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回眸十年


2015-06-16 11:38:18   来源:教师发展中心   撰稿:张晓华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我平凡,但不平庸;

我忙碌,但不麻木;

我思索,但不空洞;

一个长期工作在一线的语文老师,愿把自己最深切的教学体验与你分享,这些散发着生命热度的感受,镌刻着一个语文老师10年来的成长痕迹,或深或浅、或明或暗,一直延伸到远方。

亮光在你背后,生命期待着我们“蓦然回首”,愿与所有热爱教育的人共享、愿与所有热爱语文的人共享。

回眸十年

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语文组 张晓华

恍惚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已有10个年头。10年,一段并不短暂的日子,好像跨过了生命中的一道门槛,在我们迈向第二道门槛的时候,也许该总结些什么,本质规律,好像有点高深,因为我只是千千万万语文老师中不起眼的一员,只是芸芸众生当中的一个。没有高深宏大的理论建树,有的只是平凡的生活,紧张的工作,和来自一线的最直接的语文教学体验。我不求博大精深,只求真诚朴实,我愿把我10年来对于语文教学的理解一点点地为您道来。

第一阶段,教出软学科中的硬骨头来

初来乍到,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兼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满满的工作量似乎让人无暇去思考语文到底应该怎样去教,应该交给学生一些什么?所以只是凭着自己的热情和责任心认真而又模糊地教着,备课到很晚,熬夜改作文,成绩似乎还行,但真正谈到教学,真是头脑中一片模糊。好像与我们想象中完全不一样,语文,到底要交给学生什么?好像让人无从把握,它不像数学,有着完备而丝丝入扣的知识体系;不像历史,有着一个个具体真实的历史事件;甚至不像政治,有着虽然教化意味浓但还算自圆其说的理论体系。冥冥中我总是想抓住一个所谓的完备而清晰的体系,所以每一课,我都认真而翔实地备课,从生字词到写作背景到作者简介,到段落大意,结构特点再到主旨归纳,写作特点分析,我的教学完备而翔实。那时候,连余光中的现代诗《乡愁》我也这么讲,我一定要教出文章的知识体系来,否则,就会觉得语文课没有办法上。直到有一天,我自己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我第一级所带的孩子中一个最为乖巧、最为可爱、我最喜欢的一个小姑娘(丁嘉宜)告诉我:“张老师,每次上你的课,尤其是文言文,我都把身子挺得直直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可还是抑制不住自己要打瞌睡。”这让我觉得很难堪,也让我的自尊心备受打击,我一向认为,当老师教语文我绝对合适,我朗诵讲演写文章样样在行,又有很强的表现欲和渲染力,怎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我不禁陷入了思考之中。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经过反复思考,我觉得是我把语文教得太死,太僵化,模式化,单一化,教学没有一定的宽度和厚度,从而走入了教学的死胡同。

第二阶段,以德育为主的多学科渗透

除了思考,我也开始读书,开始接触一些教育大家,教育名家。魏书生是第一个给我带来深刻影响的教育大家。一本薄薄的《走进魏书生》成了我一读再读的教育经典,他深厚的哲学修养,开阔的人生视野,幽默风趣的谈吐,让人觉得有一种登高望远豁然开朗的感觉。他是一个成功的班主任,在语文学科中注重德育的渗透和养成,所以,他首先是育人,其次才是教学。他先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积极上进乐观进取严格自律的人,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从而达到一种学习的良性循环。他的教学主要靠学生自学,但面很宽,经常用大把的时间讲自己开会讲学的见闻和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于是,我茅塞顿开,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注重旁征博引,注重知识间的彼此联系,无论是文科的历史地理政治,甚至一些理科知识都有所涉及。记得有一次校内赛教课,我上初二的说明文《地球是圆的吗》,在课堂中我引入了大量的地理学知识,学生也似乎听得兴趣很高,配合地很好,我感觉不错,底下听课老师也评价不错,但后来只是得了一个二等奖,我百思不得其解,跑去问评委老师,评委老师说,觉得我的课上得不像是语文课而像是地理课。当时我心理有点不服,不是要有大语文的理念,学生只要爱听而且语文的能力也提高了就行了吗,怎么他们的理念如此落后?当然这也说明了我当时对语文教学的一种肤浅认识。

语文这样教也不行,到底要怎样,我又一次陷入了一种迷茫之中。有一次在西安交大听魏书生老师的一节《硕鼠》课更加剧了我的迷茫。在这之前,我们还听了他的报告,他深厚的学养、睿智的思想、幽默的谈吐,诗意的语言又一次把我带入了一个高远境界之中。然而作课《硕鼠》却很是一般,也许主要是学生的问题,基础差,而且是高一的课拿来给初一教,也许出于对名师大家过高的期望值,总而言之,那一课,任务基本上是完成了,但似乎没有亮点。(其实我心里知道,这种情况也很正常。)我忽然意识到,上课并非是魏书生先生的长项,而培养人激发人的潜能才是他的最大本领。如果在语文教学上想要再深入,也许他的理论并不适用。于是我又一次地开始阅读,开始思考。

第三阶段,教出“像语文课”的语文课来

在茫茫探索道路上,有一位大家,走入了我的视野,那就是湖北荆州的教研员余映潮先生。他是语文教学的课堂设计大师操作大师,长期坚持去一线送课,指导一线的教学实践。他没有高深的理论,有的只是具体的操作性很强的课例。尤其是他的“板块式”教学法和教学主问题的设计,高屋建瓴,拨云见月,使得“少费差慢”如同一团乱麻的语文教学变得清晰起来,明朗起来。他的理论清晰明了,注重对文本的分析和知识的拓展,整个设计明晰、深刻、诗意、生动,我又一次找到了方向。这之后,我发现,他的文章屡见各类报刊杂志,我认真研读了他大量的论文和设计,感觉受益匪浅。后来在赛教课《散步》中,我就应用他的板块式教学设计结构课堂,紧扣文本、丝丝入扣,赢得了一致的好评,也因此当之无愧被评为一等奖。在那之后将近两三年时间里,我把他奉为神明,几乎他的每一篇文章都看过,几乎每一课都想去找一找他的设计思路。我终于知道了语文课应该怎样去教,应该教给学生什麽东西,我的语文课终于回归到了语文原本应该的样子,那就是注重文本的分析与探讨,注重体会与感悟,注重学生语感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第四阶段,回归自然和灵性的课堂

这一次的改变,依然是缘于一次听课,听课的地点早已忘记,授课的也都是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其中便有我长期以来的偶像余映潮先生,我非常高兴,兴致勃勃的前去听课。但结果,我忘记了余老师所讲的篇目,只知道他依然用的是“板块式”教学模式和主问题设计理念,应该说,课设计得非常巧妙、扎实、深刻、到位,但在整个课堂中,似乎充满了一种设计的痕迹,或者说预设性太强,而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反映,所以整个课堂似乎缺少激情、缺少火花、缺少一种摄人魂魄的力量。就如同一个端庄的美人,虽然五官身材处处都好,却死板呆滞缺少灵动活泼的气息。相反,有一个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程翔老师,他上的是冯骥才的《珍珠鸟》,整个课堂似乎没有什么设计,他能够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做有针对性的有效教学,能够从一点生发开去,或者“广积粮”或者“深挖井”,无论是示范朗诵、重点的强化、难点的突破都是在不经意之间,如同平地起高原,教师渊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独特的人格魅力都在这不经意之中显山露水。在那次之后,我突然意识到,设计是很重要,但在课堂上不应该被自己的设计牵着鼻子走,要放开手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与学生讨论,让学生有一个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才会有许多无法预设的精彩和高潮,才是真正的好课。设计很重要,但课堂上灵动活泼的生命气息才更加具有永恒的美丽,这正是我所要追求的。有了这个认识,我依然认真的备课、巧妙的设计,但我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更加注重课堂上知识的生成过程,所以,也就有了更多的精彩和无法预设的高潮。

第五阶段 模式的淡化和个人风格的沉淀

应该说教学的前五六年之间,我基本上是在学习一种又一种的现成的教学模式中度过的,而且经常是生搬硬套,但到头来,我却发现,最好的模式就是没有模式。其实任何一个教师,包括名师,他们绝不仅仅使用一种模式,因为单一的模式只会带来教学的严重僵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背景、风格、特点;每个地方、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会有不同的实际情况,所以生吞活剥别人的东西只会让我们消化不良。逐渐地,我开始淡化模式,开始根据课文的特点和自己学生的实际设计一些有“地方特色”“班级特色”的教学设计,而在这“百花齐放”的教学设计中,我欣喜地发现,自己的一些东西在慢慢沉淀,我逐渐凸显了个人教学的风格,那就是明晰、深刻、激情、诗意。我觉得自己在慢慢走向成熟,走向稳定,而这份成熟与稳定,是在经历了10年的风刀霜剑磨砺而成,是内心的挣扎与岁月的沧桑共同铸就。它是沉甸甸的,带着几分凝重和深厚,带着几分从容和练达,在向我缓缓走来。

 

写作是一种告别自我的方式,十年岁月一晃而过,过去的感受与思考凝结在文字里,带着微微的余温、带着生命的气息,在像我告别。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我还要整装待发,继续上路。

 

 

 

相关热词搜索:回眸十年

上一篇:从汩汩心泉里流淌的歌声
下一篇:把平凡的工作当成幸福的事业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