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五四爱国运动》教学设计


2015-06-16 11:44:23   来源:教师发展中心   撰稿:李树全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五四爱国运动》教学设计

                               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    李树全     

 

教学设计思路

在“五四”运动一课教学中,很多老师比较重视对“五四”运动背景和影响的分析,不太重视“五四”

运动过程的讲述,这不符合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对于历史教学来说,掌握历史史实是最基本的要求,建立在史实基础上的历史认识,会更真实、更深刻。

所以,在“五四”运动一课教学中,以历史材料为依托,尽可能的还原“五四”现场,让学生感悟到

一个真实的“五四”,能有效的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长期以来,教科书对“五四”运动的评价,角度比较单一,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时代不同,角度不同,对历史掌握的程度不同,历史评价必然是不一样的。在“五四”运动一课教学中,展现不同的历史评价,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助于实现历史教学的根本目标。

基于以上的思考和理解,对“五四”运动一课的教学,做如下安排。

第一个环节:“五四”现场

依据历史当事人、报刊的记载或者叙述,讲述“五四”那天发生的事情,尽可能还原“五四”现场,

让学生近距离的感受“五四”运动。这是建立历史认识的基本前提。

第二个环节:“五四”反响

展现全国各界对“五四”运动的反应,有助于学生深刻体会“五四”运动的精神和影响。

第三个环节:追源“五四”

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探究“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塑造学生历史学习的方法和能力。

第四个环节:众评“五四”

展示各个方面的“历史人物”对“五四”的评价,促使学生深刻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

第五个环节:反思“五四”

展现关于“五四”运动不同的声音,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导课:

教师:对于“五四”,同学们都很熟悉。每年的“五四青年节”,学校或同学们都会组织一些活动,纪念这个节日。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五四”最值得纪念的精神是什么?同学们对“五四”有怎样的了解?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思考和回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教材对“五四”的结论,激发学生新的思考,导入本课教学。

教学过程:

一、“五四”现场

展示材料:

昨日为星期天,天气晴朗,记者驱车赴中央公园游览。至天安门,见有大队学生,个个手持白旗,颁布传单,群众环集如堵,天安门至中华门沿路,几为学生团体占满。                                

——191955日《晨报》题为《山东问题中之学生界行动》

问题:这是191955日北京《晨报》的通讯稿,记录了“五四”运动爆发时的情形。从这篇通讯稿中,可以得到哪些关于“五四”的信息?

学生讨论。

讲述“五四”过程:191954日下午,北京十三所学校的3000余名学生在天安门广场集会。这一天正好是星期天。

当时负责北京治安的步军统领李长泰也出现在天安门。学生代表向李长泰表示:我们今天到外国使馆,

只是表达爱国的意思,一切行动会很谨慎的。李长泰没有说什么,看了看传单,叮嘱学生,游行可以,千万要谨慎,别弄起国际交涉。随即乘车而去。

可以看出,当局最初并没有进行干涉。

学生在天安门集合后,一路高呼口号,散发传单,向外国使馆区前进。

在学生散发的传单中,有一份是北京大学学生、学生领袖之一的罗家伦所拟的《北京全体学界通告》,内容如下(展示):

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要求吞并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

外交大失败了!山东大势一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

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所以我们学界今天排队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

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问题:从这份传单中,可以看出学生游行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继续讲述“五四”过程: 游行队伍来到东交民巷(外国使馆区),学生向英美领事递交请愿书,要求

会见领事。巡捕表示,因为星期天,领事不上班,无法接见。学生要求通过使馆区游行,几次交涉,都被拒绝。因为根据《辛丑条约》规定,不许中国人在使馆区居住,不得随意进入。

展示材料:

这时候,队伍排在路的西边,眼睁睁看着东郊民巷的口上,有一个手持木棒的巡捕,来回走着,就是不准我们的队伍通过。青年们的热血沸腾,但是摆在眼前的,却是一个铁一般的冷酷事实,使馆界不准队伍通过!气炸了肺,也是无济于事的呀!为什么我们自己的国土,不准我们的队伍通过?什么是使馆界?是我们的耻辱。                                        ——杨晦《五四运动与北京大学》

问题:从这则材料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情绪如何?

学生回答。

继续讲述“五四”过程:学生的情绪开始变得激烈。有人高呼:“大家往曹汝霖家去!”,得到响应。

游行队伍直奔赵家楼胡同——曹汝霖住宅。

到了曹汝霖家,曹宅大门禁闭,门口站着一大队警察。学生向警察进行宣传。有学生发现曹宅墙上有一个窗户,就打破了窗子,从窗子爬进去,打开曹宅大门,学生一拥而入。于是发生了有名的火烧曹汝霖住宅一事。

展示材料:

时正下午四钟,且见火焰腾腾,从曹宅屋顶而出。起火原因如何,言人人殊,尚难确悉。……至六时

许,火光始息,学生仍将整列散归,而警察乃下手拿人。学生被执者,闻有数十人之多。

——191955日《晨报》题为《山东问题中之学生界行动》

问题:“五四”运动从开始集会到火烧赵家楼,学生运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思考。

教师:“五四”运动爆发之初,只是一次普通的游行集会。学生是想通过游行、请愿的方式表达诉求,学生最初还是比较理性的。但“广场式”的运动一旦被点燃,就很难按照理性的轨迹发展,结果出现了暴力行为。

55日,北京学生举行罢课。63日,北京学生分成很多小组进行演讲,结果有100多人被捕。第二天,学生继续出去演讲,很多学生都带好了毯子在身上,是预备被捕的。又有400多人被捕;第三天,被捕的达900人之多。监狱关不下去,当局把北大第三院改为临时拘留所,关押学生。

政府对学生运动的镇压,激起全国各界愤怒。各地工人举行罢工,商人罢市,声援学生。“五四”运动演变为全国性抗议运动。

设计意图:以四则材料为依托,展示“五四”运动的发展过程,为后面深入理解“五四”运动的影响做铺垫。】

二、“五四”反响

1.政府反应

大总统令:本月四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纠众集会,纵火伤人一案。方事之始,曾传令京师警察厅,调派警队,妥为防护。乃未能即时制止,以致酿成纵火伤人情事。迨经警察总监吴炳湘亲往指挥,始行逮捕解散。该总监事前调度失宜,殊属疏误。所派出之警察人员,防范无方,有负职守。著即由该总监查取职名,呈候惩戒。首都重地,中外具瞻,秩序安宁,至关重要。该总监职责所在,务当督率所属,切实防弭,以保公安。倘再有借名纠众,扰乱秩序,不服弹压者,著即依法逮捕惩办,勿稍疏弛。此令。

——北洋政府公报一九一九年五月七日第一一六九号

2.军阀反应:

大好河山,稍有人心,谁无义愤。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仆后继,以草击钟,

以卵投石……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可有原。                             ——吴佩孚

顷接京电,惊悉青岛问题有主持签字噩耗,五衷摧裂,誓难承认。             ——吴佩孚

3.学界反应:

1)蔡元培与“五四”

蔡元培是北京大学校长。“五四”当晚,北京各校学生召开会议,讨论营救被捕同学和继续斗争问题。

蔡元培参加了北大的学生大会,对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深表同情,保证设法营救被捕学生,但劝阻学生不要罢课。学生未接纳蔡的意见,决定联络各校实行罢课。

虽然学生拒绝了蔡元培的要求,但蔡元培依然积极营救被捕学生。在蔡元培等各校校长的保释下,59日,被捕学生获释。

蔡元培的态度:同情学生,积极营救学生。

2)陈独秀与“五四”

陈独秀是北京大学教授。“五四”运动爆发后,陈独秀一直密切关注形势的发展,支持并直接参与到

这场运动中。

511,针对北洋政府镇压学生和学生运动只注重罢免曹、章、陆三个卖国贼的情况,陈独秀发表文章,列数北洋政府一系列卖国行为,指出斗争矛头不能仅仅指向三个卖国贼,更应指向北京政府。

518,陈独秀发表《敬告中国国民》一文,提出应该全民起来奋斗。526日和68日,陈独秀又发出战斗檄文,指出国民“应该有两种彻底的觉悟”:(一)不能单纯依赖公理的觉悟。(二)不能让少数人垄断政权的觉悟。

特别是69日,陈独秀亲自到闹市区,散发由他亲自起草的《北京市民宣言》传单,强烈要求收复

山东主权,被当局逮捕。

陈独秀态度:热烈支持,直接参与运动。

4.工人反应:

君等四年以来之国耻纪念,至今仍有一线之良知、半腔热血存焉否乎?如有存也,请交告其子,姊教

其妹,师训其徒,毋忘此国耻纪念日。                         ——上海中华工业协会通告

65日,上海日商纱厂的中国工人首先罢工……接着,机器、纺纱、印刷、公共交通、码头、船坞

等行业的六七万工人相继罢工。各地工人也纷纷罢工,抗议政府抓捕学生,声援学生运动。

5.商人反应:

在“五四”运动中,商人举行罢市。一些罢市的商店,在关着的店门上,贴有这样的对联:

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

齐心救国,岂贪区区之微利?挽救学生,不释万万不开门!

为国家,今罢市,挽救学生;实指望,除国贼,还我青岛。

6.乞丐反应:

自罢市以来,路上乞丐,几不见其踪迹。闻天后宫中人云,乞丐之首领,六日曾有通告,不准在路行

丐,以免妨碍国人救国之行动。其业扒手掏摸者,亦各有首领,与丐首下同一之通告,戒令罢市期内,不许行偷。故六日以来,市上绝无失窃之事。              ——《五四爱国运动》(),第191

问题:全国各界对“五四”运动普遍持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

在全国各界的压力下,北京政府不得不在67日释放被捕学生,10日公布了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命令。28日,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设计:展示相关材料,使学生了解全国各界对“五四”运动的反应,认识“五四”运动唤起了民众的觉醒,进一步理解“五四”运动是一场全国性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是“五四”运动的主旋律。

三、追源“五四”

展示材料:

尊敬的主席阁下,尊敬的各位代表,我很高兴能代表中国参加这次和会,我自感责任重大,因为我是代表了占全世界四分之一的中国在这里发言……中国代表团深信,会议在讨论中国山东省问题的时候,会考虑到中国基本的合法权益,也就是主权和领土完整……

尊敬的主席阁下,尊敬的各位代表,我,我,我很失望,最高委员会无视中国人民的存在,出卖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我很愤怒,我很愤怒,你们凭什么,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人,中国人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我想问问,这样一份丧权辱国的协约,谁能接受?!所以,我们拒绝签字,请你们记住,请你们记住,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痛的一天!

                                               ——顾维钧在巴黎和会的演讲(1919年)

问题:顾维钧演讲的背景是什么?顾维钧演讲指向什么?

设计:展示材料,讲述中国参加“一战”和巴黎和会的相关内容,使学生认识到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

展示材料:

这些国耻(二十一条)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

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在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之下,军阀官僚的政治,只有没落的一途。 

——1943年蒋介石《中国之命运》

问题:蒋介石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设计:结合材料,讲述史实,理解“五四”运动的爆发是长期以来反日情绪积累的结果。

展示材料:

五四运动……无论是功是罪,都不应该专归到哪几个人;可是蔡元培、适之和我,乃是当时在思想言论上负主要责任的人。                          ——陈独秀在《蔡孑民先生逝世后感言》(1940年)

问题:陈独秀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以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关系。

四、众评“五四”

1.傅斯年谈“五四”

傅斯年是“五四”运动学生游行的总指挥,后来担任台湾大学校长。1919826,傅斯年在给他好友的一封信中说:“自从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新动机大见发露,顿使人勇气十倍”。

傅斯年还在191910月出版的《新潮》21期发表《〈新潮〉之回顾与前瞻》一文写道:“五四运动过后,中国的社会趋向改变了。有觉悟的添了许多,就是那些不曾自己觉悟的,也被这几声霹雳吓得清醒。……以后是社会改造运动的时代。”

2.罗家伦谈“五四”

罗家伦是“五四”运动三大学生领袖之一,在“五四”运动爆发仅仅三个星期之后,罗家伦在《每周

评论》上发表《五四运动的精神》一文,最早提出了“五四运动”这一概念。在文章中,罗家伦喊出了这样三句话:“学生牺牲的精神万岁;社会制裁的精神万岁;民众自决的精神万岁”。

罗家纶认为“五四”运动“奋空拳,扬白手,和黑暗势力相奋斗,受伤的也有,被捕的也有,因伤而死的也有,因志愿未达而急疯的也有。这样的精神不磨灭,真是再造中国的原素。”

问题:傅斯年、罗家伦这些学生领袖认为“五四”运动有什么影响?

3.孙中山谈“五四”

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

蓬勃勃,发抒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倘能继长增高,其将来收效之伟大且久远者,可无疑也。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                        一九二○年一月二十九日《与海外国民党同志函》

4.毛泽东谈“五四”

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他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

——19401月著《新民主主义论》

问题:孙中山、毛泽东认为“五四”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5.康有为谈“五四”

“吾全国人宜唤醒以救被捕学生,而日请诛卖国贼。政府宜亟释放被捕学生,而诛卖国贼。”他又说:“曹汝霖、章宗祥等力行卖国,以自刈其人民,断绝其国命久矣。举国愤怒,咸欲食其肉而寝其皮。”

“幸今学生发扬义愤,奉行天讨,以正曹汝霖、章宗祥之罪。举国逖闻,莫不欢呼快心……则学生此举,真可代表四万万之民意,代伸四万万之民权,以讨国贼者。”

问题:康有为对“五四”的态度是什么?

【设计意图:从多个层面展示各界对“五四”的评价,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五四”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五、反思“五四”

“五四”运动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同学们看到、听到的对“五四”的评价,基本都是正面肯定的。对“五四”,一直也有着不同的声音。

1.蔡元培的思考

“五四”运动后,蔡元培提出:“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五四”运动前,蔡元培强调前半句;“五四”运动后,蔡元培更强调后半句。

“五四”一周年的时候,蔡元培发表文章说:“人人都知道罢工、罢市损失很大,但是罢课损失更大”,希望学生“打定主义,无论何等问题,绝不再用自杀的罢课方式”。《去年五月四日以来的回顾今后的希望》

问题:蔡元培对“五四”运动是有些忧虑的。蔡元培的忧虑是什么?

2.傅斯年的思考

作为“五四”游行的总指挥,傅斯年希望学生游行沿着文明、理性的轨迹发展。出现火烧曹汝霖住宅后,傅斯年对运动的态度开始转变,基本不再参与这场运动。

“五四”运动爆发四个月后,傅斯年在《〈新潮〉之回顾与前瞻》一文中说:“我觉得期刊物的出现太多了,有点不成熟而发挥的现象”。“厚蓄实力一层也是要注意的,发泄太早太猛,或者于将来无益有损。”

问题: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傅斯年也是有些忧虑的。傅斯年的忧虑是什么?

3.胡适的思考

胡适是北京大学教授,后来也担任过北大校长。胡适认为:“从我们所说的‘中国文艺复兴’这个文化运动的观点来看,那项由北京学生所发动而为全国人民一致支持的,在1919年所发生的‘五四运动’,实是这整个文化运动中的,一项历史性的政治干扰。”

问题:怎样理解胡适所说的“历史性政治干扰”?

4.鲁迅的思考

1925年,鲁迅在一次讲话中,对于发生在“五四”运动中的暴力现象,进行了深刻反思:“我还记得第一次五四以后,军警们很客气地只用枪托,乱打那手无寸铁的教员和学生,威武到很像一队铁骑在苗田上驰骋;学生们则惊叫奔避,正如遇见虎狼的羊群。但是,当学生们成了大群,袭击他们的敌人时,不是遇见孩子也要推他摔几个筋斗么?在学校里,不是还唾骂敌人的儿子,使他非逃回家去不可么?这和古代暴君的灭族的意见,有什么区分! ”

问题:鲁迅对“五四”运动中学生的暴力行为进行了怎样的反思?

5.梁漱溟的思考

梁漱溟是北大教授。在“五四”第二天,梁漱溟顶着骂名撰文:“我愿意学生事件付法庭办理,愿意检厅去提起公诉,审厅去审理判罪,学生去遵判服罪。”梁漱溟说:“我算是北京大学的一个人,这一次被捕学生中间,也有我的熟友。”但他的主张是:“我的意思很平常,我愿学生事件付法庭办理。”他说:“在道理上讲,打伤人是现行犯,是无可讳的。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前,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纵然是国民公众的举动,也不能横行,不管不顾。绝不能说我们所做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在事实上讲,试问这几年,那一件不是借着‘国民意思’四个大字,不受法律的制裁,才闹到今天这个地步。我们慨然恨司法官厅,不去检举筹安会,我们就应当恭领官厅对于我们的犯罪的检举审判。”

问题:梁漱溟对“五四”运动中出现的暴力行为持什么态度?

学生思考。

问题:蔡元培、鲁迅等人对“五四”的思考,对同学们重新认识“五四”也许有些帮助。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对“五四”有什么新认识?

学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展示各方面对“五四”的反思,激发学生的思考,重新认识“五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品质】

联系:20128月西安市“保钓”反日游行演变为暴力打砸抢。

问题:对这些打着“爱国”名义的暴力打砸行为,同学们怎么看?

    学生思考。

强调:爱国主义精神是需要弘扬的,但任何时候,暴力、极端的“爱国主义”都是不可取的,“爱国主义”更不能被暴力绑架。

【设计意图: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深刻思考理性精神的价值,彰显历史教育的现实意义。】

相关热词搜索:爱国 教学设计

上一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下一篇:物理高一必修一人教版第三章第四节《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