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诚爱育人细无声:记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四位优秀教师


2015-04-22 10:12:05   来源: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撰稿:ljz转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近年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秉承“厚德博学”的校训,坚持“立德树人”的宗旨,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初步建设起一支高素质、高水平、专业化教师队伍,涌现出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教师。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刘如平教授

刘如平:用真情、智慧、行动教书育人
 
      她以“诚爱”之心与学生相处,真诚而负责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她以“平和淡泊”的态度对待人生,低调务实坚守教师岗位32年。她没有英雄壮举,但在传授知识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俯首耕耘;她没有豪言壮语,但在献身于教书育人的追求中润物无声,她就是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教授心理学学科带头人刘如平老师,一个温柔平和、却又充满力量的人。 
      刘如平自1982年参加工作至今,数十年如一日,扎根讲台,无私奉献。她热爱教育事业,教学业务突出,是省级教学名师;她潜心于基础教育,深入基层扎扎实实搞科研,是省级基础教育科学研究先进个人;她立足于心理学专业,默默无闻带领团队做了大量基础工作,是学校心理学学科带头人;她真诚友爱,积极投身公益服务社会,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是学生和青年教工的良师益友;她善良勤劳,继承了中华民族女性的优良传统,长期赡养父母,视甥侄如己出并养育成才,是贤妻良母的典型。在她身上集中体现出的学高身正的优良教风、教书育人的良好师德和朴实无华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了全院师生,得到了全院师生的一致赞誉。
      ——从教30年,坚守一线。刘如平从教30多年来一直坚守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她热爱教育事业,倾心教书育人,胜任工作是她最看重的快乐。为了做一个好教师,刚走上讲台时她给自己提的目标是站稳讲台讲好课,为此付出了近十年的努力,几乎讲遍了心理学的所有主干课程。之后,她又树立了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科研特色的新目标,为此又是大约十年的苦干,达到了对不同课程之间教学的融会贯通,并且在科研方面开始有所作为。2001年评为教授之后,她又为自己树立了新的目标,就是要把前辈交到自己手上的心理学专业做大做强,使更多的学生受益,使年轻一辈教师成长更快。这种目标“接力”使她在教师生涯中从未没有停下过脚步,也取得了突出成绩。1989年被评为陕西省高校青年教师教书育人先进个人,2007年获得陕西省先进工作者称号,2009年获得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2011年被评为陕西省基础教育科学研究先进个人。
——倾心教学,精益求精。刘如平对大学教师的使命有自己的理解。她认为教学是大学教师的本分,教学可以使学生直接受益,应该放在至高至上的位置;研究是大学教师的翅膀,可以使教师生涯有持久活力,走得更远,并且科研可以反哺教学。她一向把教学作为第一要务,倾注了大量精力,从不吃老本,而是常教常新。她主讲《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等多门心理学主干课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师长风范,特别是在“结构式”“案例式”“模拟演练式”等教学方式创新方面成效明显,使学生对“网状知识形态”的心理学各门分支课程更能把握精要,学以致用。在教学实习设计和课外实践方面,刘老师积极为学生创造实际锻炼的机会,近10年来多次带学生到农村中小学做问卷调研,让学生参与教育部、省级、厅级课题的数据处理,参与该院心理咨询中心值班、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等工作,使学生在身体力行中深化知识,提高能力。
      ——投身科研,草根研究。刘如平是该院心理学研究、基础教育改革研究的领军人。她有敏锐的专业眼光和扎实的科研作风,能及时捕捉当前基础教育中的突出问题,深入中小学一线做行动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展以来,她深入基础教育一线做了大量的调研、指导和革新工作,研究贯通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项目学校逾百所,产生了较大的辐射影响。她以贫困地区农村学校为研究基地,开展了以“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为主题的递进式合作行动研究,研发了教师培训指南、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设计、优秀教学课例录像等成套资料,并与中小学教师合作出版了《主体 创造 发展——中学JIP在陕西》《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与学——儿童对儿童的方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中教学策略》等研究专著,使项目校学生受益,项目校教师得到了较快的专业成长,教育系师生也收获了丰厚的科研经验和成果。
      ——心系事业,做强学科。刘如平是该院心理学科学科带头人,对该院心理学专业建设、心理实验室建设、心理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1998年至2004年间,刘如平教授积极投身实验室建设,争取陕西省教育厅和中央财政建设资金200余万元,建成了陕西省在应用心理学教学、研究和服务方面具有先进性的省级心理学实训基地。2006年她带领心理学团队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培训工作,建成了省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基地和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基地。此外,她主持校级重点扶持学科建设项目,组织制订了心理学科“十一五”“十二五”建设规划,亲自设计了落实规划的时间表。她积极带领和指导青年教师申报和实施科研项目和教改项目,在实战中锻炼队伍,带出了一支精干高效的教师团队。她还积极内引外联,与陕西师范大学、第四军医大学等高校知名教授和中小学实践专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刘如平在工作和生活中有自己的人生信念。对于人,刘老师相信“顽石之中,良玉隐焉;寒灰之中,星火寓焉;是以君子不轻弃人,不轻量人。”始终以真诚态度对待学生、同事和家人。刘如平对学生体贴关爱又严格要求,对家庭特别贫困的学生,她多次用自己的收入给予经济上的资助; 对在行为上有偏差的学生她从不轻视和放弃,而是在日常教学和交往中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了无痕迹地给予正面影响和感化;对有严重心理偏差的师生给予心理引导,帮助他们走出阴影积极面对人生。
      刘如平视公婆如父母,以感恩报恩之心对待老人,在公公去世后接婆婆同住直到老人家90岁去世,相处十分融洽。她视晚辈如己出,对自己的外甥女、爱人的侄子一视同仁,带在身边养育数年,与自己的儿子同吃同住严格要求,三人均考入名校并出国留学攻读博士。她还积极投身公益,多年来经常到学校、企业、社区开办心理学讲座,用心理学的视角看社会、谈人生,传播正能量,并从1996年起就加入省妇女研究会“妇女热线”,成为一名普通志愿者,坚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陈焕斌副教授

陈焕斌:心系学生 永不言弃
 
      陈焕斌,该院数学系数学教育教研室主任。 1988年9月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教育教学第一线教书育人,孜孜奉献,用真情感化“差生”,用行动帮助“新教师”,在专业教学、教育科研和德育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2014年被授予“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称号。
      “漂亮的孩子人人爱,爱丑孩子才是真正的爱!”这是陈焕斌的育人格言。在他眼里,专科学生正像生活中的“丑孩子”,需要更多的爱心、耐心与责任心。与本科学生相比,专科学生不但知识基础差,学习水平低,而且还有许多让人难以忍受的毛病和坏习惯。比如,上课睡觉、玩手机、不带练习本,学习中遇到问题易放弃,不愿动手做题等,他们作业中出现的的问题有时真让人无法想象,常常令他哭笑不得。
      为了让这些“丑孩子”爱上课、爱学习,陈焕斌讲课自由奔放,不拘一格,而且简单易懂,风趣幽默。他时常说,要想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首先要想尽千方百计把自己的课讲简单。学生学习困难的最大原因就是老师未能把学习内容讲得足够简单,学生容易忘未必是记忆力差,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没有彻底弄透所学内容。老师理解的越透彻,讲解的就会越简单,学生学起来就越容易。针对专科学生底子差的特点,陈焕斌大幅整合教材内容,每个知识点都力求从最原始、最基本、最简单而又不失重要性的地方讲起,着重讲清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学习对数函数性质时,他发现,许多学生一见对数式就头大,根本就学不下去。于是,他就从对数的概念讲起,着重讲清对数式与指数式的关系,遇到对数式就转化成指数式,将对数的一切性质都转化成幂的相应性质,这样学生的学习便容易多了。但是,很快他便发现,学生作业中涉及对数的各类错误“涛声依旧”,很少有人能正确解答。在和大量学生反复交流之后,他发现,学生的困难其实在于对一些具体的对数式的值的大小缺乏基本了解。多数学生对分数指数幂的意义不是十分理解,他意识到,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比如,2的幂、10的幂、1/2的幂、1/10的幂等,特别是指数为分数、负数时,需要更多具体的例子。只有将这些东西弄明白,学生才有可能理解具体的对数式的值。于是他在后来的课堂上,就采用列表的方式让学生填写相应的指数式、对数式或其值。经过这样的练习之后,学生对对数式的理解立即上了一个台阶。由此,他意识到,感性材料对专科学生的重要性不亚于基本原理。
      陈焕斌总认为,学生“忘了”“没注意到”“想错了”“粗心大意了”等,多半不是犯错的真正原因,往往是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有问题。他对学生的错误总喜欢刨根究底,通过探究的方式去查找学生学习的真正障碍,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的问题。对一些重要而比较抽象的结论,他给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创设合适的情境,将一般性结论都整合于感性材料或情境之中,尽量让学生从情境中自己体会,注重从道理上领会确认。这样,可以大大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有助于改善其数学学习的态度和情感,提高其学习兴趣。
      有多名学生正是因为喜欢上他的课而喜欢上了数学。该院2012级数学教育专业学生杨某比较懒惰,原来很少做作业,后来陈焕斌偶然发现他的数学直觉很好,便经常有意提问他,“逼迫”他主动思考,鼓励他展开探究,现在杨某学习很主动,探究能力很强,已经成了他们班的拔尖学生。2006级数学教育专业学生高某曾说:“我原来只知道做题,正是陈老师让我学会了学习数学。”
      学生们喜欢和陈焕斌交朋友,乐于和他商讨事情。有的学生和他咨询考研事宜,有的学生和他探讨找工作就业,有的学生和他商讨考村官、考公务员等,同学们都认为,他最能理解他们,不论有什么事都喜欢请教他,和他商量或求他帮助。甚至继续教育培训过的学员也有许多人经常给他打电话,咨询工作和学习的事情。
陈焕斌认为,作为老师,首先要把学生当朋友看待,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和信任,用真情打动学生。他关心每一位学生,经常像慈父一般认真倾听每位学生的心声,和他们进行心的交流。他很好学。为了给学生上好课,几年来他先后到各中学观摩了一百多节课,还听取了几十名专家的报告。
      陈焕斌认为,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绝不能轻言放弃。对待专科学生,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在许多情况下,耐心就等于爱心,有了耐心才能理解学生,理解了学生,才能有效地教学。
      心系学生,理解学生,帮助学生,永不言弃,这就是陈焕斌深受学生爱戴的秘诀。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范铭副教授

范铭:为大学课堂寻找一种“灵动”的表达方式
 
      范铭是该院学前教育系的一名优秀青年教师,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会员、陕西学前教育研究会家园共育专委会委员,陕西省教育理论研究会理事。2012年9月到该院工作,主讲《教育学》《学前教育学》等课程。2013年12月获该院首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2014年7月获陕西高等学校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特等奖;2014年8月获第二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
      有人认为,大学老师最好当,备课为了“照本宣科”“照屏宣科”,上课只要“自言自语”“自说自话”“自问自答”即可。范铭老师说,她最不能容忍的事情就是用考勤的方式将学生“绑”在自己课堂里。她认为要让学生喜欢上课,就必须让大家体会到智慧带来的“惊喜”,这种惊喜源于新知识对原有知识结构的冲击,从而产生“心向往之”的动力。因此,为大学课堂寻找一种“灵动”的表达方式——呈现什么样的知识,为什么要呈现这样的知识,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知识,是她经常思考的问题。
      “为学生呈现什么样的知识?”她坚信好的教学必须以扎实的理论做基础。但是,理论的博大精深与日新月异的更新速度,让范铭也倍感压力。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其实要有一池流动的‘活水’”——这是范铭自己给自己的压力,同时也给她带来了动力。范铭说她“爱学习”,大量阅读是必不可少的,经过几年的积累涉及学前教育方方面面的书已经堆满了她一个书柜。但是,仅有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认真听课是她获取新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范铭这几年除了听取系里老师优质课,更是几乎听遍了“幼师国培”中省内外专家的各种讲座,甚至有时候打听到兄弟院校有相关专家的报告,也会风雨无阻赶到现场聆听。专家们智慧的结晶让她受益匪浅。当然,她也不会放弃与国内外同行交流的机会,各种高规格、高质量的年会范老师都会争取去参加,和国内外的学术团体充分的交换观点,一些学术大咖的意见和建议总能给她带来新的启示。
      在理论的有力支撑之下,“为什么要呈现这样的知识?”这个问题摆在了范铭面前,她坚信好的教学必须用理论联系实践,与学生未来就业的方向进行对接。她几乎每个星期都会去幼儿园采集“热乎乎”的素材,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围绕核心知识的建构有选择的使用各种资料。更重的是她也会结合学生在幼儿园见习的机会,使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通过注意观察幼儿园中的各种现象,分析识别现象背后的规律,从而思考自己应以怎样的方式回应才能支持幼儿的发展。正是在她的关照下,学生的整体素质受到了见习幼儿园的高度认可。2013年11月,范铭被学校评为优秀实践指导教师。
      要想使学生真正体会理论与实践的对接,课堂教学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知识”是范铭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范铭说她“爱琢磨”,每节课都要经过精心“设计”,从课程的导入到演绎归纳之后的总结提升,她会细细琢磨每个教学环节的起承转合。通过对教材的深度加工,帮助学生系统梳理核心知识体系;通过有针对性案例的使用,促使学生内化对核心知识的深度理解;通过对实践中某些现象的追问,启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多元思考并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虽然学生们总是觉得范铭讲的是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但是一点都不枯燥,听她的课时间过得飞快,而且思维要不停地跟着她“跑”,即使下课之后大家也要在一起讨论好久,才能把课堂上的观点“消化”掉。也正是因为这样,大家对学前教育专业、对学前教育实践有了全新的认识。
      做一名教师并不难,难就难在做一名好教师。“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这似乎是一位好老师的人生写照。范铭说,每位成为教师的人都可能学过教育学,整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最基本问题就是如何做教师,但当大家的价值取向不同的时候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俞园园副教授

俞园园:拒绝“out” 勇赶潮流

      俞园园是该院化学与化工系的一名优秀青年教师,副教授,工学博士,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2011年8月到该院工作,主讲《化学工艺学》《制药分离工程》《石油化学》等课程。2013年12月获该院首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获得特等奖;2014年6月获陕西高等学校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
      工作三年以来,俞园园坚持边教学边总结的工作方式,了解基本的教学结构,摸索教学框架的设计,抓住基本的教学流程。课前反复钻研教材,弄清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分三步设计课堂教学,以将知识点落实到位;课中认真组织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及时批改、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教学语言是俞园园的一大特色,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拒绝“out”,努力做一名学生心目中的“潮老师”。俞老师以亦师亦友的心态与学生交流,尽力减少与学生之间的差距与代沟,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风趣幽默、寓教于乐;利用自身较为深厚的科研实践功底,结合教学内容,将最新的科研发展动态传递给学生,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通过类比、举例让学生有所体会,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以致用。从俞老师的课堂上总是传来学生开心的笑声,同学们纷纷为这位“潮老师”点“赞”。
      俞园园并不满足于常规的教学方式,在新一轮课改中她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积极探索与新课程教学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改革,努力把新的教学评价观贯穿于课堂教学评价中,以形成由主客体关系转向相互交往关系、由讲授为主转向合作探究为主、由接受学习转向发现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另外,俞园园利用自己多学科学习经历的优势,加强一门课程的内容之间,尤其是多门课程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网络状理解,而不再停留于以往单纯的线状知识结构。
      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俞园园积极进行科研实践,申报教学科研项目,撰写高水平论文,努力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并将最新的科研发展动态传递给学生。共发表核心及以上期刊论文6篇,申请省部级课题1项、厅局级课题2项、校级课题2项,获得校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励2项,在该院青年教师中出类拔萃。
      在课堂之外,俞园园老师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成长,努力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俞园园常说“我们师范类院校,今天的学生会成为明天讲台上的教师,因此我不把他们当成一般学生,而是当作未来的同事和朋友。”她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严于律己,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教师所应该具有的品德。课堂上,俞园园是他们在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课堂外,俞园园和他们建立起了良好的友谊,学生们很愿意与她分享自己的的学习、生活经历。
      除自身的教学科研任务外,俞园园还担任了许多管理服务工作。事务工作繁琐枯燥,她始终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及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努力为同事服务,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面对骄人的成绩和大家的称赞,俞园园显得那么的谦逊,她常说:“我还年轻,做的还很不够,是同志们的关心帮助使我有了些进步,今后还要继续努力”。
(责任编辑:徐绒绒)

相关热词搜索:陕西 师范学院 教师

上一篇:能力 重于学历西安中职生就业率为何稳居高位的调查
下一篇:爱读书 读好书 善读书:陕西教育系统开展多项读书活动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