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诗词鉴赏专题课


2023-04-12 14:54:00   来源:   撰稿:杨帆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案例概述



案例概述

  这是北京市16中初二年级的诗词鉴赏课案例。16中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坝乡。该案例的教学采用了“双课堂”模式。2015年4月16日,市区30多位老师观摩了这节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这节课在龙老师引导下,同学们分享了
“虚拟课堂”中的部分学习成果,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热情,出现一个又一个热潮。师生在品鉴名品、共享佳作的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在“虚拟课堂”中,龙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任务,分组寻找并赏析诗词中各种意象所寄托的情感,探寻原因与规律;又利用一则故事,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同学们搜寻资料,发表见解,互相讨论,逐步提高,形成本组的成果,最后把所学所得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
  龙老师这个“诗词鉴赏”教学案例,打破了传统教学以“教学为主”的束缚,使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不断地展示自我、超越自我、成就自我。

 

 

案例亮点

  亮点1:虚拟课堂精彩的引导
  诗词创作对学生是有门槛的,如何突破?龙老师是这样做的。她给学生们讲了个诗样的故事。小兄弟俩在初春的街巷里玩,弟弟指着树枝上刚刚绽放的花说:“哥哥,瞧,花。”哥哥答:“不,那是春天。”听完老师的这个例子,学生们纷纷表示诗很简单,创作一发不可收拾。他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反复修改作品,创作数量也越来越多。

  亮点2:现实课堂的精彩引导
  通过教师引导,同学们进一步了解诗词写作的背景和情感,进一步认识到好作品是对切身生活的真实感悟。以此强调写作要有真情实感,通过认真观察与思考,好的作品水到渠成。带着情感看世界,世界也是有感情的。
  【实录亮点2】

  亮点3:作品修改
  龙老师带领大家再次回顾优秀作品的成长过程,分析修改的原由和结果,把同学们在虚拟课堂中的互动交流与成长过程搬到现实课堂中来,这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高度认可。同时,强化同学们的成长印记,使以后的学习更加顺畅。
  【实录亮点3】

 

  亮点4:作品欣赏和投票
  龙老师让作者带感情地朗读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投出自己最喜欢的三篇。这充分肯定同学们的写作成果,让他们产生共鸣,以点带面,共同成长。这是对作者的一个赞赏,也是对其他同学的一种激励,让他们在竞争中不断的成就自我。
  【实录亮点4】

  亮点5:重温优秀作品
  学生再次朗读自己喜爱的作品,再次强化优秀作品,这是对学生们在共鸣基础上进一步的刺激和激励,进一步强化和提高同学们对诗词鉴赏的能力。
  【实录亮点5】

 

  亮点6:教师点评优秀作品
  龙老师带领同学们朗读和点评自己喜爱的作品,总结出作品与生活的关系,这是对本节课的升华。通过此环节,学生们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作品是多么地优秀,让同学们的成就感再一次地爆棚。使得学生在写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变越强。
  【实录亮点6】

 

教学反思

  “用‘电子书包’上语文课,比较成熟的一种模式,是在平台上发动学生学习,利用现实课堂来分享成果”。——顾德希
  一、选材
  
迟迟未做古诗词专题,是因为选择阅读材料是一个问题。老师做主推选,限制了孩子们的阅读面,他们也不一定喜欢,不一定懂,老师要不要讲解、用什么时间、什么形式去讲解……这都是问题。了解了“电子书包”的便利后,我便决定只给他们确定探究的意象以及要求,放手让孩子们进行自主学习。
  二、鉴赏
  通过“电子书包”自主学习,孩子们的阅读面还真打开了,许多从未读过的诗词都进入了探究的行列。但问题也来了:由于有些诗句是孩子们在网上按条件搜索的,他们缺乏对诗歌的整体把握,所以赏析过程中出现了不够准确、不够全面等问题。借助“电子书包”平台,我适时地参与其中,或为同学们的赏析送鲜花、盖印章,或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启发思考,或补充创作背景帮助理解诗歌,或做赏析示范……通过不断地交流评论,赏析渐入佳境。例如:黄巢的一首《题菊花》在经过三十多个帖子的交流后,他们终于实现了对该诗的准确、全面的理解,如果在现实课堂中至少半节课才能完成。
  三、创作
  历来语文的读和写是分不开的,在鉴赏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孩子们的灵感会被激发,创作就应运而生。在赏析进行三天之后,我提出“我们也来写写对生活的感悟”,话音未落,孩子们就炸了:“老师,我们哪能写诗啊?” “老师,这诗可不是谁想写就能写的。”我鼓励示范,告诉他们诗歌就是用诗化的语言把对生活的感悟写下来,写出真感情,并举了一个例子:“花开了,弟弟小手指着说:‘哥哥,花!’我说:‘不,那是春天!’”孩子们一下子就兴奋了:“这也叫诗啊?”“对呀,写出了我对眼前景物的感受,而且充满联想和想象,就是诗啊。”那个周末,老天爷成全孩子们,先是细雨蒙蒙,而后是擂响了第一声春雷,接着是狂风肆虐。于是诞生了一系列与风雷雨有关的诗作,部分孩子们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很是活跃,不但自己创作,还和同学交流创作感受,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就这样,越来越多的孩子参与进来,我也感受到了他们的真诚和才华。此后,离别、思念家乡和亲人等等题材的诗歌创作也不断涌现。
  积极性就这样被调动起来了,怎样让他们再提升一下呢?我发现有几个孩子喜欢写格律诗,但在结构和韵律上存在问题。于是我就这两方面做了点拨,并做了修改示范。并建议他们可以尝试填词。给了几个熟悉的词牌名。于是大家又掀起了填词热,积极性高涨,那个平时一提写作就发怵的小郑同学尤其积极,发誓要在创作数量上居于榜首,结果他真做到了。四天创作了10首不错的诗。
  交流碰撞中,结构和押韵的问题解决了,怎样让孩子们进一步提升呢?我以吴涵的“咏春”为例,引导孩子们给诗歌增加积极向上的元素。由一首单纯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变为鼓励人们珍惜春光的励志诗。孩子们在将原作和修改稿对比之后,仿佛蓦然有了灵感,开始创作哲理诗了……
  四、展示
  课上怎么安排展示学生的创作,他们的热情那么高涨,我唯恐伤害到哪个孩子。所以在选择作品的时候,考虑了不同层面的孩子,也兼顾了不同的题材,不同的形式。意在告诉他们,书写真感悟的诗就是好的。怎样让好作品脱颖而出呢?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我觉得实实在在地说自己的阅读感受是最好的选择。那首后来被一致认可的《我是一棵草》在论坛上的鲜花的数量并不多,但在现实课堂上却跃居第二。由此我才明白,展示环节能推出好作品!
  五、感悟
  正如顾老师所说,这样大的文字量如果全写到纸上,由我来批阅,真的是灾难啊!交流的及时性,孩子们的参与积极性,生生互动的激励作用更是以往传统的学习方式所无法匹敌的!这“电子书包”网络学习平台,用好了可以大大地减负啊!另一个教学班用传统的方式进行这项活动,一堂课下来只简单交流评价了三首诗。对比中我愈来愈发现这“电子书包”在优化传统教学方面的好处!
  六、后续
  展示课结束了,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没有结束:《我是一棵草》的作者,每周都要给我发上几首小诗;吴昊也开始创作自己的诗集;魏昊对于作品没得到展示耿耿于怀,一连写了三首诗请我帮着修改;语文课上曾远志忽然举起了手:“老师,我现在有灵感了,能把我的诗写下来吗?……当然能了,我讲的内容相对于孩子的灵感来说太微不足道了,我高兴地点头……他的新作我还没读到,但心已经醉了!

相关热词搜索:电子书包

上一篇:外国经典小说课外赏读——《简爱》与《老人与海》
下一篇:高考诗歌鉴赏之炼字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