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 学科园地 > 正文

感悟试题变化 完善教学策略——对2013年新课程全国文综卷Ⅰ第41题的思考
2015-12-14 21:59:43   来源:   评论:0 点击:

                            感悟试题变化  完善教学策略

                 ——对2013年新课程全国文综卷Ⅰ第41题的思考

                              李树全

 

源于2010年的“历史前提”,成于2011年的“欧洲崛起”,结于2012年的“冲击—反应”,可以说新课标全国文综卷第41题以其多元的视角、宽广的视野、开放的形式,给高考历史试题增添了一抹靓丽。很多老师都非常关注第41题,研究第41题,同时也对41题寄予了很多期待。从一定程度上讲,已悄然形成了“第41题现象”。

41题之所以令人关注,不外乎三个方面原因:

第一,实现了命题形式的突破

长期以来,高考试题的开放性问题一直备受纠结——太开放,往往被指责为超纲,不开放又被指责为传统。以2010年新课标全国文综卷为界,历史试题的开放性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2010年第40题第(3)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要求学生思考“资本主义萌芽”这一历史现象在东西方发展的不同结局,学生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回答。

接着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以一种独立题型的方式,继承和发展2010年第40题第(3)问的风格。试题立足于新材料,要求学生评材料中“欧洲崛起”的观点。2012年继续坚持这一命题风格。

近三年第41题(含2010年第40题第三问,下同),都没有提供唯一答案,甚至连参考答案都没有提供,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对材料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试题以其较大的开放性,为学生提供了比较大的思维空间,符合新课程历史学习的要求,对中学历史教学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第二,体现了历史教学的方向

近三年的第41题,取材广泛,不受教材和各种条条框框限制,能较好的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历史教学的方向。

从近三年的试题情况看,第41题选用的材料大多取材于教科书之外,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学术争论。如2010年第40题第(3)问,指向学术界一个长期争论的话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为什么没有成长起来;2011年第41题,以“欧洲崛起”为话题,思考“欧洲中心论”;2012年第41题,则引导学生思考现代化发展模式。这些问题都是史学界热点话题,这样的命题思路对今后的历史教学方向有重要启示。

第三、彰显了历史教学的目的

近三年的第41题,重视对学生历史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考查,体现了历史教学的目的。

例如,2011年的第41题,考查学生对全球史观、“欧洲中心论”等观点的理解、应用;2012年的第41题,考查学生对现代化的理解。而这些问题的解答,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史论结合能力,对学生的理论素养有一定的要求,体现了历史学习的基本特点,即“论从史出”。这样的考查方式,不仅是新课程历史教学的要求和目标,也符合选拔性考试的要求。

但是,在经过三年相似形式的命题后,第41题也走入“困境”——无论选用什么样材料,采取什么样的新观点,第41题开始给人以“不过如此”的感觉。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在带领学生,挖掘各种新奇的材料和观点,做各种“史论结合”的模拟。长此以往,不知历史教学会怎样?一夜之间,广大教师和考生都掉到“第41题”的怪圈之中。

在第41题的命题形式陷入一种固化模式的时候,2013年新课标全国文综卷第41题,以一种别样的形式出现,让人“惊诧”之余,赞叹命题者的智慧——总能在惯性中,给人一种“突发”的刺激,激发人们对历史试题的许多憧憬,也给历史教学一些新的思考。

2013年新课标全国文综卷第41题,展示了两幅地图,一幅东汉十四州示意图,一幅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要求学生在对这两幅地图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与前两年的“第41题”相比,2013年的第41题有三大特点:

第一、试题形式从以往的评析转向说明

2012年以前,第41题都是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一定的历史观,对材料观点进行评价。重点考察学生的“史论结合”能力,考察学生史学理论的掌握和运用。

2013年的第41题,则是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说明汉唐的历史变迁。试题更加关注历史史实本身,关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命题点直接落脚于学生所学习的历史知识。

命题方向的转变可能是基于对以往试题的一种反思。前两年的第41题,过多关注学生历史理论和史观的运用能力,在试题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强化历史理论,强化史观教学,反而忽略了对历史最基本的元素——基本史实的教学,导致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缺失。这也是很危险的。

第二、试题紧紧依托教材知识,让学生有话可说

2013年的第41题,以两幅地图的形式出现,对学生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但试题的答案是建立在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基础之上的,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试题回归课本趋势明显。这对长期认真学习历史、基本功扎实的考生比较有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以往的历史试题过度重视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试题更多的是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能力,有时甚至与历史本身无关),试题本身与历史知识脱节的问题。

回归课本,回归知识本位,这一点不仅是第41题的特点,也是2013年新课标历史试题的普遍特点。

第三、问题开放,要求具体,有较好的区分度

从前两年考试反馈的信息看,第41题由于有较高的理论要求,再加上材料非常新颖,很多考生不好把握,导致试题的区分度不明显。

2013年的第41题,虽然依托教材,重点考察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但是,试题依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首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选择作答的角度,试题开放有度。

其次,由于是要求学生说明汉唐之间的历史变迁,要求具体、明确,答案方向相对清晰。这样的命题方式更适合对大多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考查,有利于考查考生对历史的整体认识和把握,较好的发挥高考的“选拔性”功能。

面对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的变化,在坦然应对的同时,应坚定三个认识:

认识一:教好教材很重要

2013年的第41题以一种“说明”的形式出现,对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教“好”书是教师的基本功,教“好”教材很重要。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明显的变化,用“教材教”的思想深入人心。但也出现了另一种情形,教师对教材的重视程度、研究程度大不如前。在当前中国教育大环境下,教科书依然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资源,恐怕也是我们教师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挖掘好这一资源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我们连教科书都没有完全“吃透”,还奢谈什么开发课程资源,奢谈什么用“教材教”?

所以,教“好”教材仍然是很重要的。作为一线教师,必须把教材中重要的史实讲明白,要引导学生正确解读重要的历史现象,能够让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如果我们连这些都做不好,还可能做到拓展知识、拓展思维吗?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提供的两幅地图,不仅反映了汉唐之间地方行政区名称的变化,也反映出南北地方行政区数量的变化。要看出这些变化,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而要说明汉唐之间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就需要联系学习的知识,对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如果在平时教学和复习备考中,没有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仅仅从两幅地图中,学生很难说出汉唐之间的历史变迁的,更无法说出其中的原因。

认识二:用好史料很重要

新课程实施以来,史料教学越来越成为广大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在史料教学中,学生学会研究历史、思考历史,学生也学会质疑教科书,学生的学习能力、方式都有了进步。学生的历史素养,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

包括第41题在内的2013年新课标历史试题回归知识、回归教材的趋势非常明显。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试题的这一变化,这可能会对教师的教学思想、方式造成一定的冲击。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某一年历史试题的变化,怀疑史料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我们仍然要坚定实施史料教学。史料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重要途径。

但是,我们也需要注意一个倾向:史料堆积式的教学方法——认为史料越多越好。在教学中,大量堆积史料,不仅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反倒可能导致学生对历史的厌烦,对历史的轻视——认为历史就是一堆故纸堆,从而泯灭了历史教学的根本目标——育人。

在当前学生学业负担依然很重的情形下,如何用好史料?如何选择史料?一节课选择多少史料?这都是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思考和解决。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主题,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精选史料。哪怕一课一则精致史料,用好、用全、用到位即可。在很多时候,教材上的史料也是很好的资源,用好、用到位,效果同样也非常好。

认识三:史观引领很重要

与前两年相比,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摒弃了“史论结合”式的评析题,试题有比较大的变化,但教师完全不必要被试题牵着鼻子走,更不要因噎废食。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运用正确的历史观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基本目标。

所以,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我们依然要重视史观渗透,重视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正确历史观解读历史现象的能力和意识。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是要教教材,但绝不能唯教材。通过教教材,让学生了解历史,学会思考历史,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思考问题,善于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但历史教师更要认识到,教材只是启发学生历史思维,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抓手。在教教材的时候,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甚至提出质疑,教师应当自觉运用正确的历史观,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现象,评价教材上的历史结论,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在任何时候,历史教学都需要史观引领。

2013年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已尘埃落定,研究试题,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也是期盼着2014年历史试题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新的惊喜,给我们更好的启示。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用案例分解教学难点的探索与认识
下一篇:多讲一些史实,少说一些结论——关于鸦片战争的教学思考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