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语文组第五次教研组会

——回归课堂 关注热点


2016-12-16 09:25:23   来源:   撰稿:崔婉茹   摄影摄像:崔婉茹    ;  评论:0 点击:

 

2016年12月14日下午第四节课,本学期第五次教研组会在高一年级组办公室如期举行,会议由语文教研组长张晓华老师主持,马玉珺副主任莅临指导。本次会议共有三项议题,第一,探讨教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第二,学习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周彬老师的文章《让课堂教学更亲近学生》;第三,说说最近的“霸凌事件”。

议题之一  探讨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首先,由郭金萍和崔婉茹两位老师提出自己在教学苏轼的千古名篇《赤壁赋》中的具体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中的两个“之”字该如何理解?吴刚老师坚持认为第一个句子中的“之”是“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说名词也能够充当谓语成分,比如说“今天星期一”;张宁伟等老师则认为“之”是动词“去、到、往”,认为这个句子应该翻译成“任凭苇叶般的小船去它所去的地方”。第二个问题则是“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中“曾”的读音,最后大家意见比较集中的读法是“zēng”。

议题之二 学习文章《让课堂教学更亲近学生》

在周彬教授的这篇文章中,他分为三个小标题来论证课堂教学更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首先第一部分,他说到我们当下教学的误区是“重视教学”与“远离学生”。我们往往喜欢伶牙俐齿的教师,讲起话来如行云流水,让人赞叹不已;我们往往喜欢思维敏捷的教师,讲起题来滔滔不绝,让人佩服不已;我们往往喜欢表情丰富的教师,上起课来如沐春风,让人开心不已。于是,我们就把大家对教师的喜好,转化成对“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的标准,那就是口才一定要好,这样才讲得清楚;思维一定要快,这样才讲得深入;表情一定要丰富,这样才讲得有趣。一旦我们确定了“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的标准,于是在课堂上,教师就想方设法地表现自己的这些能力,让自己在课堂上口才表现得更好,思维表现得更深刻,表情表现得更丰富,从而证明自己是一位更好的“好教师”。在第二部分中,他继续深入浅出来论证“脱离学生的课堂就不可能好得起来”。课堂教学的目的并不在于证明教师的优秀,而是帮助学生变得更加优秀。当一个演员在舞台上光彩夺人时,在舞台背后,化妆师的心里一定美滋滋的;但如果这个时候化妆师冲上舞台,告诉下面的观众,他是如何把演员化妆得如此美丽的,估计下面的观众最反感的,并不是演员本身的“现形”,而是这位化妆师的“出丑”。当一个小孩走得很快时,教他走路的这位教师可能要跟上他的步伐,这时候走得快是教师的一种优秀;当一个小孩走得很慢时,教他走路的这位老师也一定要慢慢的陪着他走,这个时候走得慢就成为教师的另一种优秀。所以判断教师优秀与否,并不是教师自己走得快还是慢,而是教师是否帮助学生走得更快。在第三部分中,他继续强调“对学生越深入,让课堂越深刻”的观点。世界上有没有最好的厨师?他说是没有的,因为不同的人口味不一样,再伟大的厨师,要么因为他做的菜能够满足更多人的口味,要么因为他做的菜能够满足更高地位人的口味,但从用餐人的角度来看,有可能最伟大的厨师,烧出来的菜远不如自己母亲烧出来的菜美味。并不是因为母亲是伟大的厨师,而是因为母亲更了解自己孩子的口味,更重要的是母亲更了解自己的孩子,不仅包括他的口味,还包括他喜欢在哪个时段吃饭,他喜欢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吃饭,他喜欢在什么样的情境里吃饭。我们可能偶尔想去品尝大厨们的手艺,但这种品尝只能偶尔为之,毕竟大厨们永远不会象自己妈妈那样为我们量身定制。尽管教师不可能象妈妈那样为学生量身定制课堂教学,但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只有越深入的了解自己家的孩子,妈妈才可能做出让孩子更喜欢的饭菜;同样的道理,只有越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学生,教师才可能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亲近学生,从而让学生更喜欢自己的课堂教学。

议题之三 关注校园霸凌事件

在第三个议题中,组长带领我们继续关注最近的“中关村二小的校园霸凌事件”。首先介绍被霸凌的孩子家长写的在网络上疯传的一封信《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其次介绍中国教育报上对此事的关注的基本情况,最后在介绍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叶开对此事的看法和观点。

总之,在本次教研组会上,既有细节问题的分析探讨同时也有宏观理论的了解把握;既有教育教学真问题的廓清和追问同时也有社会热点问题的直击和关注,引发了大家广泛的参与和讨论。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语文组第四次教研组会
下一篇:2016—2017年度第二学期语文教研组第一次会议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