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语文教研组2018年4月原创教学资源

——崔婉茹《声声慢》教学资源


2018-04-27 10:50:31   来源:   撰稿:崔婉茹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声声慢》教学设计 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 崔婉茹【教学目标】1 体会李清照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2 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3 通过愁情体悟词作的感情美、意境美、音韵美。【

 

《声声慢》教学设计

                                              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

                                                    崔婉茹

【教学目标】 

1.体会李清照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3.通过愁情体悟词作的感情美、意境美、音韵美。

【教学重点】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会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教学难点】 

1.通过对叠字的分析,使学生站在中西方文化比较的层面,理解汉语的音韵美。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导入新课:

张爱玲说,一个城市的沦陷,只是为了成就一场爱情。发生在公元1127年的那场巨变,在文学史上,似乎只是为了成就一个女词人。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南唐的衰亡孕育了男性词人李后主,北宋的灭亡造就了女性词人李易安。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女儿花。

我们上节课陪李清照吟诵了一首既有浅浅恩爱更有离别相思之愁的《醉花阴》,今天我们就要陪她走入她人生的另一段旅程。

 

一、初读诗歌,感愁情

1.学生自读,体会感情,教师正字音。

    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学生带着感情诵读,师生评价。

3.析愁景,感愁情。

(1)淡酒。“三杯两盏淡酒”

 ①“酒”是古典诗词中表现愁的常见意象。

a、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b、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c、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d、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为何说是“淡酒”?

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2)晚风。“怎敌他晚来风急”

“晚来风急”承前“乍暖还寒”,下阕的“独自怎生得黑”“到黄昏”与之照应,白天尚且无法排遣愁苦,更何况是凄苦的漫漫长夜?一天到晚都在受愁苦的煎熬,甚至接下来的夜晚,也许第二天又是如此,可见其浓重。

3)过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旧时相识”如何理解? 

    a.勾起思乡之愁、亡国之痛: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b.流露悼亡之悲: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过雁吗?《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离愁中还含有甜蜜的回忆和相逢的希望。但此时过雁还是那只过雁,只不过物是人非,收信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人世了。就算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内心已是永远的绝望,所以看到过雁不禁悲从中来。

4)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 与“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中的黄花进行比较,二者在表情达意上有区别吗?

    《醉花阴》中词人百无聊赖地挨到黄昏,觉得就是一个人也要勉强过一个重阳佳节,于是走到院里,对着淡雅的菊花,喝一杯重阳酒,不由想起两句诗:“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于是引起怀念远人的遐想。清照自比菊花,一方面显示自己的芳华和清品,一方面暗示在别中的憔悴和期待。

《醉花阴》中词人尚且有情致以花喻人,由花瘦而言己瘦,而《声声慢》中的菊花则怎么样了?

a.时光流逝,黄花憔悴,容颜衰老。

    诗词中有以花喻人美貌的习惯。“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色如春晓之花”“人比黄花瘦”“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也许各种美丽的花的凋谢都会让人想到女子容颜的衰老,都会让人产生痛惜之感。枯萎凋零的菊花多像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b.斯人不再,无人摘取。

李清照早期的词作《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是新婚燕尔的浓情蜜意,是对丈夫的撒娇。从中也透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摘来戴在头上,而今,有谁堪与共摘呢?谁又有这种兴致呢?你看,它们都抱枝枯萎了。斯人不再,无人摘取,徒留我一人怅惘回忆,无限悲戚。

5)秋雨、梧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①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c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梧桐”意象

A.有关“梧桐”诗句:

a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b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c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d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B.“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它不是滂沱大雨,而是点点滴滴的细雨,梧桐秋雨给你怎样的感受?

秋天的梧桐叶叶大而焦黄,雨滴打在干枯的树叶上,给人一种凄冷的感觉。梧桐是凄凉悲伤、孤寂愁苦的象征。

C.结合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分析,什么时候才能听到这样的声音?听到后给人以怎样的感觉?

秋夜漫长,雨声敲打在已经败落的荷叶和梧桐叶之上,那种声音,只有夜深人静,难以入眠的时候,只有心中极端苦痛的时候才会听得如此真切,那一滴滴的雨声,敲打在荷叶上,也敲打在梧桐叶上,更敲打在词人的心里,以声衬情。于是,李清最后一句诗便喷薄而出,直抒胸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就是李清照无法言说、也说不尽的愁情。

4.请结合意象,把这首词作的画面描摹出来。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万木萧条的秋景,别无长物的空房,冷冷清清的环境。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深秋的清晨乍暖还寒,是最难调养身体的时候,我愁绪满怀,独自一人,一杯接一杯地喝酒,记得儿时没喝几杯就“沉醉不知归路”,可为何此时酒过三巡却仍无法抵挡那寒冷的晚风,是因为我的酒太淡还是因为我的愁太浓?走出屋子,抬首凝眸,你看!天边大雁飞过,还是那只替我和明诚传信的大雁啊,这只雁曾经带来明诚对我的爱恋,带去我对他的思念,那是多少年前了,我记不清了。如今,一切物是人非,雁仍在,人已逝,空叹惋。暗自垂眸,已经沦落至此,何苦又添悲惹恨,我走近花圃想要消解心情,却忘记此时已是深秋,满地菊花伤残,再无芬芳,恰似我老去的容颜。还记得曾经他总为我摘下最好看的花朵插在我的鬓发,然后摇摇头说:“再美的花朵都不及你容颜。”而今,再无人摘取一朵为我斜插鬓发,我一人忍受这无边的寂寞,好容易挨到天黑,却只听梧桐秋雨,一夜夜,一声声,滴到天明,更滴到我的心里。愁绪满怀无释处,你怎么就舍得留我一个人呢?

5.聆听名家朗诵

 一切景语皆情语,李清照可谓大家,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浓郁的感染力。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了一个女子所能得到的最甜美的幸福,也承受了一个女子所无法承受的苦痛。人生之旅中最美最痛的两个端点串联起了她的一生,也串联起了她的诗词。

 

二、二读诗歌,体愁意

1.朗诵前后期代表作品:

记得十八岁那年,美妙的爱情来临,李清照以她所特有的细腻与敏感,感受着丈夫深沉炽热的爱,此时这份柔情蜜意支撑着她的生命,充实着她的灵魂。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而作《声声慢》这时的李清照已近人生暮年,回首往昔,几多欢愉,几多希冀,几多离索,几多悲戚,如今,这一切都已化作她一生的寻寻觅觅。

2.两首词都在说“愁”,请问《声声慢》的愁与《醉花阴》的愁一样吗?

  李清照大事记

1103年: 新婚燕尔幸福日,金石书画共倾心。

1127年: 金人入侵灭北宋,金石书画化灰尘。

1129年: 丈夫赴任染病去,时值中年有遗孀。

1131年: 卜居会稽逢盗贼,重病缠身欲丧命。

1132年: 不幸再嫁张汝舟,仓促离婚被判刑。

1155年: 孑然一身无子嗣,悲苦离世人不知。

前期《醉花阴》: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

后期《声声慢》:死别之愁、永恒之愁、家国之愁:丧夫之痛,孀居之悲,颠沛之苦,亡国之恨,故土之思。

如果说《醉花阴》呈现的是一种轻烟袅袅、天气初凉、菊花吐蕊的清新寂静,那么《声声慢》营造的则是一种晚风送寒、秋雨连绵、黄花零落、北雁南飞的凄惨悲凉意境。

 

三、三读诗歌,悟愁心

《声声慢》能够成为李清照的代表作品流传千古,除了之前我们所分析的借景抒情,“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直抒胸臆外,这首词还有什么亮点?

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这十四个叠字能否调换顺序?

不能。感情逐层深入:动作——环境——心理

①寻寻觅觅

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在寻觅什么呢?是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是其它心爱之物?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它们遗失了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这种心情无可排遣、无可寄托,只知道痛苦已经深入骨髓,支配着词人的行为,虽然寻觅不到却始终无法放弃寻觅。

②冷冷清清:

心中如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然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寻觅无果,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感到“冷冷清清”。四字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情,由外而内。

③凄凄惨惨戚戚

“凄凄”把外部环境与内之心灵进行勾连,由“冷冷清清”的环境描写过渡到“惨惨戚戚”的心灵描写。

由此可见,这三句十四字,实分三层,由浅入深,文情并茂。

2.这十四个字写得好,有翻译家把它翻译成了英语,请你评价一下。

    林语堂:So dim(暗淡的), so dark,/ So dense(密集的), so dull(阴暗的),/ So damp(情绪低落的), so dank(阴冷的),/ So dead!

有遗憾,因为没有音韵美。叠字的作用是什么?一是凸显情感,二是增强音韵美。

3.汉译英或许会失掉汉语精髓,那中国人自己可以仿写,例如:元人乔吉《天净沙》云:“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你觉得写得好不好?

    缺乏意境。

    李清照起笔就用十四个叠字营造了意境、传达了感情、形成了音韵美,给全词定下了一个悲苦愁绝凄凉的感情基调。

4.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很少有人能像李清照这样使词作不仅在外在语言形式上音韵流转,更使内在感情和意境营造并臻妙境的,所以历来文人对此句评价极高:

张端义《贵耳集》云:“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二:近时李易安词云:“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头连叠七字。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

5.再次深情朗诵诗歌。

 

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

我们在寻寻觅觅中体悟李清照以愁情写美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她的语言是美的,情感是美的,人格更是美的!千年已过,历史的长河奔腾向前,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板书:

愁:亡国之恨,故土之思,颠沛之苦,丧夫之痛,孀居之悲

美:感情美、意境美、音韵美

  

 

 

 

相关热词搜索:教研组 教学资源 语文

上一篇:语文教研组2018年3月原创教学资源
下一篇:语文教研组2018年5月原创教学资源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