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2005年全国高考理综(Ⅰ)28题透析


2015-10-25 21:03:14   来源:   撰稿:董啸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2005年全国高考理综()28题透析

西安市华山中学  董 啸 (710043

题目:原题见2005年全国高考理综()28题。

解析:本题的实验目的为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题目给出的原理是:硫酸与样品中的Na2CO3反应产生的CO2气体,经干燥后用碱石灰吸收,利用其质量差测出CO2质量,进而计算出Na2CO3的质量分数。为了使内外气压维持平衡,装置必须与大气相连,同时既要防止空气中的CO2H2O进入测CO2装置,又要保证反应产生的CO2全部进入测CO2装置,因而在装置中左边通入经过NaOH溶液吸收的空气,右边增加了吸收空气中CO2 H2O的装置。(1)托盘天平使用原则是“左物右码”,天平指针向左偏转,说明左盘重,右盘轻。(2B干燥管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入U型管;维持装置内外气压平衡。(3)盐酸性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氯化氢与浓酸不反应,被碱石灰吸收,碱石灰净增质量增大,结果碳酸钠质量分数增大。(4)向装置内缓缓鼓入空气,是为了增大气压排尽装置里的所有二氧化碳。(5)步骤⑦的目的是检验样品产生CO2是否完全被U型管里的碱石灰吸收,二次称量质量差不超过0.1g,可认为‘合格’(见高三化学实验测定硫酸铜晶体踢结晶水)。(6)盛有碱石灰的U型管在实验验前后的质量差,就等于反应产生CO2的质量,可算出Na2CO3的质量,最后算出W(Na2CO3)=。值得注意的是,题中cg质量可能未将CO2完全吸收,故不能采用,该数据为题设陷阱,不仔细分析就可能身陷其中,这也是该题的高明之处。(7)这一问是一个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设计出新方案,只要仔细分析NaClNa2CO3的性质差异,就容易设计出符合题意的新方案,常见方案有如下几种:

沉淀法:

.m1g样品溶于水配成溶液,然后加入足量的CaCl2(或BaCl2)溶液(或者先用HNO3酸化,再加入足量AgNO3溶液),将产生的沉淀经洗涤、烘干,得m2g沉淀。若沉淀为CaCO3Na2CO3质量分数为W(Na2CO3)=若沉淀为aCO3Na2CO3质量分数为W(Na2CO3)=若沉淀为AgClNa2CO3质量分数为W(Na2CO3)=1-。(注:沉淀烘干称重时,应反复多次,直到两次称重质量差不超过0.1g为止,下同)

.m1g试样放入形锥瓶中,然后加入足量稀H2SO4,将产生的气体用经NaOH溶液洗涤的空气全部排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或Ba(OH)2溶液)中,将其生成的洗淀经过洗涤、烘干称重为m2g,故W(Na2CO3)=(沉淀为CaCO3)或W(Na2CO3)=(沉淀为aCO3

CO2

.CO2体积法:

m1g样品溶于水配成溶液,然后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将产生的气体利用排饱和NaHCO3法充分吸收,测出其体积为VL,并根据当时温度和压强查出Vm,故W(Na2CO3)=

.CO2质量法:

m1g样品,加入m2g稀硫酸(过量),两者充分反应后称得剩余溶液m3g。根据反应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可知:反应前后溶液质量差(m1+m2-m3)g,即为反应产生的CO2 质量,W(Na2CO3)=

中和滴定法:

mg试样溶于水配成100mL待测液。取20.0mL待测液,放入锥形瓶中,再加入23滴甲基橙指示剂,然后用C mol/L的稀硫酸标准溶液滴定,至恰好完全反应为止,测出反应消耗的H2SO4溶液体积。重复滴定至少三次,并将所得硫酸体积数值取平均值后为VmL,故W(Na2CO3)= ×100%

差量法:

.m1g样品,加入足量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蒸干反应后的溶液得NaCl固体m2g。根据Na2CO3+2HCl=2NaCl+H2O+CO2↑可知:前后固体质量(m2-m1)g是样品中的Na2CO3转变为NaCl造成的,故W(Na2CO3)=

.m1g样品加蒸馏水溶解得m2g溶液,通入足量CO2气体,称得反应后溶液为m3g。根据Na2CO3+H2O+CO2=2NaHCO3可知:溶液质量差(m3-m2)g即为与Na2CO3反应的CO2的质量,故W(Na2CO3)=

 

评注:本题是一个典型的定量分析实验题,考查了天平的使用、实验综合分析、实验数据处理方法、质量发生变化的固体质量的测定方法、误差分析、实验设计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及语言表达等。本题取材广泛,组合新颖灵活,切合学生实际,使学生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有利于学生发挥。本题改变了以往实验题大多出自演示或学生实验的命题方式,要求学生根据题给的装置图和实验步骤等信息,回答实验原理、操作目的、装置作用、数据处理等问题,特别是试题的最后一问以开放形式,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去解决,注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活泼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实验能力及创新能力,对中学化学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是这套题中的最大亮点,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但是,学生在解答第(7)题时通常存在实验设计不合理(或不科学)、操作步骤不完整、语言表达不规范等问题,从而导致失分。

本题虽然是得到了绝大多数人肯定的一道好题,但仍存在一些美中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 对样品中“含有NaCl杂质”定位不准,因为若还含有某些其它杂质,例如NaHCO3Na2SO4等,题意将会发生变化,所以应明确指出,只含有NaCl;② 若按题目中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则稀硫酸与Na2CO3反应之前存在于锥形瓶和两个洗气瓶中空气的CO2也会被U型管中的碱石灰吸收,最终造成结果偏高,为了减少误差,应在反应开始前先从A中通入空气,将其排出;③ 按题目中的装置来称量U型管的质量不够科学,应将U型管和干燥管用橡皮管连接,并在称其质量时,将U型管和剩余部分装置用夹子夹住,以免跟空气接触,带来误差。

 

联系电话:029-8850885613488464673

E-maildongxiao1005@163.com

相关热词搜索:全国 理综

上一篇:基础和能力并重 考纲和热点并举
下一篇:浅谈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途径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