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聆听遥远的呼吸——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高效融合的实践探索


2014-05-04 15:11:10   来源:信息管理中心   撰稿:杨帆(转载)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必修五文言文单元,或记录历史人物的辉煌与耻辱,或叙述人生的悲欢离合,或抒写游览名山大川的感悟与体会,或交流治学作文的经验与教训,或考察人事的得与失,或探索事理的是与非,或探讨天地自然与人类社会
 
 

  必修五文言文单元,或记录历史人物的辉煌与耻辱,或叙述人生的悲欢离合,或抒写游览名山大川的感悟与体会,或交流治学作文的经验与教训,或考察人事的得与失,或探索事理的是与非,或探讨天地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古文作家的写作个性和审美追求,是一份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
  而现实的文言文教学,往往限于课时安排、同时为了应对考试,常常只能从文言字词的角度多下功夫、苦下功夫,却对文言文里宝贵的文化资源缺少利用。教师没有足够的时空引导学生运用现代意识去评价历史人物、反思历史事件,学生很难在思辨和妙悟中享受创造性阅读的快乐,因而导致学生“三怕”之首即“一怕文言文”。
  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要追求文言文的高效教学,出路还是不少的。“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主动和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摆脱单一空间的限制,设置一个“虚拟课堂”,为实体课堂提供一个有效的、无限延伸的、生机勃勃的网络空间、思维空间。你将发现:文言文教学显示出绚烂多姿的现代气息。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先给大家展示一个案例:运用“双课堂”开展的必修5文言文单元的教学——“聆听遥远的呼吸”。
  “双课堂”,指常规的在教室开展的“实体课堂”,和借助“电子书包”所搭建的网络“虚拟课堂”。北京特级教师顾德希老师认为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一篇文言文,要从文言、文章、文学的角度解读,特别是在“文化”这个层面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开展深入的研读与交流,实体课堂的课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很多精彩都不能一一呈现,本该是高潮迭起的智慧交锋,却在下课铃声里不了了之。
  例如《鸿门宴》一课的探究题:以课本中的某一个人物为例,吐槽(或力挺)项羽集团(或刘邦集团)。《段太尉逸事状》一课的讨论题:今天,段太尉适合做哪个位置的官员?柳宗元为什么要写这篇“逸事状”给韩愈?《游褒禅山记》一课的探究题:结合王安石的政治生涯谈谈你对志、力、物于人生意义的认识。《郑伯克段于鄢》一课的讨论题:这场兄弟相残的战争,责任在共叔段(或郑伯或其母武姜)吗?《报任安书》探究题:“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生,总要面对各种选择,司马迁“忍辱著书”的抉择使其“文采表于后世”。站在今天的高度,你对人生观和价值观一定有自己的认识,结合本文,谈谈你对人生抉择的理性思考。
  这些讨论探究题,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并联系实际读出自我。这些问题的交流讨论,往往在彼此激发中火花频现、渐趋纵深,展示出创造性阅读的缤纷色彩。然而遗憾的是:常常在同学们争论得不分高下、多数学生跃跃欲试时,下课铃声却响起了。

  
  虚拟课堂的建立,如干渴时找到了水源,有效拓展了语文学习时空,这个时空如智慧本身,无限宽广又生机勃勃。
  教师将实体课堂的话题搬到虚拟课堂继续进行。但如果每一个话题都原封不动地放到虚拟课堂,一则没有了新鲜感,二则增加学生课业负担。所以,有效利用虚拟课堂,教师需要进行创造性的提炼与灵性的引领。
在学完必修五整个单元后,教师在虚拟课堂设置了一个主题帖:
  标题:聆听遥远的呼吸
  内容:项羽、刘邦、司马迁、王安石、李密、段太尉……烟尘滚滚,却始终淹没不了那些鲜活的面孔。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曾经的故事,请以本单元涉及的某一人物为例,写出你从学习中获得的哲思妙想。
  这个主题帖的好处是:一方面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人情物事,同时进行辨别选择,进一步理清自己的思路;一方面尊重学生个性,有独立的深度,同时彼此交流,有阅读的广度。
  (一)深入独到的“聆听”(限于篇幅,只在一个班挑选,每一个人物只挑选一篇代表作)

聆听遥远的呼吸(王安石)
高二(4)班 蔡弘毅

  褒禅山上,幽暗昏惑的华山洞,悠悠传来一位中年文人百感交集的感叹。那一声声呼吸,溶解着丝丝悔意,更多的是对达成鲲鹏大志的宏愿的反思。一篇《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将他的志向顺着永不停息的山风回荡于华夏文明的天空下。    
  将近不惑之年的王安石,志向却仍保存着青春的活力。本来四十岁的中年人,亲历官场与社会的种种,结党营私、明争暗斗、利益纠葛……经验给予了中年人成熟稳重与圆滑,但这些用观察与磕碰构筑的保护膜,往往束缚他的行动,如一张无形的蛛网,最终绑住那颗活跃的心,吸食那潜伏的志向。“理智”无时无刻不在告诉着他,这不行,那不行,最后,志向羽化,只留下惰性这一残壳。王安石则不然。他固然经历着相似的一切,却没有被生活腐蚀掉勇士的志向。《游褒禅山记》中写道:“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知难而进的热血无所畏惧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至于他的志向是何物,《元日》一诗或许有所流露:“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他的志向,就是为这个大宋王朝换上新气象,从政治到文学一扫浮靡歪风。痴人说梦?不!王安石没有退缩,着手变法。那急促的呼吸,一下下涌入我的心间,使我为自己的软弱怕事羞愧。     
  但他毕竟有所经历,对志向的思考与剖析不会如年轻人般冲动。《游褒禅山记》中提到到达目的地即实现志向需要两个关键要素:力与辅佐之物。力不足者,不可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可至也。王安石自知变法之难不亚登天,阻力之大,身心负担之重,非单打独斗可为之。所以他争取到宋神宗的支持。遗憾的是,他的思考冥冥中暗示着变法的失败。反对派势力实在不可小觑,针锋相对下王安石失去皇帝的支持,变法戛然而止,王被逼辞相。结果的不如人意正印证他的理论。可这不是他放弃的理由。从他那坚定的呼吸中,我看到了古今无数人披荆斩棘冲出一片新天地的道路。     
  其实,有一句话,很短,却饱含生活的智慧:“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王安石罢相后,隐居江宁,潜心学术,置身田园。不能说他完全放下政治上的落寞,可他至少能重新站起生活,成为一代文学大家。不执著,是人生的智慧。际遇种种我们无法预测,志向能否达成也有外在成分,执着于此,只会在失败的阴影中发霉腐败。不是逃避,只是放过自己,给自己站起做人的机会。悲愤会有,无谓绞死自己。晚年王安石的呼吸,多了一丝豁达。
  聆听着王安石的呼吸,我捕捉到关于志向的智慧。人生有不如意的角落,志向或许只能成为心中的纯白的梦想。但以此为借口退缩只是懦夫在脸上刺上刺青。虽志向的话题老生常谈,但拿起就尽力,放下就释怀的智慧非文字所能表达。聆听王安石的呼吸,那智慧的呼吸吧。  



屌丝逆袭记之刘邦
高二(4)班 陈美宝

  很小时候看过一部以楚汉之争为题材的电视剧,加上先前有幸拜读司马迁先生的《鸿门宴》,对于里面的汉高祖刘邦的了解就更深一层。在我看来,他的经历完全可以用“屌丝逆袭记”这五个字形容。     
  说起秦末农民大起义,历史上风起云涌,各路英雄辈出,但人们记忆最深刻的便是刘邦、项羽两家。而事实上,秦末大起义的结果也是这两家之争。    
  刘邦。到底刘邦有何出彩之处呢?且先看看他神一般的对手——项羽。出身名门、将门之子;仪表不凡、高大威猛;实力雄厚,年纪轻轻便能领军40万征战沙场。即使是面对最精锐的部队、最强大的敌人他也能毫不犹豫地正面迎敌,“破釜沉舟”便是他的魄力的表现。可谓是当时最强高富帅。而,人及中老年的刘邦,咋眼一看,无任何出彩之处,扔进人群即刻被淹没。才能呢,弹琴唱歌画画耍剑……额,好像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独家特长。这也太屌丝了吧!可偏偏是这样的屌丝却胸怀大志,豪夺天下。
  俗话说得好,上天关上你所有的门也会留扇窗给你的,如果连门窗都糊紧的话,人家刘邦就是挖洞也硬是给你挖出一个口。小屌丝刘邦有两项技能:一是高超的外交能力,二是机智的随机应变能力。     
  第一项技能,其实也就是我们口头上的“忽悠”。刘邦把忽悠这门技术活发挥到淋漓尽致——他的得力手下是忽悠来的,他的势力是忽悠来的、连他的老婆吕氏也是忽悠来的(详情翻阅资料)。他的忽悠还体现在鸿门宴中:当刘邦得知项羽因怒将攻打他时,先是大惊,继而得知项伯是个可忽悠之人后立马就抓住对方这个漏洞。先是跟他称兄道弟,后来趁人家懵了的时候马上攀上儿女亲家。搞好关系之后,又马上为自己的行为辩解了,硬是说成自己对项羽别无二心。这项伯哪是他对手啊,几句话就给忽悠晕了,以至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时,他也拔剑而起“翼蔽沛公”。    
  第二项技能,也能完美地体现在鸿门宴上。当刘邦看到局势对他不利时,他心中早已想好一条绝世好计来脱身了:把张良留下来助自己争取时间脱身,又怕项羽发现不妥,而命令四名将军徒步殿后,使自己乘快马狂奔数十里安全到达霸上。在如此短时间里他清楚地了解到自己是众矢之的,并且想好逃跑对策。如此随机应变能力,实属难得。     
  可是屌丝刘邦的技能也是一点一滴、爬滚带摸的练就出来的。他为了理想而执着,为了理想而让自己变得强大,最终豪夺江山。     
  聆听遥远的呼吸,刘邦的经历给了我很多鼓舞。每个人都是胸怀大志不管你是不是屌丝,但是在成功的路上,不管是屌丝还是高富帅都不应该妄自菲薄或者是自视甚高。只有不停地让自己强大,坚持再坚持。晚上想千条路,早上走原路,说的就是要去做,这个世界就有空想者与行动者。当我们决定做一件事情时就要全力以赴的去做,就会有结果。想的时间久了问题多甚至会出现忧郁症。成功就是朝着目标不断前行。相信我,一个项羽倒下了,千千万万个刘邦站起来了,执着便是屌丝的终极神器!



聆听遥远的呼吸(司马迁) 
高二(4)班 梁梓芸

  静静聆听恐怖笼罩下的沉重的喘息,从历史的长河里若隐若现出一个拖着残缺的身体却仍旧伏在书案上奋笔疾书的身影。   
  当年的他因说了一句公道话,扰乱圣听,挨了最耻辱的一刀。对于每一位有血性的男子而言,宁愿身被万戮,也不愿受此辱极刑。可他——司马迁却忍辱负重,皆因“恨私心有所不禁,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能表于后世。”“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大著作终是他的夙愿。
  司马迁坚忍的选择给那些稍遇挫折就“临清流而赴死”的古人和遇到困难就放弃的今人以深省和反思:人要努力活着,活得有价值,才能死得有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认为,如果受辱而死,死如九牛一毛,毫无价值可言,既然受辱不死,就要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完成《史记》,以慰生命的残缺,体现生命的价值。如他自己在《报任安书》所言:“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这告诉我,并不是只有一死才能明志,为了理想甘受凌辱,有何不可?试想,如果司马迁勇于赴死,何来《史记》的诞生?历朝历代有无数人触怒龙颜,丢掉首级,又怎轮到司马迁名垂青史,千古流芳?在逆境中,司马迁也不愿轻易放弃自己生命,从而让生命绽放出无比绚丽的色彩。
  人的生命是渺小的,脆弱的,随时随地,生命都可能遭遇重创而陨落。既然死是必须有的事,就应让它更有价值。现在的人们将死看得太轻,动不动就以跳桥、跳楼这些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想想司马迁所承受之重,便知道自己所要面对的困难实在是无足挂齿。  
  司马迁在人祸中忍辱发奋,百折不挠,给我很大的撼动:面临逆境,不能一蹶不振,要更好地去面对。司马迁接受宫刑,忍辱不死,身心上遭受了非人的折磨。他在《报任安书》中自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由此可见,他是在怎样的冷嘲热讽中完成这部巨著的。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在人间走一遭,一帆风顺是理想状态,往往遥不可及。真实的生活,有酸甜苦辣咸,重要的是该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风雨。在逆境中,挺过去,走过来。有很多事,失败可以重来;有些不可以再来的,不如抛弃无谓的执着。  
  司马迁能忍辱负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那遥远的呼吸,真正体现了他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古人尚如此,更况今人呢?



聆听遥远的呼吸(司马迁)
高二(4)班 李一洲

  千百年前,汨罗江畔,一个中年人正在凭吊屈原。此人神色疲惫,想是刚刚经历过巨大挫折,但是眼睛深处的光芒和眉目间的坚定却是无法掩盖。他深深呼吸,双拳握紧,胸膛一起一伏,片刻之后,他仰天长啸,那沉重的呼吸回荡在这片天地间……他,是司马迁。 
  司马迁,十岁起苦读古书,二十岁游历天下。三十六岁始编修《太史公书》,即后来二十五史之首的《史记》。可以说他的前半生都是非常顺利的,然而到了四十七岁,灾祸来临了,李陵奉命出征,却不幸兵败,但他还活着。武帝震怒,司马迁上述武帝,认为李陵并未投降,只是伺机准备反攻。武帝刘彻不知道哪根筋错乱了,认为司马迁是在袒护李陵,将其投入大牢。但是不久之后,有传言说李陵已经投降匈奴并率领匈奴士兵攻打汉朝。武帝听后,并未查清,就杀掉李陵三族。呵呵,这样一来,李陵不反也得反了。在汉朝,如果一个人被处以死刑,那么他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免除:一、缴纳五十万文钱;二、自请宫刑。悲哀啊!堂堂太史公,竟连借钱的人都没有。司马迁本想一死,但忆及自己对父亲的承诺,以超人的毅力,不屈的精神坚持下来。
  每当我想到太史公的遭遇,总会掩卷叹息。我们今天虽然不会有宫刑这样东西,但是类似的折磨和打击,若是到我头上,我能否忍住?一点点的打击和不如意都能让我崩溃好几天。总说从低处落到更低处不可怕,可怕的是从高处跌落到低处,这样的落差能让人疯狂。我们知道司马迁前半生非常的顺利,突然遭受这样的打击,他不但没有疯,还硬生生地挺了下来,这种意志,值得我们去学习。 
  司马迁著书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去学习。从他把项羽列入“本纪”便可看出他对于这些有义之人的赞扬。然而他却不会把对方优点无限放大,缺点无限缩小。他以最严谨的态度对待史料,以最严密的方法去核对史料,以最公正的评判撰写《史记》。就算汉武帝还在世,司马迁也不买他的账,优点缺点一并写下来。这种精神,配上顽强的意志,渊博的学识,成就了一个完人。这种精神,说真的,若是能学习到,何畏前途艰险,路途遥远?若是应用在学习上,定可一日千里,扶摇直上。那遥远的呼吸,传达给我们的,是无尽的启发与深思。



聆听遥远的呼吸(段太尉)
高二(4)班 李伟航

  静下心来细心聆听,慢慢地,微风拂过我的耳边,静静地,我听见了一个沉重的呼吸声,那是从遥远的年代传过来的。那是从一个人的灵魂发出来的:不畏强权,怜恤百姓。段太尉,一个不畏强权,关心人民,临财不苟取的封建时代正直官吏,他的事迹一直以来都被世人所称颂。     
  他关心百姓,当士卒横行,欺压百姓“日群行乞取于市,不嗛,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袒臂徐去,至撞杀孕妇人……”他奋不顾身地为人请命,为了保护他的百姓,他毅然向白孝德自荐去平息大乱。正常人只是为了功名利禄去自荐去升官发财,而段太尉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为民请命。而在当时段太尉只是个小农官,且官禄并不多,然而他却把百姓的生活看得比自己的生活更重要,当农民激怒焦令谌,惨遭二十大板,几乎要死的时候,他亲自去服侍这个农民,“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他爱民如子,无私为民,可谓难得一见的父母官。     
  他知机于事,且临财不苟取。段太尉杀了十七个士卒之后,白孝德惊慌失措,但段太尉却临危不乱,冷静地说了句“无伤也,请辞于军”,紧接着他便带着一个双腿都瘸了的老兵,坦然出现在郭营,最后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说服了郭晞,此处体现了段太尉的善于辞令,智谋高超。在片段二里,段太尉料到朱泚会给他送礼,他便事先吩咐他的家人:“过岐,朱泚幸致货币,慎勿纳。”只可惜因为地位悬殊,他的女婿不得不接受,但他并没有使用,而是封存下来,在这时他完全可以把大绫返还给朱泚,但他没这么做,因为这样肯定会跟朱泚闹翻,显然段太尉也有一定的政治智慧。     
  此外,段太尉还是个不畏强权的正直之人,他容忍不了那些欺凌百姓的士卒,干脆就把十七个士卒“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来一个杀鸡儆猴,这样做就是向郭晞发起的挑衅,很容易就人头落地,而他勇于面对,不畏强暴,独闯军营而对全副武装的乱军,“笑且入”,使得郭晞跟他的部下都不得不垂手俯教。然后他的性命也因他的天生嫉恶如仇的性格而断送(刺杀谋反的朱泚)。     
  虽然斯人已去,但他的生命光辉依然照耀着这个世界,假如封建社会是那个时代的黑暗,那么段太尉就是那个时代的一点光辉,穿越千年仍然闪亮。无数至善的心,虔诚地倾听那些遥远的呼吸。   



聆听遥远的呼吸(李密)
高二(4)班 林铭恩

  乱世初平,时局动荡,李密面对郡县的逼迫、晋武帝的权威,伶仃孤苦却能全身而退,可见他的胆智超人。
  百善孝为先,面对功名利禄,李密却不屑一顾,他只想照顾祖母,赡养祖母,可见他的孝感天地。魏灭蜀后,征西将军邓艾招降纳叛,急于稳定人心,他聘李密为主簿,李密力辞不受。后来,晋武帝诏征李密为“太子洗马”,诏书连下,郡县不断催促。李密却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过是别人笼络人心的工具而已,就算官职再高待遇又能好到哪去?而那些当朝官员甚至是晋武帝,面对李密这个亡国之臣,谁又能真正的一视同仁?显然李密深知“一入朝廷深似海”,因此他百般推辞真是勇气可嘉。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首先他对晋朝百般赞颂,令晋武帝减少对他的成见;“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犹甚。”李密并没有单刀直入,而是婉转地提及自己;“皇天后土,实所鉴见”,李密再接再厉,用历代君主最看重的神明来说事;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最后还不忘给晋武帝找台阶,断绝了他杀自己的借口。不得不说,李密是个心思缜密周全的智者。
  当然,后世广为传颂的是李密的至孝。“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可见他对祖母的照顾无微不至,表现出他火热的赤子之心,“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李密与祖母相互扶持,对祖母的感恩之情更是催人泪下,“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李密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对晋武帝苦苦哀求,感人至深。反观如今,多少人醉心金钱名利,把家人的分量看得极轻,有多少人随手扔下一笔钱给长辈就当做是尽孝的呢?其实天下的父母最大幸福无非天伦之乐罢了,天下儿女“找点时间,找到空闲,陪同孩子,常回家看看”。
  李密,大无畏的智者,感人至深的孝子,在匆忙的脚步中的人们,你是否还在聆听到他远远的而粗重的呼吸?请君为之倾耳听!



聆听遥远的呼吸(项羽)
高二(4)班 石宇航

  残阳如血,乌江悲鸣。上天注定要结束他这辉煌而遗憾的一生,一代西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一代英杰就此殒命。
  当你看见秦王的出游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你说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壮语。你年轻时已是武艺无双,身高八尺有余,力能举鼎,气压万夫,出自名门将后,实乃大高富帅也!后来响应陈胜吴广的农民大起义,年仅二十三岁就带领八千东吴热血男儿登上历史的大舞台。我仿佛聆听到你年轻的心跳,富有活力的呼吸。
  之后,你的大军更是势如破竹,屡战屡胜,令秦兵闻风破胆。你执着,你努力,你付出,你反抗秦的暴政,你逆转这历史的潮流。巨鹿之战,敌我悬殊,许多人笑你以卵击石,但你却勇武不减,誓死一战,用胜利来向天下证明你的实力,受到全天下诸侯的敬重。“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传为千古佳话。“置之死地而后生”更是许多兵法中的典范。灭了秦,你拥有了无上的荣耀和王者的光环。你自豪,你威武,我聆听到你内心得意、满足的声音,听见你急促的呼吸。
  进军咸阳,遇到刘邦的阻拦,你怒斥“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豪言壮语。鸿门宴中,重情重义的你放走了狡猾的刘邦,亚父说“竖子不足与谋”,人人笑你无知、自大,可谁又曾想过这是你讲究义气的表现呢?这难道不是英雄宽容大量、义薄云天的表现吗?我此时聆听到你内心豪迈的声音,你的呼吸平静而自然。
  可惜你的心机始终没有刘邦重,你的义气却成了他翻身的机会,反咬一口的刘邦最终占了上风。彭城、垓下兵败,你已威风不再。有人说你残暴,是他没读懂你内心的温柔。兵败之时尚有别姬的浪漫,如此凄凉的境地却上演了绝世的“霸王别姬”,你的柔情千古流芳。我聆听到你内心的无奈与悔恨,你的呼吸是缓慢、缓慢的。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李清照写的一首诗。项羽就是这等英雄豪杰,生是人间英杰,死是鬼中英雄。你在乌江把战马赐予乌江老伯,你把项上人头送给昔日故友,这是仁义!乌江自刎,很多人笑你不东山再起,胆小怕事,可是他们又何尝明白你的苦心?江东八千子弟无一生还,你已愧疚万分,又何来脸面招兵买马,又怎么舍得辜负父老的期望呢?反抗暴政只为百姓安宁,你又何忍把战火引向江东之地?自己不过一死,又何忍让苍生再陷战火?这才是真正的英雄,胸怀天下!“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就这样,你带着无限的遗憾与不舍自刎,留给历史一段不朽的传奇,我聆听到你内心遗憾、无助的声音,你的呼吸那样沉重……
  我与他虽不在同一时代,却能聆听他遥远的声音、遥远的呼吸,我能感觉他带来的精神榜样,威武、豪壮的力量,临时的遗憾、无奈,一切的荣耀都消失于他最后一声有力的呼吸。项羽,我心中的王者,虽死犹盛!
  
  师小结:
现实世界何其逼仄,“虚拟课堂”无限宽广,容下每一个学生的奇思妙想,容每一个有兴趣的人来这里交流共享。所以,即使是现实课堂从来没发过言的同学,到了这儿也是长篇大论;那些惯以言论吸引眼球的同学更是找到一块放肆抒怀的天地。每一个同学,考虑到写完即公开、即发表,所以写起来,其认真态度可想而知,谁也不想在大家面前丢面子,即使不知道,也要查找资料,让自己有所知道,这就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能动性。


  (二)各抒己见的点评
  上面石宇航这篇写项羽的文章,是本次读写活动点评率最高的一篇,现将同学们对此文的点评展示如下:
  柳雨萌:项羽简直就是个高富帅,又重义气,还能别姬。
发表于2013/10/03 14:18

  石宇航:回复柳雨萌:壮哉我大项羽。
发表于2013/10/03 19:12

  周华:写得极好极好,想必是用心所致。当然,宇航原也才华颇著,只不过今日尤胜也。 
发表于2013/10/04 17:03

  石宇航:回复周华:谢谢老师,专注项羽30年。
发表于2013/10/04 21:12

  陈业铭:文章引述了大量的诗句,显得有说服力。全文用第二人称的方式写,就像真的与项羽在交谈。分别以他一生不同时段的经历为线索,以“呼吸”的特点进行概括总结,有韵味且呼应主题!!!
发表于2013/10/19 15:23

  谭芮淇:作者从项羽的屡战屡胜讲到乌江自刎,从重情重义讲到胸怀天下,可见对项羽的事迹有充分的掌握、对他的内心世界有较深剖析。而且整篇文章主题明确、脉络清晰,语言更是富有诗意,实属佳作!!!
发表于2013/10/19 17:54

  黎铭臻:正在众多以第三人称评价的文章中,这里用对项羽话的形式,写作方式独特,让人有置身于此的感觉,令人突然眼前一亮,大大吸引了读者的眼球。
发表于2013/10/20 10:59

   林梓琪:每段的句尾都紧扣题目,从言语中揣摩项羽的心理并写出自身感受,而且对项羽的一生颇为了解,写出了他一生中著名的事件。文章写项羽从年轻打仗到最后乌江自刎,时间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内心感受丰富!
发表于2013/10/20 11:18

  符华卓:紧扣项羽故事及其性格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对项颇有了解。宇航同学果然个性十足。最后一段还是没有前面的写得霸气。
发表于2013/10/2013:19

  叶政: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全文围绕项羽的英雄事迹写出了他对于项羽的评价与看法,并段段呼应主题“聆听遥远的呼吸”,实属佳作!
发表于2013/10/20 13:32

  黎俊杰:文章中大量运用了诗句和四字词语,而且都用的十分贴切,可见作者有很丰富的文化气质啊!你所写的项羽威武杀敌的身影与你在英勇打鼠的身影十分的相似,都体现了一种勇敢,不惧一切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
发表于2013/10/2013:37

  梁梓芸:文章以第二人称的口吻讲述了项羽一生的成败,在众多以第三人称叙述的文章中别具一格。采用第二人称使文章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更显呼告效果,加强感染力。
发表于2013/10/20 14:43

  李一洲:引用许多诗词,以第二人称讲述了项羽“三年王,四年王”的人生路程,其间夹杂着自己的感悟和对项羽的同情。整篇文章磅礴大气,感人深切,实乃一篇佳作。
发表于2013/10/20 16:03

  罗懿淳:感情真挚深刻。对项羽了解分析都很透彻,有思想,又不乏诙谐的意味。

发表于2013/10/20 16:33

  林铭恩:文章引用了历史典故显得很有文化底蕴,夹叙夹议的写法把项羽的事迹和他的性格紧扣在一起,而且行文显得很大气,让人不得不赞。
发表于2013/10/20 16:37

  吴启航:引用古诗句,使文章富有文化气息,用第二人称“你”代项羽,拉近了读者与文章以及项羽的距离。
发表于2013/10/20 17:10

  康旭东:文章词藻华丽,语言亲切,而充分抒发自己对项羽英豪的敬意和陨落的惋惜。结构清晰,结合项羽的人生经历分层次评论,紧扣“遥远的呼吸”的主题,是一篇绝佳的抒情散文。
发表于2013/10/21 00:38

  崔苑慧:文章通过联系项羽的故事,以第二人称抒发了自己对项羽的敬意,使语言更加亲切。用“高富帅”这类生活化的词语,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发表于2013/10/21 00:55

  师小结:同学们点评之积极认真,实属难得。现实课堂的点评,是达不到如此之“求思之深而为不在也”的。因为是课堂,不是娱乐,不是捧场,所以大家的点评,不是一个简单的“好”“赞”,而是有理有据有针对性。

  (三)截然相反的见解,充满魅力的交锋
  同写项羽,大家各执一端,思想产生强烈对撞,上面石宇航同学大赞“王者”项羽下面陈智恒同学则来了个翻天覆地的逆袭。

我眼中的项羽
高二(4)班 陈智恒

  项羽,楚霸王项羽,秦帝国末期人物,是当代人熟悉的大英雄。这个“大英雄”的真面目,其实是一个令天下心悸的头号恶魔。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了项羽集团的六次大屠杀——第一次襄城屠城,坑杀全城平民;第二次城阳大屠杀,杀光了辅助秦军抵抗的全城平民;第三次新安大屠杀,坑杀秦军降卒20万;第四次咸阳大屠杀,杀戮关中平民无计,大烧,大杀,大劫掠,大掘墓;第五次破齐大屠杀,坑杀田荣降卒数目不详,大劫掠大烧杀,逼反复辟后的齐国;第六次外黄大屠杀,因一个少年的利害说辞,好不容易放弃。上述杀戮,全部都是战胜之后骇人听闻的屠城与杀降,六次!再来看看项羽的社会政治作为,大体也是六方面:其一,复辟狂。一举恢复诸侯分封制,使当时中国重新陷入战火纷争。其二,酷刑狂。恢复战国大煮活人的烹杀酷刑,对说真话者当即一锅煮。其三,杀害狂。杀害郡守,杀害宋义,杀害楚怀王,杀害子婴,杀害全部嬴氏皇族。其四,毁灭狂。火烧大咸阳与整个关中,大火三月不灭。其五,盗墓狂。大掘秦始皇陵,地面建筑破坏殆尽,地下墓室严重摧残。其六,劫掠狂。典型两次:对关中财货大劫掠,对齐地财货人口大劫掠。以上基本事实,证明项羽其人是一个完全变态的社会虐待狂,文明毁灭狂。项羽集团的大规模施暴,使大屠杀的酷烈恶风在秦末之乱中骤然暴涨。然而,一个没有出路的随军美女,一曲自大狂的末路悲歌,一匹杂毛马,一根大铁矛,一句“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哀叹,辄遇在抵抗外患中形成的反逃跑主义的社会历史土壤,遂在“历史浸泡”中生发出滑稽组合——于是,死硬的恶魔,骤然变成了不屈的英雄!这便是恶魔炼成英雄的路径。想做英雄的人,却以恶魔为偶像。历史哈哈镜之滑稽,使人捧腹大笑,却笑出了泪来。


  师小结:陈智恒同学将项羽定位为“死硬的恶魔”,并用大量历史资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显得客观冷静;石宇航同学则表达出对项羽威武不屈的赞颂,并以第二人称抒发了较为主观的感受,显得感情充沛。还有许多其他同学都写出了自己或赞或弹或同情或痛恨的感想。有这个“虚拟课堂”,才装载了大家纷纷的感想,才诱导了思维汩汩的流动。
  此次利用“双课堂”开展的文言文教学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主体创造性的发挥,深化了学生对文言文中文化内涵的个性感悟,极好地拓展了语文学习的时空。

  
  1978年,吕叔湘在《人民日报》发表《当前语文教育中两个迫切问题》。文章指出:“孩子把大量时间花在收效不大的语文学习上。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当时的迫切问题,今天依然存在。为什么我们花了那么多时间在语文上,却始终不能让更多的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显著提高。更可怕的是“过节要写作文、搞活动要写作文、开运动会还是要写作文”,就如鲁迅《五猖会》中的那个“我”多年后能记得的只是父亲临看戏前勒令自己背书一样,有的学生对节日、活动、运动会本身的记忆已模糊,却始终记得为作文冥思苦想的情形,这将是语文的悲哀。还有令广大语文老师悲哀的现实是:明知道广泛而深入的阅读与常规化的表达交流,才是语文素质的根本,却苦于找不到突破口;明明想用经典的智慧、多彩的生活激活学生青春的心房,却限于课时课室的有限、彼此交流的有限,只得时有时无、时断时续地开展阅读与表达交流活动。这样,就令我们的语文教学始终难以达到语文人真正期望的那样:有趣自在的阅读快感,厚积薄发后表达的质感。
  我们今天,已经没有如孔子、如古代私塾般“个性化”的语文学习环境了。但是,我们今天有今天的优势: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让我们的大班教学出现了“个性化”、“高效率”的教学转机。更可喜的是,信息技术在主动为教育服务,例如清华同方知好乐“电子书包”创建的“虚拟课堂”,与我们传统的课堂组成“双课堂”。况且,掌握这些技术没有难度,只要稍稍懂得电脑操作,便可以自如借助这一“云平台”,实现传统课堂不能完成的高效率的语文学习过程。
  “每个人都独立思考,每个人都自在表达,每个人都可以与任何他人交流。”借助信息技术搭建的“虚拟课堂”,让信息技术真正有效地与教学整合,在“虚拟课堂”里,同学们真正实现了高效学习。在实体课堂里,任师生如何折腾,也无非是“你问我答,他说我们听”,或是局部相互听、相互说。即使也有火花迸溅、生成丰富的时刻,但始终不能实现人人的有效交互;与“虚拟课堂”的表达、交流、碰撞相比较,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虚拟课堂”时空无限又方便高效,教师不但能够实现与学生实时或异步的交流,同时还能够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一对多,多对多的交流,这些都极大地提升了教学交流的效率。
  平时的征文写作、文学沙龙等语文读写活动,很多语文老师都觉得应该抓好,却又苦于调控、修改等问题的难操作,往往只得不了了之。有了“虚拟课堂”,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征文写作的指导,以前只能一个一个面批,学生和老师要约好共同的时间,这就大大缩小了辅导的时空。在“虚拟课堂”,教师可以选择任何一个空闲时间给学生修改建议,并同时提醒有同类问题的学生阅读、参考;学生可以选择有效时间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所有的师生双边活动都能与所有同学共享,参赛学生相互启发、相互超越,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修改稿与原稿同时存在,保留了学生思维的变化痕迹,积累最原始的研究资料。上学期利用“虚拟课堂”开展的广州市“活动写作”征文活动,仅高二(4)班,就有13篇“广州的诗意”文章获奖,一等奖有4篇,是本人教学生涯中征文活动一次性获奖人数之最。获奖本身不值得津津乐道,值得高兴的是才华在这个平台得以展现。
  “虚拟课堂”为文学沙龙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让喜欢文学作品的同学有了群体组织,既加强交流提升,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同时对其他未参与沙龙的同学产生良好的辐射作用。上学期在“虚拟课堂”里开展了几次文学沙龙活动:自主阅读《老人与海》,“有人说老人打渔归来是他人生的失败,也有人说是他人生的成功。”你怎么看?自主阅读《边城》,“有人认为翠翠与傩送爱得率真而热烈,有人认为他们俩爱得朦胧而含蓄。”你怎么看?自主阅读《家》,结合小说中的某一人物,谈谈你如何理解巴金创作该小说时说的“我控诉”。像这样有文学兴趣的学生间的阅读交流,在平时的课堂是很难操控的。
  “虚拟课堂”是一个新名称,有着强大的新功能,但并不取代现有的传统课堂,它只是在传统课堂之外延伸出去一个可供师生尽情展示才华、交流互动、共享资源的无限宽广的平台,一个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极佳平台;既是目前语文教学读写训练所需,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亚马逊的故事多少人耳熟能详。当初它聘请了一个由20多名书评家和编辑组成的团队,写书评、推荐新书,挑选非常有特色的新书标题放在亚马逊的网页上。这个团队创立了“亚马逊的声音”这个版块,成为当时公司皇冠上的一颗宝石,使得他们的书籍销量猛增。若用传统眼光来看,亚马逊已经做得很出色了。但信息技术,才是亚马逊走向全球的关键。亚马逊的软件工程师林登说:“书评团队被打败、被解散,我感到非常难过。但是,数据没有说谎,人工评论的成本是很高的。”
  亚马逊出色的书评家和编辑组成的团队,终于因为信息技术的无上优越性被解散了。那么,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时代,等到“穷”才“思变”,是不是意味着已经滞后?“假舆马者,而致千里;假舟楫者,而绝江河。”借助信息的力量,为教学插上飞翔的翅膀。“道而无术,术可求。”信息技术无非是“术”,借“术”而升华“道”,何乐而不为?
  科学从来都是双刃剑,人类学家克利弗德·吉尔兹在其著作《文化的解释》中曾给出了一个朴素而冷静的劝说:“努力在可以应用、可以拓展的地方,应用它、拓展它;在不能应用、不能拓展的地方,就停下来。”面对信息技术,顺势而行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

 
 

相关热词搜索:课堂 语文 技术

上一篇:舒布其言,贵在明决——记叙文的叙写指导
下一篇:以美文之水浇灌写作之花 ——我的“电子书包”语文教学探究之旅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