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浅析数学文化在高中教学中的


2022-11-16 11:28:00   来源:   撰稿:任正娟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浅析数学文化在高中教学中的

新城区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

任正娟

18883383831

 

【论文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教师要“适者生存”,大胆突破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把数学的学习不再当成一门技能的获得,而是遵循“发展规律”,重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感受“数学文化”。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数学教学;尊重问题;数学思维;数学文化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Based on Quality Education

         —— those forgotten "mathematical culture"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mathematics teachers should "survive the fittest", boldly break through and chang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concept, and do not regard the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as a skill, but follow the "development law", focusing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mathematical thinking and feeling the "mathematical culture".

 

Keyword: new curriculum reform; mathematics teaching; respect for problems; mathematical thinking; Mathematics culture

 

 

 

 

 

 

 

 

 

在过去传统的教学中,人们对数学的定义更多是一种知识技能的获得,相对枯燥,相对机械,尤其是在“数学思想”这一概念还未提出之前,这种情况更甚。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试图与新课改中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达到吻合呢?笔者认为,关键取决于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能否“敢”有一个突破--不再把数学当作一门知识技能去教,而是当成一种“文化”去渗透,只有把学生的感情和思维统一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数学的“不积极”情绪。

一、尊重问题是“数学文化”基本要求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人类发展史上,往往都是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社会才会有所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从古至今,人类的本性其实是乐于思索和探讨的!但是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学生主动参与少,被动接受多,自我意识少,依赖别人多,常常被束缚在众多学科的灌输中和过于沉重的作业中,是不敢越雷池半步的!那么毫无疑问,在这样违背自然的学习过程中,其创造性及个性受到了压抑和扼制,那何谈长期“发展”?

所以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在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时,必须要求学生提前预习,研读教材,并且有自发性地大胆发问,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经常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以便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然设置问题一定要是符合学生的自身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的,能够浅尝辄止又带有一定的发散性,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当学生面临困难时,教师应善于引导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所获得的经验,而不是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当学生对他人的思路、方法有疑问时,教师应鼓励他们为自己的怀疑寻求证据,以否定或修正他人的结论作为思维的目标从事研究活动,即使学生的怀疑被否定,也应当对其遵循事实、敢于挑战“权威”的意识给予充分的肯定。 

数学来源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所以问题的“来往”应该也在身边!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并且懂得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一种习以为然的“工具”,是“数学文化”的基本要求。

二、数学思维是“数学文化”的基本目标

数学教育者往往追求培养一个学生具备较强的“理科思维”,那么“理科思维”是什么呢?其本质是在强调一种很强的逻辑性--就是要用最简洁,最快速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如果经常受到这种思维的熏陶,会让大多数学生反应敏捷,能快速抓住事物的本质,但是同时也很容易把什么东西都用“条条框框”来表达,缺乏柔性化和人性化的东西,略显枯燥!那这和新课程改革中要求的学生“全面发展”是不够相符的。所以,教师要首先认识到,“数学思维”不仅仅是纯粹的“理科思维”,它在强调简洁的同时是追求美的,在研究逻辑的同时也是遵循“自然规律”的!

数学知识结构的特点,常常掩盖着发现思维的存在及其重要作用。所谓发现性思维是指建立或探索数的概念、规律、方法的过程。它主要包含直觉归纳、类比和辨析等思维方式,它是数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因斯坦说:“看来直觉是头等重要的。”高斯也曾说:“它的许多定理都是靠归纳法发现的,证明只是辅助的手段。”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不应当在学生还没有展开观察、分析之前,就把现成的结论、定义、定理等强加给学生,而应当对学生进行发现性思维的训练。增强学生数学思维的独创性,提高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
  例如:讲三垂线定理时,我们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和这条斜线所成的角是多少?”让学生去思考、推理,从中发现三垂线定理,然后再让学生思索它的逆定理是否成立,从而使学生在4,5分钟之内,总处在积极的思维中。再比如:讲完立体几何的直线与平面一章后,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类,学生就会发现平面几何中的许多定理、都可推广到空间。这样,学生就会发现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的内在联系,并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空间想象力。

事实证明:如果加强发现思维的训练,使之早期就参加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对问题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可从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钻研能力和创造精神。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但同时也要注意让学生感受的数学的魅力是与道法自然相统一的。

三、回归生活是“数学文化”的基本宗旨

新课标认为,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将学生学习范围延伸到他们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将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体验。让学生去体会感悟数学的智慧与美。而数学里包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和人文精神,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发掘数学中蕴涵的宝贵的东西。比如数学的无穷思想与哲学的两极八卦相辅相成,数学的分类讨论也与哲学的唯物辩证如出一辙。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对数学文化应该有所体现,同时也能使得数学更接地气。

数学教学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是一个必然的产物,但是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想和文化的沉淀和积累,数学教学应该是遵循并尊重人类探讨问题规律的,在新课改下,教师要培养学生更重要的是在基础知识的获取中学习“数学思维”,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人文价值、社会价值,在探究生活与实践中充分体会到“数学文化”!

 

 

 

参考文献:

 

[1]林钢,武雷,等著. 高等教育成本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

 

[2]陈敬良. 高等教育成本管理论[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5).

 

[3]唐祥来.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创新与发展趋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7).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勾股定理
下一篇:2021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与2004版北师大教材对比与教学建议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