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校本教研是课程改革稳健推进的基石


2012-12-21 14:43:04   来源:陕西教育网   撰稿: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宁城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是一个有60万人口的农业大县,经济欠发达。于2003年秋季启动课程改革296所投入实验的中小学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师资队伍都难以达到课改的要求。面对困难,我们立足基层学校,着眼课改质量,全面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使广大教师逐步适应课改需要。

  一、提高认识,科学管理,积极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化

  校本教研是一种学习、工作和研究三位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它不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研究的取向;它不仅是一种教师的专业发展活动,也是一种经验的理论提升过程;不仅是教师的个人行为,也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创建个性化、特色化学校的主要途径。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从提高三个认识入手,加强校本教研三级指导与管理,开展三个区域的校本教研活动,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

  1、认识三个功能,激发活动热情。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校本课程构成校本管理的三大支柱。通过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师生共同发展与进步,促进学校的发展与突破。全县上下从领导到教师认识到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功能,增强了参与活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加强三级管理,凸显活动指导。课改之初,县领导小组就把课改定位于“一把手工程”。确定了一把手“教学过程全程管理”制度。宁城县教育局2003[205]号文件又将校本教研纳入年末目标化管理和年度领导考评项目,并要求学校在对教师的考评中加大考评份量。为此,全县上下形成了以县课改领导与指导小组为主力阵容的校本教研专家指导组,总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的领导实施组和校级领导与学科骨干为主导的校本教研专题组。县教育局、各总校分别制定了校本教研三年规划,以年度为单位制定校本教研方案,从县到校,各级领导人员本着参与、指导、推动、提升的工作原则,逐渐使校本教研制度化、日常化、事业化,使这种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并在学校中进行的教研活动成为学校发展的坚强基石。

  3、确定三个区域,提高活动品位。我县近300所中小学分布在全县26个乡镇,多数三类小学一人多科,有的还是一人一校。如何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成为我们的课题。经过调研思考,我们制定了“确定三个区域,提高活动品位”的工作思路。第一区域是以规模较大的单校区域为主的校本教研,充分发挥本校骨干教师优势,大力开展以“同伴互助”为主要形式的集体备课、集体评课、观摩研讨等活动,创建研究型教研组,营造学习型校园文化。第二区域是开展中心片级教研联合体建设。以教研实力较强的学校为校本教研核心校,将相邻的几乡镇总校强弱搭配,组成一个片级教研联合体,由县级学科指导组成员主持联合体专题教研活动。对各乡而言,各总校又把本乡镇三类小学划片,形成乡镇内的教研联合体(也被称为乡镇级大教研组或课改“村村通”),开展相关活动。第三区域是全县性校本教研展示活动。由县教学指导中心学科教研员组织课改典型教师举行“课改优秀课展示会”,一线教师集体观摩学习。这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在全县课改中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提升了品位,推动了课改。

  二、探索规律,制定“规范”,注重校本教研中的“专业引领”

  课程改革工程浩大,怎样把先进的理念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采取了化虚为实,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研究策略。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在课改初期实现“以规导教”。“规”即课改实施的一些具体规则。一是以“程”规教。指导中心组织全县课改指导小组成员深入学习课改理论,研究全国各地实验区先进课例,分析提炼总结升华,广泛论证,局部试点,编制了《宁城县中小学学科教学基本流程》下发全县。然后全体学科组成员深入一线与教师们一起研究落实《流程》,用《流程》规范教学,并进行实践演练。这一举措成功实现了宁城课改工作的软着陆,使课改工作秩序井然并为今后课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以“评”促教。为更好地把课改落实在课内,向课堂教学要效率,我们组织部分学科指导组教师集体攻关,分学科研究制定了以落实《流程》为主的《宁城县中小学学科课堂教学评价办法》对教师实施教学评价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依据。这使学科课改既有总体目标,又有分项指标,解决了学校领导评价无据的困难,避免了领导与教师双方工作的盲目性。后来我们又制定下发了《宁城县中小学教学常规》。三是以“考”指教。课程改革讲究多种形式的评价,书面测试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形式。为使“考”发挥引导作用,我们组织有关人员编制了《中小学学科书面测试说明》,将课改理念融入说明之中,将测试的方法与内容公之于众。这样从领导、教师、到学生、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就容易形成合力,减少了课改带来的困惑和阻力。实践证明,这种可操作性的“专业引领”使课改的每一步都走得扎扎实实。

  三、注重过程,优化细节,以“课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课例是校本教研的基础和重点。注重课例研究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优化课例研究的每一个细节,使课例研究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龙头工程”。为此,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总结,归纳出了课例研究中的“三案”“三例”和“三自”。

  1、研在教前,“个案一统案一新个案”。教研组是课例研究的实验室,课堂教学是课例实施的主战场,教学方案的制定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基础。为此,我们全面建立了课例“学研用创”为一体的教学实践模式,积极开展以集体备课为主要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研在教前,加强教学预设,胜过课后的反思与补救。全县各校在集体备课中采用了“个案一统案一新个案”的研备方法。首先由年级学科组全体教师分头备课,写出“个体教案”。然后集体比较研讨,汇集各位老师教学设计之精华编制出“统一教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思想、能力、知识大碰撞,实现了优势互补,全面提高。各位教师再根据本班学生实际和教学专长,对教案进行适度补充,进一步完善,形成“新个案”。这样,教师的教学水平在上课之前就得到了显著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险系数增大了。

  2、研在教中,“导例一教例一学例”。课例教学从粗放到精细,重要的途径是使课例研究微格化,让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得到优化。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总结出情景创设、“激情导入”、“尝试导入”等一系列“导例”。在课改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要充分发挥组织者、点拨者、促进者的作用。因此,一些学校把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作为研究的课题,进行广泛深入的实践和探索,还邀请指导中心教研人员亲自作课,大家观摩研讨,逐渐实现教的艺术化。新课改突出强调了学生的“学”,部分学校在校本教研中从学生的“学”上切入,通过指导学生自学、互学、助学以及学科知识网络编织、学科问题探究思路、学科教材自学方法等方面研究学生的“学例”,逐渐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学科学习方法。这种研究使“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思想从理论走向实践,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学起来自然轻松快乐水到渠成。课例教学唯有研得细,才能研得实,才会有真实的效果。

  3、研在教后,“三自式”教学反思。教学离不开反思,这正体现了“小步快走,一步一回头”的课改原则。作为教师,教学反思要成为一种习惯,课前、课中、课后都做一个“反思”者,要做一个教育思想者,成为一个教育专家,它的作用就非同一般。我们在全县积极倡导“三自式”教学反思,一是通过反思形成“自察”,教师自我观察个人教学过程始末,用另一个“我”来看“我”,从而形成有意识的自我调控与监督;二是通过反思实现“自省”,“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三是通过反思达到“自警”,将教学中的得与失、是与非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自我警戒,我们自然就会更自觉地遵从课改的要求与规律。县教学指导中心组织全县教师积极撰写教学反思和典型课例,最后编印《教学反思•典型课例》一书发行全县,在一线教师中产生强烈的反响。

  四、抓住问题,定点探究,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工作向纵深发展

  “强调理论指导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校本教研要通过有针对性的问题研究,寻求解决的办法;深化问题研究,探究科学规律。我县在校本教研中,从一开始把目光盯在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上,从总体来说主要包括“三式”“三课”“三题”。

  1、研究三种方式,改变教学行为。课改中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被提到一个突出的位置。教师的教研方式也应随着前面两种方式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如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我们发现不少教师过分追求小组合作学习,忽视了合作的有效性。经研讨我们提出了“重点合作”“难点合作”和“分享合作”学习方式,并在局部推广了石佛总校的“展示板合作教学法”,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小组合作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在教师角色定位上,我们根据一些课堂教师功能弱化的现象提出了教师在做好组织者引导者的同时,尤其要做好“促进者”的建议,体现教师应该“强势”的一面。在研究方式上,我们倡导让教研人员与一线教师“互动”对话,共同成为问题的发现者、研究者、解决者,共同成为教育教学的促进者和发展者。这些研究内容廓清了教学中的一些是非,为课改的良性发展指明了方向。

  2、加深课程研究,拓展研究宽度。校本教研的工作目标就是通过校本教研活动,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通过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又是研究者、开发者,教师自己也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因此在校本教研中深化教师课程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教师都有参与建设的任务。根据课改实际,我县在20042005学年度加大了“县本教材”与校本教材建设力度。各校根据教育局统一部署积极参与县本教材编写,现正处于统稿阶段。各校正在探索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宁城县王营子总校的“农村初中研究性科技活动课研究”,以其实用性、科学性、创新性经市科委验收获市级科技成果奖。诸如此类的课程研究提高了教师对课程的认识和开发能力,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丰富了教师生活,充分体现了教师作为教育者的创造价值。

  3、突出“三题"研究,创造课改学术氛围。课程改革不可避免遇到许多问题,尤其会遇到许多难题。校本教研就要攻克这些难题,以保证课改的顺利实施。工作中我们采取了“三题”研究,即“难题攻关”“主题研讨”“课题研究”。围绕“难题”梳理问题,开展“主题研讨”,举一纲而万目张,形成一个个研讨序列。对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力争使其“课题化”,如“普通小学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农村小学教师集体备课实践策略研究”、“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的实验研究”、“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等50余个课题都是从探究问题规律的角度开展教学研究。“三题”研究彰显了以学校为校本教研基地,以教师为主要研究者,以问题研究对象的校本教研特色,创造了学校课改的学术氛围,使教研组的教师在专业发展中进一步朝着学习型、研究型、专业型方向不断前进。

 宁城县教育局

相关热词搜索:校本 教研 课程改革

上一篇:美国高中招生乱象 中国孩子被骗入“弱智”班
下一篇:什么是素质教育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