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复习课


2022-06-22 14:09:00   来源:   撰稿:杨帆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认识实验、假设、模型、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其中的分类思想及方法应用于化学学科的学习,能够大大地促进和简化我们研究物质
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认识实验、假设、模型、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其中的分类思想及方法应用于化学学科的学习,能够大大地促进和简化我们研究物质性质及制备等内容的过程,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方法。
  化学1第二章新课教学主要涉及了物质分类和化学反应分类,第二章复习课的教学是要初步教会学生将化学分类观应用于物质性质研究和物质制备研究,教会学生从不同的分类标准去多维度认识物质和化学反应,为第三章的元素化合物学习打下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初步构建化学分类观的一个过程。
  本节课基于建构主义理论,通过从利用分类观多角度认识物质、多角度预测物质性质、研究物质制备的方法和学生自主利用分类观解决实际问题等四个环节让学生初步体会分类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节复习课从一定程度上是化学1学习过程中关于分类观构建的衔接课。其衔接功能如图所示:

  从图示中可以看到,从散点工具性知识的学习到完整的物质性质的探究过程的形成需要一节衔接课把两者联系起来,对分类观的初步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本节复习课需要发展的观念:从多角度认识物质和反应——扩大对交叉分类的认识,认识分类的解释功能;利用分类观多角度的认识物质,并预测物质性质;利用分类观找到原料和制备途径制备物质。从宏观到微观的角度建立和发展对物质分类和反应分类的进一步认识。
  (二)学生情况
  首先是学生分别学习了从物质种类、电解质、氧化剂和还原剂的角度可以将物质分类,反应可以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也可以从离子键作用和电子的得失角度进行分类,但是不能形成对某一核心物质和反应的多角度分类的认识,例如要求学生将CuSO4进行多维度分类时,学生多数只提到了按物质的组成可以是化合物、盐、纯净物等,很少有学生提到氧化剂、电解质等。
  其次是学生没有接触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不知道用分类观多维度的预测物质的性质,例如让学生预测物质性质时学生的思路比较杂乱,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能很好的将对物质的多角度分类与物质性质预测的关系联系起来,特别是从电解质的角度和氧化还原的角度预测物质性质的意识还没有形成。学生预测物质性质时更多考虑的是物质类别通性,思维比较单一。在制备物质时也是如此,多数学生设计制备硫酸铜时,只是用氧化铜与硫酸反应制备了硫酸铜,没有考虑到利用铜和浓硫酸反应制备硫酸铜这一条氧化还原反应的路径。没有利用分类观建立单质及其化合物的二维关系图的意识,不能很好的应用关系图找到研究物质性质和制备的方法。从分类方法的角度:不能把从多角度看物质和多角度看反应与交叉分类的方法联系起来。
  最后是学生在分析物质性质时不能将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很好地利用到物质性质预测时判断反应能否发生这一任务中,例如学生利用盐的通性预测了盐能与酸反应,写出了方程式:CuSO4+2HCl= CuCl2+H2SO4,但忽略了用离子反应的实质来判断反应是否能发生。

  三、教学手段
  通过师生对话、学生间交流、展示、填写学案等多种活动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可以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展示自己的思维,从而暴露出学习中的问题,并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过程中梳理物质分类、反应分类、分类方法的知识、构建分类的观念、形成研究物质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硫酸铜多维度的分类,学会从物质的组成、是否电离、得失电子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巩固电解质、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
  2.通过对物质分类和反应分类的梳理,掌握分类的两种方法。
  3.通过书写硫酸铜与其他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进行氧化还原分析,巩固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书写、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4.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并能正确书写硫酸铜与碱、可溶性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预测硫酸铜性质,掌握利用分类预测物质性质的方法。
  2.通过硫酸铜的制备设计,掌握二维图的构建、作用和使用方法。
  3.通过铁及其化合物性质推测体会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
  4.掌握利用化合价升降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能够识别氧化剂和还原剂,学会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视角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硫酸铜多角度的认识和学习,体会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和事物的观念。
  2.认识分类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3.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合作意识。

   五、教学流程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 多角度认识物质
  问题1.请从不同的角度对硫酸铜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标准。
  学生回答:纯净物;化合物;盐……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树状分类关系图,并引导学生回顾树状分类的特点。
  问题2.还可以从什么角度进行分类?(提示:物质类别、是否电离、得失电子)
  学生补充:氧化剂、电解质。
  板书: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本环节知识落实:1.物质的树状分类及树状分类的特点——体现物质之间逻辑关系。
  2.电解质的概念和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3.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及特征。
  4.交叉分类法及交叉分类法的特点,全面了解物质性质。
  本环节观念方法:提出通过不同的标准将同一物质进行多角度的分类是交叉分类,同时也是对物质的多角度认识,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从宏观层面深入到微观层面。
环节二 利用分类观预测物质性质
  问题2.请从不同分类的角度预测硫酸铜的性质,并书写反应方程式。(是离子反应的写出离子方程式,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出电子转移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学生活动:在学案上完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找个别学生板演。
  盐的角度: ①能与铜前的金属发生置换反应
  CuSO4+Fe= FeSO4+ Cu
  ②能与盐反应
  CuSO4+BaCl2=BaSO4↓+CuCl2
  ③能与碱反应
  CuSO4+Ba(OH)2=Cu(OH)2+BaSO4
  CuSO4-+NaOH=Cu(OH)2↓+Na2SO4
  学生的主要错误:CuSO4+2HCl=H2SO4+CuCl2
  电解质角度:与氢氧根离子反应;Cu2++2OH=Cu(OH)2
  与钡离子反应:Cu2++SO42—+ Ba2++2OH=Cu(OH)2↓+ BaSO4
  氧化剂角度:与还原剂如金属反应。
  教师分析:将铜的性质,再从微观的层面进一步认识,可以看到从离子反应的实质和氧化还原的角度可以进一步认识这些反应。
  总结:利用分类观念预测物质性质的方法。
  本环节知识落实
  八点图和盐的通性;已知化学方程式写出离子方程式,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离子反应的实质和根据已知离子方程式找到合适的化学方程式;溶解性表的作用;
  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以及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总结利用物质分类预测物质的方法以及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从研究方法上为第三章的学习做好准备与衔接。
  本环节观念方法:利用分类观预测物质;多角度认识反应体现分类观的解释功能;引导学生将对反应的认识从宏观层面发展到微观的离子和得失电子的层面。
环节三 利用分类观建立二维图和制备物质
  问题3.如何制备硫酸铜(提示:利用分类法找原料和途径)
  学生交流展示: (教师用相机照下学生答案并展示)
  Cu(OH)2+H2SO4-=CuSO4+H2O Cu+Ag2SO4=CuSO4+2Ag
  Cu+H2SO4(浓)-=CuSO4+SO2↑+H2O
  碱式碳酸铜与硫酸溶液反应;
  教师重点分析:铜与硫酸银溶液;铜与浓硫酸反应;
  教师提示:可以通过多步实现转化
  学生分析: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与硫酸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铜。
  总结提升:如何建立物质分类的二维图找到原料;如何利用二维图找途径为主要分析。
  板书:
  本环节知识落实:铜及其化合物的部分转化关系;教会学生利用分类观建立同种元素形成的物质间的二维关系图;利用铜与浓硫酸反应制备硫酸铜落实控制变量中改变物质浓度对
反应的影响,硫酸铜、硫酸、浓硫酸中硫元素的得电子能力问题。
  本环节观念方法:利用分类观建立同一种元素及其化合物二维关系图,找到制备物质的原料和途径。
环节四 综合利用分类观研究物质的性质
  问题4. 请写出你所知道的含铁元素的化合物,并用二维图表示;
  问题5. 预测氯化亚铁的性质。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在大的宣传纸上将预测的性质表示出来,并交流展示:氧化性,还原性,能与铁前的金属置换,与碱反应,与盐反应。
  本环节知识落实:落实二维图的建立方法和利用分类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本环节观念方法:学生自主的巩固和应用分类观。

  课堂小结:谈谈你的收获。
  学生反馈:学生1 研究物质的性质有多条思路,从多角度分类入手,多方面思考、研究及实验。
  学生2 通过物质的分类可以使物质性质的研究更有条理,不像以前乱无条理。
  学生3 彻底明白了研究物质性质的系统方法和以物质分类为基础进行多方位的思考。

  
  七、板书设计

  八、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评价方式
  (1)利用实际问题情境课堂中的反馈测试(在课堂预测FeCl2性质的过程中,100%的同学均从盐、氧化还原、微粒构成的角度预测了物质性质)。
  (2)学生小组互评
  (3)课堂教学的前测与后测
  前测和后测设计试题:
前测 后测

1.请你尝试用所学过的物质分类方法,尽可能从多个角度对KMnO4进行分类,写出类别名称及分类依据。

1.通过本节复习课,你认为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还想继续解决的相关问题和困惑是什么?

2.物质制备的核心步骤是设计制取物质的反应,现在如果请你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制备FeSO4,你将怎样考虑“通过哪些反应能够制取FeSO4”?请简单说明你的思路,并写出每一种你认为可行的制取方法所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2.你对本节课印象最深的环节是哪一个?并简单说说你的理由。

3.现有一瓶无色透明溶液,已知其溶质是一种实验室常用的盐,现在请你鉴定它是否为BaCl2溶液,请简述你的方法或思路。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物质的分类对研究物质性质有什么意义?你研究物质性质时会怎样用物质分类的相关知识?简单谈谈你的想法。

  (二)学习效果
  从前后测的对比过程中可以看到学生初步地形成了分类的观念,了解了物质的研究方法。
  在课堂反馈中学生顺利的从盐、氧化剂、还原剂的角度预测了物质的性质,并写出了部分化学方程式。
  总体上可以看到,本节课在学生从认识物质组成角度看到多维度认识物质、从单一角度预测物质性质到利用化学分类观多角度预测物质性质、从无序的从熟悉的化学方程式中寻找制备物质的方法到利用物质分类研究物质制备的方法等三个方面转变是明显的,学生对物质分类对研究物质性质的意义的认识是明确的,本节课使学生在方法、认识上的转变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初步建立了化学的分类观。

相关热词搜索:化学物质 及其 变化

上一篇:金属的化学性质
下一篇: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