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语文教研组2018年5月原创教学资源

——郭金萍《散文的形与散》


2018-05-30 11:34:50   来源:   撰稿:郭金萍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散文的形与散

——以《黄鹂—病期琐事》为例

西安市第八十九中   郭金萍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掌握散文中的形与神各指什么?

2、散文中的形与神两者是怎样的关系?

3、掌握现代散文的基本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4、《黄鹂》一文如何做到“形散神不散”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总结归纳散文特点。

2、通过老师点拨,让学生回顾已学散文,进一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为自己的发展积极创设良好环境。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散文中的形与神各指什么?

2、掌握现代散文的基本特点“形散神不散”。

三、教学难点

1、散文写作中如何做到“形散神不散”。

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散文,是文学的一种形式,它不限篇幅,形式自由,能广泛、及时的反映生活,深受人们喜爱。一提到散文的特点呢?大家就会说“形散而神不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散文的形与神。

(二)、现代散文的形与神

1.自主学习课本71

2.合作探究

提示:形       形与神的关系

散文的,指散文的外在表现形式,包括选材、结构、表达、笔法、思路等。

散文的,指蕴含于中的思想感情,主要指散文的主题、内涵、精神、意蕴、发展线索等。

形散神聚是现代散文的基本特点。

形散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取材广泛,材料丰富多彩。凡是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心旷神怡的,都可选作散文的题材。如《故都的秋》,明明要写北京的秋味、秋色,却来了个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并将洋人、古人写入了作品。二是结构多变。在结构上,散文没有统一或严格的结构模式,可谓是不拘一格。结构、格局,都依照抒发感受的需要安排。三是表达自由。在运用表现手法时,可以把几种手法灵活地融合起来。如《荷塘月色》,从表达方式来看,有夜出探幽的记叙,有荷塘月色的描写,有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精彩议论,有对自己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情感的抒发,各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不拘一格。

所谓神不散,就是主题集中,线索分明。现代散文的材料和结构看似散乱,其实都有一个中心统帅着,就像一颗颗散乱的珍珠,用一根红线贯穿了起来。大部分散文都可以分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这些神既有统一性,又有相对的独立性。一是并列关系,几个粗略地说不分大小轻重主次,它们或是先后表达,或是齐头并进地表达,如《藤野先生》等。一是主次关系,几个之间显出大小、主次关系,或包含和被包含关系。当中一项是主要的,其余都是次要的。三是表里关系,表面上表达一个意思,内里表达另一个意思。如鲁迅的《秋夜》明写自家后院内外、房内外的秋夜景物,暗自比附作者处境和社会环境。

总之,在现代散文里,的统帅,的具体化。形神兼备,形散神聚,正是现代散文艺术魅力的体现。

(三)反馈练习

学生分小组讨论以下散文在形与神方面的特点。

《藤野先生》、《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济南的冬天》

老师适当指导,让学生深入体会。

(四)、阅读鉴赏《黄鹂——病期琐事》

第一部分:赏析“形”

1、要求学生首先熟习全文内容,把握文章整体结构,尤其要把握黄鹂在不同环境中不同的生存状态。

2、提问分析:

1)文章一共几次写到黄鹂?

2)分析各次不同的时间以及黄鹂的生存状况。

3、结合学生分析,理清文章结构:

次数         时间            地点                生存状况

第一次     抗战期间       阜平山村    尖利啼叫、忽隐忽现、美丽极了

第二次     前几年         青岛        追逐、逗闹

第三次     有一天         鸟市        系在木棍上、羽毛焦黄、神情凄惨

第四次     第二年春天     江南太湖    展现全部美丽、自由啼叫、安居乐业

小结:随着时间的推移,黄鹂的生存状况在不断发生改变,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逐步向读者揭示出某种哲理,应该引起思考和重视。

4、文章写黄鹂,开篇却写与之无关的“红靛儿”、“虎不拉儿”、“黧鸡儿”,有何用意?

明确:黄鹂对生存环境有自己的要求,为下文分析黄鹂和生存环境的关系作铺垫。

5、作者为什么写到与黄鹂无关的海鸥?用了怎样的写法?

明确:由老史试枪引发联想,表现作者对摧残鸟儿这类丑恶行径的义愤。因为海鸥和黄鹂一样,都是鸟,也都是美的事物的象征。

作者采用了插叙的手法来写。

第二部分:赏析“神”

1、以上我们整体把握了文章的主体描写部分。我们作一个假设,如果本文就只有前面23段文字,那么,根据我们刚才分析的情况和对比的结构,我们可以归结出本文怎样的主旨呢?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呼唤为黄鹂创设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 
[
启发]很显然,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渲泻了如此充沛的激情,绝不可能是仅仅为了一

个鸟类,应该有其更多更深的寄寓。

2、齐读课文最后两段,说说作者悟出了什么道理?

1)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

2)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3、综合课文内容,你能说说“极致”在本文中的含义吗?

明确: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的“景物一体”的境界。
4
、联系前面的描写部分思考,第五部分的议论是如何深化文章的本篇写作主旨的?: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呼唤为黄鹂乃至各种美好事物创设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 
 
[启发]接着再看文章最末的两句话。从这两句话是否可以推断出作者另外的寓意呢
   
学生讨论交流。老师归结:原来,借助黄鹂的故事,作者或许也还想演绎一条艺术创作的规律——在艺术创作中,应为典型人物创设和谐相应的典型环境。 

5[小结]
      
以上我们按照阅读的一般规律和过程,通过把握文章整体,揣摩关键句段等方法已经获得了本文寄寓的几方面的主旨。

除了第一点,由于未曾联系到结尾语段,把握上有所局限外,其余两点概括,应该是正确的。有同学要问,一篇文章,怎么会有几个主题呢?实际上,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很多都是多主题、多寓意的。

      而且,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我们刚才的分析自始至终是扣住作品本身的,几乎没有考虑联系作品之外的因素。比如就没有提及孙犁先生写作本文时的背景材料。探究文本主题,强调要知人论世,接下来请看孙犁先生写作本文的有关背景材料。
6
、作者简介

7、《黄鹂》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60年前后,其时孙犁先生49岁。自从1956年写完小说《铁木前传》之后,他再也不写小说了。这固然与一场大病有关,但可能还有更深的时代社会政治原因。 
   
他在后来的《说赵树理》一文中描述那个年代赵树理的处境与心境:“政治斗争的形势,也有变化。上层建筑领域,进入了多事之秋,不少人跌落下来。作家是脆弱的,也是敏感的。他兢兢业业,唯恐有什么过失,引来大的灾难。”这说的更多的恰恰也是孙犁自己。 

     
他在《文虑》一文中说:“目前为文,总是思前想后,顾虑重重,环境越来越‘宽松’,人对人越来越‘宽容’,创作越来越‘自由’,周围的呼声越高,我却对写东西越来越感到困难,没有意思,甚至有些厌倦了。”
8
、大家联系文章的整体描写和议论再来看看,文章还应该有着怎样的寄寓呢
交流回答:呼唤创作自由的心声,期待出现能够容忍、发展美的新时代,为文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主题概括比较: 
(1)呼唤为黄鹂创设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 
(2)呼唤为各种美好事物创设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 
(3)在艺术创作中,应为典型人物创设与之和谐相应的典型环境。 
(4) 呼唤创作自由的心声,期待出现能够容忍、发展美的新时代,为文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总结:本文就是通过写四次见黄鹂的情景,最后作者悟出“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而事物之美的出现需要良好的环境,包括文艺作品。从这篇文章中,我们体会到了散文的形与神,希望大家以后再阅读一些作品,自己去分析散文的形与神。 

 散文的形与神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ppt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语文教研组2018年4月原创教学资源
下一篇:语文教研组2018年6月原创教学资源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