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写,改变你的生命属性


2017-05-09 14:21:35   来源:教师发展中心   撰稿:特级教师 窦桂梅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为什么要写

时下,各种关于课堂教学的讨论像暴风骤雨一样冲刷着我们。一方面,我们要面对各种理念的更迭及批判;另一方面,还要每天在辛苦琐碎的课堂生活中挣扎徘徊。

迷茫之中,公开课本应该成为一个个放大的、可供解剖的“典型案例”;一个提供多种营养元素和思考见解的“策源地”;一种能分享教育成功或失败的平台,并走向共同的规范与价值追求。

然而由于听课者身份、心态、知识结构、教学经历以及对教育的理解不同,课后的评价,往往形不成一种整合的力量:大多是看自己想看的,听自己想听的,既不沟通也不辩驳,自说自话。更有高高在上、不由分说的“定论”,甚至一部分人强加于其他人的“规定”,它们充斥于课堂中来不及思考的各个领域。

更为可怕的是,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对公开课的评价变得仅仅适于表达批评和否定,而不是理解与学习;变得擅长攻击与猜忌,而不是接纳与包容、信任与支持。我们背后有怎样的局限,使我们如此急躁而不是宁静与从容? 难怪有人质疑公开课存在的意义!

面对惶惑,或多或少要执教公开课的我们,应当如何寻找课堂的坐标?应该怎样克服由反复研究、试讲带来的审美疲劳?如何使我们对于教学的激情、希望与思考经由公开课的平台漫射到日常生活的年年岁岁、角角落落?

有一个很好的办法,那就是用笔静静记录下自己,并在写作过程中发现崭新的自我。每种力量,每个领域都在为自己找到存在的理由,每个人也都需要自我引导,自觉创造课堂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等待任何权威来指令。正因为写,你的笔就要和你的课堂通过心灵发生联系,你会忠于你的课堂,兼纳别人的声音,也许只有这样才不会迷失自己。我想,当你郑重记录下公开课收获的时候,便是在建设语文教师的第二种生活。

写些“什么”

课堂内涵丰富,写作形式就会多种多样。它既可以用平实的语言白描叙写,又可以用诗意的警句吟咏抒怀,有话则多,无话则少,写中有学,学中有思。写,或深邃或宏大、或微小或辽阔、或忧愁或明快、或抒情或议论……

你可以写一些“题外话”。比如在教《珍珠鸟》时我前后写了好几篇文章。其中一篇写了上这节研究课的原因:

电影《金刚》中的大猩猩金刚,比人类强大却遭遇了人类酿造的悲剧。课文《珍珠鸟》中的珍珠鸟,比人类弱小,却因成了人的笼中鸟的故事引发了“信赖往往创造美好的境界”。这是不是悲剧?这是关系到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甚至人与整个世界的多元复杂的问题。地球不只属于我们人类,该怎样和众生彼此信赖,互相尊重,共同分享甚至达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至高境界?……写到这里,教学《珍珠鸟》的想法更强烈了。(选自《当骂人“禽兽不如的时候”》)

这样的“题外话”可能永远不能发表,但写下这些,不仅对自己把握文本的精神高度进行了触摸和挑战,使精神储备更加强大,而且讲课会更加游刃有余。很难想象,只记录“有用”、“实用”的文字会造就汪洋恣肆、饱满丰富的教学背景。

其次可以写一写“题内话”。在《珍珠鸟》一课中,我接下来写了对“信赖”主题的文本解读,对为什么这么教学进行了思考: ……围绕主题“信赖”我打算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体会作者如何“不动声色”、小珍珠鸟如何“神气十足”——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表现,来感受一个共同的美好境界:信赖。第二课时,我从文中大鸟们的表现进行“解构”。从大鸟的“生气地叫”与“再三呼唤”入手,理解原本自由的它们,因为不能忘怀的恐惧(它们知道人类的残忍,身在笼中剥夺了它们对再度拥有自由的期待),告诉小鸟,自己的今天就是小鸟的明天……(选自《深入决定深度》) “题内话”可以把动笔前一些模糊的想法变清晰,把明确的思路变深刻,甚至能够获得新的发现。

除了“题内话”还可以写“题后话”,把对自己课堂进行评价的有价值的观点整理出来,并置于自己的课堂中进行对照,才可以具体地“革”缺点的“命”。如教完《珍珠鸟》后,我做了如下记录:

人该不该放鸟?鸟会不会飞走?这是我教学后的困惑,也是学生思考的困惑。在知识和真理发生冲突的时候,教育该如何选择?课堂结束时,我把这“结”抛给了学生……有教师说这个命题抛给学生真是太妙了,有老师听课后认为,前面所有的深入是画龙,最后的思考是点睛,突破了单纯的技术思考,已将其提升到哲学命题的高度,于是摆在学生面前的问题就不是放不放这么轻松和简单。“放还是不放?”这也许就像讨论“娜拉出走后会怎样”一样,令我们继续产生更“头疼”的思考。(选自《将“信赖”进行到底》)

记录这些“题后话”,可以进一步由具体问题延伸拓展开去,努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扩展到更广的范围内去反思、重建课堂。像《珍珠鸟》一样,许许多多的课都行进在记下一课的实录、写好一篇教学故事或是教后反思上。如此,你日常的课堂就会“小心翼翼”地实现教学的自主与自省;如此,你的书写会不仅仅是“录像”,而是从琐碎与无奈中剥离出有价值的思想,从而超越教学生活的重复与枯燥。

“写”改变了什么

写,首先丰富了教师的灵魂。因写,教师从“艰难苦恨繁霜鬓”的叹息中获得凤凰涅磐的重生,挑战心智,不断进步,对自我有了一种静静地梳理与关照。每一次记录,都会挖掘自己的心灵,并把它彰显出来。写出来的文字,会成为我们的另一张面孔。况且语文教师是教儿童写作的,“以写促写”不亦快哉。

我开始写作的时候,文字笨拙,尽管想“言为心声”,甚至“日吐千言”,怎奈笔力不够。有时心里感受强烈,倾吐出来却很“蹩脚”。怎么办?只有一个字——练。

我们在写,所以就在成长。“把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砺,把它撕开又拼拢,摺来叠去,为了实验它的速度、密度和弹性。”要努力把话写得干净些,响亮些。这样,旁人读你的文章,才会听得见你的声音,看得见你的容貌。

我把公开课的足迹详细记录下来,反复练笔。这种写作最后成为了习惯,像吃饭一样,一顿都不可少的时候,蓦然回首,发现这几年自己真有了不小的长进。

这个长进不只是笔头流畅了,更主要的是被写作这辆推土机推着,自己的思考向纵深发展了。在写作中,你会发现你并非自己熟悉的那个“你”,自我变得强大,不时有灵感的火花在思想的深处闪现。如果没有写作这辆推土机,你灵魂深处最丰饶的部分就无法得到开垦。

写。还可以去掉人身上的匠气。勤于阅读,述而也作。这既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进一步思考的动力。现在,我给课堂“捉虫”,写下了近百篇的课堂反思,并因此出版了几本随笔,这些关于公开课的书写汇集起来便是一本专属自己的课堂参考书。

正是这些不拘一格的书写,令那“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思想与细节,在头脑中一次次地重现。书写也使自己保持了对课堂问题的清醒和对评价者的“距离”,“跳出课堂本身”,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审慎对待自己的课堂。

感谢书写带来的对课堂和自我的“漂洗”。我也因此沉淀了直面课堂忧患与艰辛后的澄明;焕发了咀嚼过课堂压力与困厄后的自信;拥有了遭遇课堂失败痛楚后的踏实——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守住心灵,把困惑变成收获,把收获变成反思,在课堂反思中稳步前行。

看来,小小的笔改变不了世界,却能改变我们的课堂。更重要的是,写,让自己活得明白,让自己活出精彩。写,赢得的是尊重,积累的更是尊严。一句话,写,改变了你生命的属性。

 

此文发表于《人民教育》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从“课堂”到“课程”
下一篇: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大学区举行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师梯次培养”第三梯队说课活动安排会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