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借信息技术之力,促数学课改之势


2013-01-15 11:04:09   来源:信息管理中心   撰稿:杨帆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信息技术在很多方面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和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移动学习正在渐渐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方式。                         ...

  信息技术在很多方面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和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移动学习正在渐渐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方式。
                                ——王尚志

 

  他出生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中期,见证了中国大半个世纪的沧桑,睿智,严谨,沉稳中透着亲和。接受此次采访前,王尚志教授刚从外地讲课回来,稍作停留又要赶去参加下一个活动,繁忙的工作成了他生活的常态。谈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说起谈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王教授滔滔不绝。“让每一个学生都爱上数学”对于追求理性、精确的数学学科来说,只是简单而朴实的诉求,但对身兼教育部数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材审查委员、《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副组长等多重身份的王教授而言,这是数学教学最基本的前提。“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教育的影响尤为深刻,只有直面这样的影响与挑战,走一条改革与发展之路,才能真正实现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教育的理想”。追求“改革、创新”,寻找引导学生通往智慧殿堂最简单最有效的途径,是王教授和他的团队对数学教学、新课改一如既往的坚持。

  前言

  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在理念上积极倡导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正式发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2003)中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目的就是改变应试教育的局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针对目前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中遇到的问题与机遇,本期栏目有幸采访到了教育部数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材审查委员、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研究所副所长王尚志教授。

  记者:王教授,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这一领域,您既是专家又是实践者。前几年,您一直在开展数学“双课堂”教学项目的研究与实践。这种“双课堂”教学,是否开辟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王尚志:基于虚拟课堂和现实课堂的“双课堂”教学,让学生有了更充分的表达机会。在某种程度上,它探索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是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我个人有这样的感受,我是1964年考入大学的,在北大念了两年书,后来的数学都是我自学的。我觉得自学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国外有很多这样的重要案例。无论是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还是普通人的普及都是很重要的。
  但是我也知道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对于中国大部分的学生来说,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是他们的弱项,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是同学们重要的数学学习活动。但是,学生的学习不应只限于此,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们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学生一定要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如果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能解决,对中国整个教育都将是一个推动。

  记者:请您分享下在此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感受。
  王尚志:通过几年“双课堂”教学项目研究,有三点感受非常深刻:
  其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搭建的虚拟课堂,为师生的交流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为学生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提供了支持。学生在“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中学习,这种个性化的服务,充分符合“为每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一教育理念。
  其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过程中,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的,教师的引导性首先表现在课堂设计,其次应表现在对生成性资源的指导。
  其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个庞大的工作,项目的主导者要有一个好的整体设计,以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使其在教育领域得到充分的展示。
  
(视频01)

  

  记者:王教授,新发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继续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您认为信息技术对数学教育的影响最重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尚志:首先,我认为信息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教育工作者应该有一个前瞻性的认识,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思考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具体问题。
  其次,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主要有几个着力点,一个是课程,比如现在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网络课程,世界著名的高校都开设非常多的网络课程供大家选修。将来中小学如何应对网络课程的挑战有很多思考的空间。第二个着力点是教学,信息技术带来了新的教学方式、提供了改进教学的新平台。第三个着力点是学习,信息技术在很多方面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和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移动学习正在渐渐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第四个着力点是评价,新课程关注过程性评价,如何开展过程性评价,信息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我们在看到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这些积极影响之外,还要认真思考信息技术对教育带来的一系列新的问题。

   (视频02)


  最后,我想谈谈信息技术对数学教育带来的影响,第一阶段,CAI(计算机辅助教学),对数学教育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但是不等同于信息技术。第二阶段,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数学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直接为社会服务,同时信息技术又对数学教学提出了一些挑战性的问题。第三阶段,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育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但是在这种氛围下,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带来了可能。
   (视频03)

  记者:王教授,任何创新的教学方式都涉及到效果问题,您认为怎样科学客观地评价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效果?从哪几个方面展开?
  王尚志:我认为评价对象应包括学生、课程、教师,评价要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并重,对整合效果进行评价。
  其一对学生的评价,常规的做法是通过考试,看知识掌握的程度,当然这样的评价在一些方面也是有用的。但这只是学生评价的一个方面,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情境下,可以对过程性评价展开一些研究。
(视频04)

  其二对课程的评价,要围绕课程目标而非某次考试展开,如果课程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那需要检验的是学生会不会看书,会不会提问,会不会把学到的知识表述出来。如果课程侧重的目标是掌握某一知识或技能,则检验的内容就需要变化,一切要以课程的目标为准。现行的评价标准都是以考试为主,这其实很多时候有孛于课程目标,我在很多场合也表示过,不赞成现在所谓的“节节清”,“课课清”,那样的一些方式把学生弄得很被动,违反了学生学习的一些基本规律。所以,课程的设计很重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课程设计。(视频05)


  其三对教师的评价,应该重点关注教师教学设计水平,课程的设计是否符合教与学的规律。比如说:立体几何初步认识,第一个阶段让学生通过实体建立直观,通过观察得到认识,第二阶段直观图形,通过绘制直观图形让学生加深了解,第三阶段三视图,让学生想象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的样子,学生建立起立体图形的概念。“双课堂”教学会涉及到问题的提出,老师“提出问题”的水平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出教师的水平,“提出的问题”既到要能激发学生兴趣,还要不同学生能一起参与讨论。对教师来说,首先要有好的理念,第二,教师要有比较好的学科基础,第三,教师要有比较好的教育学的知识,有比较开放的经验,第四,教师要有比较好的学生组织管理相关知识。(视频06)


  总体说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效果要多方位,多角度评价,分清对象。

  记者: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需要一大批优秀的教师共同努力,对教师的培训是此项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知道新课标发布后,您也正在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标、落实课标。那么,您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工作推进过程中的教师培训有哪些意见建议?
  王尚志:首先,理念性的一些知识是需要分享给教师的,比如信息技术的作用,教育发展中一些前沿的信息。其次,恐怕是给教师一些案例,案例非常重要,可以给教师一些直观的认识。教师培训工作大家一直在探索,方式方法都非常多元。多元性非常重要,要有包容的视角,只要能达到目的都非常好,鼓励更多的尝试,多元的方式方法。
(视频07)

 

相关热词搜索:信息技术

上一篇:摸着石头过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下一篇: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互动反馈课堂——以初中化学课堂为例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