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课程视野中的高中语文课堂艺术探微

——以《短歌行》课堂教学实录为例


2013-06-26 09:59:18   来源:教师发展中心   撰稿:安徽师范大学 教育硕士 吴耀新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贯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尤其是在高中语文日益被边缘化的今天,因此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就成了一个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实践课题。而其途径主要有二,即一为技术性二为艺术性,依笔者之管见,后者更难把握和操作,本文即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两个小方面入手探讨一下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和导入艺术,以下详述之。

你会提问吗?如果用这个问题去问任何一个语文老师,都很可能招来诸多不屑:当语文老师的怎么不会提问!但事实并非如此,看似简单的平常的几乎每节课都会有的课堂提问其实大有讲究,大有学问,大有艺术。故笔者有此一问,以下以《短歌行》课堂教学实录为例叙之。

一、封闭型提问尽量不要连用。

提问可以分为“封闭型提问”和“开放型提问”。封闭型的提问,对方只要用类似“是”或“不是”这样的词就可以回答。开放型提问则无法用一个词来加以回答。譬如课堂实录中有一处提问是这样的。同学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师:此时明明只有作者一个,他却说是“三人”之众。这正是表达了作者此时心情的孤单。刚才的文章里说“醉了的人经常说自己没醉”,咱们也可以说“孤独的人往往说自己不孤单”。师:还有没有?(此篇课堂实录中诸如此类的提问还有好几处),这就是封闭型提问,因为只要用“有”或“没有”就能回答了。假如问:“有什么?”那就是开放型提问,因为在回答的时候,往往可以说上好几句话。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通常的规则是,刚刚开始交谈的时候,可以先问一些封闭型的问题,然后逐渐过渡到用开放型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形成比较自然的交谈气氛。当然,封闭型的提问不能接连着用得太多,尤其当交谈的开始阶段已经过去时。假如封闭型提问接连用了三四次,很容易导致学生形成一种对话格式:就等着我们语文老师提问,然后他(她)来回答,而且这种回答是不展开的,只是用一个词来应答,这很不利于语文课堂教学要求让学生“打开自己”的追求目标。而且,过多的封闭型提问还容易导致学生产生责任转移的心理,他(她)总是被动地等着我们语文老师提问,等着我们语文老师来帮助解决问题。这非常不利于教学效果,事实上也往往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阻抗情绪。

二、开放型提问尽量不要用“为什么”。

课堂实录中该执教老师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作品的风格突然在这儿转向了。大家刚才听我朗读,注意到我这里语气的变化没有?生:注意到了。师:为什么呢?大家可以参照注释,这首诗原来是情诗,作者把情诗化用过来,用男女之情表示求贤若渴。问“为什么”是典型的开放型提问。但是,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对着学生问“为什么”,特别容易形成一种暗示,似乎我们语文老师在责备学生的行为、想法和情绪,这很容易导致逆反心理。并且,许多学生来语文学习,本来就想弄清一些为什么,我们语文老师还要对着他(她)问“为什么”,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烦躁。那么,应该怎样问才比较合适呢?有两种方法可以代替问“为什么”。一种方法是问原因。譬如课堂教学时,我们语文老师这样问:“既然大家注意到了,可以说说原因吗?”另外还有一种方法等于问了“为什么”(确实,问“为什么”,学生回复的可能性最无限制),但又可以避免问“为什么”的一些负面效果,那就是将学生的话重复一遍,结尾语音用升调:“注意到了”,而且如果我们语文老师重复学生的话,而且用升调结尾,可以表示我们语文老师是在关注他(她),倾听他(她),同感他(她),也体现了我们语文老师的一种素养。相比较而言,用这样的方式来代替问“为什么”,产生积极效果的可能性最高。

三、课堂教学提问要善于“留白”和“布点”。

提问“留白”即语文教师在面向全体同学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要求某个学生来回答,而是可以适当的沉默,此时学生的思维紧张而集中,思考能集中而深入。而一旦有学生站起来后,总有不少学生会长出一口气,放松下来了。因此,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就像有经验的画家一样,在课堂提问时善于留白,不怕沉默。而课堂提问的“布点”也很重要,即提问的学生要发布在东西南北中都有,以便形成心理学中的“气场”,从而形成一种严肃而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不至于在课堂中顾此失彼,甚至让学生感到受了冷落而降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固然重要,但其导入艺术亦不可忽视。有一种评课的说法虽然有些绝对却很有道理:一堂语文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课堂的前五分钟。我是赞同这种说法的: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堂课的前五分钟,学生的期望值最大,注意力最集中,如果引导得当,该堂课的氛围就能很好地创设完成,要不俗话怎说“良好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一堂语文课的导入是否有效精彩有没有大致的标准呢?我认为是有的,那就是短而有致,引而不发,质而不答。

短而有致。显然一堂课的导入不能太长,它必须是精短的,一节课也就四十分钟,导入太长了那就是本末倒置,喧宾夺主了,一般说来应该在三分钟左右,因为导入毕竟不是课堂教学主体,它只是一个铺垫一个引子而已,但是导入虽短,却应短而有致。其设计可是需要执教者反复推敲的,它也是最能看出执教者对学生对课堂对教材的把握能力的。以此为标准,来看一下此篇《短歌行》课堂教学实录中的导入,其导入明显过长,耗时至少十分钟,而且话题不集中,跑题倾向严重,导入效率低下,只看前面很难知道是在上《短歌行》,甚至会让人误以为是作文评讲课,过于随意。

引而不发。设境激趣是语文课堂导入的惯用手法。试想如果学生的主体性被激活了,课堂教学的学习动力问题就解决啦,当然,过犹不及,度的把握也很重要,所以有经验的语文老师总是能很好地把握好火候,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教学中慢慢释放,以确保课堂教学主体内容的传授效果。以此为标准,来看一下此篇《短歌行》课堂教学实录中的导入。其导入既无激趣又无设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激活,而且以酒为切入点,也无新意可言。

质而不答。带着问题去学习已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高效学习方法,同样,在课堂导入艺术中,我们也可以很好地运用它,它其实就是课时学习目标的一种展示方式,众所周知,课时学习目标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它高不成低不就,非得是学生学科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才行,它要求执教者在备课时就要了解学情,在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的基础上通盘考虑,甚至在用词上也要字斟句酌,因为这可关系到课堂教学的主体评判。以此为标准,来看一下此篇《短歌行》课堂教学实录中的导入。其导入问题虽有却大都是无多大思考价值的无效提问,很难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综上,以我的看法为标准,此篇《短歌行》课堂教学实录中的提问艺术是不错的,但纵观课堂实录,其导入艺术是有一定缺陷的,一家之言,敬请大家斧正。

(原文载于《中学语文》2012年第9期)

 

相关热词搜索:新课程 视野 高中语文

上一篇:好书推介---提升教师思考力的十二部著作
下一篇:《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有效教学的设计策略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