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基于心智发展模型的学习力发展策略


2017-04-14 09:59:12   来源:教师发展中心   撰稿:华东师范大学 刘濯源 \ 林书扬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摘要】对于基础教育而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发展学生的学习力。那么学习力的核心要素到底是什么?如何帮助学生发展出高阶学习能力?本文综合借鉴脑科学、认知科学、思维科学等相关理论,提出决定学习能力的核心要素是心智发展水平,并对“低阶学习能力”及“高阶学习能力”进行了系统厘清。

一、心智模型及其要素

“心智水平”是影响一个人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转化力及创造力的关键因素。如果把学习比喻成练武功,那么心智就如同“任督二脉”,打通任督二脉则学力大增;如果把学习这件事比喻成一棵树,那么心智就是它的根,只有树的根系发达,它的生命力才能持久而旺盛。反之,只注重表层积累,而忽视内在发展(心智)的学习是舍本逐末的学习,是肤浅僵化的学习!大脑的内力不够,则越学越累,很难去驾驭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抽象的知识信息。

那么,到底何为心智?所谓“心”即指一个人的情感运作模式(感性经验系统);所谓“智”即指一个人的思考运作模式(理性思考系统),二者结合起来即人的“心智模式”。在诺贝尔奖获得者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的著作《思考,快与慢》一书中它被称为“系统1”和“系统2”,这是人脑两种最基本的运作机制。其中“系统1”对应人的感性经验系统,它的特点是启动快,消耗小,但容易产生错误判断。“系统2”对应人的理性思考系统,它的特点是启动慢,消耗大,但判断相对客观准确。对于一个人而言,心智模式到底有多重要?可以说,除了人的本能反应之外,一个人所有自觉的行为表现及认知水平都是由他的“心智模式”所决定的。如果说DNA决定了人的先天潜质,那么心智模式则决定了人的后天素养。因为DNA是先天遗传的,属于生物学范畴,是无法通过教育而改变的;而心智模式主要是后天发展出来的,是可以通过教育而改变的,所以教育的聚焦点应放在发展人的心智上。虽然二者属于不同领域,但在冥冥中却存在着巧妙的相似性:DNA双螺旋结构中的“酸键”与“碱基”是相反相成的;心智模式中的感性与理性系统也是相反相成的。如果以《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来审视,它们似乎都符合“万物负阴而抱阳”及“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运作规律。

为心智而教,为心智而学DNA双螺旋结构的启发,我们大体可以构建出一个虚拟的“心智结构模型”。如图所示:

 

 

 

 

人脑的两种最基本运作系统包括感性经验系统和理性思考系统,其中 “感性经验系统”中最为关键的三个要素分别是专念、悦纳、自省。所谓“专念”是指持续专注的意识及能力;所谓“悦纳”是指对人、对事的乐观与接纳的情感及态度;所谓“自省”是指自我觉察与自我反思的能力。其中“理性思考系统”中最为关键的三个要素分别是思考意识、思考策略、思考结果的表达。所谓“思考意识”是指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所谓“思考策略”是指逻辑思考、结构化发散思考、非结构化发散等思考方法;所谓“思考表达”是指运用文字符号、图示及肢体语言等进行有效表达的能力。需要强调的是人的“感性经验系统”与“理性思考系统”并不是割裂地存在,而是一种“振荡协同”关系:有时候感性经验占主导地位,有时候理性思考占主导地位,但是感性经验中也往往包含着理性思考,理性思考中也往往包含感性经验。

二、心智发展的层次

一个人心智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以上六大要素的发展水平。要素品质越差心智发展水平越低,要素品质越高心智发展水平越高。参照人本主义的“层次需求理论”,人的“感性经验系统”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发展层次:本能层、社交层、升华层。处于本能层的“感性经验系统”主要受三大本能控制(生本能、性本能及知本能),人的情绪体验主要是贪婪、恐惧、愤怒、悲伤等,这些情绪主要源于人的“动物属性”。上升到社交层的“感性经验系统”主要受归属感、社会规条及尊严欲求所控制,人的情绪及情感体验主要是依恋、自尊、自信、自卑、自责、嫉妒等,这些情绪及情感主要源于人的“社会属性”;当“感性经验系统”上升到升华层时,便会突破“动物属性”及“社会属性”的束缚,达到弗洛伊德所说的“超我”境界,关注真、善、美,此层次的情绪及情感体验主要是沉醉、释然及悲悯等。如何实现“感性经验系统“的升华?关键是要发展自省、悦纳及专念的能力,只有这三个要素发展到较高水平,才能把我们带到升华层。

为心智而教,为心智而学

人的“理性思考系统”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发展层次:表象层、本质层及策略层。处于表象层的“理性思考系统”主要运用感知记忆方式进行学习,知识信息加工的系统性及深刻性差,容易产生错觉、这个层次的学习常呈现出肤浅、混乱、碎片化的特征。上升到本质层的“理性思考系统”主要关注事物的性质、结构及规律,思维的洞见力、知识建构能力、逻辑能力及区分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当“理性思考系统”上升到策略层时,能够运用追问、比较及整合的高阶思维方式进行系统性学习,思维更具远见性及创见性,思考程序更加清晰、思考策略更加高效。升级“理性思考系统”,必须要具有较高水平的思考意识、发展出较高水平的思考策略及表达能力。

    三、高阶学习能力的发展

如何系统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其前提是要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发展规律拥有正确的认知,其中最重要的是理解“低阶学习”与“高阶学习”这两个概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划分“低阶学习”与“高阶学习”的依据是参与学习活动的心智属性:有高阶思维和高阶情感参与的学习活动属于高阶学习,反之则属于低阶学习(见右图)。

为心智而教,为心智而学低阶学习层次:在“心”(感性经验系统)的方面,学习者处于求生存、求安全、求认可、求尊重的被动学习状态;在“智”(理性思考系统)的方面,学习者主要依靠大脑的感知记忆功能来进行学习。高阶学习层次:在“心”(感性经验系统)的方面,学习者处于探究真理、淡泊宁静、乐在其中的主动学习状态;在“智”(理性思考系统)的方面,学习者主要运用大脑的高阶思维能力(概括、推理、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方法以及追问、比较、整合等思维策略)进行学习。

完整的学习活动离不开“低阶学习”,但是仅仅停留在“低阶学习”是不行的,因为“低阶学习”解决不了复杂和抽象的问题。遗憾的是,当下在基础教育阶段,“低阶学习”依赖问题长期存在:学生主要靠“记忆”来积累知识,主要通过“题海战术”来积累“答题经验”,表层化学习占据主导地位,高阶思维或高阶情感参与较少。正是由于这种情况导致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无法适应初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学业水平大幅度下滑。一般来讲,在小学三四年级就应该有计划、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高阶学习能力”,而不要等到初高中再去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一旦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及思维僵化的情况,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就非常困难了。

据我们观察:目前有80%的学生都没能发展出“高阶学习能力”,这个我们不太愿意面对的结果主要是由于我们的教育及教学方式导致的:一方面,家庭教育观念庸俗化,使孩子不追求上进,缺乏使命感,贪图享乐。家庭教育中庸俗观念影响了孩子“心”的发展;另一方面,学校盛行“死记硬背”与“题海战术”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思维僵化、弱化,影响了学生“智”的发展。由于学生的心智水平长期得不到有效发展,自然会陷在低阶学习层次中,无法自拔。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转变庸俗化导向的家庭教育及记忆化导向的学校教育。我们必须要认识到高阶学习能力虽然形成较难,但迁移性好,可超越情境依赖,一旦形成便能起到“一通百通”的效果;低阶学习能力形成较易,但迁移性差,较难超越情境依赖,基本是通一个算一个,而且只靠低阶学习能力根本无法胜任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举一个通俗的例子:走路非常简单,不用付出太多的努力去学习,开车相对较难,要花时间学习驾驶技术,但走路的速度永远赶不上开车的速度!因此,从整体和长远的角度看,我们必须要有计划并且有策略地发展学生的高阶学习能力!

关于教学效能,我们有这样一个公式:高效能=正确的方向×正确的方法×持续努力。当方向错了,我们的教学便会南辕北辙,越努力离目标越远。教学的正确方向是发展学生的“高阶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为发展学生心智而教,学生为发展心智而学。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行动与成长
下一篇:教学过程的四大规律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