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给一个平台,还无限惊喜——一个语文实验教师的自述


2013-09-02 14:45:57   来源:   撰稿:杨帆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初 识  第一次知道“电子书包”这个名字是2012年3月份,当时简单的培训并没有吸引我对“电子书包”的关注。2012年10月初,学校将我作为“电子书包”具体推进人员推荐给区教育局,虽有份责任在身,但我的积极性...

初 识
  第一次知道“电子书包”这个名字是2012年3月份,当时简单的培训并没有吸引我对“电子书包”的关注。2012年10月初,学校将我作为“电子书包”具体推进人员推荐给区教育局,虽有份责任在身,但我的积极性还是提不上来,为什么呢?高二上学期,我们语、数、英三科有一个很重要的教学任务——参加广州市的语数英学业水平测试。这个测试结果虽然不像综合科的测试成绩那样会影响学生的高考录取,但有可能会影响学校的高考评奖,因此我依然按兵不动,就这样一直到12月16号到北京学习。

北京之行

  区教育局指派中心组的4位语文老师于12月16号至19号到北京学习,希望能以语文学科为龙头来带动其它学科。在北京,顾德希、吴继烈、韩露三位老师给我们进行了指导。
  顾老师告诉我们,第一,做实验之前老师一定要学会用减法:要敢于不讲,可讲可不讲的一定不讲,一定要讲的可以有选择地讲,以保证学生充分参与的时间,不充分可以不揭锅;第二,“电子书包”实验项目打破的是45分钟僵死的教学时间和校内、校外的时空限制,把读和写有机地统一起来,它转变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的是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第三,实验初期要用好“互动讨论”这个论坛,率先取得一两个成功的案例,率先在一两个教学环节上转变学习方式。
  如果说顾老师是从教学理念上给我们指导的话,韩露老师则是从教学实践方面给予我们切实的帮助。韩露是北京四中的一位语文老师,他认为不必每节课都用平台,但在实验初期教师还是要大量读帖、评阅,只要每个月搞一些新的东西(例如:那些曾经陪伴我们的一首歌、一幅画等等),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就会是对常态教学的一种有益的补充。他认为平台论坛功能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一种应对考试的方式、重新组建语文学习的方式,比如针对高三教学,他就用平台落实了成语积累和高考文言文常用的18个虚词等,教学效果一点也不比常态教学差。
  说实话,北京之行给我的触动很大。首先它改变了我对“电子书包”的一些偏见:进行“电子书包”项目实验,要靠技术但又不能只靠技术,首先最需要改变的是教学观念,一种带着学生找知识而不是给学生塞知识、一种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把学习过程还给学生的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子书包”为“研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得更为深入、彻底提供了一个有力支撑。这是北京之行给我的第一个感受。
  北京之行给我的第二个感受可以说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礼。长期以来,在我们这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学校,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一大难题。特别是2012年高二的学业水平测试现代文阅读部分的出题给了我很大的刺激:从基本的内容理解到文体特点都是非常规题目,灵活而又涉及面广,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的学生是很难拿到分的,复习备考难以满足实际改革的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也逐渐认识到:要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找出一条适合学生实际的、能激发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新路子出来。而“电子书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实践与感悟

  有了想法关键还是要靠行动。首先要给学生分组、设定组长。其次就是教师发主题帖,要求学生根据要求回帖。再次就是教师看学生的回帖情况及时督促,学生小组内部交流:看帖、评价,评出本组内优秀帖子。最后就是班级展示交流,教师针对学生的回帖中出现的偏差给予指导。
  大概掌握了这个流程、分好组之后,我就选取选修5《短篇小说欣赏》第二单元的
《哦,香雪》这一课来进行试验。上完课之后反响还不错,据当时听课的老师反映说,课听得很舒服,平台让学生的能量散发出来了,学生充满灵性的表达得到交流释放……当然这有些过誉了,其实上完这节课之后,我自己也有些感受,与大家分享。
  首先,教师要克服畏惧心理,积极行动起来。“电子书包”是个新兴事物,怎么样做比较好大家心里都没有一个标准,所以一切都在尝试、探索。关键是行动起来,很多时候,我们是被自己想象出来的困难给吓倒了。首先要做起来,还是那句话:做中学,学中做,一边学习一边提高。
  其次,教一篇课文之前,要有具体而清晰的教学目标。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学会使用减法。比如《哦,香雪》
这一篇小说是女作家铁凝的成名作,也是较能代表她早期风格的一篇。可讲的地方很多,比如小说的结构、人物形象、小说主题、优美的抒情语言、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等等;但考虑到我校学生的学情,独立阅读分析能力差、实际生活与小说背景相差甚远;同时考虑到广东高考文学类选考题目的出题,因此我决定只从把握人物形象这个角度入手,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课文,进行体悟感受,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究,在此基础上概括小说的主题。目标清晰了,难度适当降低了,学生学起来相对轻松了,就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这个喜悦会激励着学生作对文本进一步的探究和学习。
  再次,主题帖设计要恰当。主题帖(即问题)应当是在充分考虑学情的基础上,对教材经过全面而深入地研究之后而提出来的;它是教师本人深思熟虑的结果,应当起到一个火苗或者火柴的作用,这根火苗(火柴)点燃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之火、引发学生长久以来潜藏在内心深处的读和写的冲动。比如整篇课文,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老作家孙犁在读过《哦,香雪》
后说:“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它所经过的地方,都是纯净的境界。”这是老作家的评价,那么读过小说之后,你们的总体印象又是怎样的呢?
  2.本文给我们描绘了以香雪和凤娇为代表的一群淳朴、可爱、无忧的女孩子。如果你是女生,要变身为其中一个的话,你更愿意成为谁?如果你是男生,要从其中选择一个作自己的姐姐或者妹妹,你更愿意选择谁?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立足于文本),条理清晰,不少于300字。
  3.小说作者铁凝用蘸满柔情的笔,用如此优美的语言塑造这么一群美丽的少女形象,联系写作的时代背景和课后“欣赏·探究·练习”的第二题,说说作者的用意。
  4.课文77页第二段写道:“火车也许会停留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到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机缘巧合,就在香雪夜行回到台儿沟不久,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火车真的要在台儿沟停留10分钟了!10分钟的停留,会给台儿沟带来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姑娘们的命运又将如何呢?请你发挥想象,用生花妙笔给小说写一个续。要求人物命运安排符合人物性格基础,字数不限。
  本来发主题帖,只要发第2和第4个问题就可以了,但由于是刚开始使用平台,为了尽快熟悉,也便于发现问题,我把所有的问题都在论坛上发帖,让学生登陆平台完成。这种新型学习方式为学生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1.及时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电子产品,学生还是很有兴趣的,再加上自己写出来的东西有读者,所以他们写起来格外用心。特别是第4题的写作题目,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创作热情,从字数上来看,两个班有4个小组平均超过1100字,最高的一个小组人均达到1600多字;最高的个人记录一个班是5000多字,另一个班是2400多字;其它平均六、七百字的小组比比皆是,要知道我们的学生平时写一篇800字的作文可都是愁眉苦脸、咬牙切齿的啊!
  2.自由表达,多元发展
  从内容上来看更是五花八门、千姿百态:有言情派的——演绎香雪、凤娇和北京话之间的爱恨情仇;有惊悚派的——香雪成了盗墓者开启密道的锁匙;有文艺小清新派的——香雪立志改变家乡面貌,学成归来报效家乡,带领乡人奔小康……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有的同学写完之后还意犹未尽,留一个“未完待续”“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字样,有的同学未写之前先给一个“预告片”……恰当的问题设置让我看到了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热情、与平时不同的读写能力,让我看到了希望,这是“电子书包”带给我的又一个惊喜。
  课上完后,科组内很多老师都主动向我询问“电子书包”的事情,我们高二整个备课组的意见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统一:“电子书包”确实不错,对学生的读和写能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大家都表示愿意一起参加实验。可以说从教十多年来,大大小小的公开课上了很多,但从来没有一节让我这么有成就感——不是我老师个人有多优秀,能力有多强,而是学生们个个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而且表现得这么出色,是同事们都认同一件事愿意跟着一起做,这是参与实验给我的最大惊喜。
  最后一点就是对学生要以鼓励为主,多看优点、少看缺点。学生的回帖很多时候不是那么尽如人意的,比如语病连篇、错别字、词不达意等等,对这些我们尽量以鼓励为主,抓住学生的一个闪光点就大力表扬,然后再慢慢引导他们如何纠正错误。从劣到优需要一个过程,相信经过我们老师长期不断的努力,这个过程会逐步缩短,我们终将会迎来学生阅读能力真正提高的那一天。

 

相关热词搜索:电子书包

上一篇:电子书包”: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学习方式
下一篇:找准“电子书包”切入点,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果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