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2019-04-18 09:49:52   来源:   撰稿:郭金萍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一、情境导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 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明确:陶渊明)我们以前还学过陶渊明的什么作品呢?(明确:《五柳先生》《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其三)》)

二、文本赏析

1.“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因为归是最核心的动词,一切活动都围绕归而展开。

2.提问:围绕我们思考四个问题

1)从何而归?

    “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歌用尘网樊笼比喻官场生活,表现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归来?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即本性使然,出仕也是情有所迫,屈心抑志之为;“守拙归园田”,即追求拙朴自然、厌恶机心深重、尔虞我诈,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自由,所以一定要归;显示了陶渊明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3)归向何处?

    归向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几句运用白描手法,从不同角度(远近、动静、视听) 描绘了一幅恬静、优雅、宁静、和谐的农村生活图景。

作者描写的生活图景,实际上很普通,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这一切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见作者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

小结:《归园田居》(其一)通过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居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了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自由、闲适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三、合作探究

1.提出问题:说说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的这种弃官归隐的人生选择的?你认为他的做法是否值得赞赏?

2.知人论世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而充实的隐居生活,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3.大家评价

    “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之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四、积累运用

1.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2.随笔《陶渊明的选择》,200字左右。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陈情表》教学设计
下一篇:《苏幕遮》教学设计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