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从学生轻生看家长学校社会的教育观念误区之六


2013-02-04 13:41:50   来源:光明日报   撰稿:ljz转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光明日报》2013年2月1日(记者 王燕琦)题:应改变社会对人才的单一评价——从呼市一位初一学生轻生看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观念误区(6)

社会竞争使学业成为难以承受之重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教育功利化更是愈演愈烈。学业已经成为学生和家长难以承受之重,孩子从幼儿园起,就开始了人生的马拉松竞赛,千万人争过高考独木桥。学校和教师同样承受重负,学生考试的分数,关系着学校的排名,影响着老师的利益。
      “我并非排斥学习,而是希望我们大家可以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学习,学习自己想学的知识,我们是人,不是机器,更不是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的机器。”这番言辞犀利的话,是江苏省一名高中学生在数千名师生众目睽睽下的演讲。事后这名学生的演讲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热议,表明它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众多学子的共鸣,反映了受教育者的心声,表达了他们对应试教育的不满。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周雪石指出,目前青少年学生身心压力过大,主要源于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希望孩子上更好的学校,取得更好的分数,这让孩子时刻处于紧张状态当中。大多数孩子的成长轨迹都是被父母和社会普遍的成才标准所制约,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始终按照父母制定的人生规划来学习、生活、成长。当下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具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情结,这种情结包含着家长的经验教训,把子女当作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

“成功情结”违背青少年成长规律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周孝正认为,教育功利化在中国由来已久,传统教育具有极端功利化色彩,古代读书人一直秉承着“学以致用”的思想,期待着“学而优则仕”,渴望凭借自己的学识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从而达到实现自我、光耀门楣的目的。长期形成的教育模式,以及当下弥漫社会的“成功情结”与“产业化崇拜”,相当程度上违背了青少年成长规律。
      周孝正表示,教育应该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使他们的道德情操、人格素养得到陶冶,培养一批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的社会新人。当前的教育模式,使考试成绩成为衡量与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只重视知识灌输,忽视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包括健全人格的塑造和良好素质的培养。为了考试成绩,不断加重青少年的学习负担和精神压力,不利于甚至有害于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使很多学生的心理受到终生难以平抚的伤害。

教育改变需要社会与思想的变革

      社会的价值观影响着教育的选择和取向,要真正实现教育去功利化,需要社会的改良与思想的变革。
      北京市社科院研究员金汕表示,教育极端功利化以及教育资源不均衡等产生了诸多扭曲的社会现象。当前的教育模式以中高考为“指挥棒”,培养了一批擅长考试的学生,为学校争取荣誉、增加效益,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其功利性可想而知。这种教育模式是将教育设定为竞技场,使青少年为个人命运以及成功进行竞争。同时将所有受教育者区分为“成功者”和“失败者”,改变了年轻人本应该拥有的平等、关爱。当下流行的一些口号,诸如“不要输在起跑线上”“高考改变命运”等,都是教育极端功利化的结果,所以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教育承载着如此沉重的负荷,皆因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评价、选拔体系单一,就业与成才的观念产生了严重的偏差。教育和考试制度固然需要改革,但更为重要的是全社会对于人才和知识应该具有科学、正确的理解,只有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健康的氛围,才能帮助教育领域摒弃庸俗“成才观”的束缚,真正实现教育思想的解放,教育目标的科学。

相关热词搜索:学生 轻生 家长学校

上一篇:从学生轻生看家长学校社会的教育观念误区之五
下一篇:从学生轻生看家长学校社会的教育观念误区之七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