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有趣的语言翻译》教学设计


2016-01-08 15:21:41   来源:   撰稿: 马玉珺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语言翻译的常识,激发学生对语言翻译的兴趣。2 通过具体语言翻译,尤其是文学语言的翻译,初步了解翻译的基本方法。3 比较语言文化的差异,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语言翻译的常识,激发学生对语言翻译的兴趣。

2.通过具体语言翻译,尤其是文学语言的翻译,初步了解翻译的基本方法。

3.比较语言文化的差异,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生自主学习,从审美、文化、语言三个角度,体会翻译所要达到的“信、达、雅”的要求。

2.引导学生领会文化交流需要良好的翻译,而良好的翻译必须以良好的母语为基础。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   梳理探究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题

你们喝过“蝌蝌啃蜡”这种饮料吗?看着这个品牌名,你们想喝这种饮料吗?其实这种饮料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可口可乐”。

这个译名可是公司登报悬赏350英镑征求来的。可口可乐4个字生动地暗示出了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感受——好喝、清爽、快乐——可口亦可乐。让消费者胃口十足,“挡不住的感觉”油然而生。不但保持了英文的音译,还比英文更有寓意。看来,翻译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

二、知识梳理:翻译的方法

任务一:从中英两种语言的翻译实践中总结出翻译的基本方法。

1.翻译练习

sofa沙发   tofu豆腐   guitar吉他

    hot line热线  black market黑市   Time is money  时间就是金钱。

    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  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学生就上述实例展开分析,总结出翻译的常用方法:音译、直译和意译。

三、深入探究:翻译的标准

任务二:通过翻译实践,明确翻译的标准。

1.学生讨论:电影《The Rock》有两个翻译版本,大陆为《勇闯夺命岛》,香港翻译为《石破天惊》,哪个翻译更好?你评价的标准是什么?

2.教师归纳:信、达、雅

“信”指意义不背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

    “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

“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3.学生讨论:雪莱诗歌《西风颂》中的一句诗,“The trumpet (号角)of a prophecy(预示,预言)! O 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以下哪个版本的翻译更好?

1)吹响一个预言!啊,西风,如果冬天已到,难道春天还用久等?(王佐良)

2)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啊,春日怎能遥远?(查良铮)

3)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风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江枫)

4)奏响一位先知预言者的号角!哦,寒冬已到,春风还用久等?(傅勇林)

任务三:从一些误译现象探究翻译与文化审美之间的关系。

1.教师给出翻译中的误译实例:

①文学作品《水浒传》中人物语言的误译:

    32回中,武松看到邻座喝上好的酒,吃熟精肉,而自己只喝一般的酒,仅一碟熟菜,以为店家故意不卖给他,便非常生气,店家解释,“武行者心中要吃,那里听他分说,一片声的吆喝道:‘放屁!放屁!’”赛珍珠把最后一句译成:“Pass(传递;放出)your wind(风;气体)—Pass your wind!”

[明确]:此处的“放屁!”实际上是“胡言乱语”之意,不是真正的“放屁”。正确的译文应是:“Shit !”或“What crab !”

②广告商标用语中的误译:

    曾有这样一种女士口红产品名叫“芳芳”,为了打通国际市场,提高在欧美国家的销路,有人将它译成:“Fang fang ”,结果非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在国外市场大受冷落。

[明确]:“fang”恰好是一个英文单词,其义是指:狗的长牙或蛇的毒牙。因此,他们想象的并不是一位涂了口红的少女,而是张牙舞爪、毒汁四溅的恶狗或毒蛇,这样一来,口红的销路可想而知了。

2.学生就上述误译实例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分析误译的原因。讨论后,学生回答。

[明确]:误译的根本原因在于译者没有充分注意到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大众的审美心理差异。

3.对比中英文词语中的“狗”,分析文化差异。

英文:top dog重要人物    lucky dog幸运儿

be (old) dog at (a thing) 对……很在行

中国:狗腿子、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4.小结:

文化不同,心理认知角度不同,得出的认识就不同。因此,在从事语言翻译的时候,除了运用正确的翻译方法外,还要正确地理解翻译源语言并准确地表达出来,尤其是充分考虑到不同国度语言的文化差异性。

任务四:在英汉互译中,我们会遭遇哪些壁垒。

1. 讨论:在英汉互译中,我们会遭遇哪些壁垒?

明确:回文体是横亘在英汉两种语言间的一道天堑。它是靠回文部分而翻然成趣的,我们难以搭建对等互动的平台。例如: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帖翰林书。

唐诗宋词元曲堪称中国土生土长的文学奇葩,她们都限定死了每行每句的字数,且对平仄的要求极为苛刻。

2.讨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两个翻译版本,分析翻译难在哪里。

许渊冲: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

林语堂:

So dim(昏暗的), so dark(黑暗的),

So dense(密度大的), so dull(枯燥无味的),

So damp(潮湿的), so dank(潮湿的), so dead(死气沉沉的)!

    明确:原词这几句将诗人在中心神不定,若有所失的神态;中只身飘零的寂寞;中愁苦不堪的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全文难尽的愁思由此延展,双声叠韵的音美也倾泻而出,被认为是千古绝唱。两位大师的翻译版本一直被奉为经典,各有亮点。

   林译将原文七个叠词译成七个双声词,so重复了七遍;dim, dark, dense, dull, damp, dank, dead押头韵,传达了原文的音美和形美。虽没有直接译出寻觅,甚至一反英文常规,连主语也省去了,将中文诗歌形式简练,意象密集的特点植入英译,但丝毫没有影响读者对原诗的理解。译者由景到人,由外至内的缓缓铺开,将原诗的意境再现给读者,意美传递的巧妙而含蓄。这或许就是林语堂所指的神美吧!

   许译笔法流畅自然,从lookknow再到feel,让读者的目光随诗人一起寻觅,心灵随诗人一同感受,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他用完整的句子传达了作者的悲凉心绪,用双行押韵的方式补偿原词的叠字叠韵,达到了比较自然的对等效果。特别是第一行的miss和原词第一行的字,译文第四行的cheer和原词第三行的字,不但元音相近,连前面的辅音也相同,实现了音似,传达了原词的音美

3.总结:

林语堂:译者或顾其义而忘其神,或得其神而忘其体,绝不能把文义、文神、文体及声音之美完全译出。译书无所谓绝对最好之译句;同一句原文,可有各种译法……翻译所以可称为艺术。

朱光潜:好的翻译乃是一种创作,须设身处在作者的地位,透入作者的心窍,和他同样感,同样想,同样地努力使所感所想凝定于语文。意美、音美、形美确实是做诗和译诗所应遵循的。

四、拓展训练

任务五:通过诗歌的中英互译,加深对本堂课前面两个教学环节的理解,从而力求做到正确运用翻译方法,准确翻译。

1.教师给出相关练习

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

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

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wind,

but you close 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

This is why I am afraid,

because 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合作完成练习。

3.教师给出不同版本翻译。

文艺版

你说烟雨微芒,兰亭远望;

后来轻揽婆娑,深遮霓裳。

你说春光烂漫,绿袖红香;

后来内掩西楼,静立卿旁。

你说软风轻拂,醉卧思量;

后来紧掩门窗,漫帐成殇。

你说情丝柔肠,如何相忘;

我却眼波微转,兀自成霜。

诗经版

子言慕雨,启伞避之。

子言好阳,寻阴拒之。

子言喜风,阖户离之。

子言偕老,吾所畏之。

离骚版

君乐雨兮启伞枝,

君乐昼兮林蔽日,

君乐风兮栏帐起,

君乐吾兮吾心噬。

4.小结

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离不开翻译,随着全球化的趋势的不断加强,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离不开翻译。翻译可谓是风靡全球,所以我们需要翻译。

    翻译,不是纯粹地掌握外语,而是在学好母语的基础上掌握外语,另外,还要了解两种语言下的文化背景,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翻译。

五、布置作业:

季羡林先生为《中国翻译词典》作序时说:“倘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从未枯竭。原因就是因为有新水注入。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长葆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

查找相关资料,探究一下季羡林先生所说的两次外来的“水”具体指什么,它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过什么重大的影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化学实验复习
下一篇:必修三 文化发展历程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