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但问耕耘,何愁收获——专访北京日坛中学图书馆馆长李小燕


2013-04-15 08:08:01   来源:   撰稿:杨帆(转载)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编者按  从1978年到如今,北京日坛中学的李小燕老师在图书管理的岗位上已经兢兢业业工作了35年,这期间,在校领导的支持下,李小燕老师将日坛中学的图书馆从最初的几台旧电脑演变成现有的规模,日坛中学实现了...
编者按

  从1978年到如今,北京日坛中学的李小燕老师在图书管理的岗位上已经兢兢业业工作了35年,这期间,在校领导的支持下,李小燕老师将日坛中学的图书馆从最初的几台旧电脑演变成现有的规模,日坛中学实现了从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的转变。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日坛中学拥有大量的校本资源,既有可直接在课堂上应用的教学资源,也有许多适合在多种场合应用的优质素质教育资源,而且目前这些资源的利用率都非常好,不仅为日坛中学本校的教学工作服务,还为它的“手拉手”学校服务,真正方便了广大师生的教学和学习。
  北京日坛中学数字图书馆建设所取得的成效是众目可睹的,但是这35年坚持背后的辛苦可能就不为大家所知,今天笔者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北京日坛中学图书馆,走近北京日坛中学图书馆馆长李小燕。


采访内容

采访对象:李小燕   采访者:蔡 莹

 1.蔡:李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能够接受我们的采访。据了解,您从事图书资料工作已经30余年,请问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研究数字化信息资源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的
   李:是的,从1978年开始到现在,已经35年了。我是从2000年开始研究数字化信息资源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的。
   2.蔡:北京日坛中学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取得了比较瞩目的成就,成为日坛中学办学的一个亮点,您能否跟我们谈谈,您是如何逐步实现日坛中学的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
   李:刚开始很简单。大学里的图书馆在国家 “九五”、“十五”期间就已基本完成了数字化的建设,但中小学在那时候还都是传统图书馆的概念,依旧是“书、刊、报”是图书馆的义务工作范围,数字资源离它们很遥远,一般的学校还没有建设。但数字资源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检索便捷,使用方便,信息量特别大,这一点和传统图书馆有本质的区别。这些年它也已开始逐渐被中小学界认识、接受,但是在90年代末、2000年初的时候,一般文献还很少谈到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也几乎没有什么中小学来建设这方面。
   蔡:日坛中学算是走在前面的,刚开始听说学校的设备也很少,您是用几台旧电脑鼓捣出来的。
   李:是的,刚一开始的时候,我们校长的办学理念就比较新,他说,日坛中学图书馆应该办成大学的模式,如果大学具备的,日坛中学要逐渐做到。那个年代整个基础教育处在那样一个理念与氛围:即图书馆建设的着重点就是传统纸质的书、刊、报,其实直到现在,图书馆的主要配备还是这样。我们校长当时看到了数字资源产生的作用,那种在教育中传统纸质资源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时就逐渐有这种意识了,记得学校当时投入了5台电脑,配的时候从办公到学生电子阅览室的建设都是同步进行的,当时整体的条件都还比较简陋,但有这样的条件已经很不容易了。在北京,当时一般的学校可能图书馆都没有电脑。
   蔡:现在日坛中学数字图书馆是怎样的规模?
   李:日坛中学图书馆从传统图书馆走到今天,应该说具备数字图书馆的概念了。咱们举个例子,比如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它们所具备的硬件设施在我们学校图书馆里都能看到,那无非就是数量和规模的问题。国家图书馆规模特别大,每个楼层都有触摸屏等等,像学校的图书馆,规模小,但也五脏俱全,待会你们到楼下会发现在公共图书馆里所能体会到的、能看到的在日坛中学都有。另外,日坛中学每个楼层都有一个大的转播系统,在电梯口你们就可以看到那些不停的滚动屏,像最近滚动屏不停在播放一些预防感冒的内容,平时还有图书馆提供的一些书目信息,或者图书馆的一些资源建设状态东西的呈现等等。
   3.蔡:日坛中学新课程资源中心于2009年启动,对本校的信息化教学起到了关键作用,您能否向我们介绍一下目前课程资源中心的情况?
   李:课程资源中心在09年启动时已经初具规模了,展示的时候得到了各方的认可,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变化,应该说,它资源内容的数量和类型都有很大的发展。在09年展示的时候它还只是紧紧围绕课程教学的一些内容呈献出来,这些年在资源建设的时候方方面面都关注到了。比如说,我们除了继续保留课堂教学需要的资源以外,刚才你看到的钓鱼岛问题、诺贝尔文学奖话题以及北京市的专题读书活动等等这些素质教育内容,我们也都有了大量资源做支撑。
   蔡:看之前您做了很多红色阅读资料?
   李:对,红色阅读被媒体报道过,因为我们不仅仅提供一个简单的书目,关于书的详细的介绍我们也做了,比如对作家作品的解读等等。
   蔡:这些都是属于日坛中学的校本资源建设内容吧?
   李:对。现在日坛中学资源中心不仅供本校使用,同时提供给朝阳区跟我们一起“手拉手”的学校使用,资源的被利用状态还挺好,我们有3个“手拉手”校都在使用我们自建的资源这部分。“手拉手”一般都是“共建、共享”,但是现在还没有做到“共建”,先做到了“共享”,“手拉手”需要先把你的资源提供给资源设施比较弱一点的学校,这也是教育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我们是在摸索着往前做,是资源平台的使用方法都给这些学校做了详尽的介绍,每个学期开学都要对新入的师生做培训,消除他们的使用障碍。
   发展到现在,我觉得就是一个资源整合、资源建设的问题,最近我们花了有半年的时间建了一个日坛中学的“校本视频库”,里面有中外电影、纪录片等等,比如说,我们根据钓鱼岛的话题组织了一些国防教育片,我们是把自己的光盘转成数字化格式,在校内使用,提高光盘的使用效果,因为现在大家对光盘的利用率不是很高。
   4.蔡:我们知道,您近来一直精心进行数字教育资源与课程的开发和整合工作,为方便教学工作编纂了大量电子图书资料,在开发和整合过程中您遇到过哪些困难?有什么心得?
   李:我遇到的困难就是人手太少,没有人跟进,这个工作比较辛苦,但是它确实是一项图书馆的义务工作,只是现在没有被更多的人认识,大家看着都觉得挺好的,但很少有人来跟你共同做这个工作,没什么人来配合你。唯一欣慰的就是学校的领导,也就是校长,还比较支持这项工作,觉得它有着深远的意义,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对学生的发展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总的来说还是没什么伙伴,在社会上也很少,这跟大的环境都有关系。我们日坛中学做的还是比较领先的,做到现在,至少我出去这么多次还没有看到能跟我们学校图书馆相抗衡的,有的学校开始建数字资源了,但是还是起步阶段,是我们10年以前开始的那个状态,主要这件事做起来也有一定难度吧,跟基础教育环境有关系,其实我这种做法在大学里是很普遍的。
   5.蔡:借助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终端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成熟模式,教育资源的充分共享和泛在学习成为可能,而数字资源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你们后续将会在哪些方面重点展开探索?
   李:我们肯定还会继续努力关注数字资源的发展。我们都看到了教育部到2020年的教育规划,所以就更坚定了做下去的这种勇气,虽然现在还没有被更多的人认识,但是我们所走过的路和所获得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没有走错。我自己感觉就是,要有更多的人认识到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它对师生成长那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的重要性:一个老师如果不接受大量正确的信息(不是互联网上杂乱无序的信息),那么他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水平的提升都会受到一定的制约;学生的成长也是靠大量的文献信息和知识的传授,但是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有限,尤其是现在的“云”概念,其实就是在一个检索点上获取更多的资源,现在各个数字厂家都说自己可以做“云”技术,但是能做到什么程度都是有限的,这是一个理念问题,真正怎么做可大可小,我刚刚做的钓鱼岛问题就整合了多种资源,有文本的,有视频的,还包含了一些历史的文献记载等等。你如果在互联网上整合,也能找到一些资料,但是不是有序的,我是从正式出版物里经过筛选以后获取的,并且符合教师使用资源的规律。
   6.蔡:今天先谢谢您跟我们交流了这么多,您稍后能带我们参观一下课程资源中心和数字图书馆吗?
   李:可以。电脑上可以看到,到楼下大屏幕也都可以看。

1.日坛中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心

2.课程资源中心(国家资源和校本资源)

3.专题研究(2012诺贝尔文学奖—莫言专辑)

4.钓鱼岛专题

5.电子期刊阅览室


  (1)电脑演示(视频)
  (2)书库和爱阅社掠影(视频)
  (3)触摸屏演示1(视频)
  (4)触摸屏演示2(视频)

相关热词搜索:图书馆

上一篇:基于GeoGebra构造多边形与多边形重叠部分动画的5种方法
下一篇:电子书包”: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学习方式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