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 学科园地 > 正文

历史教育研究对于有效教学理论的新贡献
2015-12-30 10:33:55   来源:   评论:0 点击:

历史教育研究对于有效教学理论的新贡献 李树全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历史教学具有怎样的特征?对这个问题,很多专家和学者从不同方面和角度有过相关论述,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历史教育研究对于有效教学理论的新贡献

                                                                   李树全

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历史教学具有怎样的特征?对这个问题,很多专家和学者从不同方面和角度有过相关论述,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篇拟从历史教育研究对有效教学的影响角度,探讨历史教育研究的重要价值。

 

一、历史教育研究的新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课程标准把历史教育定格为一门“育人”的学科,突出强调历史教育的人文教育功能。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专家和老师越来越重视思考历史教育的本质问题。中史参杂志社任鹏杰老师在“服务人生: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从根本上追问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学”一文中说:“历史教学‘恰到好处’的境界,就在于把‘教学’升华为服务人生的‘教育’”1

赵亚夫老师在《历史教育与人生》一文中指出:“历史教育与人生联系起来思考”,“历史教育开始讲人文的味道”,“历史教育开始关注生命”2

齐健老师在《精神培育:历史教育的根柢——著名特级教师齐健谈历史教育(上)》一文中说:“通过教授历史,发挥历史知识中所蕴含的教化功能,从而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之目的,我们可以依据历史、教育、人这三个基本的要素和框架来解读其实质和本义。从历史教育功能看,应强调其陶冶精神、发展思维及借鉴功能等;从人的全面发展及社会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应强调人文教育、人格教育、审美教育及人与社会、自然之间辨证关系的环境教育;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看,应强调个性、创造性。”3齐健老师还在《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关于历史课堂生活重建问题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当今历史教学存在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缺失了人”、“缺失了情”、“缺失了魂”4

学者和专家们普遍的认为,历史教育的本质为“育人”,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历史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方向,能否实现“育人”目的,已经成为衡量历史教学是否有效最重要的尺度。在这种形势下,就必须对历史教学有效性的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

 

二、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新思考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聂幼犁老师说:“有效的教学应着眼有效促进学生生命整体发展,满足人的生命整体发展的多方面的需要。”可见,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惟一指标。

学生的发展,既包括知识、能力层面的发展,又包括情感、思想层面的发展。也就是说,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获得了怎样的历史知识和技能,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成长启示,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尺度。

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公民教育,构建生命课堂对实现历史教育的“育人”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实施公民教育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各国课程改革,都把注意力和着力点集中在公民教育这一点上,起步于新世纪的中国高中课程改革以“育人”为主要目标,其实质也是塑造合格的公民。合格公民的基本素养包括具有独立自主意识,不盲从,具备理性思考和判断能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坚持“育人”目标,对学生获得历史感悟,形成独立思维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下面以《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说明如何历史教学中实施公民教育。

长期以来,对太平天国运动一直存在激烈争论。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呈现这场运动,认识这场运动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也一直存在困惑。课堂教学中采取史实的简单呈现,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空洞的口号和结论,又显苍白,缺乏说服力。

基于这样的原因,在设计本课教学的时候,应该首先思考本课教学的主题和意义究竟是什么?有老师这样设计本课教学过程:

(一)以实现“平等”为初衷的“革命”

主要学习洪秀全的个人经历和太平天国运动兴起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这场“革命”的起因和目的。

(二)背离了“平等”原则的“革命”

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的史实,认识太平天国运动是如何背弃其“平等”原则的。

(三)太平天国运动的回顾和思考

简要概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历程,通过补充必要的历史材料,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四)中国“革命”的代价

主要是认识太平天国运动悲烈的社会后果,促使学生思考:“近代中国究竟需要怎样的变革?”5

前两个教学环节,既有对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发展过程的学习,又紧紧围绕本课的中心——“平等”。不断深化对这场运动的理解和认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第三个教学环节,简略概述太平天国运动,使学生对这段历史进一步形成比较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和史料,开展课堂讨论,史论结合,思考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

最后,教师把太平天国运动置于中国近代历史的大背景下,引导学生思考“中国‘革命’的代价”,思考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提升学生的思想。

这样设计教学,克服了长期以来僵化的历史教学模式,展现了一个“多棱”的历史,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深刻思考。更为重要的是,这样设计教学,将太平天国运动置于中国近代政治文明的进程中去考察,从历史发展的“大势”中思考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把握住了教学的主题,抓住了教学本质。当然也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思想,有利于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这种主题式的教学方式,关注的是学生的思想的发展,而学生获得的也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过程,学生获得的是深刻的历史认识和启示,真正达到“育人”目标。在本课教学结束后,有学生交了这样一份“作业”“以往,总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但重新学习这一段历史后,我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看到了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破坏。近代中国是需要变革,但绝对不需要太平天国这样的变革。”也有学生从人性的角度,反思这场运动。有学生这样写道:“过去学习历史的时候,总觉得革命必然要流血,所以对“死亡”这个词没有深刻的体会。通过学习太平天国运动,我看到了这场运动背后中国数以千万计生命的消失,让我感到震撼和惊恐。这是我们这个国家、民族和人民的不幸和悲哀。通过再次学习太平天国运动,我还看到了人性的弱点:一己之私,导致生灵涂炭,究竟是什么原因?确实正如老师您所讲的一句话:这是我们这个‘民族之悲’。我们这个民族有太多的不幸,有太多的流血,希望以后不要再出现这样的悲剧”6

学生的感慨是发自内心的,可以说是学生灵魂的颤动,当然也是学生情感、态度升华的过程。可以说,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学生“发展”了,“进步”了,学生没有盲从于课本的说教,会独立思考问题了,这些都是现代社会对公民素养的基本要求。

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只有紧紧抓住教学的核心和本质,才能真正落实公民教育,实现历史教学“服务人生”。这也是判断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标尺。

 

2.构建生命课堂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本方式

历史是有生命的。著名史学家李大钊先生在他发表的《研究历史的任务》一文中,即明确提出:浩如烟海的“史书”,并非历史,而仅是研究历史的材料。“历史是有生命的、活动的、进步的;不是死的、固定的”;“吾人研究有生命的历史”。“历史学虽发源于记录,而记录决不是历史。……我们研究历史的任务是:整理事实,寻找它的真确的证据;理解事实,寻出它的进步的真理”。

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先生亦曾指出:“单做事实的传凿、记忆、叙述,决不是历史教学。……对我们至为重要的实是活生生的社会精神,是社会的意志冲动,是时代精神。”“更不能单纯将历史看成死了的形骸,而应看作活着的文化,看作人的活动,生命的跃动。”7

在这里,他们不约而同的都强调了两个字——“生命”,历史是有生命的。那么历史课堂教学也应该是有生命的。构建生命课堂是实现历史有效教学的基本方式。

生命课堂的最本质含义是课堂教学要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要能够唤醒学生的思想。下面是某老师在执教《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中的两段情景:

教师:在学习(本课)之前,我先做一个调查。哪位同学读过《共产党宣言》或读过马克思的相关传记?读过的请举手。

(学生相互张望,只有一个学生举手)

教师:请这位读过的同学站起来。请你说一下,你对马克思主义或《共产党宣言》有什么认识?你心中的马克思主义是什么样子?

学生:说实话,我读过《共产党宣言》,但没有读完,因为太长了,读着也很费劲,最后读不下去了。我把开头和结尾看了一下,觉得这部著作太伟大了,但说不出来。也许太深奥了。

(很多学生笑了,课堂气氛轻松)

教师:这位同学说的是实话,这部著作是有点“难”读懂,可能会读不下去。说实话,我也有点读不懂。(学生笑声,这应该是理解和善意的笑声,有利于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这两天我正在试着读,有点体会,愿意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和分享。

教师:我再做一个调查,如果你面前放着两本书让你选择,一本是《共产党宣言》,另外一本是《拿破仑传》或《亮剑》。选择《共产党宣言》的请举手?

(没有人举手,同学和我都笑了)

教师:很遗憾,没人愿意去读。这里我想到了一则材料:在1996年,英国伦敦出版界传出一则爆炸性新闻: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销售突破一万,进入畅销书的行列。当这一伟大著作在我们这里遭到冷遇的时候,它却在西方进入畅销书的行列。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我和在座的同学们都是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走过来的,共产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说实话,恐怕在你们的心中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恐怕大家认为马克思所主张的共产主义离我们太遥远了,有点飘幻。我看到很多同学在默默点头。那么,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究竟离我们有多远?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们有所收获。7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这段教学中,教师通过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知识和心理状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设问和对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紧紧围绕学生,关注学生思想的发展,课堂教学在思索中获得“生命”力。课堂有了生命力,学生愿意学习,积极思考。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这样一段师生对话:

学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课本上说,《共产党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秘密?我不太理解。因为从今天来看,《共产党宣言》所说的资本主义并没有崩溃?怎么理解这一现象?

(这个学生前后两次回答过问题,但这一次是我正在讲课过程中,突然主动举手,提出问题,这表明学生的思维确实已经被有效调动起来,课堂教学已经激起了火花。同时也消除了我的一个担心——担心这节课内容太理论,很可能上成一堂说教课。而从目前的情形来看,学生和老师已经实现了思想的互动。虽然在本课中,我的讲述比较多,学生的活动比较少,但学生的思维一直在积极进行,这种互动应该比形式上的互动更有效)

教师:这位同学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还真把我吓了一跳。(自我调侃,许多学生笑了,课堂气氛更加宽松)但这个问题我还是可以回答的:马克思是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来认识资本主义的,随着历史的发展,资本主义确实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马克思的一些观点可能不适合后来的时代发展了。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为《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做序言时说:“由于最近二十五年来大工业已有很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精神,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所在。所以,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马克思主义也要与时俱进。7

从这段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由于教师“眼中有人”、有学生,特别是把学生看成是有“生命力”的人,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独立的思考,唤起了学生独立自主意识,闪烁着“生命”的灵动和火花。

所以,要构建生命课堂,在教学中就要真正把学生看成是有生命力和思想力的个体,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发展。

实施公民教育,构建生命课堂,实现有效的历史教学,是历史教育的基本目标和途径。

 

 

 

 

 

 

 

 

参考文献:

1)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3

2《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年第12

3《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年第7

4)《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10

5《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年第5

6小原国芳(日):《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下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05106页。

7《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年第5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历史课程改革呈现的新原理和新方向
下一篇:文革图片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