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教学过程的四大规律


2017-04-21 07:49:18   来源:教师发展中心   撰稿:选自网络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规律,指的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教学规律,简单地说,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具有普遍性的、客观性和必然性的关系。与教学过程相关联的规律有很多,但最为重要的是如下四个规律:

1.简捷律

强调教学过程需要把握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之间的关系。

学生获得知识有两种主要的途径:一是通过亲身的实践来获得,称之为直接经验,二是从书本、课堂和他人那里来学习,称之为间接经验。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需要的,相辅相成,不断丰富着学生对世界的认知。

考虑到知识内容的无限性和学习时间的有限性、直接经验学习比较耗费时间、很多时候没有必要再将过去人类所犯的各种错误重新温习一遍等多种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以便学生用较少的时间把人类积累起来的基础知识接受过来,使学生的认识能达到同人类认识水平一致的高度,为学生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认识和改造世界,攀登科学文化的新高峰奠定基础。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直接经验的学习就不重要。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倡导研究性学习,什么样的问题适合研究呢,就是那些学生没有直接经验或者学习体验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性学习活动就是为学生直接经验的学习所搭建的一个平台。那些原本有直接经验或者前期已经学习过的问题,完全没有再去做一次“虚假”的探究,只要教师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唤起脑海中已有的记忆,在此基础上开展间接经验的学习就可以了。

2.发展律

强调教学过程中要把握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既是向学生传递文化知识的过程,更是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学生所拥有的各类知识越是丰富,他的智力发展的基础就会越厚实;反过来,学生智力的发展又会促进文化知识的学习,这也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现在最常见的学习形态,是让学生整天坐在教室里听课或者趴在书桌旁写作业,把学生分分秒秒的时间都利用起来,以为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学得更多,智力的发展也会更好。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就拿阅读来说,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脑中还没有发现哪一个部位是专门负责阅读的区域。当学生开始阅读时,视觉信息传递到大脑之中,会激活与所阅读的内容相关的感觉和动作相对应的大脑区域。如果阅读的文本中有关于踢脚、动手等内容,大脑中负责此类运动的区域就会同步被激活。因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情景表演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会把他所学习的内容和周围的世界联系起来,通过丰富的感觉体验和运动体验来理解所学的知识。科学课程中的各种实验,也都能起到类似的作用。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其实也是建立在丰富的动作体验的基础之上的。我们每天都用自己的身体来操纵一些物品,在这个物品上叠加另一个物品,或者将一个物品加入到另一个物品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慢慢就体悟了“加”的意义。幼儿园和小学的很多游戏设计,其实不仅仅是为了逗孩子们开心,这本身就包含了运用身体动作来促进学生心智发育、为他的概念学习奠定基础的作用。

人的身体状态和动作在促进人的心智成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在教学中就必须要创设多元化的情境,让学生的各种感官一起运动起来,激发大脑的相应运动区域,促进与之相关的大脑神经回路的形成和巩固。大脑神经回路建构的越是复杂和多元,人的智力的发展也会越好。

3.育人律

强调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传授知识与立德树人之间的关系。

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教师正是通过学科知识这一载体来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确定了学生发展的六大领域,即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科学精神、人文底蕴、学会学习、健康生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自觉的把这些素养的培育和学科的知识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注重挖掘学科知识中的思想因素,克服只教书不育人的倾向;又要防止搞形式主义,穿靴戴帽。

上海初二物理教材配套练习上有一道习题,说有一个盗车贼盗走了一辆汽车,警察接到报警后开车去追赶。在这个情景下,习题给出了两幅照片,第一幅图片警车和被盗车距离较大,第二幅图片距离变小,让学生通过观察被盗车和警车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关系,判断警车能否追上盗车贼。

我在某校听课。老师和学生讨论该习题时,首先引导学生看左边的图片,观察两车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再看右边的图片,通过对比得出结论:警车能够追上盗车贼。

本来到此就可以结束了,但教师或许是因为题目太过简单,觉得意犹未尽,跟着又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从右向左看,警车还能追上盗车贼吗?”根据运动的可逆性,反过来看的时候,两车之间的距离显然是在增大,当然就追不上了。

这一道小小的练习,其实隐含着对多元教学目标的检测。从物理知识的角度看,孩子们能够回答这个问题,说明他们对机械运动、相对运动等知识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本身还隐含这正义一定战胜邪恶的价值判断。教师这样倒过来一问,无形之中就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给搞混乱了。如果教师平时上课不关心这些价值判断,怎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每一个知识的背后,都有价值因素在其中;教师开口说的每一句话,其实都包含着价值判断。教师在走进教室的时候,不可能将自己的价值观放在门外,去给学生传递知识。教师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确实需要不断修炼自己,提升专业素养和育人的本领,真正做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4.双主律

强调教学过程中要把握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教师自己接受过专业的训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的实施方,代表社会向学生提出学习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负责指引学生学习的方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做好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是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再精妙,如果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教育教学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教师的职责就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组织、调节、指导,促进学生的发展,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适应教师的教学。教师一方面要敢于主导,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让学生沉浸在学习之中,又要善于主导,通过发扬民主、与学生交朋友等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内心感受,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逐渐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这一教学规律,提升教学效益的重要法宝。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基于心智发展模型的学习力发展策略
下一篇:从“课堂”到“课程”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