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课程教学改革要有“规准”意识


2018-03-21 09:41:16   来源:   撰稿:常生龙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教育综合改革的核心。改变过去一以贯之的做法,改进教与学的方式,改变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等等,都是课程教学改革的着力点。这常会给人造成一种误解,以为改革就是在“变”,就是要“打破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改革自然带来改变,但改革并非一直在追求变,建立“规准”意识,将各项改革工作建立在“规准”的基础上开展,也是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一、什么是规准

“规准”是一个合成词,简单地说,就是建立行为和程序的规范、质量的标准。它的核心是目标、程序、工具。我们搞课程教学改革,首先要明白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在目标导向下,要进一步梳理实现这一改革目标的步骤,知道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这些依据前后顺序而逐项推进的系列步骤的整体,就是程序;然后还要有一个标准,明确做到了什么样的程度,才算实现了改革的目标。

由此可见,“规准”是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行动的规则和工作标准,是为实现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一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任务而必须明确的基本规范以及依据改革目标而设定的评价标准。除此之外,“规准”还体现着学生学习、学校发展、教师成长等方面有效运行的内部规律,体现着学生学习、学校发展、教师成长等所应达到的规格和品位。

二、规准的价值

在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今天,探讨“规准”这一话题,价值何在?

首先,“规准”是课程教学改革成果由点到面进行辐射的有效载体。

想来每个人都清楚,每年在全国各地的学校中所“创造”出来的课程教学改革的经验多如牛毛,但这些所谓的经验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被推广、被复制的却极为稀少。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不外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这些所谓的经验本身就不是通过规范的程序实践出来的,也没有实证研究,没有评价的标准来检验,经验本身就经不起推敲;二是学校的改革经验是成功的,但却没能梳理出实施这一改革举措的基本规范、步骤流程,也没有制定检验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别的学校来学习,只能学到一些表面上的皮毛,不能从“规准”的角度建立制度体系和改革的机制,学着学着就走样了。

如果有了“规准”的意识,学校所有的改革举措都是从目标、流程、标准等角度做了充分的思考,并按照这样的基准来推进,则改革的成果出来之后,自己总结经验也就会有的放矢,知道什么环节的改变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辐射自身的经验时,也能做到心中有数了。

其次,“规准”是落实教学常规积淀学校文化的有效抓手。

把一所学校办好,教育教学的常规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规准”就是帮助学校建立教学常规的有效抓手。比如说,学校意识到STEM课程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和价值,准备在本校推进这一系列的课程建设。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有两种做法:一是学校领导将STEM课程建设的任务交给教师,让教师自己去发挥。很多学校目前的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采取的就是这样的方式;二是学校先制定STEM课程的课程大纲,然后依据大纲设计课程建设的若干流程,再依据流程对相关的工作进行分工,明确到不同教师各自的任务,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来加以推进。

显然,如果有了“规准”的助推,学校的课程建设会更加有章法,建设出来的课程也会更加贴合学校的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同时,经由“规准”的目标、流程、标准等的“约束”,也可以让学校的课程教学改革,进一步积淀为学校的办学常规,成为学校课程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规准”和创新是学校课程教学改革这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样,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第三,规准是校本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举措。

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有两个关键词常被人们说起:一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作为一门专门的职业,已经被大家所认可,但当下的教师离这一专业的规范要求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教师只有不断努力发展自己,才能越来越接近专业要求,成为一名真正的专业工作者。二是校本教研。教师的专业发展,从根本上说要靠自身的努力,但借助外力也是很重要的途径。教师的培训就是借助外力提升专业水准的有效途径之一,这其中,校本教研的价值和作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基于教学一线的教学智慧的提升成为各地培训的一致追求。

做任何事情之前,先让大家养成规则的意识,然后按照目标、流程、标准的“规准”要求,来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这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培养教师的专业自觉。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差异,在很多时候就体现在做事是否有规则、是否有章法上。某位教师进入一所新的学校,很长时间都无法适应学校的工作,做事情总也做不到点子上,很有可能就是因为学校在教师队伍的发展上本身就没有章法,做起事情来“东一榔头西一棒”,工作始终处于无序的状态。而那些办学质量显著的学校,在教师的专业自觉、在用“规准”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方面也是做得非常出色的。学校的校本培训、教师的专业发展,要从“规准”的角度多加思考,夯实教师成长的根基。要不断地提醒自己: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第四,规准是补齐短板促进学校自主发展的重要引擎

最近一段时间,有一个词汇非常热,那就是“补短板”。这一词语源自“短板理论”, 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如果能够将这块短板补起,就会大大提高木桶的盛水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木桶的效益。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也有很多“短板”需要补上。比如说,学校如果没有年度课程计划,就在课程建设方面存在短板。学校学年度课程计划是学校基于全学年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资源、课程管理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整体的规划,它是介于学校发展规划和课表之间的中观层面的文本,是指导学校课程与教学全部活动的纲领性文件。编制学校课程计划,就是学校在现有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将学校发展规划从课程维度进行细化设计,将课表从课程维度进行扩充、系统架构的过程。再比如说,学校如果没有年度课程执行报告,也说明在课程建设方面存在短板。学校学年度课程执行报告是学校对本校(园)的年度课程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反思与总结,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得出经验教训,摸索出学校课程建设的规律,用于指导下一学年的学校课程建设工作。它是对学校年度课程计划实施结果的总回顾、总反思、总鉴定和总结论,是对学校课程实践的一种理性认识。

所谓“补短板”,首先是要发现自己的短板在哪里,然后借助“规准”加以弥补。很多学校比较关注中间环节,即课程的实施,不大注重年度课程计划的编制和年度课程执行情况的报告,使得虽然每天都在校园中生活,但不容易看出课程结构上、实施上以及成效上存在的问题。当学校关注到这两点之后,就会明白,在新学年开始之前,校长就要率领全体教职员工想明白,学校准备在课程目标、内容、结构、安排、资源、调度、管理、评价等方面怎么来安排和实施,以及到了学年结束之后如何来评价自己做得如何。年复一年按照这些基本的规范来推进这些工作,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就会逐渐提升,学校教师的课程执行力也会逐年提升。这实际上就是在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推动学校规范办学、自主发展的过程。

相关热词搜索:教学改革 意识 课程

上一篇:优秀教师必做的“六个研究”
下一篇:未来阅读变革:从新课标里找答案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