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咬文嚼字 细读精思

——品味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2016-01-08 15:30:34   来源:教师发展中心   撰稿:王彬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学会整合教材资源品析人物语言。 2 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品析语言,透过语言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从而达到把握人物形象的目的。3 引导学生在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作品主旨。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整合教材资源品析人物语言。

2.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品析语言,透过语言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从而达到把握人物形象的目的。

3.引导学生在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作品主旨。

教学重点:

1. 整合教材资源,品析人物语言。

2. 多角度品析语言的方法

教学难点:

从语言形式上品析人物语言

教学方法:

1.整合法    2.朗读法   3.品析法

4.探究法    5.讨论法   6.圈点勾画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看语言,猜人物

从《西游记》中人物的四句话中,猜猜是谁说的,名由此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1.“你回你的花果山,我回我的高老庄。”

2.“大师兄,师傅被妖怪抓走了。”

3.“悟空,休要伤害无辜!”

4.“师傅,他们真是妖精变的。”

从课前活动中我们感受到,小说教学应该以人物为中心,借助人物形象去了解生活,探寻生活的本质。人物语言,特别是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不仅能表明人物的身份,更重要的是能揭示人物性格。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要重视品析人物语言。

 

二、教材资料整合

(一)《故乡》——闰土

1.人物语言回放

1)少年闰土的语言描写:

①“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②“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检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管贼吗?”

③“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底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他不咬人么?”

④“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⑤“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2)中年闰土的语言描写:

①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②“水生,给老爷磕头。”“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③“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

④“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

⑤“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⑥“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2.品味探究,找出语言描写的不同之处,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少年闰土话多,表明闰土健谈,对朋友热情;中年闰土话少,表明木讷拘束,胆小怕事。

省略号作用不同:少年闰土滔滔不绝,毫无顾忌,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充满童真童趣,健康可爱,惹人喜欢;中年闰土吞吞吐吐,断断续续,唉声叹气,欲言又止,顾虑重重,瞻前顾后,表明激情消失,显得老迈迟暮。

少年闰土说话多用长句,表明他说话流畅,思路敏捷;而中年闰土多用短语,有时就是一个词,表明反应迟钝,负担繁重,要说又不想说了,很迟钝麻木了。

描写少年闰土话语时没有伴随神态动作等的描写,这是因为少年闰土语速很快,“我”完全沉浸在他描述的情境之中,无暇顾及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等;而描写中年闰土话语时伴随有神态、动作、肖像、细节描写,这是因为他语速迟钝缓慢,“我”一直关注他的神态动作等。

引用人物话语时,“我”的态度不一样:少年闰土说话时迅哥儿不停地问话,非常好奇,也表明“我”跟他无拘无束,亲密无间;中年闰土说话时,“我”没有直接问话,“我”跟他有了“厚障壁”,对他的遭遇同情,对我们之间的隔膜感到悲哀。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旨:

 中年闰土虽然善良、忠厚、勤劳、朴实,但已经饱受苦难,憔悴不堪,自卑、迟钝、麻木。鲁迅在这个人物的前后对比中,不仅从经济上、政治上刻画了闰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从精神上揭示了闰土的痛苦。闰土的遭遇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广大农民的遭遇,性格的扭曲,人情的毁灭,是那个时代和社会的罪恶,悲剧是对那个社会和时代的控诉。

4.品味语言方法小结:

①可以通过分析语言段落品味人物语言

②可以通过标点符号品味人物语言

③可以通过分析伴随语言描写的神态、动作、肖像、细节描写分析人物语言

(二)、《孤独之旅》——杜小康

1.人物语言回放

①“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②“我要回家……”

③“还是分头去找吧。”

④“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2.品味探究,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1)说出每句语言描写的潜台词。

①幼稚、软弱、恋家

②茫然、恐惧、孤独 、理智上开始面对。

③开始承担责任、冷静、坦然面对生活的艰难、直面孤独,

④收获的喜悦、生活的赐予、激动、自豪、骄傲、战胜孤独

2)重点分析“蛋!爸!鸭蛋!鸭下蛋了!”,你有何发现?

调整顺序来读:

正常顺序:诉说对象+事情+结果“爸!蛋!鸭蛋!鸭下蛋了!”  

文中语言:事情+诉说对象+结果“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从两句话的对比中,我们发现:杜小康当时的情绪是多么激动,以致思维出现了跳跃。文中的话语弥漫着杜小康很强烈的发自内心的惊喜。如果改成正常语序语气就会变得平平淡淡,虽然也能表达他内心丝丝缕缕的喜悦感,但他所经历的辛酸就很难被看出来。

3)四个感叹句的表达效果

① “蛋!”在杜小康心中,鸭下蛋就意味着他又可以上学了,他又可以在同伴中赢得尊严了。

② “爸!”漫长的孤独之旅中,杜小康父子二人逐渐变得通过眼神或者干脆连眼神都不必给予,双方就能明白一切,甚至于后来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现在杜小康如此强烈地呼喊出爸,体现了杜小康的成熟

③ “鸭蛋!鸭下蛋了!”这两个感叹句是前两个感叹句的结果,前两句指称对象的出现,都是由后两句引出的,由此杜小康复杂的情感便得以统一,思想感情的潮水也奔涌而出,并以独特的语言形式表达了丰富语言内容,让人物经历风雨洗礼后的辛酸泛起丝丝涟漪。

3.杜小康人物形象分析

经历过“孤独之旅”的油麻地的少年杜小康,长大成人了。因为那份孤独,已经撕去了他幼稚的外壳;因为那份孤独,已经铸就他坚强的意志;因为那份孤独,已经雕刻了他的灵魂。杜小康由害怕孤独到能面对孤独到勇敢战胜孤独,作者用这些细节描写的语句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了主人公人生成长的过程。

4.品味语言方法小结

通过句式、标点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范进中举》——范进

1.人物语言回放

①“岳父见教的是。”

②“噫!好了!我中了!”

③“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晚生侥幸,实是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

2.品味探究,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1)哪句话是正常的范进说的,哪句话是发疯的范进说的,为什么?

①“岳父见教的是。”

③“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晚生侥幸,实是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

上面两句是正常的范进说的,中举前,范进面对老丈人胡屠户的臭骂和羞辱,"唯唯连声",;中举后,范进与张乡绅的对话口若悬河,圆滑得体。这些表现(对话)无论话少话多,都是文绉绉的,而且分寸拿捏得体,冷静而清醒,与范进这个长期醉心于科举考试饱读诗书的读书人的形象是匹配的。

②“噫!好了!我中了!”

这句话是发疯的范进说的,它显然和正常状态下的范进说的话完全不同。是脱口而出的大白话,更是赤裸裸的呼喊,没有任何遮掩与粉饰,这说明此时的范进确实已经疯了。

从语言表达上看,"!好了!我中了!"这三句话是疯言疯语。                                                           

2)哪句话最能体现真实的范进,为什么?

②“噫!好了!我中了!”

这三句话六个字,道尽了人间冷暖,是真言真语。

“噫!饱含范进内心复杂而强烈的感情。

“好了!”中举后的范进,真是一朝得中名利全有,确实“好了!”所以人虽然疯了,话却不疯。科举制度下的儒林众生,都是在孜孜以求这个“好了!”

“我中了!”是“好了!”的根本原因。一切的改变都取决于此,谁说范进疯了?

这三句话,看似疯言疯语,却是范进内心情感最真实的流露。之所以会有超常举止,是因为他被巨大的幸福感击中了。由此可见,正常的范进是虚伪的,发疯后的范进才是真实的,此时他说的话是真言真语。                                                          

3.范进人物形象分析

热衷功名、怯懦麻木、迂腐无能、虚伪奸诈,封建科举制度的殉道者

4.品味语言方法小结

结合语境品味人物语言

三、课堂小结

文学阅读的重要途径,是体验、领悟和品味。 品味语言,从某种角度说是“体验”和“领悟”的出发点,也是最终归宿。文学作品的语言是现代汉语的精粹,是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也有人称其为“情感语言”。它最感性、最鲜活、最具个性光彩,与作家的生命气息相关。因而,对文学语言的品味可以说是语言学习的捷径,对领悟汉语言的特点和规律,培养一个人的灵性和悟性,有很大的作用。

四、布置作业:

2015年陕西省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必修三 文化发展历程
下一篇:Unit2 Poems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