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 学科资源 > 正文

2016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2)
2015-12-29 23:07:06   来源:   评论:0 点击:

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试题卷[含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1至6页]和答题卡[含第Ⅰ卷填涂卡和第Ⅱ卷答题框7至10页]两大部分。考试只能在答题卡指定的区城内做答。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16]题卡[含第Ⅰ卷填涂卡和第Ⅱ卷答题框710]两大部分。考试只能在答题卡指定的区城内做答。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考生在答卷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校及考号填在答题卡密封线内的矩形框内。

3.第Ⅰ卷的答案选出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若需改动,用橡皮檫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直接答在试题后。非选择题请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做答,本试题卷上不得做答,否则无效。

    4.考试结束,监考老师只将答题卡收回。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载,周幽王宠幸褒姒,废申后及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立其子伯服为太子。宜臼逃奔申国,申后父亲申侯联合曾国和犬戎杀死幽王,并拥立原太子宜臼为王,即周平王。材料表明(  )

A.申侯遵从血缘宗族关系权力政治原则  B.申侯代表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力量

C.申侯通过与诸侯联盟展开称霸争斗    D.申侯僭越以分封为特征的等级制度

2.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将全国103个郡划分为13州部,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奉诏条察州”,主要依据“六条问事”,因郡守和国相官佚为二千石,故在六条法律条文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这说明刺史制度的建立(  )

A.完善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      B.均衡了州郡和封国的地方权力分配

C.消除了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    D.重在发挥太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

3.八世纪初中期,唐朝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背景是(  )

A.平定“安史之乱”的影响            B.军政合一地方机构设置的影响

C.对少数民族首领实行羁縻政策所致    D.加强边疆地区军事防务所致

4.据清代《畴人传》统计,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清初,在天文历算方面有一定成就的共收录243人,其中自西汉至明中叶约150人中,出生于官学的“司天学生”和“星历生”仅有2人;出生于“司天官属”和“司天役人”的也只有2人。这一数据反映出(  ) A.科技教育成为私学的主要内容        B.官员选拔标准制约官学教育内容

C.理学传播成为官学主要教育内容      D.封建儒学教育扼杀士子创新思维

5.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  )

A.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              B.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

C.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            D.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

6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如郑国国君与商人世有盟誓;晋国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交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材料表明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的主要目的是(  )

A.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                B.实行宽松商业政策

C.改变社会斗富逐利之风              D.重建官营商业制度

7.据研究,南北朝中期,政府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出现了雇佣工匠制度和番役制度。这些制度的出现说明(  )

A.民间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          B.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C.盐铁官营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        D.官营手工业者由籍匠变为丁民

8.唐代均田制规定,丁男与中男,每人受田一百亩。唐初,唐太宗幸灵口(今陕西临潼县境),见“村落逼侧(拥挤),问其受田,丁三十亩。”这一现象(  )

A.反映了唐初人多田少的客观事实      B.说明政府对土地买卖的放任

C.奠定租庸调制推行的良好基础        D.促进了政府垦荒政策的实施

9.宋代对外贸易中,从东南亚等地进口香料、药材、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从日本进口硫磺、水银、沙金及扇子等工艺品,从高丽进口人参、绫布、文具等。这些物品的进口(  )

A.推动了国内民间贸易的发展          B.反映了政府垄断对外贸易的特征

C.满足了特定人群的消费需求          D.促进了传统自然经济的松动

10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指《南京条约》内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对《南京条约》内容中关于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轻看说明清朝统治者(  )

A.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          B.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

C.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            D.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111927530,共产国际执委会在关于中国革命的电报中指出:“对手工业者、商人和小地主的土地作出让步是必要的。只应没收大、中地主的土地,不要触及军官和士兵的土地。如果形势需要,暂时可以不没收中地主的土地。”共产国际发出这一指示的目的是要求中国共产党(  )

A.与蒋介石争夺革命领导权            B.维持和武汉国民政府的合作

C.积聚城市暴动的武装力量            D.纠正土地革命中的过激行为

121940826,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斗争(  )

A.策应了远征军赴缅作战的行动        B.打通了海外援华的物质通道

C.配合了国民党徐州会战的进行        D.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敌

13196410月,境外媒体报道:“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材料表明中国核试验成功的主要意义是(  )

A.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          B.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

C.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          D.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

14.西方传教士卫三畏认为:1865年中国所面临的形势,其被破坏的程度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然而,恢复的速度——居民不仅恢复了旧业,而且重建了住所,整顿了贸易——甚至使那些一贯诋毁他们的人也感到吃惊,并转而赞誉很被人瞧不起的中国文化所显示出的复兴活力。材料认为民众社会生活得以恢复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统治政策的调整             B.中外友好局面的建立

C.洋务运动的有效开展               D.太平天国对地主阶级的打击

151896年,清政府设立商务局;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成为仅次于外务部的第二大部;1906年,清政府设立邮传部,同时将商部和传统的工部合并,成立农工商部。这些机构的设置说明清政府(  )

A.将地方督抚的财权收归到中央        B.顺应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需要

C.加强中央政府发展实业的职能        D.达到通过行政改革以消弭革命目的

16.阅读下表:19211936年中国轻工业与重工业部门的相对比重。数据的变化可以说明(  )

类别

比重(%

年平均增长率(%

1921

1936

轻工业

441

307

546

重工业

546

629

994

A.轻工业衰落加剧了民生痛苦          B.积累了抗日的战备物质基础

C.官僚资本掌控国家经济命脉          D.国民政府片面发展重工业

17.建国后,我国出现过两年多的时间内,2600万人浩浩荡荡的从城市退回到农村的现象。导致该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上山下乡运动的开展

C.国民经济政策的调整                D.中西部三线建设的需要

181979年,国务院183号文件指出:农工商联合企业有权对已经完成购销任务的农产品自行组织加工生产,各相关部门应当将这种加工生产纳入计划范围,对其进行所需物质的供应。材料表明我国农工商联合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是(  )

A.在计划经济主导下,具有一定自主权  B.以市场为导向,享有独立自主权

C.执行国家统购统销的计划生产任务    D.高度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统一

19.据统计,1997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869%,同年,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世界平均比重为73%,发展中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平均比重为59%。据此可以推出(  )

A.欧美发达国家制造业开始衰落        B.我国工业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C.世界制造业中心实现向中国转移      D.改革开放加快中国工业化进程

20.公元前415年,雅典发生毁坏神像案,迅即被与酒会联系在一起。报案者称,虽然没有目睹神像被毁的过程,但以前经常看到阿西比德和他的同伴一起聚饮,其间诸多可疑言行,定为他们所为,结果身为雅典将军的阿西比德及其同伴均判有罪。材料表明在古代雅典城邦(  )

A.私人生活空间不被尊重              B.众人都生活在城邦集体之中

C.个人都有参与城邦管理的权利        D.集会只能在市政广场举行

21.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指出:“公社一举而把所有的公职—军事、行政、政治的职务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使它们不再归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所私有。”在巴黎公社选出的89名委员中,工人30多人、知识分子30多人、职员约10人。材料表明巴黎公社在政权建设上的划时代意义是(  )

A.消除了选民在职业、性别上的限制    B.建立起高效、廉洁的行政体制

C.探索了实现劳动者解放的政治形式    D.公社委员会实行了权力集中

 

221974626,欧洲共同体八国(爱尔兰除外)和美国在内的北约15国签署了《北大西洋关系宣言》,除美国重申对保卫北大西洋地区的义务外,宣言强调了“友好平等和团结的精神”以及“保持密切的磋商、合作和相互信任。”材料表明,西欧对欧美关系有了新的定位,这主要表现在(  )

A.摆脱西欧防务对美国的依赖          B.谋求西欧政治外交上的自主

C.实施不同于美国的东欧政策          D.加强欧共体内部的政治联盟

23.据统计,16001609年,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的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为22430匹和15000匹,而从16401649年,两地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降为11450匹和3000匹。与同时期的英、法比较,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毛纺布生产的萎缩说明(  )

A.传统的东方贸易退居次要位置        B.意大利缺乏本土工业原料优势

C.意大利工商业行会竞争意识不足      D.两地生产没有面向大众消费

24.科技革命带来了世界经济结构和格局的新态势。20世纪7080年代,新兴工业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是(  )

A.发展高精尖的技术密集型工业        B.发展一般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工业

C.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                D.实施出口主导型经济开发战略

 

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514分,第2612分,第2714分,第2812分,共52分。

25.(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下是史籍关于明朝中后期江南民众社会生活的记载。“便服裘帽,惟取华丽,或娼优而僭拟帝后,或隶仆而上同职官,贵贱混淆,上下无别。”“至于民间风俗,大都江南侈于江北,而江南之侈莫过于三吴。自昔吴俗习奢华、乐奇异,人情皆赴观焉。……南都(指南京)服饰,在庆、历前犹为朴谨。近年以来,殊形诡制,日新月异。”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本地止以商贾为业,人无担石之储,然亦不以储蓄为意。即舆夫仆隶奔劳终日,夜则归市酒,夫妇团醉而后已,明日又别为计。”“乃今之江南犹多此俗人家,儿子娶妇,辄求分异。……兄弟当分,异居异财。”“婚娶颇多论财,嫁女竞侈,穷极靡丽,富贵妆资从厚。”

——摘自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中后期江南民众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江南民众社会生活的历史影响。(8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研究近代中国历史的学者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屈辱的历史,就是“沉沦”;半资本主义的存在,就是“上升”。1901年到1920年间二十年的历史,是近代中国“沉沦”到谷底的时期,也是黑暗到黎明的转折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选取中国近代19011920年间的主要史实,对上述材料结论进行论证。(12分)(说明:可以对上述材料结论进行论证;也可以提出新的结论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评分说明:实行按层次给分的原则,下面列出三个等级的赋分及主要标准,供阅卷教师参考。评卷要做到体现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和保护学生的多样思维相结合。

 

论证(赞同材料观点或提出新观点)

   一等

129分)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

②精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

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

85分)

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

②正确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

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

40分)

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

②未引用史实或史实不符合要求;

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2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全部行政权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1717年之后,英王不再主持并逐渐不参加内阁会议,开始形成由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的惯例。1721年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后来他的政策在下议院失去多数的信任而被迫宣告辞职,从而开创了一个重要的宪法上的先例:凡内阁失去下议院的多数的信任,即告辞职1784年,内阁首相小威廉·庇特试图通过改革内阁来抑制国王乔治三世的个人专制,起先未得到下议院赞同,庇特便解散下议院重新进行选举,结果他得到新议员们的支持,得以继续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2016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下一篇:纪连海《清明上河图》课件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