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从学生轻生看家长学校社会的教育观念误区之五


2013-02-01 08:28:00   来源:光明日报   撰稿:ljz转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光明日报》2013年1月28日(记者袁于飞)题:北京心理危机与自杀干预专家李献云教授:“黑白思维”难以折射出多彩人生——从呼市一位初一学生轻生看家长学校社会的教育观念误区(5) “青少年自杀的心理,...
    《光明日报》2013年1月28日(记者袁于飞)题:北京心理危机与自杀干预专家李献云教授:“黑白思维”难以折射出多彩人生——从呼市一位初一学生轻生看家长学校社会的教育观念误区(5)
      “青少年自杀的心理,比成年人自杀的心理更为复杂,冲动性更强,具有盲目性的特征,看不到行为的后果,与非黑即白的思维惯性有很大关系:这种单一价值观的导向思维导致他们无法正确看待自我,一件事情失败,比如学习成绩不好,就容易否定一切,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希望,最终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北京心理危机与自杀干预专家李献云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孩子们这种“黑白思维”的形成,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相当大的关系,我们应该一起努力,让孩子们的成长变得丰富多彩,我们应该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告诉孩子们正确的人生观:这世界并非“非黑即白”,人的成功不止一种,失败和问题同样有价值,重要的是怎样去面对。
      记者:最近,呼和浩特某重点中学一位14岁的初一学生,选择了自杀。在他的书包里,发现了一张抄写的成绩单。他在学校的排名下滑了很多。从心理学的角度,这件事您怎么看?
      李献云:我看了光明日报的报道,很震惊。但从心理层面来说,一个人的自杀不会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表面上这个孩子的自杀是因为成绩下滑,但很可能与他的家庭环境,与他长期接受的教育有关,还可能与他的情感有关。目前很多教育理念,太容易让孩子们形成“一因一果”的思维,比如“你只有好好学习,才会有好成绩,将来才会考上好的大学”,实际上现实并非如此,好好学习成绩不一定就拔尖,人与人之间的天赋是有差异的;还有学习方法的问题,再好的学校和老师,也有成绩差的学生。家长关注孩子的成绩无可厚非,但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成绩好将来也不一定就有出息。在中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找到自我,培养他们正确的思维方式,让孩子们能独立思考,发现自己的兴趣和价值。
      记者: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考试制度是否给孩子们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出于安全考虑,很多学校的春游、课间操等都取消了,对他们的心理是否会造成不良影响?
      李献云: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考试制度是没有问题的,学校需要考试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适度的压力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有好处的,“有压力才有动力”。学校应该加强对孩子的挫折教育,教他们面对学习上的、情感上的,甚至家庭问题的方法。“如何面对问题”,恰好是我们心理教育欠缺的,包括政府部门、学校,有时处理方法是逃避问题的,比如出于安全考虑取消春游、课间操等,就是一种“因噎废食”的管理方式,这本身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就不利,我们不能因为走路可能跌倒就不让孩子走路。
      记者:素质教育能否给孩子的心理减压?
      李献云:很多教育专家呼吁了很多年素质教育,但真正的素质教育是什么?我认为,不是简单的“德智体美劳”。现在北京有些学校,让孩子每天提前去教室做一些清洁工作,这很好,既培养了孩子的劳动能力,又让他们明白除了学习成绩,自己还有另外的价值。应该像这样多元化地评价一个学生。真正的素质教育是我们要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告诉孩子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就像阳光照在无数面棱镜上,你的价值不止一种,每个人都可从镜子中折射出自己的色彩。这样孩子们就会意识到,世界并非“黑白”,而是五彩斑斓的,生活就会充满乐趣和希望。
      记者:目前学校是否对学生的心理教育重视不够?
      李献云:跟以前相比,进步了很多。但很多学校,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的学校,对学生的心理教育确实不够。而且,大家普遍对心理学的认识不够深入,心理学也是一种存在性的经验学科,我个人认为,意识绝不是内分泌的产物,我们应该重塑精神世界,从诚实、勇气、好奇心等方面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对个体而言,精气神比物质的力量强大得多。我们应该从这个高度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

相关热词搜索:学生 轻生 家长学校

上一篇:从学生轻生看家长学校社会的教育观念误区之四
下一篇:从学生轻生看家长学校社会的教育观念误区之六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