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探索


2015-10-25 21:13:50   来源:   撰稿:董啸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探索

 

西安市华山中学  董啸

 

【摘要】非智力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来说的,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中要取得成功,首先要具有一定的智力水平,但是一个人即使具有高水平的智力,如果智力因素不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非智力因素对于学生成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从高中生在化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非智力水平入手,对化学科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进行分析,并对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有效途径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  化学教学   培养   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   

一、问题提出

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其智力并不差,相反有些学生还非常聪明,可见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不仅仅是智力因素,还有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与智力因素构成一个人走向成功不可缺少的心理素质。旧的教育思想在注重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往往片面强调知识的积累,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一味地追求升学率,采取好差生分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加班补课等措施,其结果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自卑感,缺乏信心。高中阶段由于学习任务的繁重以及外界环境的种种影响,极易造成学生非智力发展的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同时受到抑制的非智力因素反过来又影响到学生学习成绩和智力的发展,这样便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那么,什么是非智力因素呢?人类的智慧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任何一种智慧活动都有很多种心理因素直接或间接参与。根据这些心理因素的机理可将它们分为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前者是指体现人智慧水平的诸心理因素,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这些因素在智慧活动中直接参与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智慧活动的基础。而后者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它们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客观事物的认知,但它能积极作用于智慧活动起到一个动力和调节作用,是人类从事智慧活动的动力系统。非智力因素是后天逐渐培养而形成的,它直接影响到学习效率,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内驱力,非智力因素对人一生的发展有着持久的作用。

二、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的关系

学习是一种复杂的智慧活动,学生在学习中要取得成功,既需要良好的智力因素,又需要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的智力因素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太大的成就。相反,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一个人要取得成功,不仅要具备能力,而且要把能力表现出来,也就是要有外显的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只是一种潜在的智慧能力,必须在实践中将其转化为智慧行为,在这一转化中,非智力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成才是一个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又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实验证明,人的智力主要由遗传决定,大多数人相差不大,学习成绩好的人其非智力水平也较高,成绩差的人其非智力水平也较低。那就是因为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活动起到了始动,维持,定向,引导,调节等一系列的作用。不仅如此,它还有不可忽视的补偿作用,以弥补智力或能力上的某些缺陷和不足。“笨鸟先飞”,“勤能补拙”的成功事例也是不胜枚举的。可见,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在任何学习活动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在智力因素相似的情况下,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大大影响了智力的发展。而人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是在后天习得的,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近几年来的研究和实践使教育者深深感到,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甚至超过了智力因素。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知识技能的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要提高学习成效,不仅需要学生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还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运作。在认知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始终发挥着动力、定向、维持、调节以及补偿等重要作用,是学生成才的必要条件。因此,在重视学生智力因素培养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协调发展。这是当代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在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的同时,还必须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融于教学之中,把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作为学科教学的目标之一。

三、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意义和积极作用

(一)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意义

非智力因素是后天逐渐培养而形成的,它直接影响到学习效率,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内驱力,非智力因素对人一生的发展有着持久的作用。多年来,家长、学校及整个社会普遍关注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略一个十分重要的学生必不可少的条件,即非智力因素的引导及培养。近年来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的智力因素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一个人能否成才除了取决于一定的智力因素和社会条件外,还与一些非智力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在现在的中学生中有许多人智力因素非常好,但是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导致学习困难,成绩较差,成为家长和老师的负担。因此,怎样才能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证明:兴趣的高涨与低落,感情的丰富与贫乏,动机的明显与模糊,意志的坚强与薄弱等,都影响着学生智力的发展。消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导致智力的衰退,思维的萎缩;而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则会促进认知的活跃,思维的发展。第一:学习推动力。动力作用主要分内动力和情动力两大类。所谓内动力是指有机体由内部或外部刺激所唤起的,指向一定目标的某种内在倾向。通常又称之为抱负性,指学生具体的生活目的和奋斗目标。所谓情动力是指伴随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体验而激起的某种内在倾向。在学习中表现为求知欲。不论哪种动力都驱动学生不断学习,具有始动作用。在课堂教学的引课这一环节就能发挥它的最大效用,促使学生自行推开课堂学习的大门,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课堂教育中去。第二:定向和影响作用,即学习目标的定位和学习途径的选择。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在正确的兴趣和情感指引下,通过师生协调配合,使学生的学定位在教师预期的方向上,并选择合乎常理的学习途径,这样才能顺利实施课堂教学。第三:维持和调节作用。这里的“维持”是指让学生始终向着已定目标行动,遇到困难,表现为克服困难,坚持不懈,这是非智力因素中意志力的表现。“调节”是指在学习中偏离已定方向的时候,能够及时作出调整心理和行为,校正方向,最终达到原定的教学目的。

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非常重要,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呢?下面谈谈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一些做法。

()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一个人走向事业成功的开始,有人总结世界上数百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功因素,其中之一就是他们对所研究的科学事业有浓厚的兴趣。心理研究表明,持久地从事一项无兴趣的活动,不仅难以成功,而且有损身心健康,当学生对学习对象有兴趣时,大脑中有关学习的神经细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无关的则神经细胞处于抑制状态。兴趣对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更为重要的理想、信念尚未形成,因而学习的动力,多靠已形成的兴趣左右。发展积极兴趣,对提高学习效率十分重要,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如果能创造一个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和爱好的条件,帮助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坚强的毅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就有可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智力均得到发展。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化学成功的关键在兴趣,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都认为,努力发现学生的兴趣,并把这种兴趣转移到化学上来。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很重要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乃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所在。

那么,怎样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呢?

首先,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实验是化学的源泉,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直观、鲜明的特征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化学教学的特点,也是提高教学质量极为有利的因素。但是,不少学生往往停留在实验现象本身引起的感知兴趣上,教师在保护这种兴趣的同时,应将学生从看热闹逐步引导到规范操作和现象观察上,捕捉反映本质属性的特征现象,结合现象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引导学生理解化学概念,掌握化学规律。因此,在安排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时,要尽可能把某些验证性实验改成设计型、探索型、研究型的实验,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针对中学生“好动”的心理特点,加强演示、分组实验,加强直观性、形象性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其次,利用化学素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针对中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开展丰富的课外兴趣活动,逐步深化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讲电解食盐水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家庭自制 84消毒液”,使学生非常感兴趣地记住和理解了这一知识点。另外,化学与生活联系的例子有很多,我们可以利用它们作为素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上还可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设计激烈奇幻、生动鲜明的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实验,使学生在新奇中自发产生探索化学世界奥秘的兴趣。

第三,创设愉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寓情于教,即在教学内容中“植入”情感因素。实践证明,教师在教中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不仅可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又可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进行化学教学时,不断提高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和语言的生动性、幽默性,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和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第四,针对中学生的“求知”心理特点,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和诱导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针对中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适当确立目标,努力保持其学习化学的兴趣,促使学生的化学学习成功。

(二)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指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引导使该种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一种内在的历程。严格地说,动机不能向兴趣、情感、意志、性格那样去培养。通常所说的培养动机,并不是指对动机本身的培养,而是指通过一定的途径或措施,去激发、转化和强化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部动力,只有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学有所成。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决定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内部因素。实践证明:学生学习的动机越明确,学习的兴趣就越浓,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因此,我们要注重学生学习化学动机的激发和兴趣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化学发展的趋向和美好前景,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挖掘教材中密切联系工农业生产、社会生活实际、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化学知识,对学生进行学习化学动机的激发,逐步使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与祖国的未来结合起来,从而形成持久的学习化学的动机。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的首要问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那么,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呢?

第一,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形式多样的化学实验因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展示给学生的是一个绚丽多彩、奇妙无比的化学世界,从而激起学生探求其中的奥秘的强烈愿望。

第二,利用化学与社会的联系稳定学生的学习动机。结合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说明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以及化学在社会生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稳定学生的学习动机。如讲燃烧与灭火时,可以列举常见的一些灭火方法:用水灭火、泡沫灭火器灭火、沙土灭火;再比如打开汽水瓶盖为何有大量气泡?闷热的夏天鱼为何要浮到水面上等,这些都是溶解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渐渐地积累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化学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可以将化学知识学以致用,使学生感觉到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第三,利用外在条件,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适当组织化学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鼓舞学生积极向上、克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获得优秀成绩;适当运用表扬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成为强烈的学习推动力,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第四,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转化学习动机。培养学习需要,使学生感到需要,是学习的根本动机,也是转化为内在动机的强有力的心理因素。我们平常所说的“要学生学习”与“学生要学习”的效果之所以不同,原因就在于前者对学习不感到需要,后者对学习感到需要,并直接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机。

第五,创设各种条件,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动机一旦激发起来或转化以后,就应采取种种措施,创设相应条件来予以强化,以便使已有的学习动机持续下去,得到维持。如对一些学习成功的学生进行表扬、奖励,就会使其他一些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强化、维持。

(三)重视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搞好学习的保证,因此,教师要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方法对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影响,非智力因素差的学生往往学得不得法,他们不善于总结规律,学到的知识紊乱一团,无章无序。所以,在学习方法上对他们要多加指导。老师也可简明的总结,给出章、节的知识结构,或指导他们自己总结,同时对重点题型多做练习,使其对知识掌握的更牢固,运用的更灵活。化学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由“有指导的学习”向“独立学习”转变,由“学会”向“会学”转变,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尤其是非智力因素较差的学生,通过指导形成比较稳定的学习习惯,发展非智力因素,对他们打好学习基础,争取获得学习的成功是很有帮助的。

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是在学习行为过程中实现的,一定的学习行为,重复多次就会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养成好的习惯会使人终生受益。而不良习惯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化学学习,阻碍学生化学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只要学生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变被动为主动。在化学教学中,重视加强学法指导,主要采取以下做法:

1、预习方法的指导: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手、动脑、自己阅读课文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自学能力;课前要布置预习提纲,让学生先通读课文,然后细读理解大致内容,在课本上把概念、公式、定理划出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2、听课方法的指导:听课方面要求学生上课做到,专心听老师对重点难点的剖析,听例题解法及思路分析、技巧等。勤于思考,积极举手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认真做好练习,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教学活动。

3、总结归纳复习方法的指导: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复习时,引导学生对所学过的每个知识点、每章节的内容加以综合归纳,注意知识的新旧联系、知识的前后联系、知识的横向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专题化。有选择性地做一些习题,使学生掌握各类题的解题规律和方法,巩固所学内容。

(四)培养学生坚强的学习意志,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活动。意志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面,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对其智能的发展是有强化和推动作用的。而坚强的意志又是一切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条件,只有具有坚强意志的人,才能做到坚持不懈,锲而不舍,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

现在的很多学生学习上缺乏毅力,没坚韧性,尤其对学习化学更缺乏信心,往往共同得出“化学难学”的结论。他们对一些生动的比喻、幽默的故事,奇特的现象很感兴趣,但是当他们动脑筋分析一些现象的实质,总结规律时,他们往往表现出知难而退,缺乏毅力,不善动脑的懒惰情绪。因此,教学中我们应该结合教材,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进行思想教育,用科学家靠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事例和化学的曲折发展史来鼓励他们。同时,要有目的、有计划地不断利用科学家为追求真理、探索科学奥秘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畏艰险困苦、向着既定目标勇往直前的献身精神的实例来教育学生,鼓励学生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培养学生锲而不舍、坚韧不拨的毅力,培养刻苦求学的精神。居里夫妇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经过一千三百五十多天的奋战,才从数吨沥青铀矿中提炼出十分之一克纯净的镭,富兰克林为了验证实验里获得的电与天上的闪电是否一致,冒着生命危险在雷雨天放风筝。这些事实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以苦为乐的坚韧性,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中我们还应该主动了解差生的情况,这些学生学习上缺乏毅力,主要原因是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这样恶性循环,当然学不好化学。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因人而异,既要考虑到智力水平高的同学,又要考虑到智力水平低的同学,让他们都有所获。例如,对化学概念的教学用讲解法,因为概念本身就很抽象,如果就概念讲概念,智力水平差的同学就难以理解,考虑到这一点,讲解时用一些生活实例做比喻,这些同学最初对概念不能深刻理解,但他们对这一概念已建立了初步印象,通过以后的学习,定能掌握这一概念。如在讲化学平衡时类比水缸注水同时流水,讲同位素类比同学。这样类比,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理解,效果很好。因此,在教法研究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智力差异和非智力因素,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中来。所以,在培养意志上,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勤学、善学,要教育学生勇于战胜困难,树立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用意志力促使自己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例如,利用著名化学家或其他名人的座右铭来激励自己,使自己增添力量,勇敢的战胜困难、取得成功;自订目标、计划,以次来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自我批评、自我完善,培养良好的意志,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不因一时受挫而放弃信念,逐步培养学生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持性,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五)培养学生优良的性格特征

性格是指一个人在个体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一个具有优良性格特征的学生,可以保证其具有正确的学习动机、稳定的学习情感、持久的学习兴趣和顽强的学习意志,提高心智活动水平,获得学习活动的圆满成功。教师可利用化学史中科学家们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谦逊认真的科学态度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性格特征,抑制其性格上的消极方面,发展其积极方面,通过组织化学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和协作精神。此外还可充分挖掘教材中涉及唯物辩证法的教学内容,以此来启发学生,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优良品质。性格和气质都是个性心理特征。一个人具有坚强的性格和良好气质,就能始终在学习过程中充满锐意进取的斗志,不甘落人之后,努力拼搏,完善自我。要注重对学生性格和气质的培养,注意消除和纠正学生的不良性格,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具有独立坚强的性格和良好的气质。如对羞怯性格的学生要给予其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其多参加集体教学讨论活动:对性格孤僻的学生,教师要认真分析其孤僻、寡言的原因,组织同学在学习上、生活上帮助他,用集体的温暖融化他。

另外,虽然现在学生的智力水平差异很小,但在诸多不同的后天环境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总有一定的个体差异,由此而产生的性格偏差也是比较普遍。学生的性格差异是复杂多样的,当然,性格具有可塑性,是完全可以加以培养的。了解了学生的性格,就与可能使我们的教学工作具有预见性。培养学生的性格,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其次,要通过各种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课外活动、参观学习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独立自主的精神;再次,要通过心理素质教育、集体教育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好胜心等。同时要注意,对爱虚荣、自尊心强的学生,不要过多的苛责,要通过暗示、表扬等办法,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能力,以增强其信心。除此之外,学生在化学学习或课堂纪律等方面出现问题,也往往有性格上的原因,教师要力求寻找原因,解决他们性格上的问题。例如,生活在父母离异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很悲观,性格孤僻,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思想上容易钻“牛角尖”,但他们也具有坚强果断的一面。由于先天或后天的不良因素,可能会导致学生在智力和性格等方面的发展不平衡。对于这些特殊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就要“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应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好的意志品质,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增强乐观向上的信念。同时对其弱点进行校正。当然,这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但会给学生带来学习和生活的根本转变,甚至影响到他的一生。

 

(六)利用化学素材,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

情感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所引起的意识的波动性和感染性,它是老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联系的纽带。假如学生不喜欢化学这门课,不爱听化学老师的讲课,那他的听课的情绪乃至化学课的成绩都会显而易见。由此可见,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热爱化学的情感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要做到热爱学生,善于与学生交朋友,关心学生,以情育情;在传授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诱发、引导,达到知识和情感交融,以理育情;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适当开展做化学小实验、写化学小论文、搞化学小设计、理解化学之迷等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探索化学学中的奥妙,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获得解决化学问题后的喜悦,从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以行育情;创设问题情境,制造情感氛围,以境育情;教师运用简练、幽默的语言,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完成预期教学目的、任务,激发学生积极、自豪、愉快的情感,以教育情。还可以利用化学学史及许多化学学家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勇于献身的动人事例,去唤起学生喜爱化学、热爱科学的热情。

 情感是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体验,它反映着学生学习和需要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情感变化,积极创造健康的情感境界。首先在教学中必须培养融洽的师生情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而欲使“亲师”必先“亲生”,教师应以友善、公平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以宽容大度的办法解决偶发事件,以生动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讲授知识。情感教学的很重要一点还在课堂外,教师要多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向学生倾注爱心,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老师的爱,从而扩展为对学习、对集体、对祖国的爱,以愉快的情感投入到学习中去。其次,教学中老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素材。例如,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今在化学方面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介绍大自然中化学的杰作----钟乳石、石笋等的形成而构成的壮丽景观,培养学生的美感等。抓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以及对化学为人类创造了美好生活的赞美等感情脉搏,不断强化学生的激情,使学生带着满腔的激情投入到化学学习中去。总之,教师对待学生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以达到以境育情、情境感染以情育情、情感共鸣,使每个学生都爱学习化学。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人的成才过程中,非智力因素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更不可忽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熏陶,潜移默化的感化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以多种形式,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样定会大面积的提高化学的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在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的同时,要注意并重视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培养与发展,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内部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养成学生的独立性格,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化学的环境,对于提高化学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取得成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非智力因素的内容很多,其培养的方式、方法也很多,以上只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心得。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应当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叶奕乾 《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鲁   《教育学》 河海大学出版社

3.张四方 论中学化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协调与发展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9年,第5

4.杨敏毅《高中生化学学习中的消极心理及其矫正》《教学月刊:中学理科版》, 杭州:1996年第12

5.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浅谈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途径

 

教师还可以结合化学课外活动,通过组织社会调查,对当地水样土样的测试,环境污染的监测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接受锻炼,在克服困难中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总之,在搞好教学改革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调动学生的化学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独立获取化学知识的本领,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能力和素质。古今中外,对人类文明进步事业和科技创造中有较大贡献的杰出人物们都具有一些共用的特征,它们分别是事业心、责任心、自信心、兴趣、求知欲和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献身精神等。这些非智力因素对他们的成就都有着重要影响和决定意义。所以说,良好的智力因素是成才的基础,但没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也难以实现。非智力因素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更是如此,只有在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同时,协调发展非智力水平,学生学习才能成功。

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中非智力因素的表现如下:

高一阶段化学课程的知识密度、习题难度以及教学形式、学习方法等与初中阶段有较大的区别,对此许多学生不能适应。有些学生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学好化学,进而发展为轻视自己,自惭形秽的自卑心理。高一第二学期是学生学习中“高原现象”的多发时期。一些学生在这一阶段学习的效率降低,进步的速度减慢,甚至停滞不前。这时候,化学学习中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疑点和困惑,由此滋生了沮丧和消沉的情绪,导致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淡漠。高二阶段的学生群体在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方面已经明显地分出层次。对优等生来说,他们的积极心理得到一步步地发展,如兴趣上升为乐趣,好奇转化为求知欲和探索欲,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学习已成为自觉行为,并不断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而另一部分学生在一年的学习后,化学成绩进一步下降,对化学学习的灰心、自卑已渐渐固化,出现了兴趣转移的偏科倾向,尤其是在考试中屡遭失败,自信心和意志力受到冲击。高三阶段学校采取了文理分班,有些学生信心十足,他们认为化学简单、易掌握、有趣、生动,能力不断提高。化学成绩并不太理想的学生,面临高考,有着一种摆脱不掉的内心压力,苦恼、烦躁油然而生,有少数学生竟然放弃了化学,促成了这一在性格上的偏差。

教学中,有目的地不断用榜样言行生动范例教育学生,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意志,例如讲华罗庚、陈景润等我国著名数学家的事迹及成才的故事,指出他们之所以能登上数学的高峰,是因为他们具有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可贵品质,培养克服困难的毅力,勤奋而顽强地学习。教学中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克服困难的机会,教师积极启发诱导,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独立探索克服困难的方法和途径。

1、巧用化学史实,进行德育渗透

著名化学家傅鹰曾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在化学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变化,适当地介绍一些化学史知识,不但会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而且能使学生确立顽强拼搏、锲而不舍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献身科学的精神。爱国教育也是化学教学的一部分。 陶器和瓷器的制作,冶炼青铜技术的出现,造纸术、火药的发明,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在教学中,针对相关内容讲述,让学生树立起自尊心和自豪感,并把这种爱国觉悟和情感转变成刻苦学习的动力。科学需要实事求是,既不能迷信权威,也不能固步自封,需要精益求精、百折不挠的态度和精神。法国大学生巴拉尔不迷信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而发现了溴;诺贝尔冒着生命危险制成TNT;居里夫人在成百次的实验中发现了钋和镭;瑞利和拉姆塞在测氮气密度时不放过第三位小数上的差异而发现了稀有气体等。所有这些都可以作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很好教材。

2、借助化学现象,培育科学素养。

众所周知,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原子的结构、分子的特征、晶体的构成等就体现出了唯物主义这一观点。化学发展的本身充满了辩证法,又体现着唯物论。在教学中借助一些化学知识,可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培养。例如,在讲化学反应的本质和条件、化学平衡移动的实质时,在讲元素周期表时,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如果将内因与外因、量变与质变、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引入化学教学中,可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一旦将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就会为将来从事科研、从事创造性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相关热词搜索:非智力因素 化学 教学

上一篇:对一道高考化学试题的质疑
下一篇:陕西省高考理综27题参考答案补充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