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眼镜的发展史


2018-06-19 11:32:21   来源:   撰稿:李黎丹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眼镜的发展史组长:杨乃敏组员:李良援、郑轶珺、王婷婷、达倩雯眼镜的发展历史 关于眼镜的发明者众说纷纭,但有主要的两个版本。 一个是说眼镜最早出现于1289年的意大利佛罗伦萨,是一位名叫阿尔马托的光学家发

眼镜的发展史

高二1班

组长:杨乃敏

组员:李良援、郑轶珺、王婷婷、达倩雯

 

 

眼镜的发展历史

   关于眼镜的发明者众说纷纭,但有主要的两个版本。

   一个是说眼镜最早出现于1289年的意大利佛罗伦萨,是一位名叫阿尔马托的光学家发明的。大约在公元1280年,他用一对凸透镜来校正远视。他向一位来自比萨的名叫亚历山德罗.迪拉。斯宾纳的修道士坦露了自己的发明机密。后来,迪拉。斯宾纳告诉其他人怎样来制作眼镜,并且还指出玻璃如何才能具有曲形。而另外一个则说,眼镜的发明者是培根。十三世纪中期,英国学者培根看到许多人因视力不好,不能看清书上的文字,就想发明一种工具来帮助人们提高视力。为此,他想了很多办法,做了不少试验,但都没有成功。一天雨后,培根来到花园散步,看到蜘蛛网上沾了不少雨珠,他发现透过雨珠看树叶,叶脉放大了不少,连树叶上细细的毛都能看得见。他看到这个现象,高兴极了。培根立即跑回家中,翻箱倒柜,找到了一颗玻璃球。但透过玻璃球,看书上的文字,还是模糊不清。他又找来一块金刚石与锤子,将玻璃割出一块,拿着这块玻璃片靠近书一看,文字果然放大了。试验成功了,培根欣喜若狂。后来他又找来一块木片,挖出一个圆洞,将玻璃球片装上去,再安上一根柄,便于手拿,这样人们阅读写字就方便多了。很遗憾,这项伟大的发明不是出自我们中国人之手,不过眼镜在中国出现得也很早。

我国在明朝中期就出现了眼镜。明万历田艺蘅在《留青日札》卷二《叆逮》条云:“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节,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信明。中用绫绢联之,缚于脑后,举以问余。余日:此叆逮也。”这时的叆逮即最初的叫法。我国早期眼镜的图像及实物资料存世不多。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明画《南都繁会景物图卷》(描绘明永乐年间南京城区民众生活场景)中有一老者戴着眼镜而清代赵翼称眼镜传入中国是在明朝宣德年间。清嘉庆年间眼镜已经得到普及,张子秋在《续都门竹枝词》云:“近视人人戴眼镜,铺中深浅制分明。更饶养目轻犹巧,争买皆由属后生。”清李光庭所著《乡言解颐》记载,我国古代眼镜根据子丑寅卯十二地支来划分深浅标度。我国明末清初光学仪器制造家孙云球首创“随目对镜”验光方法,把透视放眼镜扩为72种镜法,运用凸凹镜屈光原理,按照人们年龄和不同视力研制出老花、少花、远视、近视等各种光度的镜片,并发明出“牵陀车”磨制镜片,创制远镜、水镜、端容镜、焚香镜、摄光镜、夕阳镜、显微镜、万花镜,并著《镜史》行世。

近代以来,国内目前比较流行的镜片是角膜塑形镜(也叫OK镜)。角膜塑形镜是一种和隐形眼镜类似的角膜接触镜片,通过戴它压迫角膜,临时改变眼球的屈光,这样就能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一般是晚上睡觉的时候戴,白天摘下来。但是它只能矫正轻度、中度近视,对高度近视是没有效果的,效果好坏也因人而异。它对视力的矫正是临时的,戴一个晚上,可以维持白天不用戴眼镜,但是过两、三天,角膜又会恢复原状,又近视了,所以要每个晚上都戴。

和戴隐形眼镜类似,如果镜片和手不卫生,那么戴角膜塑形镜就会导致角膜被细菌或真菌感染。因为角膜塑形镜是在睡觉的时候戴的,感染的风险要比戴隐形眼镜高。因为小孩不像成年人那么注意卫生,小孩戴的感染风险更高。有一项研究发现,小孩在两年内至少戴三个月的角膜塑形镜的话,角膜感染的概率大约是百分之一。严重的感染会导致角膜溃疡,让视力丧失乃至失明。有的研究认为小孩戴角膜塑性镜能够防止近视加深,但是这些研究的设计存在缺陷,并不能作为定论。所以目前看来戴角膜塑形镜只是为了临时改善视力,是不是值得冒角膜感染的风险,就值得仔细考虑了。

眼镜的历史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其发源和如今的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发展史 眼镜

上一篇:宋代婉约词风
下一篇:水的催化剂作用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