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 学科资源 > 正文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实录(李树全)
2015-12-16 16:08:22   来源:   评论:0 点击: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实录【课程标准】(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实录

                               李树全

课程标准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理解这一政策的影响。

(2)掌握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特点,认识其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地位。

(3)知道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点,认识这一体制的利与弊。

2.过程与方法

(1)直接引用马克思的论述导入新课,直奔主题,使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和价值。

(2)教师准备相关的材料,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掌握和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体制的的内容、特点,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学习能力。

(3)设计必要的问题,使学生对苏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有较为全面的认识,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适合国情,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2)明白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开创了一种新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其探索与实践是人类社会的财富。

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特点和影响。斯大林体制的特点和影响。

教学难点对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经济体制的认识。

 

导课:

教师:同学们都知道,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是马克思,但社会主义是什么样子?马克思是这样设想的(投影):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教师: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具有哪些特点呢?

学生:实行公有制,实行计划经济,取消商品经济。

教师:这位同学的回答很正确。但历史的发展从来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偏偏建立在一个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俄国。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看一下列宁、斯大林是怎样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设计意图:将马克思的设想与俄国实际呈现给学生,引起学生探究欲望,而且也切入了本课的主题。

教学过程

背景材料介绍:士兵暴动了!地点:喀琅施塔得要塞。(投影展示)

教师:1921年2月28日,隶属于苏维埃政府波罗的海舰队的喀琅施塔得要塞的2.7万名水兵发动起义。起义士兵公开提出的口号是:“拥护没有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立即取消粮食征购队”,起义者夺取了当地的苏维埃政权,并发表声明,声称“统治着祖国的共产党完全脱离了群众,没有力量把群众从全面崩溃的现状中拯救出来”。水兵起义震动了苏维埃俄国,因为仅仅在三年前,在十月革命前夕,也是在喀琅施塔得要塞,也是这支水兵武装,也发表过一份声明,表示:“在彼得格勒苏维埃的第一声召唤下,就手执武器支援革命”。士兵的坚定支持是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重要因素。在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最艰难的时期,这支武装是苏维埃政权最坚定的拥护者。而现在,他们起来反对他们曾经拥护过的共产党。

这是暴动吗?一名起义士兵在信中说:这“不是富农的暴动,而是对正义的胜利丧失了任何希望的劳动居民的暴动。”

教师: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起义士兵的一种情绪,是什么情绪?

学生:不满。

教师:对。士兵是不满的,对革命胜利后的形势非常不满。起义士兵大多来自农民家庭,他们深刻了解当时农民的处境。

与此同时,各地农民暴动此起彼伏,目标都直接指向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政府。

起义和暴动最终都被平息了。但这不能不引起列宁的思考:一直忠心于苏维埃政权喀琅施塔得要塞水兵为什么要发动起义?一直是苏维埃政府最重要的同盟者——农民,为什么也要反对苏维埃政府呢?

学生思考。

教师:这一切都与当时苏维埃政府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关。

【设计意图:通过背景材料的展现,使学生认识当时俄国所面临的问题,从而引出本课第一个主要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一、“前进,再前进……”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相关内容。

学生阅读。

教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府在非常严峻的形势下实行的一种特殊政策。刚才同学们读了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同学们觉得这一政策怎么样?

学生:太残暴、太霸道、太没有人情味了。

教师:为什么这样认为?

学生:政府要把农民手中所有的余粮都拿走,严重侵犯了农民的利益,完全不顾农民的死活。

教师:对,这一政策确实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那么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来看,它采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手段来管理经济的?

学生沉默无语。

教师(启发):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粮食、工业生产能力、商品等都要集中在谁的手中?

学生:国家。

教师:国家是依靠什么力量来实现这种集中的?

学生:政权力量。

教师:对。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国家依靠一种军事和行政的手段来管理经济,全面控制经济,要把所有可以掌握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控制在国家手中,以战胜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教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商品经济采取的是什么态度?

学生:否定商品经济。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使学生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征,为后面教学中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进行比较做必要的准备。】

教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起到了集中一切力量,战胜内外敌人的作用。但这一政策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问题,请同学们看下面一组材料:

 

1919年俄国1普特粮食的价格

国家征购价

6卢布

国家零售价

30卢布

黑市价格

200卢布

 

 

 

 

 

 

教师:上面这一组统计数字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国家从农民手中征购的粮食越来越多,但征购的价格很低。

教师:请同学们再看下面一段资料:

在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普拉东诺夫)中有这样一段话反映了农民的心情:“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都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           

在1920年,苏俄农民中还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教师:农民的这些言论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非常不满。

教师:对,农民对这一政策十分不满。但是在大规模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还在继续实施这一政策,这又是为什么呢?

学生默默思考。

教师:请同学们看列宁在1918年说的一段话,我们从这段话中来寻找答案。

(投影)“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

教师: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苏维埃政府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目的是什么?

学生:把俄国推进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教师:对。列宁是想按照马克思设想的“科学社会主义”蓝图,通过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构建一个取消商品流通,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俄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为此,苏维埃俄国还采取了其他一系列措施:如取消银行、废除货币,实行国家控制的下产品交换和分配等。

教师:列宁的这一目的能实现吗?

学生:不能。

教师:为什么?

学生:按照马克思的设想,社会主义应该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的基础上的。而当时俄国是一个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小农国家,国家根本无力生产出大量产品,满足社会需要。特别是在长期战争后,社会十分贫困,摆在俄国人民面前的主要任务恐怕还是填饱肚子的问题。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学生摇头无语。

教师:我这里有一组统计数据。1921年,苏维埃俄国谷物播种面积仅为战前的86%。1920年全国主要谷物总产量为10亿普特,比1917年下降33%,比1913年下降55%。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而这一期间,正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全面和加紧推行之时。这些都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在战时共产主义主义政策下,苏维埃俄国经济全面倒退。

教师:能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一种向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的“前进”吗?

学生:不能。

教师:对,这绝不是“前进”。在余粮征集制下,农民生产再多的粮食也是国家的,农民不愿意耕种,俄国农村一片破败景象。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倒退。可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地破坏了农业生产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绝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设计意图:进行必要引导,使学生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一次不成功的探索,从而认识到苏俄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教师:面对出现的问题,列宁没有回避,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出路和办法。列宁走进各地农民中间,倾听农民的呼声,在人民中间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在列宁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农民对他说的话。一个农民说:“在实行余粮收集中,懒汉和勤劳的人都同样摊派,这太不公平了”,另一个农民说:“要使农民看到好处。”还有农民干脆对列宁说:“余粮收得太多,请给我们定个标准,要不,我们会把春播的种子都吃掉”。

列宁认真思考农民的呼声。列宁说:我们“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严格管理经济、控制经济的状态退回到商品经济、退回到私有经济的状态中去。

下面是列宁在1921年说的一段话,表明了列宁的主张(投影):“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摘自《苏联兴亡史》

、“再退再后退……”

教师:1921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了列宁提出的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方案,新经济政策启动。

请同学们阅读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在阅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经济政策有什么显著的变化?

学生阅读讨论。

学生甲: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实行的是高度的国有化。而新经济政策则要保护农民的利益,允许发展私有经济。

学生乙: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要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没有的。

学生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禁止商品贸易,而新经济政策则要恢复商品贸易、恢复商品经济。

教师:同学们都看到了新经济政策的变化。请同学们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管理经济的手段和方式有什么差别?

学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来管理社会经济的,强调的是国家对经济的直接控制。而新经济政策不是这样。

教师:那么你说新经济政策用的是什么方式来管理经济,发展经济的?

学生:我说不准,但可以明显感觉到新经济政策不是靠行政力量控制经济的,而是……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琢磨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可以发现,新经济政策承认私有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要恢复私人资本主义,要发展商品贸易,这显然属于一种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行为。所以,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恢复俄国社会经济,并且使俄国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换句话说,新经济政策承认商品经济,并且要发展商品经济。

教师:请同学们看一组统计数据:

投影: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年份

项目

1913

1921

1923

1925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9446

6620

7860

8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39.79

22.13

34.55

44.24

教师: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没有爆发。1921年,是新经济政策开始实施之年,1925年,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第四年。这组统计数据能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教师:对。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它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新经济政策产生了明显的效果。

教师(背景材料介绍):新经济政策取得了成效,但在当时俄国,很多人并不认可它。有人指责列宁是在向资本主义过渡。一位俄共元老甚至直截了当地对列宁说:“实行新经济政策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在1922年召开的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法国共产党代表团像小孩一样号啕大哭,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将导致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复辟,将严重损害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甚至有人以自杀抗议这一“倒退”,表达自己的失望和不满:1921年8月,苏俄著名象征派诗人勃洛克开枪自杀,在他的遗嘱中有这样两句小诗:“看,莫斯科忍受饥饿,从前整洁美丽,而现在是买卖投机”。大批共青团员退团,共青团在两年之内失去了一半团员。也有很多共产党员退党。这些人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无法理解新经济政策,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背叛了十月革命的理想,背叛了马克思主义,是严重的倒退。他们想不通!

教师:也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新经济政策是“后退”吗?是向资本主义的后退吗?

学生讨论。

一名学生:不是后退。因为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后,俄国的经济恢复了,还有利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教师:很好。这位同学从苏维埃政权巩固的角度出发,认为这不是后退。

另一名学生:这是后退。因为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实行公有制,实行计划经济,取消商品经济。而新经济政策的措施不符合马克思的这些观点。从这一点来理解,这就是一种后退。但是,这样的后退也是应该的。因为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的基础之上的,而当时俄国生产力水平很落后。情况变了,所以,就没有必要非得按照马克思的设想来做,应该从俄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所以,就需要“后退”。而且,从实施效果上看,很有成效。

教师:非常好。这位同学能以一种辨证的眼光来看待这种后退,非常好。还有没有其他认识和观点?

学生:我认为不是后退。因为新经济政策规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这说明苏维埃政府对经济控制力是非常强的,说明国家能够控制社会。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在国家控制下发展,俄国不会发展到资本主义。

教师:很好。这位同学能够从新经济政策措施本身入手,认识新经济政策所谓的“后退”只不过是一种策略。列宁也说过:“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其意思是新经济政策的实质还是要发展社会主义的,只不过是改变了一下发展社会主义的方式、方法而已。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都不错。可以肯定地讲,新经济政策绝不是简单的“后退”。我们如从这个政策

实施的背景、从这个政策的效果、实施的目的等方面来思考这个问题,认识就会更明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起了农民的反抗,极大地威胁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必须“后退”。从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效果上看,这种后退使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得到恢复,苏维埃政权也得到了巩固。所以,“后退”是必要的。“后退”是退到俄国的实际生产力水平上、退到俄国的国情上。从目的上看,“后退”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可以这样理解,今天的“后退”,是为了明天更好的前进。

教师:列宁解决了一个马克思没有解决的问题,这就是在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从历史发展来看,而且解决比较好。所以,我们说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苏俄的实际国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设计意图:上述问题,围绕的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谈出自己的看法,形成良好的探究气氛,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师: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在俄语中,列宁的名字是水——勒拿河,斯大林是“钢”的意思。有人说,名若其人。正像他的名字一样,他以铁一样的手段,加快推进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进程,形成了斯大林经济体制。

加速、再加速……

教师: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加速推进工业化。因为斯大林认为当时苏联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

中,只有尽快实现工业化,才能使苏联强大起来,才会有国家安全。

投影材料: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段距离。我们要么做到这一点,要么被人打倒。”                                                          ——斯大林

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

——斯大林

教师:从材料中可以发现,斯大林认为苏联的工业化应该怎样进行?

学生:以重工业为中心,高速。

教师:要实现这两点,就需要依靠国家力量。在国家主导下,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实现了工业化。

教师:在加速推进工业化同时,苏联也开始加速推进农业集体化。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苏联政府强制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对拒绝加入或抵制的,流放到遥远荒凉的西伯利亚。到1937年底,农业集体化基本实现,个体小农被消灭。我们可以看出,和工业化相同,农业集体化也在国家主导下完成的。

在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采取的都是国家强制性手段,都是国家推动的。这是一种以国家控制为核心的经济运行模式。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伴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完成,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后人称之为斯大林经济体制。

【设计意图: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是不可能展开的,而且也不是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这一问题可以留做课后思考题。所以,概括讲述,可以保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使学生初步认识苏联经济建设的特点,理解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点。】

投影:斯大林经济体制的表现:

(1)实行单一的所有制(私有制基本被消灭了)。

(2)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p style="FONT-SIZE: 10.5pt; FONT-FAMILY: 'Calibri','sans-serif';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 0cm 0cm 0pt;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LINE-HEIGHT: 20pt; TEXT-AUTOSPACE: ; TEX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五四爱国运动》教学设计(李树全)
下一篇:《西学东渐》教学设计(王敏)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