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诗歌训练一(答案)
2013-03-05 14:13:21 来源: 撰稿: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七年级语文(上)诗歌训练一(答案)
(一)晚春 韩愈
苹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3分)
(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3分)
(1)(3分)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拟人1分,写出效果2分。)
(2)(3分)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写出“漫天”“作雪”基本意思得2分,语言生动流畅得1分。)
(二)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 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 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 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3.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心情?
(答案:1、D 2、开放题。例: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浅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3.抒发了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
(三)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写的意境深远,景情交融,主要选取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
2、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
的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
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1、青山,行舟,绿水,白帆,红日,和风,归雁 。2、“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3、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四)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小令中的“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2、最后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1、孤独、凄凉、冷清的深秋晚景。2、直抒胸臆,点明主旨,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五)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①高。
[注一]①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1.这首诗用“露湿秋香满池岸”来描写菊花在秋天早晨开放的景象,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发挥想象,把该诗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2.结合全诗,对“由来不羡瓦松高”一句进行简要赏析。
l:诗人采用对比手法,将菊花与瓦松作比,突出表现了菊花虽生长在低洼之处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了人们的品质。
2: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将菊花人格化,用“不羡”更形象地表现出菊花不慕高位、不慕荣利的品质。
(六)夏夜追凉 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1.结合三四句中景物的特点,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1.(2分)“竹深”“树密”“虫鸣”给诗人带来微凉的感觉(写出了环境的幽深静谧)(1分),表达了诗人惬意(舒适、宁静)的心情(1分)。
(七)淮上渔者(唐)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①船移江浦②风。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获③花中。
【注释】①逐:跟随。②浦:水边,岸边。③获: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
1.本诗第二句中体现渔家生活特点的两个字是 、 。(2分)
2.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几句话进行描述。(2分)
1.逐 移2.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欣喜欢快的情景:白发老人钓得一条尺把长的鲈鱼,儿孙们兴高采烈地忙着在获花丛中吹火煮鱼。(意思对即可)
(八)晚春江晴寄友人 唐 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1.这首诗在写景上的主要特点是以写景为主、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的怀乡、思友
(九)访城西友人别墅 雍陶
澧水①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②。
【注释】①澧(lǐ)水:指唐代的澧州城(今湖南北部的澧县)。 ②枳(zhǐ)壳花:枳树的花。
1.诗中“犹未”二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2.这首诗只写村野风光,没有具体写友人和别墅,这样写符合题意吗?为什么?(2分)
1.写出了诗人会友急切的心情。2.符合题意。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烘托手法,通过对自然而优美的村野风光的描写,让读者想象到友人别墅的幽雅和友人的风采。
(十)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是由当前 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 的憧憬。
2.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离别愁苦(1分)相聚的欢乐(1分)(答“离别”、“相聚”、或“愁苦”、“欢乐”亦可)2.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2分)
上一篇:七年级语文(上)诗歌训练一
下一篇:最后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