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基础和能力并重 考纲和热点并举


2015-10-25 21:02:44   来源:   撰稿:董啸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基础和能力并重    考纲和热点并举

2005年全国高考理综()化学部分透析

西安市华山中学  董 啸

说明:2005年高考结束后,我们收到从全国各地寄来的许多关于2005全国高考理综()化学部分试题评析的文章,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试题做了深入探讨和精辟分析,富有特色,但单独来看略显单薄,且有些观点重复或冲突,所以我们博采众家之长,攫取各自精华,将其优化组合后呈现给大家。

2005年全国高考理综试题()化学部分(以下简称2005年化学试题),在高考命题原则和能力要求的前提下,既保持了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特色,又表现出自身的特点,突出了高考试题的连续性、稳定性,既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又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2005年化学试题,无论是命题思想,还是试题的内涵,都值得我们去思考、探索、研究。本文在对2005年化学试题剖析的基础上,挖掘出其特点,并试图探索其对化学教学的指导作用。

一、试题分析

6.解析:从原子结构和成键情况来看,BF3中的B原子和H2O中的H原子最外层电子均少于8个,PCl5中的P原子周围有10个电子,只有SiCl4中各原子均达8电子结构,故选C

评注: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原子结构、化合价、化学键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应变能力。该题的原型在往年高考题中出现过几次(1993·全国·101998·全国·121999·全国·7),但又不完全相同,相信在以后的高考中还可能以新的形式出现,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

7.解析:由VB=2VCVA=VB+VC可推知,VA:VB:VC=3:2:1,又因为ABC为等物质的量的主族金属,所以ABC的转移电子数之比为3:2:1,故C的化合价为+1

评注:本题主要考查了金属单质与酸的反应以及相关的简单计算,构思精巧,推陈出新。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认真审题,处理好题给的所有信息,找出隐含关系,细心分析。

8.解析:由M(Q):M(R)=9:22,M(R)=4.4g,结合反应方程式,可求出M(Q)=3.6g,再由质量守恒定律可迅速求出M(Y)=6.4g,得出M(Y):M(Q)=16:9,故选D

评注:本题考查了学生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是一道高考原题(1995·全国·24)再现,这给我们带来的思考是,高考的考点是有限的,题海是无限的,只有抓住考点进行精练,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9.解析: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故A正确;由化合价规律知,非金属元素的最低化合价的绝对值等于8减去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故B错;稀有气体元素He的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故C错;金属元素Bi的原子最外有5个电子,故D错。

评注:本题考查了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概念、原子核外的电子排布、化合价规律,涉及到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关系,难度不是很大,但会由于思维不够严密及对规律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把握不够而导致错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就是掌握好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抓住最基本的知识点就是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湖北省武汉市14初中  陈光辉)

10.解析:离子是否共存的关键是看离子间能否相互反应,能反应者不共存,不反应者能共存。AS2O32-CHCO3-DAlO2-都能与H+反应,只有B中各离子相互不反应,且与H+也不反应,故选B

评注:离子共存问题一直是高考的热点,在历年高考中多有考查。解决这类题的关键是了解离子的性质,注意题中的隐含条件,。

11.解析:利用惰性电极电解NaCl水溶液时,阳极产生Cl2,阴极产生H2,并生成NaOH。所以阴极不可能得到金属钠,阳极产生的Cl2KI反应生成少量I2溶于水,溶液呈棕色;阴极呈碱性,若滴加酚酞,溶液呈红色;电解后的溶液充分混合仍显碱性,所以只有B是正确的。

评注:本题以电解食盐水的知识为截体,考查了电解原理、元素化合物及电解质溶液等重要的基础知识,只要基本功扎实,均能顺利求解。但是,本题的命题中存在一个明显的漏洞,就是未指明是惰性电极,因为电解时若是非惰性电极做阳极可能参与阳极反应。

12.解析:由图中分析可知,该可逆反应达平衡时,升温正移,增压逆移,所以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吸热反应,故选C

评注:本题利用平衡移动原理及应用,考查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这也是近年来高考的热点,只要知识到位、能力具备,均能顺利完成。

13.解析:由题给信息分析可知,0.5mol乙炔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可放出bKJ热量,且放热时△H0,故A正确。

评注:本题考查了反应热的概念及简单计算和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这也是高考热点。

26.解析:本题的突破口是GCaCl2,联系各物质状态和转换关系可得出:E(s)+F(s)D(g)+H(?)+CaCl2,结合课本知识可很快得知该反应为实验室制备氨气的反应,前后联系可以迅速解决所有问题。

评注:本题是一道常见的无机框图推断题,以元素化合物知识、重要实验和基本反应为考点,考查了学生综合应用课本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情景常见,内容基础无障碍,学生只要具备过硬的基础知识,均能顺利解决。无机框图推断题是一类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它涉及知识点多,考查范围广,不仅可考查学生对化学学科知识的理解程度,更重要的是可检测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思维方法,符合高考命题原则,因而是近年来高考的主流题型之一。(山西省太原市第二十中学   李建堂)

27.解析:由题给信息,结合丙与Ca2+组成的离子化合物跟水反应产生可燃性气体,综合分析可以得出丙为C22-,含14e-,由电子总数相等可知甲和乙可能分别为N2CO,而丁为原子只能是Si原子。由具体反应可确定乙为CO,故甲为N2,这样题中的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但应注意的是,本题(2)(5)的开放性,答案不是唯一的。

评注:本题言简意赅,命题意图明确,它涵盖了原子、分子和离子的组成及结构特征、晶体结构、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常见物质的化学特性、气体的制备、实际工业生产等知识,体现出运用基础知识进行逻辑推理,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根据新情境分析、类比和综合的能力测试。它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重点考查高中化学的一些主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了学科内综合素质的考查。这对高校新生的选拔和今后的高中化学教学及新课改都将产生有益的积极的影响。在创设题目情境方面,命题者更是独具匠心,一改以往高考命题中的10个电子(或18个电子)等电子体推断,为14电子等电子体的相关推断,灵活地设置作答内容。这种形式无疑是高考命题的一种创新,该考题真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好题。但是,本题中“微粒”的提法与现行教材不符,应改为“粒子”。(安徽省肥西中学   沈宏柱)

28.解析:本题的实验目的为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题目给出的原理是:硫酸与样品中的Na2CO3反应产生的CO2气体,经干燥后用碱石灰吸收,利用其质量差测出CO2质量,进而计算Na2CO3的质量分数。为了使内外气压维持平衡,装置必须与大气相连,同时既要防止空气中的CO2H2O进入测CO2装置,又要保证反应产生的CO2全部进入测CO2装置,因而在装置中左边通入经过NaOH溶液吸收的空气,右边增加了吸收空气中CO2 H2O的装置。(1)托盘天平使用原则是“左物右码”,天平指针向左偏转,说明左盘重,右盘轻。(2B干燥管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入U型管;维持装置内外气压平衡。(3)盐酸性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氯化氢与浓酸不反应,被碱石灰吸收,碱石灰净增质量增大,结果碳酸钠质量分数增大。(4)向装置内缓缓鼓空气,为了增大气压排尽装置里二氧化碳。(5)步骤⑦的目的是检验样品产生CO2是否完全被U型管里的碱石灰吸收,二次称量质量差不超过0.1g,可认为‘合格’(见高三化学实验测定硫酸铜晶体踢结晶水)。(6)盛有碱石灰的U型管在实验验前后的质量差,就等于反应产生CO2的质量,可算出Na2CO3的质量,最后算出W(Na2CO3)=。值得注意的是,题中cg质量可能未将CO2完全吸收,故不能采用,该数据为题设陷阱,不仔细分析就可能身陷其中,这也是该题的高明之处。(7)这一问是一个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设计出新方案,只要仔细分析NaClNa2CO3的性质差异,就容易设计出符合题意的新方案,常见方案有如下几种:

①沉淀法:

.m1g样品溶于水配成溶液,然后加入足量的CaCl2(或BaCl2)溶液(或者先用HNO3酸化,再加入足量AgNO3溶液),将产生的沉淀经洗涤、烘干,得m2g沉淀。Na2CO3的质量分数分别为W(Na2CO3)=W(Na2CO3)=W(Na2CO3)=1-。(注:沉淀烘干称重时,应反复多次,直到两次称重质量差不超过0.1g为止,下同)

.m1g试样放入形锥瓶中,然后加入足量稀H2SO4,将产生的气体用经NaOH溶液洗涤的空气全部排入足量澄清石灰(或Ba(OH)2溶液)中,将其生成的洗淀经过洗涤、烘干称重为m2g,故W(Na2CO3)= W(Na2CO3)=

②测CO2

.CO2体积法:

m1g样品溶于水配成溶液,然后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将产生的气体利用排饱和NaHCO3法充分吸收,测出其体积为VL,并根据当时温度和压强查出Vm,故W(Na2CO3)=

.CO2质量法:

m1g样品,加入m2g稀硫酸(过量),两者充分反应后称得剩余溶液m3g。根据Na2CO3+H2SO4=Na2SO4+H2O+CO2↑可知:反应前后溶液质量差(m1+m2-m3)g,即为反应产生的CO2 质量,W(Na2CO3)=

③中和滴定法:

mg试样溶于水配成100mL待测液。取20.0mL待测液,放入锥形瓶中,再加入23滴甲基橙指示剂,然后用C mol/L的稀硫酸标准溶液滴定,至恰好完全反应为止,测出消耗的H2SO4溶液体积,重复滴定至少三次,并将所得硫酸体积数值取平均值为VmL,故W(Na2CO3)= ×100%

④差量法:

.m1g样品,加入足量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蒸干反应后溶液得NaCl固体m2g。根据Na2CO3+2HCl=2NaCl+H2O+CO2↑可知:前后固体质量(m2-m1)g是样品中的Na2CO3转变为NaCl造成的,故W(Na2CO3)=

.m1g样品加蒸馏水溶解得m2g溶液,通入足量CO2气体,称得反应后溶液为m3g。根据Na2CO3+H2O+CO2=2NaHCO3可知:溶液质量差(m3-m2)g即与Na2CO3反应的CO2的质量,故W(Na2CO3)=(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院   申屠云云;湖北省郧西第一中学 陈世华;安徽省肥西中学 沈宏柱;安徽省淮南第二中学  朱正德;浙江省象山县第二中学 梅亚成;安徽省贵池中学  吴松林等

评注:本题是一个典型的定量分析实验题,考查了天平的使用、实验综合分析、实验数据处理方法、质量发生变化的固体质量的测定方法、误差分析、实验设计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及语言表达等。本题取材广泛,组合新颖灵活,切合学生实际,使学生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有利于学生发挥。本题改变了以往实验题大多出自演示或学生实验的命题方式,要求学生根据题给的装置图和实验步骤等信息,回答实验原理、操作目的、装置作用、数据处理等问题,特别是试题的最后一问以开放形式,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去解决,注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活泼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实验能力及创新能力,对中学化学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是这套题中的最大亮点,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题的素材在许多备考资料中都出现过,特别是《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年第5期第32页《“化学实验方案设计”探究性教学案例一则》一文对其做了深入探讨,对解决这类问题很有见解,所讨论的问题与高考题设置的问题相近,值得大家仔细研读。

但是,学生在解答第(7)题时通常在实验设计不合理或都不科学、操作步骤不完整、语言表达不规范等问题,从而导致失分。

(浙江省象山县第三中学  梅亚成;湖北省郧西县第一中学   陈世华)

本题虽然是得到了绝大多数人肯定的一道好题,但仍存在一些美中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样品中“含有NaCl杂质”定位不准,因为若还含有某些杂质,例如NaHCO3Na2SO4等,题意将会发生变化,所以应明确指出,只含有NaCl;②若按题目中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则稀硫酸与Na2CO3反应之前存在于锥形瓶和两个洗气瓶中空气的CO2也会被U型管中的碱石灰吸收,最终造成结果偏高,为了减少误差,应在反应开始前先从A中通入空气;③按题目中的装置来称量U型管的质量不够科学,应将U型管和干燥管用橡皮管连接,在称其质量时,应将U型管和剩余部分装置用夹子夹住,以免跟空气接触,带来误差。(湖南省南县方谷学校高中部  朱晔 汤小娥;湖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一中 边永平)

29.解析:根据苏丹红一号的结构可以得出它的分子式为:C16H12N2O;由2-萘酚结构可知,其分子式为C10H8O,其中ABC的分子式均为C10H8O,而结构与2-萘酚不同,故它们互相同分异构体,而D的分子式为C11H10O,故与2-萘酚不属于同分易构体。通过观察,很容易发现C的官能团为醛基和碳碳双键。由题给信息和E的分子式C8H6O4可得E的结构简式为              ,(4)和(5)中的所有问题都可以解决了。

评注:本题是以2005年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苏丹红一号事件”为背景,以苏丹红一号的结构,制法为切入点,借以考查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同时考查学生对同分异构体、官能团、酯化反应的概念及简单反应,羧酸的酸性及其与碳酸氢钠的反应,苯环上的卤化反应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以此来考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由物质的性质推断其结构并写出结构简式的形象思维能力,是考查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好题。(湖北省郧西县第一中学李江群;浙江省兰溪市第一中学 王秋生;湖北省承德县第一中学  刘积福 张自平)

 

通过以上对化学试题的深入探讨,我们不难发现试题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下面我们对其做以分析,期望能对化学教学起到指导作用。

二、试题特点

1. 密切联系教材,紧扣考试大纲

2005年化学试题,没有一道偏题、怪题、难题,试题源于教材且又高于教材,既体现了化学知识的基础性,又突出了考试的选拨功能,试题十分注意切入教材和新教材联系十分紧密。如:第6题考查了物质结构的基础知识及电子式的书写;第7题和新教材《人教版》第二册85页选择题第4题有一定 联系;第8题考查了初中化学中的质量守恒定律;第9题考查了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基础知识;第10题取材于离子反应,第11题考查了氯碱工业的反应原理;第12题考查了平衡移动原理;第13题考查了反应热及热化学方程式;第26272829题虽然是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但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考查了教材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元素周期表、化学实验、实验方案设计、有机化学等内容。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本套试题与教材联系十分紧密。

2005年高考大纲》理综中化学部分明确指出:化学科试题旨在测试考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所应具有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试题还应力图反映出学生能够初步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生活、生产和社会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考试大纲作为高考命题必须遵循的纲领性文件,在2005年的试题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试题遵循大纲,依托教材,对基本概念和理论、元素化合物、化学试验、基本计算及学科能力进行考查。命题取材来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同时涉及了现实中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更加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例如,试题中确认共价分子中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活泼金属与酸反应产生H2的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平衡移动原理、氯碱工业反应原理、热化学方程式、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等等均在考试大纲中有明确的要求。2005年考试大纲化学实验部分第5点为:掌握化学实验的记录方法和运用化学知识设计一些基本实验:①根据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分析或处理数据,得出正确结论;②根据实验要求,设计或评价实验方案;③能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第28题的命题思路和内容充分体现了考试大纲的这一精神。(安徽省来安中学王卫东;湖北公安教研室  朱敬华)

2.突出基础知识,重视能力考查

2005年化学试题中从整体上看,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基础性,试题涵盖面广,基础知识多,如原子结构、分子结构、质量守恒定律、离子共存、电解、化学平衡、热化学方程式,有机化学反应等。试题中还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考查,如化学平衡图像分析、无机框图推断、实验综合问题分析等;观察能力考查,如第11题中关于电解食盐水的产物,26题中只有仔细观察才能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思维能力考查,如第7题,第27题和第28题的解决对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同时第28题还着重考查了实验能力;第29题是关于“苏丹红一号”事件的一道新情景题,当然离不自学能力。同时,试题中强调规范表达和正确使用化学用语,其中要求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有7处,用化学用语表达有5处。总之,2005年化学试题在努力保证不超纲的前提下,重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试题灵活而不落俗套,新颖而不变基础,强调能力不偏离教材,考查素质而不脱离实际。(山西省太原市第二十中学  李建堂;湖北省巴东县第二中学田宗学;湖北省公安教研室  朱敬华)

3.突出主干知识,关注社会热点

主干知识反映了学科知识网络的基本结构,是学科的基础核心内容,最能体现学生的素质倾向,2005年化学试题继承了以往高考试题的特点,更加重视主干知识的考查,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与应用、重要化学反应和离子反应问题、原子结构知识、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平衡移动原理、电解原理、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制法、化学实验操作及设计等主干知识试题,几乎涉及到所有题目。当然中学化学中的主干知识很多,而现在高考命题不再强调知识覆盖率,所以2005年化学试题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苏丹红一号事件”是今年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详情见本刊2005年第553页),许多人都估计到高考可能要围绕“苏丹红一号”进行命题,果然不出所料,这一热点问题在考卷的第29题中出现,而且考查比较深入,这在同类试题中是不多见的。该题起点高,落点低,以“苏丹红事件”为背景,以有机化学知识为依托,较好的考查了考生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各界的一致好评。(安徽省霍邱县第二中学  杨明生)

4.重视实验考查,突出化学特色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化学离不开实验,在历年的高考化学试题中对实验都给予高度重视。2005年化学试题第28题就是一个典型的定量分析的实验题 ,该题在突出综合应用知识和灵活应用能力考查的同时,突出强调了化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的考查,以及对能力的考查,突出了对推理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以及获取知识能力的考查,如第Ⅱ卷所涉及的有机综合题,在知识与能力的综合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准,是考查考生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好题。该题改变了以往实验题大多出自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的方式,而是要求学生根据题给的装置图和实验步骤等信息,通过7个小问题的解决,从实验原理、实验步骤、误差分析、数据处理、方案设计等几个方面较全面地对学生的相关知识和实验能力进行了考查,凸显了化学学科的特色和魅力。(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申屠云云)

5.遵循命题原则,体现课改理念

高考命题原则是:在考查化学知识、技能的同时,着重对考生运用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加强对考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考查。2005年高考化学试题很好的体现了高考命题原则,如第78122627题就重点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2829题则重点考查了考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前些年,每年高考中都有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因此为了提高学生成绩,各学校不断补课,补的是知识,练的是题海,苦的是学生,累的是老师。近几年高考命题做了很大努力,不断改革,由知识考查型向

能力考查型转变,试题难度明显降低。2005年化学试题,知识难度小,试题数量少,但对能力的要求并没有降低,仍保持很好的区分度,全卷没有一道试题是课本内容的简单再现,都要求考生加深理解,知其所以然,并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有效的考查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体现出课改的新理念,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湖北省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  田代胜  田宗学  邹大军)

6.重视方法考查,降低数学要求

化学试题在突出综合应用知识和能力考查的同时,突出强调了化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的考查,突出了信息加工能力、科学探究能力、推理能力、实践能力等的考查。如第122629题中的曲线、框图、结构简式中都包含有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往往是隐含的,考生必须对观察结果进行加工,才能发现其中所反映出来的有关规律,提取出所需要的信息;第2829题在知识与能力的综合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充分考查了考生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考试说明》明确指出:数学已成为现代化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将化学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是思维的一种飞跃,因而这也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历年高考化学试题对化学计算都给予了应有的重视,而且将计算题考查的重点放在思维能力的测量方面,有的化学计算的设置是为了考查学生的思维敏捷性,有的则是全面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全面的思维能力。2005年化学试题中也涉及了一些数学计算和推论,如第78132829题中,但是这些题目中对数学运算和推理的要求是很低的,大多数计算可口算完成,而且数学推导也是一两步就可完成。(湖北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  田代胜  田宗学  邹大军)

7.旧题推陈出新,新题个性鲜明

2005年化学试题的又一个明显特点就是,虽然全卷总共只有12道化学题,但处处呈现出传统的典型试题的痕迹,是在传统题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第10132627题是高考的常见题型,但内容发生了变化,第69111228题也都是非常典型的传统题,但在题目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其仍然焕发出青春活力。第729题是相对较新的题目,但是题目构思精巧,设问灵活,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安徽省霍邱县第二中学  杨明生)

三、对教学的启示

通过对2005年化学试题特点的分析,结合近几年高命题走势,可以发现高考命题者的意图和方向,对我们今后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高中化学教学和高考复习教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1.抓住教材内容,突出主干知识

高考试题都是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按照现行教材内容进行命题的,教材是试题的“根”,试题素材的来源基本内容、设问前提和方向都“植”于此。从近几年特别是2005年化学的试题不能难看出,命题者非常重视试题与教材的联系,所考查的知识都源于教材,特别是突出了教材中的主干的知识,而试题形式上特别注意学科内综合。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紧扣教材,使学生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内容掌握扎实,特别是主干知识,这样的话,不管高考怎么考都不可能超越这一范围。当然,近年由于高考试题数所限,所以不可能追求覆盖率,因而可能会出现有些知识点不是每年都会在高考题中出现。因而,我们必须按照大纲的要求进行全面教学,以不变应对高考内容的万变。复习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对学科主干知识,核心内容的记忆、理解、应用和纵横联系及学科内综合的训练上。强化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不盲目追求考试“热点”,不遗忘“冷点”,不轻易迷信具体考点,也不能猜题、押题,更不能搞“题海”战术。(湖北省郧西县第一中学  李江群;安徽省霍邱县第二中学杨明生)

2.重视基础知识教学,注意各种能力培养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一个具有永恒魅力的话题。2005年化学试题,源于教材 ,又高于教材,体现了能力立意和课改精神,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发,就是夯实双基知识是课堂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只有在掌握双基的基础上,才能在学习中不断地提高各种能力。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在教学中要在双基学习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另外,在复习过程中还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新课程下的高考,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恰当的使用本学科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定性的描术、解释自然科学的现象和规律,力求达到“字词准确,语言通畅,言简意赅”的要求;同时对于题给的信息能准确把握,并善于挖掘出其隐含条件,领会命题者意图。(山东省滕州一中 张金东 孔宪明;山西省太原市第二十中学 李建堂)

3.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科素质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离开了实验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历年高考期都对实验特别重视。2005年化学实验题,改变了以往实验题的命题方式,它要求学生根据题给的装置图和实验步骤等有关信息,回答问题,特别是最后一问以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对本实验做进一步的研究,较好的考查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如果平时没有亲自动手体验实验的过程,仅靠题海训练的考生,很难解决。所以,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应特别重视实验教学,适宜地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特别是实验能力,体现化学学科的特色。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实验备考复习,要注重对近几年高考实验题的特点和走向进行研究,从以往的试题中领略命题者的考查意图和试题改革的大方向,从而有针对性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意识和实验探究能力,真正做到抓住根本,直达目标。(湖北省郧西县第一中学  李江群;浙江衢州第二中学  包朝龙)

4.加强化学与社会联系,关注社会热点

近几年的理科综合试题,在“考试应力图反映出学生能够初步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的指导思想下,在选材背景方面,尽可能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和科技发展的成果,以及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背后的化学实质。这就要求我们在平常教学和备考教学中要有高度的敏锐性,善于捕捉与实际联系的化学问题,注意收集与当前的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生态问题和最新科技成果有关的素材,结合教学实际设计问题情境,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增强知识实用性,学以致用,使他们逐步形成对社会、对自然的正确认识,从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和综合能力。

 

高考年年考,年年不相同,试题难度降低,能力考查加大,这既是今年高考命题的特点,又是明年高考的起点,也是今后高考的趋势,所以教师应以大纲和教材基准,以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搞好化学教学。同时提醒大家:题海无边,盲从必陷;双基训练,能力首选;紧扣主干,强化实验;关注热点,注重规范。(浙江衢州第二中学  包朝龙;湖北公安教研室  朱敬华)

相关热词搜索:能力 热点 基础

上一篇:《原电池原理探究》教学设计
下一篇:2005年全国高考理综(Ⅰ)28题透析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