人物。

  三、阅读资料包里的材料(哈代的《儿子的否决权》、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堂.吉诃德》内容提要),思考:这些文章与《祝福》有什么相似之处?在平台上交流。

  设计意图:推荐不同国家的小说,让学生拓宽知识面,理解外国的文化特征,进一步理解领悟其他国家传统文化的普遍心理。用现代观念去审视作品,思考文化的发展与变革。互动浏览其他同学的作品,品评理解,深化认识,提升互动学习借鉴的学习成果。

  
推荐:阅读巴金的《家》。在网络平台上写一篇读后感,互动交流。

  设计意图:
推荐巴金的《家》,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封建礼教的内涵,加深学生的认识。再次直观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普遍心理

实录片段

  一、回顾上节课已解决的问题,并引出上节课未解决的问题(视频)


  【师生活动】学生回顾一下已解决的问题,并回忆上节课未解决的问题,互相补充、完善。老师将未解决的问题投影出来,并提问:可以将这些问题整合成几个大的问题?学生思考、讨论;老师点拨,引导学生归纳。

  【设计意图】第一,强化问题意识;第二,引出这节课的疑问;第三,引导学生归纳:避免一节课问题太琐碎,割裂了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流畅性;小切口,深挖掘。

   二、分析人物形象——祥林嫂(视频)


  投影:祥林嫂是个怎样的人?

  【师生活动】学生研读每一页推出的最好的帖子(课前每个小组负责浏览一页帖子,并推荐最好的贴),然后帖子的主人或评论者演示、分析;老师适时予以纠错、点拨,并引导学生回到文本分析。

  【设计意图】研读每一页最好的帖子,容易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研读其他同学的作品,品评理解,可以深化认识,完善知识体系;学生的演示、分析,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胆量,提高了学习效果。学生的认知水平毕竟有限,有时被外在的表象迷惑,不易发现问题,老师的纠错、点拨才是学生能力提高的关键,引领学生深入分析、判断、概括。另外,学生很容易就问题探讨问题,架空分析,老师引导学生走入文本,使其分析有依有据,这样才能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的良好素养。

   三、分析祥林嫂的死因(视频)


  投影:是谁将祥林嫂一步步推向死亡的呢?

  【师生活动】学生研读每一页推

相关热词搜索:双课堂 电子书包

上一篇:A Formal Letter to the Local Newspaper
下一篇:课堂因信息技术而灵动 教学因方式创新而生辉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