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育英精神 知行文化 百年老校 永葆青春——走进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


2016-12-15 14:17:10   来源:信息管理中心   撰稿:杨帆转载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校园风采

  青青校园,古韵新辉。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这所历史悠久的学校位于灯市口大街55号。该校前身是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创办的育英学校,始建于1864年,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引进西方科学、开展素质教育的学校之一。2012年被评为北京市首批百年学校。目前学校共有173名教职工,949名学生,36个教学班,其中初中17个教学班、普通高中13个教学班、中国加拿大(简称中加)合作办学6个教学班。

  学校以“致知力行”为校训,弘扬育英精神,坚持文化多元、个性彰显、厚学笃行、仁爱康健的办学宗旨,以“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就感”为办学理念,培养出徐冠华、钱煦、傅承义、秦蕴珊、胡文瑞等15名院士以及柳传志、聂卫平、姜昆、九夜茴等大批英才,校友遍布祖国和世界各地。
  学校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挖掘学生特长潜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性发展。在传统课程的基础上,开设舞蹈、外教口语、珍珠球、航天育种种植、育英文化等丰富多彩的知行文化校本课程。2016年,学校凭借“桌上栽培”、“单片机智能控制”课程入选北京市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资源单位,为全市的初中学生服务。
  二十五中作为北京市学校文化建设示范校、北京市篮球、乒乓球传统项目学校、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东城区艺术教育特色校、北京市翱翔计划课程基地校,在艺术、科技、体育等方面不断突破创新,为学生搭建发展的平台。每年举办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读书节、走进博物馆等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教育活动,学生社团活跃。每年在艺术、科技、体育比赛中,都有大批学生获得市区乃至全国一、二等奖。2016年,马泠风的创新研究“原癌蛋白MDM2的分离纯化及结晶条件的初步筛选”获北京市第36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秉承国际化办学传统,中加英文高中采用加拿大公立高中的课程,诸多优秀毕业生考入国外优质大学,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2016届毕业生中,近50%的学生考入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学。
  积极发挥校友优势,促进学校的发展。胡文瑞、王洁实、李观鼎、李颐黎、彭俐等校友先后走进“育英大讲堂”,讲述育英故事;师生代表对200多位杰出校友走访学习;创建柳传志班、徐冠华班、钱煦班等杰出校友班;2016年6月27日的第六届校友会成立大会上,相声名家姜昆校友当选为会长。
  在众多杰出校友精神的感召下,在百年老校深厚文化底蕴的滋养下,在学校国际化特色氛围的熏陶下,中考成绩位居原东城区前十。近两年高考成绩大幅提升,2015年本科率100%;2016年二本率95%。高分段考生逐年增长,连年实现突破。成为具备强大教育加工力的学校。
  百年的奋斗,造就了育英百年的辉煌。


  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拥有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其中历史组以学术氛围浓厚、工作态度积极、业务能力强以及团结奉献、用爱坚守的精神,成为学校教师文化的标杆。
  (一)“金字塔型”的教师团队
  历史组打破年级限制,组成拥有1名市级骨干教师、2名区级骨干教师、3名校级骨干教师、1名青年教师的“金字塔型”初高中大备课组,时刻发挥集体智慧,使学生收益最大化。每位教师除了完成本职教学任务之外,还兼职承担学校各项工作,为学校分忧。“德育教学双肩挑”——是组长殷鹏老师对他们承担的工作总结。饶莹老师今年开设的市级培训课程受到好评。饶莹老师、殷鹏老师在一师一优晒课活动中获市级优秀课程。
  去年暑假,高一历史老师刘华在乘坐手扶电梯时见义勇为,为救一位老太太而摔伤了腿。她在刚刚能下地走路的时候,就坚持来学校上课,每天走楼梯往返于五楼教室和三楼办公室之间,这份坚持和奉献的精神让人倍加感动。在刘老师受伤休息期间,组中其他老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毫无怨言地帮忙分担课程,在刘老师回岗后顺利交接,最终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负责初中德育工作、高三把关的陈翔老师说:“历史组的团结是取得成绩的保证”。

历史组全体教师

  (二)“百分百通过”的教学成绩
  历史组学术氛围浓厚,老师积极参与各项教学教研工作,互相切磋、交流经验,会考和高考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其中,历史学科是率先取得会考通过率百分之百的学科。学校普高、中加项目学生均连续三年会考、高考通过率百分之百。尤其是中加学生在学时减少的情况下,能取得这样傲人的成绩离不开整个历史组教师团队的努力。另外,二十五中高三一模历史成绩在东城区的排名和高分段贡献率连续多年超额完成任务。今年,高分段学生数量居全区普通校第一,其中一人进入区尖子生行列,受到区里表扬。在组长殷鹏老师和市级骨干饶莹老师的带领下,历史组老师们真正贯彻学校“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
  (三)多姿多彩的校本课程
  除了日常教学外,历史组老师积极开展各种历史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2012年,二十五中积极申报参加北京市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翱翔计划”,历史组作为核心团队申请课题“文物鉴赏与修复”。全组成员全程参与课题申请、第一次专家来校考察、第一批学生上论坛的工作。每周开设校本课程,请国家博物馆专家齐吉祥老师、圆明园专家刘阳老师、社科院甲骨文专家胡振宇老师等走进课堂,和学生面对面交流。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到国家博物馆、十三陵、景德镇等地,实地感受祖国传统文化,拓宽师生视野。有多名同学在本校老师和外请专家的共同指导下,选择课题,深入探究,自主完成论文,取得很好的研究成果。学生自选课题涵盖的内容包括圆明园流失文物、东城古建筑研究、茶文化等,并形成学生成果集,多次举办成果汇报活动。北京市教委委员李奕、北京市教委创新学院张毅主任、东城区教委周玉玲主任等都曾参加学生成果汇报展,对学生的研究和汇报给予了高度评价。其中,聂麟懿的《中学生古诗词的学习》、韩羽的《东城古建筑修复的研究》成功登上北京市翱翔论坛,两位同学也获得了翱翔学员毕业证书。

国家博物馆研究员齐吉祥举办青铜器讲座

学生参观景德镇陶瓷学院艺术展览中心

学生参观陕西博物馆

  学生傲人的成绩离不开自己的勤奋努力,更离不开所有老师的辛勤指导和付出,北京二十五中所有教师秉持知行文化,贯彻育英精神。


  二十五中全面贯彻新课程理念,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全体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要求教师务必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式的转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创新意识的培养。

  2016年5月,在教学顾问语文特级教师吴继烈的带领下,语文组刘佳、王冬妮、郑泽丽三位老师参加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持的重点课题“基于网络的‘双课堂’教学应用试点示范项目”的研究工作,探索“‘双课堂’创新教学方式”,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用信息技术领跑教育改革。
  “双课堂”即基于网络平台的“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的整合。这二者的整合构成了一个新型的教学环境,凭借这样的环境所开展的教学可简称“双课堂”教学。“双课堂”教学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支持多向、深度互动,支持分层教学、个性化教学,支持学生随时随地的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支持跨班/跨校/跨区教学。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优势互补、融为一体,有助于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刘佳老师发布主题《<信条>读后感》

郑泽丽老师发布主题《小议文化的输出与输入》

王冬妮老师发布主题《成熟的爱》

  “双课堂”理论在语文学科的落实早先主要集中在主题教学方面,而此次吴继烈老师带领三位一线教师独辟蹊径,从常态化单篇教学入手,将信息技术与日常教学整合,真正践行“互联网+教育”。三位语文老师,从“双课堂”的理论学习到平台实践,前后不过一个多月的时间。期间,三位老师多次备课,并积极与吴继烈老师沟通,就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和多样化提升做出多种方案。从平台主题来看,教师的网络教学主要集中在阅读和微写作。而主题内容包括《拿来主义》《信条》《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等,老师们经过精心设计,明确学生作答要求和相互评价的标准,让学生学习起来有话可说,有章可循。此外,通过平台的实时统计,教师可以随时随地看到每个主题下学生的参与情况、学生回帖、每个回帖的字数统计等。

学生积极参与《拿来主义》写作主题

  其中,刘佳老师发布的写作主题《拿来主义》,让学生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微写作的形式,加深对“拿来主义”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的影响。学生在平台上积极回帖,互相评价,联系具体事例阐述自己的看法。在阅读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上,学生课前预习,把读不懂的问题反馈到平台上,刘老师对问题进行归纳分类,与自己的教案相结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刘老师表示,真实课堂和虚拟课堂的整合,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尤其在课前预习和课后拓展环节中,学生的参与度很高,有效陈述自己的观点,生生互动进行得更加充分。
  专家的倾心引领、学校的大力支持、教师的不断探索,是二十五中“双课堂”教学研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取得良好效果的保障。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吴继烈老师的带领下,语文组三位老师践行“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就感”的教育理念,在“双课堂”教学道路上继续积极探索,让“双课堂”项目引领学校课程创新发展之路。


  北京二十五中一直以来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曾先后举办京剧进校园、大观园听昆曲等活动,是北京市民族民俗传统文化基地校,翱翔计划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基地校。
  (一)开创新课改首个学生校本课
  现高二(4)班的张蕊同学,在一年半的翱翔课程学习时间里,认真聆听了陶瓷文化、文物修复、青铜器等系列专家课程,前往国家博物馆、西安、泾阳开展文化考察,在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胡振宇老师和工会齐兵主席的悉心指导下,从二十五中校园建筑遗存的风韵受到启发,产生了创新研究的灵感,翻阅百万字的文献巨著,考察25中、166中、灯市口小学,走入校史馆,通过观看百余件老物件,探究学校文物、旧物保护利用的规律,发明了“张蕊分类法”,开立了“学校建筑遗存、有历史保存价值旧物的保护与利用——以灯市口地区百年学校为例”课题,撰写了一万字的论文,在专家评审中受到一致赞誉,成功登上2016年北京市翱翔论坛。在贾春杨校长的鼓励下,张蕊大胆走上讲台,开创了二十五中新课改首个学生校本课。

张蕊领取翱翔论坛纪念证书

张蕊在给高一同学上课

  (二)茶文化创新研究花开璀璨
  茶文化也是二十五中的另一特色校本课程。从2000年开始,二十五中是北京市最早开展茶文化教育的学校之一。由最开始的社团扩展到初高中校本课程,由简单的茶文化知识及茶艺表演扩展到茶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拥有国际化视野的茶文化综合教室分为汉式、日式、东南亚式、英式、美式5种不同风格的学茶区域;实践区域拥有一整套毛茶加工为成茶的流水线机器、云南传统普洱茶饼压制模具、茶蛋糕和冰淇淋机,茶多酚检测仪器等,方便学生在体验真实制茶工艺的同时,进行茶生化特性的科学探究。学茶室、实践室、评茶室、品茶室,形成北京市唯一的茶文化综合创新教育基地。二十五中学生马泠风、武明瑞、吴琪等凭借茶文化课题的成功研究登上2016年北京市翱翔论坛。

国家级茶艺师刘士明老师上茶文化校本课

茶文化雅集活动

  (三)非遗大师走进校本课堂
  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2015年12月18日下午,冒着凛冽的寒风,携带各种器具作品,“玉器”“景泰蓝”“绢人”“兔爷儿”等25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人、大师齐聚25中,将精彩的“非遗”校本课带进学校。

宫灯大师翟玉良手把手教学生

扎燕风筝大师杨利平示范烤竹条

  “风筝”、“宫灯”非遗大师走进课堂,开设校本课程,为孩子们讲述“非遗”知识,展示“非遗”成果。在“风筝”课上,削竹条、酒精灯煨制骨架、小线绑扎、糊宣纸、打稿、描线、上色——十五节课的用心学习,大师手把手的悉心传授,十三道工序的依次实践,漂亮的扎燕风筝终于飞上碧空。
  为了实现“把握学科核心素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课程目标,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北京市第二十五中通过教师多学科、多专长、多元化的指导方式,课程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设置,突出发展学生的学习力、实践力和创造力。
  作为育英精神的传承者,二十五中继往开来,努力实践“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就感”的办学理念,在静美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共同创建学校多元特色文化,铸就美好的明天!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全国基础教育学习论坛暨研学旅行现场会召开 王海波出席
下一篇:杨凌示范区创新思路采取12项措施深化基础教育改革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