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教师的教学德性


2015-06-16 11:14:35   来源:教师发展中心   撰稿:山西大学 刘庆昌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1.基于权利和责任的乐教

教,是教师的职责,乐教则是教师的德性,而且是教师的第一德性。乐教的德性与教师的权利和责任是紧密相连的。理论上,国家赋予了教师教育青少年学生的权利,学生的家长把教育孩子的权利转让给了教师,从而,教师成为我们社会中唯一可以毫无顾忌地教育学生的一群人。如果能做深度的思考,教师也许应该对教育充满着积极的情感,因为自己所拥有的教育权利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全社会成员的信任。当然,一旦教师接受了教育学生的权利,这种权利就立即转换成为责任。教育的责任不会带来教师的乐教,但会成为教师乐教重要的外驱力。

乐教,是乐于教,最理想的表现是一个教师能够因教而乐。但这样的情形应是很难得的,恐怕只有两种人才会如此,一种是心态极好,做什么都充满热情的人,另一种是对知识、对学生、对课堂、对与学生的共同生活有浓厚兴趣的人。可是这两种人在我们的教师群体中能有多大的比例呢?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教学就是一份换取生存资料的岗位工作,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基本上是外界刺激的自然反应,能乐时乐,乐不了时不乐,实际上他们的岗位工作并没有异于他人的情感和理性的支撑。因而,假如我们把乐教作为一种教师的德性来看待,就不能过分强调它与个人兴趣的关系,而是要把乐教与教师的教育权利和责任联系起来。既然不能保证爱一行干一行,就要努力做到干一行爱一行。

2.基于角色的公正与良心

教师的角色,无论在社会意义上,还是在工作意义上,都是教育者。教学现象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的,但只有学校的教师才被人们称为教师。英语中,“teacher”,就是“教的人”之义,之所以学校里的教师,才被成为教师,就是因为学校的教师履行着教育者的角色。既然做了教育者,就要把教育的精神贯彻到自己的行为中。要做到这一点,在现代教育背景下,一个教师就必须努力具备公正的品质和教育的良心。

为什么要把公正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呢?因为现代教育是以班级为基础的规模化的教育。学生入学的依据是国家规定的年龄和其它社会特征,教师和学生的结合是制度化的,绝非双方相互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联结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实际上是教学的任务,而不是某一种类型的情感。由于教师也是平凡的人,在没有强烈的教育理性支配的情况下,无法公正地对待所有的学生,已经成为教育的灾难与困难。经验表明,教师的公正比起其它的一些品质,对于教育的效果来说,要更为特殊一些。比如,民主或专制的品质会被某个教师具有,但因这种品质很可能是与具体的时代和具体的文化相联系,所以,学生或许会因这些品质而有不同的反应,却不会形成心灵上的阴影。公正与不公正就特殊了,这种品质会直接导致学生心灵的变化。一旦学生觉察到教师对他的不公正,消极的心理倾向就会立即产生,他们或对抗,或自暴自弃,或委屈,无一有利于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令人烦恼的是,公正很难,不公正,太容易了。

教师的教育良心,是其教育者角色功能实现的心理基础。何为良心?众说纷纭。但人们通常认为,道德意义上的良心,是指主体对自身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的一种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以及基于此而形成的对于道德自我、道德活动进行评价与调控的心理机制。教师的教育良心,首先是教师对于个人教育责任的认知,换言之,教师要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要知道在教育过程中自己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这种对于教育责任的认知,对教师的行为是有调控作用的。其次,教育的良心还是一种情感体验,具体包含了无视责任、放弃责任所带来的愧疚,和履行了责任而带来的心灵平静。教师必须,真的是必须要对自己的角色有清醒的认知,坚守自己的教育者角色意识,否则,不仅自己会成为不合格的教师,更严重的是会给学生的未来造成消极的影响。

3.基于人性的教育爱

教育爱,是一种内含教育情怀的、教师对学生的爱。传统思维中,我们一直在教师职业道德的意义上主张教师应该爱学生。实际上,爱,绝不简单的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人性的问题。我们要求教师具有教育爱,不是因为有了教育爱是道德的,而是因为有了教育爱是强大的。关于教师的爱对于学生的教育意义,我们就不用多说了,只说教师如果缺失了教育爱,那么,他对于学生的教学将是无力的。且因爱的回声是爱,无爱的回声是无爱,教学、教育生活也会变得机械无趣。

爱是需要努力的。在教育中,教师要在抽象的意义上爱学生也许轻易,在具体的意义上爱每一个学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其实这也正常。爱,既然是人性的问题,就不可能完全与我们的感觉心理无关。照实说,教师至少无法同质等量地爱每一个学生,但既然是教育者的角色,教师就要努力让学生感觉到你对他们每一个人的爱都是一样的。这中间自然有假的成分,但这里的假,不仅不反道德,反而是教育的艺术。

作为教师教学德性是教育爱,是一种正爱。怎么理解呢?我们经常说要真正地去爱人,其中包含着两种成份,一种是真,一种是正。真是本真、不虚假,与真爱相对应的就是虚假的爱。真爱虽真,却非最好的爱,最好的爱,是基于真实的正爱。正爱必真,而真爱未必正,即未必是合理而恰当的爱。教育爱是正爱,是经过教育理性处理过的爱,是经过教育精神和原则过滤的的爱。这种教育爱有两大基础,一是自然的人性,二是教育的理性。能够用教育的理性,把本真的情感引向建设性的方向,教师和教学就都能够成功。

4.基于修养的君子人格

古人是讲君子人格的,即便在今天,在中国人的心里,君子人格仍然是被人推崇的。君子人格的内涵是什么呢?我们也许不必执着地寻求唯一的答案,接受前人的启示,是一条便捷的道路。比如,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我们便知君子是重义轻利的;孔子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我们便知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不徒语,语必有理;不苟求,求必有义;不虚行,行必有正。今天的教师在外部特征上自然不需要学者古代君子的模样,但我相信君子人格的精神内涵是古今不变的。

君子,也叫正人君子,其对立面当是斜性小人。显而易见,教师作为教育者是必须要做君子而拒绝做小人的。汉代的扬雄说过,“师,人之模范”,就是说教师是众人的模范,也就是众人的标准。加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就知道教师是要做正人君子的。身正,是具有教育价值的,“身正,不令则从。身不正,虽令不从”,看来君子人格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世界上真有生来就纯粹善良的人,不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君子人格是需要修炼的。一个人先得对君子人格在情感上认同,然后就需要时时处处用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了。如果一个人在情感上不认同君子人格,那他万万不可能成为正人君子。

相关热词搜索:德性 教师 教学

上一篇:好教师的的三张名片
下一篇:源头活水从哪里来?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