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金属的化学性质


2023-05-17 11:22:00   来源:   撰稿:杨帆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1.学情分析  1 1 高一新生,思维敏捷、活跃,对化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在通过实验探究获得关于物质知识的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但缺

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1.学情分析
  
1.1 高一新生,思维敏捷、活跃,对化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在通过实验探究获得关于物质知识的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但缺乏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因此,必须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加以培养。
  1.2 在初三阶段学习了一年的化学知识,学习过铁、镁、铝等金属的有关性质,对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有了初步的了解,懂得通过金属是否能发生置换反应来判断。
  1.3 对于高中阶段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他们还没有开始接触,一般都不懂得从结构上去分析演绎。
  2.设计思路
  
2.1 在学生已经了解过金属的物理性质,背过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基础上,本课题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放在对金属与氧气反应实验和金属表面氧化膜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学生分组做镁条、铝箔、金属钠等在氧气中反应并在网络平台上自由讨论。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使学生了解活泼金属钠、镁、铝与氧气的反应,归纳出活泼金属易与氧气发生反应的知识,了解金属氧化膜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通过讨论和练习,培养学生习惯用化学的视角去观察身边的物质和发生的事情;掌握在一般情况下,通过对比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条件难易、剧烈程度来反映出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思维方法。
  2.2 本节课使用电子书包,可以通过阅读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通过后台系统找到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及时讲授,避免了同一内容的集体讲授,而是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 提高了学习效率。
  3.教学目标
  3.1 知识和技能目标:
  ①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
  ②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
  ③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复习巩固基本实验操作,学会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以及从分析现象中得出结论。
  3.2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
  ②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
  3.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通过网络平台,给每个学生公平的机会,自由发言,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
  ③通过网络平台,教师及时的回复与关注,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
  4.教学重、难点
  
4.1 重点钠在不同条件下与氧气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
  4.2 难点:镁、铝为何可以在空气中稳定存在。
  5.教学方法
  
5.1 课前测试及网络平台参与讨论,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5.2 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在网络平台参与讨论。
  5.3 教师及时评价和展示学生在网络平台的讨论引导学生归纳所学知识。
  5.4 通过网络平台发布课堂分层练习,及时了解学生作答情况,针对性评价学生练习。
  5.5 通过网络平台发布课后阅读与讨论,拓展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6.教学过程
  
6.1 教师展示学生精华贴,引导小结。
  6.2 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引入新课。
  6.3 学生分组实验。
  6.5 学生网络平台参与讨论。
  6.6 教师汇总平台学生发言,评价。(对比下钠与氧气反应的两种产物)。
  6.7 学生根据实验及讨论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6.8 教师引导小结。
  6.9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学案设计
  课前
  1. 1 插入测试: 默写初中所学过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1. 2 收集与阅读:请收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金属,并阅读有关文章,了解这些金属的常识。
  (自己也可去网络收集一些阅读素材)。
  资源:
  (1)金属的存在
  (2)日常生活中的金属,“铝,铁”。
  (3) “未来钢铁,二十一世纪金属”钛。
  思考:金属的存在与活动性有什么关系?金属的使用受哪些因素影响?
  1. 3 知识拓展:金属使用早晚与金属活动性关系。思考: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资源:金属使用早晚与金属活动性关系图表。
  1. 4 测试:课前练习
  (1) 画出Na,Mg,A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其在化学反应中表现的性质。
  (2) 下图是一些化学反应的照片,请分析这些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并用双线桥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铝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镁条燃烧 铜丝与硝酸银溶液反应 镁条与稀盐酸反应
  思考:Na、Mg、Al原子结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金属在化学反应中都表现出什么共同的性质?
  1. 5 插入讨论:为什么金属的活动性会不同?金属的活动性与金属的存在和使用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请在网络平台上谈谈你的想法.
  1. 6 预习课堂分组实验
  课中

  2.1 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要求: 1.合作完成,做完收拾好实验用品 速度快。
  2.做完实验收拾好用品,立即参与讨论。小组合作,一人选择两个题目讨论,讨论完后可以选择其他题目讨论。
  实验内容:
  实验1:金属钠与O2的反应。
  (1)观察钠的保存方法,推测钠的密度。
  (2)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放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开,观察钠表面的光泽和颜色。新切开的钠的表面在空气中会不会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3)将一小块金属钠(绿豆大小),放入坩埚中,用酒精灯加热,剩余的放回试剂瓶。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金属镁与O2的反应。
  (1)用坩埚钳夹住一小段镁条,在酒精灯上加热。仔细观察现象。
  (2)用砂纸磨掉镁条表面的氧化膜,在酒精灯上加热,仔细观察现象。
  实验3:金属铝与O2的反应。
  (1)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仔细观察现象。
(2)用砂纸磨掉铝箔一角的氧化膜,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仔细观察现象。
  2.2 网络平台讨论:
  1. 你对金属钠与氧气的这两种情况下的反应,能得出哪些结论?为什么?
  2. 实验2中,能观察到哪些实验现象?两次实验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
  3. 实验3中,能观察到哪些实验现象?两次实验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
  4.对比1,2,3的反应条件,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展示学生论坛讨论结果,进行必要的讲解。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注意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下这些反应)。
  例如: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浅黄色物质的化学式是Na2O2,-1价的氧。回忆初中学过的物质过氧化氢,并由此给命名标出其中氧元素的化合价。
  2.3 《我的作业》里完成课堂练习
  课堂基础练习(必做)。
  课堂提高练习(自主选做,自我核对答案)。
  课后

  
3.1 课后阅读
  资源:
  1.铝的氧化膜
  2.人体必需的金属元素“钠”
  3.2 网络平台参与课后讨论
  讨论1: 铜钱在历史上曾经是一种广泛流通的货币.试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角度分析为什么铜常用于制造货币.(铜的熔点是1183.4℃,铁的熔点是1534.8℃).
  讨论2: 用金属钠制取Na2O,通常采用NaNO2+6Na==4Na2O+N2,试说明为什么不用钠在O2中燃烧的方法制取Na2O?
  讨论3:将Al片投入稀硫酸中,生成H2的速率逐渐增大,甚至“沸腾”起来,这是什么原因呢?
  3.3 《我的作业》里完成课后练习
  课堂基础练习(必做)。
  课堂提高练习(自主选做,自我核对答案)。
  
二、教学结构流程图:
  参考: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

 

课堂导读

  一、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课前预习贴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影响金属化学性质的因数。用实例说明金属的存在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师生活动:教师通过PPT展示课前讨论精华帖,学生认真听并浏览课前讨论平台,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师生之间互相交流讨论。最后得出小结:金属的活动性决定了金属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及其使用。
  二、 实验操作,归纳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加深对金属物理及化学性质的印象,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通过平台参与讨论及总结,培养自身归纳总结的能力。老师引导学生参与问题探究,真正做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实现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在实际动手探究中加深了对相关重要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师生活动:教师布置分组实验内容及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分组完成实验并对实验结果在平台上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并通过平台浏览学生发帖;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并回复他人发帖,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回帖并进行归纳小结。得出Na、Mg、Al三种金属的物理及化学性质,书写三种金属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三、 重点回顾,课堂检测


  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重点知识点回顾,加深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记忆,重点突出;通过课堂检测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让学生学会自我检测与评价,实现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使教学要求得以落实。
  师生活动:教师归纳总结本堂课重点知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布置课堂练习并动态检测学生的提交情况;学生完成练习并提交答案,系统自动判卷完成评价;教师讲解重点试题,完成答疑释惑。
  四、 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设计意图:布置课后练习及阅读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师生活动:教师布置作业:完成课后阅读、课后讨论、基础练习及提高练习。

相关热词搜索:化学

上一篇:实验探究:为什么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不产生火焰现象
下一篇:《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复习课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