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中国需要怎样的大学先修课”引发教育界思考


2012-04-09 17:30:25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撰稿: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近年来,一种被称为AP(大学先修课)的课程风靡世界,给我国高中学校的人才培养带来了可资借鉴的样本,与此同时,我国的一些大学和高中也正在进行先修课的探索。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我国大学先修课的本土化面临了...
 
近年来,一种被称为AP(大学先修课)的课程风靡世界,给我国高中学校的人才培养带来了可资借鉴的样本,与此同时,我国的一些大学和高中也正在进行先修课的探索。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我国大学先修课的本土化面临了缺乏第三方机构、反对声音众多等障碍,为此,我国教育界人士进行了深入思考——
中国需要怎样的大学先修课
■本报记者 董少校
  前不久,一则上海理工大学与上海理工大学附中探索学分互认的消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上海理工大学拿出英语、机器人、计算机等5门通识课程,纳入上理工附中高一、高二年级的选修课中,学生选修后若考进上理工,则可以免修相关课程。
  创新人才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战略资源,“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钱学森之问”叩击着人们的心灵,也被纳入了国家战略。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
  高校自主招生轰轰烈烈,和创新人才培养有关系吗?有,至少大学招生部门是这么说的。但站在局外的角度看,自招联考更像是一场割麦子的游戏,把高中培养好的学生收入囊中,而不是在前期把大学的需求融入播种、浇水的过程。放眼海外,一种被称为AP(大学先修课)的课程方兴未艾,给中国高中学校的人才培养带来了可资借鉴的样本,尤其为高中与大学的有效对接提供了有益思考。上海理工大学与上理工附中互认学分探索带有大学先修课的痕迹,所以倍受瞩目。
  这些也引发了教育界更为深入的思考:中国本土的大学先修课还有多远?
 
 1
 AP课程风靡世界
  AP课程(the Advanced Placement Courses)一般译为大学先修课、先修进阶课程,是在高中阶段开设、达到大学学术标准与学业水平的课程,供高中生选修。AP项目于1955年在美国设立,如果学生参加统一命题的AP考试并考核合格,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可以获得大学认可的学分,或者获准在进入大学后直接开始高级课程的学习。
  目前AP课程共34门,由美国大学理事会负责开发与管理。这是一个非营利性、非官方会员组织,由5900多所学院、大学、高中和政府机构等组成,提供大学入学、大学评估、大学教学等各种服务。AP课程、SAT考试(学术能力评估测试)都是其众多服务项目中的例子。
  历经半个多世纪,AP项目发展迅速,在越来越多国家得到了推广。在美国,30.2%的2011级公立高中学生曾选修AP课程。2011年,全球1.8万所高中的197万名学生参加了345万门次的AP考试。包括英国的牛津、剑桥,中国的清华、北大等在内,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所大学认可AP考试学分。
  AP课程为什么这么火?美国大学理事会王湘波副总裁打了一个比方:“如果说SAT或ACT(美国大学入学考试)是衡量优秀学生的山腰的话,那么AP课程就是山峰,而托福只是山基。如果学生把目标锁定山峰AP,那么SAT、托福便是顺带过关。”
  美国安生文教交流基金会执行副主席张梧华分析,AP课程设立伊始便属精英教育,学生能否在中学修AP课程、修多少门,实际上成了美国一流大学判断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他援引美国大学理事会曾进行的抽样调查说:“1150名向耶鲁大学申请入学的学生共提交了5691门AP成绩,平均每人4.95门。AP课程几乎是高中学生进入一流大学的必备选择。”
  在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张民生看来,高中生学习AP课程,可以提前了解大学的学术要求,由此激发学习的动力,对人生产生更高的期望。“这种好处是多方面的。AP课程帮助学生获得对概念的准确理解,培养恰当运用知识的能力,向学业基础扎实、学习动机强烈的学生敞开了一扇大门。”
  AP课程分为艺术、语言文学、科学等许多领域,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必须在高中阶段提前明确自己的志向,选择一门或几门课程,持续为之付出。这是在正常高中课程之外的任务,对学生构成了巨大的挑战。没有对自身未来方向的慎重考虑,没有学习的热情、坚定的毅力,很难在AP考试中获得好成绩。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世界各国的教育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融为一体。AP课程传入中国后,参与这一项目的高中学校和学生数量逐年增长。来自美国大学理事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0月,中国AP课程注册学校为220所,其中80所已在上课;当年5月,中国内地学生参加了1.5万门次的AP考试。在上海十几所开设国际课程的学校中,开设AP课程的有上海市格致中学等多所。
  上海市格致中学党总支书记王丽萍说:“许多学生有出国留学的需求,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也能够支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AP课程的落地正是顺应了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该校2010年开始与安生基金会合作开设AP课程,首批招收学生50人,次年新生即增长到96人。
  “如何实现AP课程的本土化,现在是进行探讨的时候了。”王丽萍说。
2
  高中大学走向融合
  高校自主招生一直是社会热议的话题。从宏观角度看,这是一个人才选拔的过程,只是在“掐尖”,提前把优秀学生纳入麾下,并没对高中人才培养施以系统化的影响;相反,几乎每年都在变化的自招政策让高中疲于应付,无所适从。与此相比,AP课程则将大学的课程理念融入高中,成为一条将高中与大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纽带,其引领高中教学的正面意义不言而喻。
  似乎很少人知道,中国曾有过大学先修课的勇敢尝试。1996年至2001年,南京金陵中学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清华大学后来加入)联合举办教改实验班,规模达70人,取消高考应试课程,代之以微积分、英语等大学先修课程,学生高中毕业后保送升入这些高校继续学习。金陵中学的目标非常明确:推行中国的AP课程。然而,这项改革实验最后以失败告终。
  原因何在?曾主导这一探索的安生基金会美国高中课程中心主任、原金陵中学副校长王余健分析:“第一,没有建立完整、科学的课程体系,各个大学之间没形成统一的课程标准和评价手段,更没有形成学分互认的机制;第二,江苏省教育厅给了这项改革以政策上的有力支持,但是没有教育研究和测量方面的权威机构对这项改革进行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估认证,这些学生不参加高考而保送进入高校,在高考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中,很难让公众信服;第三,家长和学生的功利性追求使得部分学生在获得保送资格后失去了进取的动力。”
  当前,国内高中与大学对接主要有“送出去”和“迎进来”两种形式。“送出去”是大学把教师派到高中,进行举办讲座、指导实验、辅导竞赛等教学活动。
  如上海交通大学主动“送教上门”,在上海交大附中、上海中学等学校成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将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向中学延伸。近5年来,知名教授进入高中开展讲座250余次,为科技班学生开设了物理、化学、生命、信息安全、机器人等课程。按照两校达成的协议,学生有望在上海交大自主招生中获得面试、预录取或加分等方面的优惠。上海交大教务处吴晓玲说:“大学老师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和学科发展方向,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学生在科技、工程方面能力的提升。”
  “迎进来”则是高校将实验室、图书馆在一定条件下向高中开放,作为学生的课外实践基地,或者开展创新大赛、夏令营等活动,让他们提前感受大学的氛围。同济大学与晋元高级中学2010年合作共建“结构设计创新实验班”,选拔30名对结构设计有兴趣、有创新潜质的高一学生,土木工程学院教师每周前往授课。2011年,同济举行“中学生结构设计邀请赛”,该班刚读高二的小乔与同学组队参加,团体总分排前6名,提前一年获得了2013年自主招生面试资格。
  以认可学分为特征的高中大学对接也已成为现实。上海理工大学与上理工附中合作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提前为大学“育苗”。上理工派教师到上理工附中开设5门通识课程,如果选过这些课的学生考入上理工,相关课程便可以免修。已有部分上理工附中的学生在上通识课过程中拓宽了视野,明确了将来读大学的专业方向。
  同济大学招办主任廖宗廷表示,该校也在筹划把高中的学分带到大学,最近正征求相关校长的意见,“这中间有很多细致的工作要做,大方向则是没错的。”
  当前,“送出去”与“请进来”两种模式都有明显的弊端。首先,大学不是“救世主”,其人力、财力有限,不可能大规模地向高中派出师资,否则难以保证上课的数量和质量。不难发现,紧密的合作往往发生在知名大学与知名高中之间,强强联手,或是发生在大学与其附属中学之间,感情亲近。其次,这种对接包含了一定的功利目的,双方各有所求:高中希望学生得到素质的提高,升入名校;大学则期望在培养过程中提早揽才,为我所有。如果大学仅有培养学生的义务而没有选拔生源的权利,其参与热情恐怕要大打折扣。
  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大学与高中的合作来看,高中选修成绩在入学前已经是大学招生的重要依据,先修课成绩转化为大学的学分也正逐步实现。那么,大量高中靠自身师资开设课程,成绩能在许多所大学里转化为学分,实现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先修课到底有多难?
3
  AP课程本土化三困
  在首届AP课程国际高端研讨会上,专家、校长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AP项目的成功实践为中国高中教育指出了一条可资借鉴的发展道路,未来中国也会有本土化的大学先修课。这条路会非常坎坷,虽然已经曙光乍现,却需要各界齐心协力,排除各种拦在半途的障碍。要紧的有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谁来充当像美国大学理事会一样的第三方角色?
  AP项目得以实施,美国大学理事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国本土的大学先修课,第三方角色同样必不可少。金陵中学曾经历的挫折表明,由高中主导推行大学先修课的路走不通。这一角色同样很难由单所大学完成,高校相互不服气,同一城市的友校尚有瑜亮情结:我凭什么跟着你的思路和标准走?
  “中国大学先修课的组织实施也不太可能由政府部门来进行,因为高考已是政府在包办,强推不一定是好事。”张梧华分析,这一职能或许会由民间机构承担,比如谙熟AP课程、具有相当国际性考试命题经验的安生基金会正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寻求合作,为高中和大学的联姻当“红娘”。
  高校特别是知名高校对第三方机构是否认可,直接关乎大学先修课的成败。近年大学自主招生先是各高校独立命题选拔考生,然后是多校联考,进而形成不同的招生联盟,由分到合。AP课程本土化会不会也走一条“单所高校认可高中先修成绩——多所高校彼此认可——大规模高校认可”的道路?如此,自发形成的高校联盟便会在某种程度上发挥大学理事会的职能。
  AP课程本土化是由政府教育考试部门、社会专业机构“自上而下”进行,还是由大学抱团“自下而上”进行,目前尚不明朗,中间夹杂着利益相关方的激烈博弈。这,或许也是中国大学先修课落地艰难的深层原因。
  第二,构建大学先修课,教育行政部门有何作为?
  前不久,浙江省把高中选修课程纳入高考综合评价,14所高校开展试点,引起各界关注。业界专家在肯定这一改革举措的同时,也基于AP课程理念进行了更多的考量:由教育行政部门向高校强力推行,高校会不会诚意接受?如果高中随便开一门选修课就能纳入高考评价,缺乏第三方的认证与监督,势必为高中留下弄虚作假的空间,扰乱大学的正常录取。
  金陵中学在探索AP本土化过程中,江苏省教育厅允许其试点班学生不参加高考,政策上的宽容和支持弥足珍贵。这同样说明,构建大学先修课,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有所作为,也应当有所作为。
  王丽萍说:“应该承认,确实存在一批学生有天分、有学术潜力,可是高考、会考制度让他们疲于应付,学得面面俱到,却又浅尝辄止,好像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推行大学先修课是好事,如果会考制度不改变,将不利于优秀学生充分发挥潜能。我建议可以小口子放开,从条件成熟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开始尝试起来。”吴晓玲也认为,有必要打破高考“一刀切”的局面,让部分优异学生从考试中解脱出来,进行更有价值的学习。
  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处长倪闽景表示,支持高中和大学进行各种形式的对接,推进高中教学改革。记者注意到,上海在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探索建立高中和大学的有效合作机制,鼓励大学向高中开放课程、实验室等教学资源,为部分学有余力的高中学生开辟学习发展的新途径”,还把“开展关于高中国际课程的交流与研讨,推动高中课程改革借鉴国际经验”纳入了2012年基教工作要点。
  第三,推行大学先修课需要澄清公众的误解。
  随着AP课程的理念逐步传播,各界质疑、反对的声音也纷至沓来。有人说,给少数高中学生上大学的课,资源过度集中,有违教育公平;也有人说,课程的前置会加重学生负担,不宜推广。这些误解成了推行大学先修课的又一重障碍。
  “AP教学对师资有着更高的要求,不是从大学里派来,而是依靠高中固有的教师队伍,他们必须提高自身教学水平,适应大学对课程标准的要求。”王丽萍说,这受益的不仅是学习AP课程的学生,更是全体学生。
  目前,格致中学的AP班和普通班学生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局面,双方教师彼此分享共进。王丽萍认为,教育均衡发展并不等同于教育资源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设置大学先修课以后,高中的办学水平会整体提升,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国际视野,不会造成教育不公平。
  对于社会上AP课程加重学生负担的质疑,张梧华表示,创新人才培养是国之大计,理所当然应为部分优秀高中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他说:“有的学生天资聪颖,稍加点拨就会取得很大的进步。如果仅仅让他们接受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可以说是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
  中国本土的大学先修课究竟还有多远?教育界人士作出了预测——
  张梧华给出的回答是需要5到10年时间。他分析:“AP项目在中国的本土化探索已经开始。第三方机构建立公信力,课程的选择、大纲的制定,大学、高中对课程及考试的认定,都需要一个过程,紧锣密鼓地开展也得5年。我相信这是一个大方向,就算进展较慢,10年之后也会具备雏形。”
  倪闽景同样对AP课程的本土化持乐观态度,认为在2020年会初显成效。他说:“创新人才培养是时代的强音,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鼓励高中办出特色,列入了国家和很多省市的教育规划纲要。在落实纲要精神过程中,大学会更清楚要招收什么样的生源,教育行政部门、高中会更加清楚培养什么样的人,大学先修课有望随之生长,变为现实。”
  王丽萍分析:“AP课程要实现本土化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看上去很遥远,但并不是没有可能。建国初期我们非常穷,一样能造原子弹。在现有国情体制下,只要有关部门意识到了高中阶段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并行动起来,中国拥有自己的大学先修课就指日可待。”
专家观点
积极应对大学先修课带来的挑战
  ■汤林春
  最近几年,始于美国的AP课程(大学先修课程)越来越火,有识之士开始设想在中国实施大学先修课的可能性。从课程的角度看,AP课程丰富了课程的选择性,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发展要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如果能在中国实施,当然会在改革高校招生制度、深化普教与高教课程改革、创新高教与普教的衔接机制、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但在当前要真正付诸实施的话,也可能遇到一些障碍和挑战。
  首先有一个问题在于,大学先修课成绩能否成为高等学校招生的依据?如果能成为高等学校招生的依据,则大学先修课程会大有市场。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依据,再参考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平时表现。一部分拔尖高校与高职院校采取了自主招生方式,对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依据面试或者测试结果自主录取。根据国外的经验,AP课程成绩可以作为某些名牌高校招生的参考,在我国也可以作为自主招生的办法之一在某些拔尖高校试行,但有两个基本条件:一要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二要保障所学课程货真价实。第二条尤其关键。要保障课程货真价实,需开发出符合学生特点又满足高校学科发展需要的课程,开设此类课程的高中学校必须有良好的师资条件和质量保障能力。要做到这些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并假以时日。
  大学先修课程绝不是为开设而开设,而应从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角度高位思考,从增强课程的选择性,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出发,通过在高中引进部分大学课程,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能力。只有这样,高中与高校的合作才不会流于形式,或仅止于招生上的合作,其最终结果会对高中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产生巨大冲击,进而推动高中教育的深层次改革。但高中作好准备了吗?从具体操作层面来看,如果引进大学先修课程,则实施这一课程的高中必须对原有教学作出调整,要么加快教学进度,省出教学时间,要么压缩教学内容,留出教学时间。前一种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有利,对一般的学生则不公,后一种删减的依据何在?有违背国家课程方案的嫌疑,可能遭受指责,也可能牺牲学生的某些发展。同时,大学先修课程强调选择性,这对学校教师、课程资源和管理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学校是否具有这样的条件也是一种挑战。
  大学先修课程是一项值得探索的改革,在具体实施中,必须对可能遇到的障碍作出具体分析,积极加以应对。
  (作者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中国教育报》2012年3月17日第3版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需要 怎样

上一篇:共产党员有“像”吗
下一篇:高中教育要往哪里走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