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大视野读写 深思维探究——高中语文教学创新模式初探


2022-05-17 14:51:00   来源:   撰稿:杨帆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编者按

  邓虹老师于2002年开始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语文教学创新探索,并在语文教学领域产生较大影响力。她从2003年至2009年的三个连续性“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优化整合”创新实验:网络环境与高三个性化作文辅导、网络环境与“超文本”创新作文实验、基于网络平台的鲁迅经典作品教学实验,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来优化语文教学,填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空白。“大视野读写,深思维探究”是邓虹老师近来根据学情进行的新探索,这种创新模式基于“支架式教学理论”,改变过去以写作知识立意的教学方法,确立以能力立意为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让学生逐步获得解决作文选材、立意、结构文章等问题的基本能力。在这创新模式中,邓虹老师利用网络平台提供启思材料,创设动人情境,将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更加有效结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已臻化境。


 

课例设计
  作文设计1——“别样的诗意”
  一、文章研读
  1.《汉家寨》
  2.《戈壁滩上的真相》
  3.《夜雨诗意》

  二、思维链接
  诗意: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现代汉语词典》
  “人充满劳绩,但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德)荷尔德林·海德格尔

  诗人是世上唯一的君主,
  他的节杖可伸及最遥远的地方。
  当帝王在被遗忘的王座边变成尘土,
  诗人的感情却依旧被人们缅怀。
  即便是在风沙弥漫的荒漠,
  他的诗也会长成一排翠绿的白杨。
——赵丽宏《诗意》

  三、作文提示
  1.分析材料之间的联系
  2.找寻触动心灵的词句
  3.打通课堂内外与古今

  作文设计2——“坎儿井”
  一、文章研读
  1.《都江堰》
  2.《三峡》
  3.《莫高窟》
  二、作文素材提供
  1.林则徐生平简介
  2.林则徐与坎儿井
  3.林则徐治理西北生态
  三、话题链接
  1.历史的魅力,是信仰的魅力、思想的魅力、道德的魅力、智慧的魅力、创新的魅力,但归根结底是文化的魅力。读史,可以使我们获得深刻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觉。
——《历史的魅力》总结
  2.“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结果,就在这看似平常的伫立瞬间,人、历史、自然浑沌地交融在一起了,于是有了写文章的冲动。”
——余秋雨《文化苦旅》自序
  3.“3月18日上午,温家宝总理会见采访“两会”的中外记者,回答提问时曾引用了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两句诗,以表明自己今后的工作态度。这段话获得记者们热烈的掌声。
  答记者问所引诗句的这首诗是七律,题目为《赴戍登程口示家人》,程口为地名。诗云:“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新闻报道

  四、参考文章
  1.《都江堰》
  2.《三峡》
  3.《莫高窟》
  4.《西行路上左公柳》(选自徐刚《中国风沙线》)

  作文设计3——“共情”(期末作文试题)

  在美国的许多医学院,学生都要必修一门名叫“叙事医学”的课程。医学院希望学生们在掌握断症治疗技术之前,首先学习倾听病患的故事,并且更敏锐地阅读、理解这些故事,以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请以“共情”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素材链接]
  1.200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医学教授丽塔·卡蓉提出了“叙事医学”这一新名词。她发现,在行医的过程中,医生需要理解病人复杂的叙事。病人期望医生能够理解和见证他们的苦难,并在这个过程中与他们同在;医生也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方法进行自我反思,坦诚地与其他医生谈论对医疗实践的困惑,并感知死亡对人的意义等。
  2.“有同感就能够与他人分享其他任何情感:快乐、忧愁、幸福、痛苦。因此这种同感是最高境界的情感想象力,情感的心灵感应艺术,在情感的各个境界中,这是最高级的情感。”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3.“存在就是被感知。”                  ——英国哲学家乔治·贝克莱
  4.“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辛弃疾《贺新郎》
  7.“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当我站在你身边,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泰戈尔《飞鸟与鱼》
  [温馨提示]:链接素材,仅供参考,可选用。

  作文设计4——“我的北京”

  一、文章研读
  1.《想北平》
  2.《动人的北平》
  3.《故都的秋》
  4.《故乡都在消逝》
  5.《天上的那件事》
  
  二、话题链接
  1. 一个城市是有记忆的。凡记忆必有载体作依凭。比如让你倾心的人和事;比如看得见的建筑或留不住的过往;比如色彩、声音、味道;比如动物、植物等等。这些载体有的始终与一代代人相伴,甚至比人的生存更为长久;而有的却……
  “我不能忍受自己对置身的环境一无所知。”
——《尘埃落定》作者、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
  “我们一生当中至少要有一次反思,引领我们检视自己置身其中的环境。”
——《我的名字叫红》作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
  “作家写作,和平常人生活一样,是需要一个家乡的。你出生时,有一个地方用她的阳光、空气、水、人声风声、鸟语虫语以及鸡鸣狗吠迎接了你,这就是你进入世界的第一站:家乡。你最初认识的世界是家乡的样子。家乡用他的气息造就了你,使你以后无法再成为别的地方的人。家乡给了你一些难以改变的东西:长相、口音、口味、看人看事物的眼神、走路架势、笑和哭的表情,等等。家乡用它给你的这些使你区别于别处的人,也区别于别人。……家乡把祖先享用过的阳光雨露、白天黑夜、春夏秋冬交给你,把土地和土地上的丰收与亏欠交给你,把爱欲和生养交给你,把他能给予的幸福和安宁交给你,也把所有的苦难和悲痛交给你。
——《一个人的村庄》作者、冯牧文学奖得主刘亮程

   2.音频资料:《北京!北京!》(汪峰词曲)

 

学生作品
  1.材料作文——与古人对话
何得浮生半日闲
高二7班 王子慧
  居住在喧嚣浮华的现代城市,每天面对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过着学校家中两点一线生活的我,时常会对书本中描写的古代文人悠闲的生活充满向往。如果能回到古代,我愿与他们共饮畅谈,一同感受那般自在。
  我或许会同张潮畅谈养花草之学问、游山水之乐趣。张潮说:“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我愿为此知己,和他共商养花之道,挑选几个“高低大小与花相称,浅深浓淡与花相反”的胆瓶,在窗前种几盆花,品梅之高、兰之幽、菊之野、莲之淡。我们还可以泡一壶好茶,一起欣赏“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月,舟中看霞”之意境,体味“松下听琴,月下听箫,涧边看瀑布,山中听梵呗”之恬适。我们亦可以谈文学、谈艺术、谈为人处世之道,兴起时读几本经、史、诸子,交流交流看法,或许再争辩几句,也是闲在无比、乐趣无穷。
  我或许会去拜访隐居山阴的王子猷,与他一同去访友。在那个大雪的夜晚,我们一起乘船去剡县拜访戴安道,我会看到王子猷一夜到达却马上返回,过门不入。这时如果我问他为什么没有达到目的就离开呢?一夜辛苦赶路又有何意义?他一定会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好一个“兴”字,遵从自己的内心,不受世俗想法的约束。我便明了他热爱行猎甚于收获,感兴趣的是过程而不是目的。他所做的一切只为精神上的满足。这种对生活任其自然的态度是怎样的肆意?我想,如果与这样的人结伴出游,畅谈人生,一定会获得愉悦。
  我或许会和王羲之、谢安等人一起到会稽山阴之兰亭,感受“曲水流觞”这一儒风雅俗。在这“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日,我会和他们一同举行修禊祭祀仪式,而后在清溪边席地而坐,等待酒杯飘至眼前便赋诗一首,来“畅叙幽情”。我可以与在座名家谈论古今,交流诗词,畅谈理想,这不是比唱KTV、打牌之类的现代娱乐方式更有意义吗?这样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人莫乐于闲”,只有心“闲”,不为纷繁的外物所扰,才能领略到生活的韵味。如果我能回到古代,我愿与这些真正享受生活者交谈,体验那“笑看天边云卷云舒,静观庭前花开花落”的自由、悠闲。


与子长交流创新
高二8班 何染憧
  现如今,全球刮起了一阵创新风潮,美国出了一个乔布斯,全中国人陷入了一种近乎疯狂的崇拜之中。当学者、教授都在研究西方的创新之道时,鲜有人将创新与中国古人相联系。在与子长的交谈中,我领悟到了创新的本质。
  司马迁,在受极刑之后,立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就千秋之作《史记》,创造了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他用纪传体的形式记录了大量历史史实,使得史书更加全面系统。这样的创新是史无前例的,这样的创新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子长如果放到二十一世纪,一定是一个创新型人才,随着与他的不断交流,我渐渐发掘出创新精神的真正含义——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必定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子长说: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一定是有信仰的人。《报任安书》中用了一个词:狂惑——内心的痛苦与矛盾足以令人疯狂。在受尽凌辱折磨之后,他忍住身心的双重痛苦站了起来。司马迁是西北汉子,他信仰黄土大地,信仰那份坚强不屈。如果没有这根屹立于苍茫天地间的傲骨,司马迁不可能完成他的创新。愿与子长交谈,因为是他让我懂得,想培养创新精神,必须先学会站立,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子长说: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一定是一个正直的人。在封建统治的压迫下,史官的唯一作用就是歌功颂德,说真话,意味着掉脑袋。而子长不同,他永不向强权低头,既不会故意夸大事实,也不会恶意中伤他人,即便是在描述汉武帝时,司马迁也并未侮辱他,只是摆事实讲道理。单凭这一点,子长在我心中便是最为高贵的。愿与子长对话,是他让我懂得,如果一个人不正直不宽容,那他的创新是无法经历时间的考验,无法使人尊重的。
  子长说: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一定是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人。是的,思考,在汉武帝时代是尤为难得的,因为独立思考,意味着质疑占绝对优势的官方意志,将自己划入异类。这样的思考,不能不痛苦。每篇后面的“太史公曰”是勇气与智慧的结晶。将项羽列入本纪,陈涉列入世家,是他个人追求独立思考的产物。愿与子长交谈,是他让我懂得,一样优秀的创新,必须要有灵魂!
  在创新这个问题上,我也曾人云亦云,但经过与子长交流之后,我看到了创新精神最本质的东西:信仰、正直、思考。人常说,读史明智,的确,与古人交流确实令人眼界开阔,能与子长这样杰出而伟大的古人交流,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2.材料作文——千年鸟道
我的“伙食”
高二7班 方丹阳
  我是一个普通人,但是在10月16日,我火了。虽然我一直渴望出名,一直渴望自己的身影出现在电视、网络平台上,哪怕只是闪过一瞬,也让我感到欣喜。只是这一次,我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一战成名”,我,不想要。
  视频里的我身穿着朴素的猎服,手持一支再简单不过的手电筒,这手电筒发出的苍白的光正照射在我的“伙食”——小候鸟身上,而我的同伴,正面露狂喜,心中感叹着“伙食又有改善了”,然后将手中黑漆漆的、冰凉的枪口对准它——我的伙食,然后,画面变黑,只听见一声又一声的枪声。过了不知多长时间之后,画面再现,进入视线当中的只剩下如山般的堆叠的我的“伙食”的尸体,那样的触目惊心。后面的画面我已经不记得了,或许没有什么别的了,不!说不定有我们这些猎手的笑声,肆意地在这空谷中回荡;或许没有什么别的了,不!也说不定这其中还掺杂着我那“美味的伙食”的哀鸣;或许我听见了,也或许因为当时我正惊叹于“收获颇丰”而并没有听见。
  看完视频,不知怎么的,我看着那定格的画面——如山般堆叠的“伙食”的尸体,并未感到应有的欢喜和成就感,只感到胸口发闷;听着那从视频中发出的肆意的笑声,并未感到愉悦,只感觉到仿佛它一直在我耳边回旋。所谓的“绕梁三日,余音不绝”现在看来,竟然像是,一种嘲笑声?嘲笑什么?我不知道。因为我甚至不知道那欢笑声听起来为什么竟然如此的刺耳。而我第一次在亿万观众面前的亮相,本该是潇洒帅气的,英雄的、光辉的、正面的形象,可如今看来,却并不是什么正面的形象,反而像是一种小人的、丑陋的、反面形象的代表。视频中的我,似乎……似乎……一点也不上镜,反而是与周围的大自然格格不入。再看看我们整个猎手组织——那如山般的候鸟的尸体,和欣喜若狂、手舞足蹈的猎手之间几经对比,怎么看,怎么也像是,我不想这样说,可我无法不承认,一种莫大的讽刺。
  我记得是谁说过,动物如果在被宰杀之前是痛苦万分的,那它将会在体内分泌出一种致命的毒素,而人吃了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那么,我的那些“伙食”呢?它们生命终结之前是不是也是痛苦万分的?它们会不会也将心中的苦,身上的痛化作一柄柄带毒的利剑,在我正准备享用它的时候,向我的心口狠狠地刺来,然后魂兮归来,狠狠地质问我:“你有没有感到痛?你有没有看到我们临死前留下的泪水?你有没有听到我们临死前苦苦的哀求声?你知不知道 你们开始发出杀戮的信号时,我们的心底有多绝望?!你不知道,你通通都不知道!”
  我,我不知道!是啊,当我发出杀戮的信号时我就已经对周围的世界一无所知了,我的心中就只有一个声音在不停 喊,“杀了你,我就有伙食了。”突然之间,回想起之前的种种杀戮行为,只觉得不堪。我是自私的,人类是自私的,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甚至仅仅是口腹之欲就去残害无数自由的生灵,这是多么大的悲哀!回想起来,那一直在我耳边回旋的声音应该是你们声声如泣如诉的质问吧?问寻我的人性何在,问寻我的心何在。
  或许,为了让我不再错下去,不再做个可悲的人,为了去找寻我丢失的东西,我该放下手中的猎枪,让这夜幕之下,山脉之巅,迎接你们的是自然赐予的希望之光,而不是死亡之光;是生命的栖息地,而不是埋葬之地;是翅膀不停挥动的安心之声,而不是痛苦折翼的刺耳之声。
  也许,光是我一个猎手放下“手中的屠刀”还不够,还需要更多的猎手自愿放下。
  是不是,我也该去拍个视频,讲述我与你们的故事?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一个退役猎手的自白——从“伙食”到“伙伴”》。


死 囚
高二8班 吴劭婷
  来——我请你们吃饭:若我是一只鹿,把我的双腿割下来吧,把它们切成薄片,水煮——水煮鹿肉;把我的鹿角泡进酒里,中国人说,这酒壮阳。来——若我是一条鱼,把我刚刚长好的鱼鳍剁碎吧,做到汤里,营养高。来——若我是一只鸟,把我引以为傲的羽毛剃光吧,翅膀上的嫩肉,做成珍珠丸子,我肚皮上的肉也好,用辣椒炒炒吃起来好味道。这样一桌子好菜,请你们吃得开怀。没关系,不要担心——没有毒,我没有毒——枪来了,我就死了,你知道的,“砰”的一下。不要心疼我——或许是我自作多情了——我是死囚,人类的死囚。
  不要恨我冷酷,我就要化作厉鬼,不会原谅你们了。放心,我找得到你们的——你们穿了我的皮毛,吃了我的肉,喝了我的血。
  想当初我是一只在森林中自由奔跑的鹿儿,山林,清泉就是我的世界。河水映出我高贵的鹿角和那身梅花般的锦衣。我骄傲地走在林间,过往的动物都要向我低头,我信步向同伴们走去。突然,它们却惶恐地转身——逃走了!我随即感觉全身一阵恶寒,来不及反应,便失了知觉。我感觉谁将我装进一个黑漆漆的箱子里——里面全是腐臭的味道。后来,后来……我不敢想……我被剥下鹿皮,取走了鹿角,哭泣着,被丢弃在山谷中。我的悲鸣,惊动天地。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你们——人类。确实被你们如此残忍的对待着。那时我发誓,要永远的逃离你们这些——恶魔。
  后来,我转世,选择做了一条鲨。我拼命地向深海游去,离你们这些人类远远的!海水将我包裹起来,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全。这下,不会有事情了。我快乐的摆动着身躯,在温暖的海水中忘乎所以的游戏着,谁也不能打扰我的生活,我如此天真地想。所以直到鱼枪贯穿我的身体时,我还没能反应过来。刺骨的海水毫不留情的灌进我不堪一击的身体。人,是人!你们居然追到海洋来了!我听见你们残忍的笑着,利落的将我的身体肢解。我才知道,鱼竟然也是有眼泪的,它比海水还要苦涩许多。我被你们丢弃回海里,或许我应该感激你们并没有杀了我。我在海水中毫无意识的漂浮着。不知道痛了多久,终于死去了。好痛,好恨。
  心和身体一样开始变得坚硬。死吧,死吧。我听见那些刽子手们冰冷的诅咒和品味美食的啧啧声。
  再次被如此摧残的我如今只剩下半个魂魄,上天可怜我,遣我去天空,做了一只翱翔的飞鸟。
  我在天空中尽情的飞翔着,欣赏着山中的夜色。突然,我看见山头明亮的灯光。夜晚,怎么会有亮光?陷阱,这是陷阱!我发了疯一般的向同伴嘶鸣着,可他们却全然不顾的向山下冲去。我觉得自己已经流不出眼泪。枪林弹雨中,哀嚎声满天。我突然惨笑起来,原来,兜兜转转,我竟然还是逃不出人类的牢笼,我是死囚啊,是你们的死囚。这样的活,到底有什么意义!逃不出那些精明狡诈的人类的,永远也不能。我向着天空长鸣一声,直直的撞在那漆黑的枪口之下。一切都终结了,终于。
  好的,很好,现在我是一个厉鬼了。再也活不成了,只留下残破不堪的躯体。不过你们再也不能找到我了!我终于不是你们人类的囚徒了!即使——付出的代价是生命。
  再见吧,再也不见。我祝你们————福。幸————
  请听清楚些,这是一个厉鬼在向你们祝福:
  人类啊,你们幸福得了吗?


千山鸟飞绝
高二7班 赵彤彤
  夜幕之下,山脉之巅,惨白的灯光在一个个山头上闪动。那是吸引候鸟降落的死亡之光,被诱进光幕的候鸟,迎接它们的是黑洞洞的枪口。密集的枪声响起,候鸟如雨一般的落下……
  人类果真是高级动物呵,他们用自己绝顶的聪明才智,想出了这样守株待兔、一劳永逸的方法,意图挑衅大自然的权威。
  这些经历千辛万苦、迁徙的候鸟,虔诚地遵守着与自然的约定,白天休养生息,夜晚则整装出发,哪里会想到,会掉进人类以自然之名布下的陷阱?又哪里能明白,那一片辉煌的光明,其实是画过妆的黑暗。
  “我是一只小小鸟,却怎么样都飞不高。也许有一天我飞上了枝头,却会成为猎人的目标。”这首在大江南北流传已久的歌曲,唱出了小人物无尽的辛酸,然而如今,在那越来越先进的科技产品成为人类帮凶的时代下,这样的辛酸逐渐演变为人性的泯灭与道德的沦丧。
  不妨试想一下,当“千山鸟飞绝”的脚步日益逼近,那些鸟儿们是否将永远坐以待毙?如若不会,那么在漫漫长路中,当光亮再一次引诱,全身的疲惫与懈怠蠢蠢欲动,它们还敢不敢、还该不该停下那酸痛的翅膀?又或者,它们将会陷入漫无边际的奔劳中,心中牢牢记着“黑暗比光明更安全”,然后绝望地死去?
  再遥观一下现代社会。在前几年“钓鱼执法”的风波过后,当司机们路遇求助的人,他们是停车还是不停车?在好心人扶起受伤的老人却反遭诬赖讹诈、百口莫辩之后,当公民们碰到需要帮助的人,我们是伸出援手还是漠然离去?
  在复杂多变的现实面前,我们的心同眼一样迷乱与困惑。那一张张面皮背后,是真实的无助,还是令人悚然的险恶?我们还是否应该遵守与道德的约定,献出真诚的帮助?这只手伸出去,换来的是一个微笑一句谢谢,还是一把锋利的匕首,一阵彻骨的寒冷?
  这些问题,还能否找到答案?
  莫非真就应了这句古诗,在道德的路途上,将要“万径人踪灭”?
  我所希冀的,大概就正如台湾清华大学校长之语:“你们所疑惑的是不会有答案的,所以尽力去做吧。”
  “千山鸟飞绝”的日子近了,“万径人踪灭”的未来还会远吗?给这些历经千辛万苦的候鸟自由吧,别忘了,启发人类飞上蓝天的,正是这些枪口之下的候鸟啊!成全了他们,也就是在成全我们自己。

  3.话题作文——“别样的诗意”
别样的诗意
高二7班 刘宇思
  你说,你打江南走过,你是一名诗人。遥远的戈壁不是你聚集灵感的地方,因为那里干涸得半点诗意都没有。那灵动的、清新的江南才是你们诗人最应该感受的地方,那里温暖如春,鸟语花香,遍地的诗意。
  哦,我可怜的诗人,你错了,戈壁的诗意隐藏在风沙背后。不用撩开风沙,隔着一层薄薄的沙漠“雾气”,这不是朦胧美吗?戈壁没有江南的诗意,江南也没有戈壁磅礴的气质,这别样的诗意。
  你说,戈壁生灵涂炭,枯燥无聊,无法迸发出灵感的火花。
  哦,我可怜的诗人,你错了。当你踏入隔壁的那一瞬间,人与自然的冲撞便已经形成。你开着价值百万的越野跑车在戈壁上呼啸而过时,拉起那条长长的沙雾,当你自豪地为自己的杰作喟叹时,你望向四周,迷茫、绝望涌入脑海。那渺远的戈壁,让你感到自己的无助 。当这些感觉在你的脑海中冲撞、汇合时,难道还不能激起你的灵感吗?这还不叫诗意吗?在戈壁深处,怎么能叫生灵涂炭呢?洪流妩媚的身姿和挺拔的姿态构成了一幅多么美妙的图画啊!
  你说,戈壁缺少精致,缺少美轮美奂的变化,更缺少诗意,写不出清丽的诗句。
  哦,我可怜的诗人啊,你错了。我承认戈壁,与精致、清丽看起来是毫无关系。但为什么一定要精致呢?狄德罗说过:“人类生活越是精雅,文明就越缺少诗意。”戈壁的辽远,戈壁的空寂在否定了清丽的同时,展现了一种苍茫美。你说这不是美,那么什么才是呢?余秋雨说:“你至少要在有可能与自然对峙的时候才能酿造美。”“对峙”才是美。
  你站在戈壁滩,渺小与广大的对峙,现代与原始的对峙,滋润与干涸,水与沙,心的跳动与四周无人的空旷……这么多对峙,难道产生不了美吗?你若想写爱情,诗意的爱情,戈壁中也存在着:胡杨和红柳正是令人羡艳的一对吗?不要《孔雀东南飞》中刘、焦二人凄美的诗。胡杨的“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腐”的坚韧不拔,红柳在干涸中绽放花朵的倔强,共同维持着他们的爱情。就像安琼的话:“胡杨是雄性的象征,而红柳无疑是女性之美的……”也因为红柳与胡杨的天作之合,戈壁才成就了一个完美的天地。如果这都不是诗意,那什么才是呢?
  诗人啊,把江南和戈壁拼接起来的确很难,江南的诗意和戈壁的感觉的确有着天壤之别,但是你是否意识到,这正是多彩生命的多彩诗意呢?
孤旅——别样的诗意
高二8班 邵琦
  我并不爱旅行,是怕现实的,庸俗的旅行经历破坏了心中有关旅行的绝美意境。那是孤独的,寂寞的,一次孤旅。
  我只想一个人上路。大背包,运动鞋。如远航的浪子,奔往异乡的背包客。
  或是大漠。有热烈的阳光和漫天的黄沙,有纤弱的红柳和刚强的白杨。回首,身后是猎猎长风,和无边的荒凉。可惧的,可怖的死寂,只有风声掠过双耳,穿透胸膛。干燥的空气中,微微湿润的眼眶。会不会寂寞?
  或是海洋,无际的。一眼望去只有碧蓝的海平面,没有商船,也看不见游轮。也许有一种漂泊的情怀,悠悠荡荡的小舟,向着未知的前方,顺着清咸的海风和鸥鸟的长鸣。如梦似幻,迎向不知道的远方。会不会茫然?
  或者荒山夜雨。树枝的影,月亮的微光,都暗下去,再暗一点,被雨笼罩。风在敲窗,雨在打门。幻想是否有妖魔经过,幻想是否有鬼魅出没。沉入寂静,陷入惊慌。我喜欢那种沉闷的气氛,它刺激我的心脏。有痛苦,却在承受。如同一个环境优美的梦魇,不会有人帮我逃脱。也许我会恐惧。
  可我只想一个人,承受寂寞、迷茫、甚至恐惧,那样的一次孤旅。周国平说:“靠内心力量战胜寂寞的人必是诗人和哲学家。”
  迷茫来自未知,恐惧源于无助,这一切,仍是因为那刻的孤独。这孤独,催生哲学家的哲思,更是诗人的灵感与冲动。它本身就是诗的,诗化的,诗意的。孤独就像一个意象,读懂它,就看见本质。孤独背后也许是自立,是勇敢,抑或是坚强。可是感受它的人不同,地点不同,理解的本质也不同。这是孤独的魅力,就像诗的魅力。
  孤旅,没有恋人相依,没有家人相伴,没有朋友相助。多么痛苦啊。可这峻厉的悲剧美却永恒的吸引着我。我必须战胜孤独,我看得到战果。大漠的荒凉死寂,生存的孤独让我坚强,挑战精神的极限。用生命的力量,对抗死亡,全依赖自己的意志,孤独是必经路。海洋的宽广无垠,无边的迷茫让我执着。无人指引,不明朗的未来。前往没有线索,如今没有退路,过去也没有痕迹。我所知道的,只有独自前进。总有彼岸也总有未来,坚持的等待与不懈的希望,向着前方,孤独却必须坚定。夜雨的清冷阴郁,恐惧激发着人的本能。我必须抗击黑暗,等待黎明。全世界的光亮都被黑影笼罩,用心为自己点燃烛光。此时的孤独是强硬的,让人无所畏惧。
  孤独,永远不会有人助我,只有一颗心迎战。我只想绕到它身后,看他为我带来了什么。过程艰辛,悲壮却美得惊心,史诗般,如梦幻。
  也许,身为自然中唯一的思维生命。孤独和战胜孤独是人的宿命,无论浪迹何处,我终要迎战。
  大漠,海洋,荒山夜雨。就是此地。给我一次孤旅吧,身的,心的,诗的,梦的。我会遭遇孤独,一如我所渴望。那样的相遇,将浸染着多么浓重的诗意。
  我出发了。

  4.话题作文——“坎儿井”
你必须记住
高二7班 韩子萌
  感受不到历史的震颤,便欣赏不了凛然安坐的万古湖山。
——题记
  导游总是举着小旗,人头也总是密集。华夏大地的历史甚多、甚久,但人们却似乎只爱把自己的头安在游观物旁。圆明园的废墟上人们微笑着摆出胜利的手势;刚爬上泰山之巅的人们吃一口冰棒就径直排队下山;西北的荒漠之中,人们站在那里感叹一下飞沙的壮观又上车睡觉。人们走过一个有一个景点。
  景点,景点,总是景点。除此之外呢?我们总是乐意去走马观花似的游览一遍,却从不愿尝试去感受那些或华丽或震撼的游观物背后的精神。
  我想,支撑着那些或华丽或壮观的美景走到今日的,一定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游观物,还有历史赋予他的精神,以及更多人的坚持与义无反顾。当我们在新疆的风沙之中感叹祖国的辽阔壮美,想咏一句“好一个‘大漠孤烟直’”时;当我们遍尝瓜果,与当地人纵情歌舞时,一定没有想到,坎儿井送进来的一汩汩清泉正从你身边流过,正是轻柔的她细细地滋养,让曾经的“春风不度玉门关”变作了“咱们新疆好地方”。你更不会想到,在这一眼眼坎儿井背后,是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在大漠中三十多年的努力。当年新疆人的田地干旱,广阔的大西北成了不毛之地,新疆人眼见着天山冰川融化,却无能为力。我想那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个被贬至此的林则徐会为他们修建坎儿井、引来甘泉、带来希望,成为新疆人口中的“林公井”。
  很遗憾,今日到了新疆的“览客们”看到生机勃勃的尹拉克里,富饶美丽的托克逊,不会想到这片土地曾经在烈日下的奄奄一息,更不会想到曾经有一位叫林则徐的被贬老者呕心沥血数十年成就了美丽的西北之地。但是不管有没有人记得,有没有人愿意怀念,有没有人愿意思考,历史的震颤还是留下来了,林公井所带来的辉煌还是留下来了——伴随着西北每一次的日出月落、风沙沉浮。永远不要以为那段历史可以被风沙掩埋,历史的震颤永远在那里;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可以对着历史不屑一顾,你必须记住他。
  让我们把时间再往前倒800年,来到西湖河畔。那时的西湖还没有“淡妆浓抹总相宜”,百姓们紧邻大湖,却要饮钱塘江咸涩的江水。就在这时,东坡来了——被贬而来,他顾不上嗟叹失意,仅用4个月,便让苏堤立于湖面,让这西湖重新碧波荡漾。林语堂曾说:“倘若西湖只是空空一片水——没有苏堤那秀美的修眉和虹彩般的仙岛,那西湖该望之何如?”
  然而,今日到了杭州的“览客们”看的这如西子的西湖时,漫步在秀美苏堤欣赏苏堤春晓时,不会想到如今的“西湖十景之首”本是条生命的堤坝,是一位叫做苏轼的(仁者)、智者不顾被贬的痛苦,修建的一条叫做“百姓”的堤坝。但是,历史的震颤还是留下来了,东坡学士修建的,至今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苏堤还是留下来了——不是作为“西湖十景”,而是作为(文化生命)的堤坝。不要以为西湖清凉的湖水以及西湖十景的美名可以盖住那段历史,历史的震颤永远在那里;不要以为你可以一直在苏堤春晓下拍照留念,“苏公当日曾筑此,不为游观为民耳”的诗句永远在那里,你必须记住。
  我想,每一处自然景观的美丽都一定是有人文景观的滋润,而每一处人文景观的美丽也一定是因为历史带来的气息。当你走到每处,都只是游览而不去思考;只是驻足拍照而不回望历史。那么你能说的,也只是一句:到此一游。能做的,也是只一具行尸走肉。林公的坎儿井,带给我们的不应只是一句赞叹;而苏公的苏堤,让我们欣赏的也不该只是春晓的美景。这些令我们自豪的先辈们,(在遭遇人生的打击、命运的困顿无奈后),却仍旧能激流勇进,义无返顾地完成着造福于今的伟业——这才是我们应该永远铭记的。
  景点不仅是游观物,它的背后有思想(有深情,有胆魄,有奋斗,更有仁怀智心的先贤。坎儿井如此,苏堤亦如此 )。林公苏公,你以为他们被忘记了,但他们仍旧站在那里;你以为你可以忘记,但你必须记住。


沙  石
高二7班 段明皓
  我是一粒沙石,一粒用来构筑成(伊犁)坎儿井的沙石。在我眼里,中国从不缺乏伟大的工程,坎儿井在其中尤为特别。
  我和我的家族开始时静静躺在沙丘上,时光流逝,一群又一群亲人离开了我,奔向大江南北去建筑一处又一处的奇观。时间太长,我已忘却许多亲人都身在何处。我只记得,最神气的是去修阿房宫的,他们走的时候那叫一个神气,因为他们要修筑的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的宫殿,他们在那里将被镶金嵌银,装饰得华美异常。但我和其他沙石一样都没与他们同去,因为我们知道,他们(并)不(能)因美丽而(变得)伟大,因为他们的美完全是为了取悦个人,而并非为了天下(的苍生黎民)。听说他们最后的结果也是随着那雍容华贵的阿房宫付之一炬。
  我只记得,最(有)豪气的是去修长城的。他们说自己将成为人类意志力的象征,他们将驻守边疆,(肩并肩地)在荒山野岭中修起的那一条屏障,世世代代守护者中原的人们。是的,他们做到了,他们在世界的东方构筑了一条蜿蜒的五爪金龙,用自己的利爪抵御了外族数百年,但他虽无可争议的占据了空间的(广阔),却在与实践的角力之中 落了下风。千年之后的他们早已没了实际作用,运气好的变成 了供人参观的景点,经过无数次粉刷和整修的他们已不再豪气万丈而变得平淡无味,而那些运气不好的只能在那 早已 无人烟的断壁残垣中与呼啸着的狂风搏斗。
  (不知过了多久),有一位手持长锸的官员来到这里,准备(带领)我们去建那名垂千古并仍造福于民的都江堰。虽然这(工程)依然非常伟大,并且是造福那川西平原的百姓,但我知道,我的任务并不是让已经富庶的地方更加富庶,(而且,我清楚那官员并不知道我想做的)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所以当(千年之后)一个老人来到的那天,我欣然的随他而去。那年他来到的时候早已须发皆白,(听说)他为朝廷贡献了大半生的时间,做过虎门销烟那般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但却遭人暗算被贬到我的新疆伊犁。那时西北的气候干旱,他来之前这里都是民不聊生的地方。深知“西北苦,甲天下”的他到了这儿之后没(怨天尤人),而是建设了水利工程。他与那持长锸的人不同,那人一看便知是治水老手,而他则是全凭自己一点一点摸索。我与他前往的路上,那一路的沙飞似浪的的戈壁令人心生畏惧,而我更是亲眼得见他挥汗如雨带领着当地农民一铲一铲地挖着坎儿井,再将我们放进(井基),去固定整个墙体。
  终于,汩汩的清泉不停歇地流淌过(我的身体),几年过去了,我透过厚厚的墙壁,亲眼看见了新疆出现了“大漠广野,悉变沃衍,烟户相望,耕作皆满”的富饶景象。这一切让我倍感自豪:我当初的选择没错,坎儿井才是我这一粒沙心目中最伟大的工程。


坎儿井与麦田
高二8班 孔一凡
  历史的天空真正无限而高远,历史的大路留下太多生命或深或浅的脚印,我不想歌颂,我也无力赞美,我只是很惊奇。是因为人类思维永恒的波动性吗?还是因为生命意志本就千差万别?我隐约间感到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和价值判断,似乎从命运的伊始就已冥冥注定。眼前浮现的一会儿是沧桑仁慈饱含良知的坎儿井,一会儿是游荡着诸多孤独迷茫愤怒灵魂的麦田。正如鲍勃·迪伦歌中所唱:“我听见古人的脚步,犹如大海在示意;我在现实中犹豫不定,像只落地的麻雀、像每粒沙。”
  有人是天生的实干派。他们的人生观清新而持久,正如踏实的李冰,用田间老农的澄澈思维,浚理儒养的政治走向,在百姓心间留下江水一般透明而鲜活的烙印;他们的人生观坚韧而顽强,正如被贬新疆后饱尝人情冷暖,吞过坎坷命运 的不幸果实的林则徐,依然坚信自己的使命是天意的恩赐。坎儿井留给后人的是一笔无价的精神宝藏,它告诉人们永不背叛最初的愿望,永不抛弃最初的立场,坚定一颗赤子之心;他们的人生观英雄而坦荡,正如年轻时的革命战士切·格瓦拉,在单纯的跨越南美洲的冒险之旅上,他无意间看到神圣美丽的大地上却弥漫了挥之不去的不公和悲伤,于是,这旅程便给他带来了信仰。而他又用革命为贫穷带来了希望,为堕落带来了梦想。我想,这些人的生命很像一口井,规整沉默,默默流淌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大多勇敢,因为活得乐观;他们大多纯粹,因为很少怀疑。
  而有些人似乎早已将人世看得过透。他们早已认清,勇气终将破灭,快乐无法长久,天真理想背后是虚伪的人间。你知道,我也经常痛恨,就痛恨伟大的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所痛恨的所有。你知道,我也经常迷茫,就像海明威在《太阳照常升起》中那样,失去了信念的桅杆,在几句奇幻的文字或旋律中寻找刺激和慰藉,无心面对低迷的明天。而当这些无处安放的思绪化为文学,即使迷惘便也有了意义,我们总因为找到共鸣而泪流满面。
  “怎么活”是人最本质的思考,也是最痛苦的愁思,无论羡慕坎儿井,或是陷在麦田,别人的人生只是展览品,自己的心灵和生活总是更幽微,更复杂,如果说外在命运是由上帝安排的,我们的内在命运就是自己的作品,理应细细品味其中的苦与甜。


坎儿井——吐鲁番的母亲
高二8班 卢嘉义
  余秋雨先生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我却想说,也不是都江堰,而是坎儿井。
  的确,都江堰至今仍旧在为四川百姓排洪泻沙,灌溉土地,然而,如果没有都江堰,人们的生活也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可能通过其他方式在洪水泛滥时收集洪水,在干旱时使用洪水。然而,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如果没有坎儿井,人们的生活用水及生产用水将从哪里来?如果说,都江堰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的四川,那么,坎儿井则是永久地养育了中华民族最苦难的一部分。它让吐鲁番人民有了稳定的水源,从而能过上自给自足,不再缺水的生活。
  都江堰的确使水顺从地屈服于它的旨意,但仍旧过于暴力。水并不愿完全屈服,但慑于实在无路可逃,只可顺从。然而,坎儿井却不同,看看坎儿井的剖面图可以得知,坎儿井的暗渠只是截取了含水层的一小部分,水并不必须走北路,而是有可选择性,从这点看,坎儿井并不像都江堰那样逼迫着水,而是尊重水的选择,更像是一位温柔体贴的母亲。
  直至今日,也没人能确切地说出坎儿井的创造者是谁,但将其发扬光大的,无疑是林则徐。早些时候,林则徐虎门销烟,一举成为民族英雄。只可惜时运不济,道光帝在威胁之下将林则徐革职,而后又贬至伊犁。那时,吐鲁番已有坎儿井,却仅用于个人用水。林则徐发现坎儿井非常适用于这种干旱地区,于是开始兴建坎儿井,发展至用于农业,从而开垦了大量土地,使得吐鲁番地区富饶起来。
  更值得注意的是,林则徐并不像某些诗人一般,或吟诗表达自己不得志的悲愤,或作词抒发自己要创一番事业的豪情,而是默默地,亲手打造着造福于吐鲁番人民的供水系统,顶多留下了些许日记,此外便无他物。实际上,他没有时间来悲愤、来抒情。当他来到这里,便和这里的人民融为一体,他亲自感到了这里的苦,所以他不急着吟诗作词,而是帮助这里的百姓,而这一干,便是一辈子。
  你也许不知道,在大英帝国的博物馆内,竟(安放着)林则徐的雕像。无论鸦片战争时英国人是多么蛮横无理,但他们心里仍然敬佩林则徐这样的爱国英雄。坎儿井呢?有人说,它会逐渐消失,但我说,它不会,因为它讲述着吐鲁番苦难的历史,寄托着吐鲁番人民对生活的希望——这样的精神之泉怎么会干涸呢?

  5.话题作文——“共情”
共情书——共情至此
高二7班 韩子萌
亲爱的王家卫:
  我很高兴认识你。
  虽然我们未曾谋面,但我也很高兴认识你;虽然我们未曾谋面,但我固执地认为,我是这世上最懂你的人;虽然我们未曾谋面,但你可知道,你是这世上最懂我的人。
  这是一封情书吗?
  共情至此,当乐之。
  《阿飞正传》是我看的由你导演的第一部电影。那时我只是初中的样子,已经体会到了压力的滋味,也已经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我开始向往自由的感觉,但在“围墙”中无奈的我只能压抑着疯狂的冲动平静地生活。所以当卧室小小的屏幕上出现张国荣在街头自由散步、自在喝酒时,那屏幕好似一黑洞,吸引了我进去;当看见哥哥独自跳舞,说着 “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他只能一直飞呀飞,他一生中只落地一次,那就是他死的时候 ”时,我心中的自由因子早已被点燃。深夜我在黑黑的屋子中第一次感到有人在认同我这种疯狂的自由,有人与我共情。所以不管影评如何说我至今仍认为这是一部关于自由的电影。就在已经理解真正的自由为何物的今日,想到你与我共情至此,我仍会由心乐之。
  共情至此,当叹之。
  记得看到《花样年华》时,我已经读了一些小说,看了《茶花女》与《飘》,但却开始怀疑爱情是否真的像书中写的一般义无反顾,怀疑年轻的自己不曾理解爱。但当张曼玉问出 “如果我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走 ”后,剧末的音乐缓缓响起时,我明白了你同我对爱的理解是一样的,就算曾经轰轰烈烈,也不会全是义无反顾,有痛苦、有纠结、有牵挂的也是爱。就像有时爱情只是美好的遐想,有时只是一段经历,有时却是一生相伴。我很开心在我对爱情初认识时有你的支持,有你与我共情。想到你与我共情至此,我会由心叹之,惊叹我们的缘分,感叹我们的默契。
  共情至此,当泣之。
  现在我17岁了,开始想要了解人生,了解这个时代。我去看了等待多年的《一代宗师》。你又一次与我共情。片中说:“都说人生无悔,那是赌气的话,如果真无悔,该多无趣呀。”宫二也许也后悔过当初没有听父亲的话“不问恩仇”,但既然选择了,就要放下其他,走下去。这也让我坚定了走自己选择的路——后悔与无悔都是自己的决定。片中还说:“人活在世上,有人活成了面子,有人活成了里子,都是时势使然。”其实这部电影就好像一个世界,好坏、善恶从没有办法可轻易分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义无反顾和身不由己。也许你的理解同我一样——这世上从没有简单的善与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法选择”。从《阿飞正传》到如今已有五年了,我每每想到我们之间的共情,都会由心泣之,泣你懂我至此,泣我们共情至此。因为你还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你看,如此一来是不是觉得我们早就相识?
  泰戈尔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当我站在你身旁,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我说:“世界上最亲近的距离,不是拥抱时可以感觉到对方的体温,而是我们未曾谋面,却知道大家懂得彼此。”
  这不是一封情书,而是一封“共情书”。
  来纪念我们共情至此。
与你共情的:韩子萌
2013年1月14日


影 子
高二7班 魏一昂
  我不喜欢历史,因此,读史总像读过眼云烟。然而,当我爱上语文时,却从字里行间看到了诗人的影子。
——题记
  自古诗人似乎都多苦难,中国的文人不经一番磨砺,他们的文字也就禁不起时间的打磨,化成了飞灰散了,但总还有那些从失意中走出的诗人,黯淡的夕阳下,拖出一条傲然立于苍茫中的影子。
  好的诗人将情寓于景,借景再衬回情,如苏东坡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原来的我,只能读出他借大江之势写出的壮美山河之景,而后来,我看到了苏轼慨然长叹的影子,几遭贬谪,他并没有心灰意冷,但是终究要像千古的风流人物被这大浪淘尽了吧!一句诗,留下了壮美而又忧愁,忧愁却有雄心的苏轼,与苏轼的共情,让我看到了他的影子,我没去过长江,此时很是遗憾,不能身心与他共振,得到那荡人心魄的潮音。
  同留下诗句的林元抚,那一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我曾只读出那为国为民的爱国情怀,破败的城门下,空然无一人。但现在,我看到了他瘦削的身影,那不该是一位文人该有的影子,却像是一位将军。我终于看到了他已立下死志,用生命捍卫祖国的影子,岂是一句福祸可带过?不因福祸规避,那亦是抛弃生死之意啊!能与林公共情,感受他夕阳残照下的影子,我感受到了疆土上的炮火轰鸣,雷声滚滚,一直震到心底。
  不只诗句。
  走上长城,拥挤的人群弥漫了视线,我却恍惚从人流缝隙中,在每块岩石上看到了一个个流着血汗、刚毅不屈的影子;眺望都江堰,不甘驯顺的江水轰鸣声震颤着耳膜,我却看到了李冰江中的影子,如此胸有成竹,“你走这边,你走那边”的声音代替了江水成为了我心中的主旋律。
  似乎能看到更多更多的影子,似乎只要和影子的主人共情,就能化身为他们。终于读懂了他们,一颗或许坚定,或许哀婉,或许高亢,或许累负伤痕的心,存在就是被感知,我感知到了他们,不知他们,是否感知到了未来的一个个平凡的“我”呢?
  我也愿,成为一个影子,潜隐进我所钟爱的字里行间。


共情——齐万物以真情
高二8班 曹皛
  如今的人们谈起“共情”这一概念时,指的一般是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相互理解,这大概是由于受西方的影响,毕竟这个词创于西方人之手,然而共情,真的就只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么?这样讲就未免略显狭隘了。因为早在数百年前,在中国就已有人用手中的一杆毛笔,给予了共情最完整的诠释——齐万物以真情!
  书中的主角是一位名作宝玉的少年,他自降生伊始就满怀对众生的博爱,对万物的共情,或许真的是他所衔而生的那枚宝玉给予了他灵性吧!他身为上流社会,公府贵族的公子,却从没有对下人摆过架子,从未瞧不起周围穷者,贫者。他的丫鬟晴雯为他贴字冻伤了手,向他嗔怨,他毫不反感,甚至亲自为之捂手;他的穷亲戚贾芸来投府上,他真诚相待,周济帮助,他还与被时人所蔑视的“戏子”柳湘莲结为至交……在他心中,大抵没有什么贵贱之分,只有真诚势利之分;没有尊卑之分,只有清洁肮脏之分;没有上下之分,只有有情无情之分罢!也正是由于他的共情,他对周围每个人的尽心理解和帮助,让他的下人,和他那些在常人看来上不了台面的朋友,对他倾力报答,晴雯带病为他缝补雀金裘,贾芸在贾府败落后,想办法将他从大牢中救出……
  前面也说到了,真正的共情绝不仅限于人与人,待物以共情,正是宝玉更为可贵的品质.在他眼中,世间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苍松劲柏,都不是人的工具、材料和玩物,而是各有情韵的生灵,大家都熟知林黛玉有埋香冢之泪,葬落花之吟;殊不知宝玉也有他奇绝千古的海棠之叹啊!他门前的海棠枯败,大观园众人观之,发出的都是些世俗的感慨,唯有宝玉叹道:你们那里知道,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极有灵验的.若用大题目比,就有孔子庙前之桧,坟前之蓍,诸葛祠前之柏,岳武穆坟前之松.这都是堂堂正大随人之正气.千古不磨之物。世乱则萎,世治则荣,几千百年了,枯而复生者几次.这岂不是兆应?小题目比,就有杨太真沉香亭之木芍药,端正楼之相思树,王昭君冢上之草,岂不也有灵验.所以这海棠亦应其人欲亡,故先就死了半边。那些不懂得共情真正内涵的庸俗之人,必定会简单的给这段一唱三叹的文字扣上一个“封建迷信”的帽子,我也想对他们说“你们哪里知道”这才是真正的共情,没有对万物真心的感悟,全心的理解,尽心的体味,岂能 说出这样的话?宝玉自是无愧后人所赠之“情不情”的名号啊!海棠无情人有情,其情共济有谁知?
  读着这以真情待万物的文字,谁又能想象到它的作者,竟是在怀才不遇,身居破屋陋巷,果腹犹堪忧的情况下将它完成的呢?曹雪芹,一个历尽百年而依然铭刻在中华文化瑰宝上的名字,贾宝玉身后真正的共情者,他身为一块奇石,难成补天之功却从未因此自暴自弃,反而用更加博大广阔的胸怀来体味人间万事,用更加锐利而又平和的眼光审视世间万物,与它们共情。让天下知道了共情的根本含义——齐万物以真情!


与自然共情
高二8班 李婧希
  辛弃疾在《贺新郎》里说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与青山有同样的感受?许多人大约会觉得不可思议吧,甚至惊呼一声“这不可能!”也是,这与自然共情,又岂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否则便不会有如此多的破坏与杀戮了。
  是否看过前些日电视上常报道的“千年鸟道”上的杀戮?千年的迁徙之路,无数鸟儿曾从这飞过,它们叫着,笑着,扇动着翅膀,欢声笑语的飞越这承载着繁衍的希望的道路。然而终还是有一天,猎人来了,端着猎枪躲在草堆之后,露出阴森可怖的笑容,嘴角上挑地瞄准、射击。鸟儿发出犀利的惨叫,扇动流血的翅膀,却终究还是只能坠落,等待死神的降临。血红色染遍整条鸟道,曾经鸟儿的欢笑,现在却换成这些泯灭人性的杀戮者的阴笑。我曾想这是为什么,脑海里始终不能忘记那血腥的场面,这些自然界可爱的生灵竟这般被人类残忍的杀害。他们难道不懂鸟儿的痛苦吗?对,大约这便是症结所在吧,这些人无法与鸟共情,他们始终不能明白当鸟儿气息奄奄的到在血泊中疲惫的睁着眼望着他们时,心中的痛苦厌恨,他们接受不到鸟儿表露的情感,感受不到它们的疼痛,体会不到他们的仇恨。若是可以,或许他们早就吓得收手回家了吧。与自然共情,与自然界的生灵共情,感受它们的情感,体会它们的生活,这些人恐怕是做不到了。与自然共情真的这么难?
  共情,英文是empathy,是先要empty你的心,再学会sympathy。共情自然,则应是将你心中的欲念移空,再去感知自然。人类做不到这点,便只能酿成一幕又一幕的惨剧、悲剧。
  又想起曾经活取熊胆的事。当熊们背着几十斤重铁灰色的取胆器材痛苦呻吟时,许多人类却还在说这一点都不难受,是无痛的。还是如此,人类的心被私欲填满,根本没去感受熊受到的折磨、苦难。人无法从熊的眼神里看出它们的乞求。他们无法与熊共情,与这自然界的生灵共情,无法与自然共情 。熊哭人笑,便是结局。与自然共情,真的这么难吗?
  还有那一座座光秃秃的山,曾是多么翠绿!植被、花草覆盖着它们,和谐而融合。而这片祥和却被无知的人类拿着斧子,开着伐木的机器摧毁。山秃了,哭了;人有钱了,笑了。人看不见山在哭,人感受不到山的痛。自然在哭泣,泪滴在大地之上,却始终感染不了无知的人们。人们无法感受到山的泪,山的辛酸,却仍傻傻的笑着。与自然共情,当真这么难吗?
  自然是不会说话,不会向人类表达感情的,然而人类当是可以感知到它的,人类也应当可以感受到它的:快乐、忧愁、幸福,也应当可以体会它的感受,了解它的情感。只是人的杂欲太多了,又怎么顾得上体味自然的感觉呢?
  仔细想想,人类与自然共情,真的,难吗?

  6.话题作文——“我的北京”
那个叫做首都的剧场,叫做人艺的剧团
高二7班 韩子萌
  我爱北京,很爱很爱。还记得我小的时候牵着姥姥的手走过白广路下的槐树阴,穿过槐柏树街;在陶然亭看着老人家跳舞、去万寿西宫和姥爷捉迷藏。有时候我们会遛得远一点,坐着109电车逛西单王府井,走到那座我当时看上去觉得有些庄严的大楼下时,姥姥总会说:“当年看《茶馆》的时候呀,人多的呦!我们排了好长时间的队,没买着票,又赶紧骑车回去看电视直播。”姥爷还会指着有些冷清的门口说:“那时候这可热闹了!”
  我爱北京,很爱很爱。但我不知道他知不知道。十多年过去了,白广路旁的槐树依然茂盛,却总混杂着汽车尾气的烦人味道;槐柏树街的老平房被拆的凌乱不堪;而陶然亭也只有清晨六点才享受到曾经的安宁。但总会有令人欣慰的事,十年过去了,我和姥姥一样,与人艺结下了不解之情——就在我对这个城市越来越陌生的时候,我从人艺找回了熟悉的北京。
  听觉与嗅觉总是比其他的感官更持久,也更容易让人沉迷。我又一次踏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又一次听到即将开演时的那浑厚的钟,又一次嗅到那潮湿的水泥地的清新味道,大幕又一次徐徐的拉开……这里没有北京作为首都的繁华与张扬,这个叫做首都的剧场,之于我,有着姥姥家般的亲切。
  这是一个能够让我感到安稳的剧院,不论外面的变化多快,他都会用它柔和的灯光邀请我进去,安慰我。用它的每一部戏来指引我。从这里走出去的我会立刻踏实下来,因为没有一部话剧可以用浮躁的心理解透彻——特别是人艺的话剧。从这里走出去,我会忽然间又爱上这个城市,也许是因为人艺我在这里找到久违的北京的沉淀精神,在我陌生的故乡找回我的北京。
  我不太认路,整个大北京之于我只是这个叫做首都的剧场、这个叫做人艺的剧团。
  这里不演出京剧,不讲述历史。他演出来自各地的故事与人生。可在我心里它代表的就是整个北京。也许因为他有高贵的气度、质朴的情感和对文化和人生的崇拜与敬畏。这才是我的北京,我的北京精神。
  我在人艺看的第一部话剧是《雷雨》,在一个夏夜的雷雨天,它震惊了我的世界。这是一部看了话剧后可以让人颠覆对原作认识的神作。我走在深夜十点的王府井,明白了曾经被我弃置于书架高层的《雷雨》因何能不朽。人艺用几个小时能够让所有人入戏的演出告诉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我们永远没有资格去评论那些我们没有经历过的人生,只能观赏。我开始欣赏我路途中遇到的每一个人,那是一个个有故事的生命经历。我觉得这个我认为陌生的北京城又亲切起来了,或者我不应该片面地评论这个城市的好与坏,他有自己的过去,也有自己的未来。我在这里——深夜里的王府井,用我缓慢的步伐书写着这个城市的现在。我觉得这才是我的北京——我在人艺找回了他。
  在人艺六十周年纪念演出《甲子园》中,几代老艺术家又一次登台,在几个小时的完美演出中告诉我们他们对人艺的眷恋。他们仿佛重回战场的老兵,依然高昂着头,却含着泪抚摸着自己的坐骑,亲吻着战斗过的土地。这是一部关于爱的话剧,这是一部只有人艺人才能演出的话剧。他们在用毕生的热情告诉我们这个剧院有多么优秀、多么让人不舍。就像我对儿时的北京的情感一样,我舍不得槐柏树、舍不得陶然亭,可时间的车轮向前赶,我不能要求这个城市永远上演同一出戏,我只能同那些剧中人一样,在这片土地上流泪,看着他发展,然后在这片土地上死去。可能我的北京没变过,他在长大,我无须遗憾,更不用满腹牢骚,北京还在这,在这个叫做首都的剧场,我能找到它的所有——我的北京。
  就在夜间繁华的王府井边上,那一座不算雄伟但气定神闲的建筑散发出高贵而恬静的柔光,当我置身于熟悉的大厅,我知道,我又进入到了那个亲切的世界,走入了我的北京。除了这里,我很少去其他的剧场看话剧,这不只是习惯那么简单。还是欣赏、崇拜,对一个地方固执的眷恋,对那个属于我的北京孩子气的不肯放手。或者说我太爱北京,我太需要人艺来劝慰我,让我找到久违的——我的北京。
  我知道我很快又会去,那个叫做首都的剧场,叫做人艺的剧团。


我的北京
——在那屋檐下
高二8班 郭昕然

  小时候,胡同里屋檐的剪影,是我最深刻的北京记忆。
  老北京的屋檐不宽,也就半米左右,对于五六岁的我来说却也足够遮风避雨,在晴天时投下令人舒心的荫蔽。院墙的檐下总摆着几株花草,沿着墙一字排开,小院里的每户人家都打理着一株,我家的是薄荷,我也最中意它。夏天的时候站在檐下,靠着那一堵几十年没变过的土坯墙,随手取下一片薄荷叶,沿着白色的叶脉轻轻一折,便会有渗出的汁液在阳光下闪着星星点点的光,满心的清香一下子飘洒出来——满满的我的北京的味道。
  我最爱的北京印象是仰头四十五度角所看到的屋檐的形状以及映衬着它的那片湛蓝天空。后来这个角度成为了我单反相机中永恒的构图。无论是在故宫、孔府还是悬空寺,我总是下意识地寻找这个与记忆中的场景十分相似的画面,拍出胡同的影子,然后望着照片后面我无法企及的远方兀自欣慰、兀自神伤。这时我总会想起王开岭先生关于一座老城的提问:还有什么能让人突然驻足,对着天空久久着迷?还有什么能让我们从生活中停下,养成仰望的习惯?除了鸽哨,我知道还有屋檐,那是我、以及无数老北京人头顶上最坚实的港湾。只是这“家”的印象,如今也难觅了。
  那个时候的屋檐,从来不是属于一个人、一户人的,而是像小院儿一样,分享着许多人的欢喜和忧愁。妈妈和邻家的阿姨一道买菜回来,总要在门口的屋檐下聊上好一阵,谁家的小伙子娶了新娘,谁家添置了新电视,谁家的老鼠怎么也捉不完……非得叨到腿酸脚麻才依依不舍地回家去,就好像她们不是每天见面似的。要是哪一家人做了发糕或是熬了百宝粥,也总不会自己偷着享用的:只需在屋檐下喊上一嗓子,晚饭的时候就会有好几院子的小孩儿抱着白瓷碗笑着闹着跑过来——在那里,主人家的桌椅板凳早已在路灯下备好了。屋檐,似乎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将家家户户吸引到一起,赋予我们同一个姓儿:北京。
  十年前,那一场令我的北京几近消散的大拆迁以后,我再也没见过如胡同里那般朴实自然的屋檐。如今身在高楼林立的住宅小区中,我已厌倦了仰望,因为那样只会让自己在钢筋水泥的积木间感到清冷的晕眩。我也厌倦了呼唤,因为即使在空旷的大院儿里呐喊,也不会有任何一扇窗为我敞开。少了头顶上的庇护,北京人再也无法在故乡的城里寻得安全感,就像一个迷路的孩子。我们只好让自己的心变得更硬些,造出一座座可以栖身的孤岛。老北京的消失,拉远了的不仅仅是房与房之间的距离,更多的是人心的距离。
  什么时候,才能在这座“日新月异”的大都市中找回我的北京、找回那一抹静美安好的屋檐剪影?什么时候,才能重新过上我印象中的、老舍先生印象中的、千万个北京人印象中的那充满自由、温暖、幸福的生活?


 

专家点评

点评一
  首先非常感谢邓老师给我们做的这个讲座,感谢邓老师充满激情地把她27年作文教学的体验给我们大家来分享。10年前我带高三,第一次到师大附中,听的就是邓老师做高三网络作文实验的讲座,今天是第二次听邓老师做作文讲座。十年过去了,邓老师谈到27年的作文探索,我真的是特别感慨。一个优秀老师的标志就是不断进步,不要说十年,你三年原地不动的话真的就落后了。然而邓老师这十年间她不断地面对新问题,然后去解决这些新问题,在作文教学方面不断地去爬坡,不断地去攀登更新的高峰,这一点对我们老师来说应该是一个很大的启示。
  另外 邓老师今天这个讲座背后是有一个庞大的教学体系作支撑的。她从去年期中考试之后,整整半个学期一直在做这个作文教学创新模式研究。期中之后做了六次,包括期末作文共计7次作文创新设计,这个频率是相当高的。我当年在学校教书的时候一个学期都很难能做到指导7次作文,不光频率高,而

相关热词搜索:语文

上一篇:哦,香雪——创设情境,巧设主题,激发学生读写热情
下一篇:马说 --双课堂教学探索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