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2023-03-15 16:20:00   来源:   撰稿:贾菲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第2课时)教学设计

区县:新城区   学校: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   作者姓名:贾菲

 

课程理念:本文围绕科学家对生物膜成分、结构和功能的探索历程开教学设计,突出生命的物质观结构与功能观的构建,实现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的渗透。通过开展活动(总结归纳、评价科学家探究细胞膜成分实验并探究磷脂排布构建细胞膜成分、结构、功能逻辑关系概念图)形成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通过细胞膜成分及结构的探索历程,使学生领悟到提出假说”这一科学研究方法,通过模型建构、合作学习、发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落实了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等生物学核心素养目标。

关键词:生物膜 核心素养 模型建构 科学探究 发现学习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人教版教材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第一节《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内容本节课程内容的顺序为:细胞膜的功能→对细胞膜成分的探索→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本节课从“细胞膜成分的探索”入手,通过分子的存在、结构及排列方式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学生已经学习了蛋白质、磷脂、糖类等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相关知识,理解细胞是由物质组成的,可以迁移到细胞膜也是由物质组成的;已学习了解显微镜的相关知识,可以迁移到电子显微技术。

2.能力基础

学生具备基础的生物学实验探究思想,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做出一定的推论和假设;但细胞膜微小,涉及到的技术和方法较为微观,教师还需要对一些技术进行概念的扩充,例如电子显微镜成像原理、冷冻蚀刻技术、荧光标记方法等。

3.学生易产生的误区

根据以往学生学习的经验,学生往往在以下知识上易产生误区:①记忆的偏差,易将“暗-亮-暗”结构错记为“亮-暗-亮”结构,这显示出学生对电镜的成像原理不清晰、对电子束穿过蛋白质与脂质的成像特点没有深刻理解;②学生对人鼠细胞融合实验的过程及结论产生误解,误以为该实验可以证明物质跨膜运输;由于学生能力限制,对实验的结论的认知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需要教师反复强化。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对细胞膜成分探究历程的学习,认可生命的发生是基于一定的物质基础,需要物质形成特定的结构;说明流动镶嵌模型的内涵;(科学思维、生命观念)

2.能够基于现象提出假设,并根据一定的原理提出验证(证伪)假设的方案。(科学探究)

3.认同科学的进步是不断发现现象、提出假设、提出质疑、验证(证伪)假设的过程;生命科学的进步离不开技术的进步。(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涵

教学难点:细胞膜组分、结构、功能的内在逻辑;

          细胞膜成分、结构的探索历程;

五、教学方法

教法:阅读指导法

学法:发现法、模型建构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

视频导课:变形虫吞噬草履虫

 

教师展示:变形虫吞噬草履虫的过程,离不开细胞膜的配合。大家能不能告诉老师,细胞膜有几个功能,分别是什么?

 

教师提问:细胞膜应该有什么样的组分和结构,才能实现细胞膜的这些功能?

引起学生思考

 

 

唤醒学生对细胞膜功能的记忆。

 

学生回答细胞膜的三个功能。

 

引发学生思考:

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是什么?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忆细胞膜的功能;初步渗透物质观、结构和功能观;以功能预测结构特征,设疑并明确学习目标。

分析细胞膜成分的探索历程,探究磷脂分子在水中的排布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探究一:

    阅读课本P42页及支撑材料,紧跟科学家的脚步,对科学家的实验进行总结归纳,完成下表和探究问题;

用时: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

1.最初认识到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呢?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后,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

2.磷脂分子在水中能自发地形成双分子层,你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由此,你能否就细胞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原因作分析?

 

教师展示: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清晰了,这些化学成分如何组成细胞膜的结构呢?

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回答探究内容。

学生从时间、科学家、实验结果、结果、结论是否必然五个维度,总结归纳课本及支撑材料的相关实验并对实验结论的信度进行评价。

评价后,依据支撑材料,绘制磷脂排布图。

 

 

 

学生回答:

1.需要;需要实验证明(证伪)

 

 

 

 

2.细胞的内外都是水环境,因此,磷脂的头分别对着水,磷脂的尾对尾排布;

 

学生思考

遵循科学发现的历程,初步了解“提出假说”的科学方法。提出的假说是针对某个现象的,不一定有直接的证据。但是假说的证明需要证据。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得出结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强化学生科学探究流程;

 

引发学生的思考

分析细胞

膜结构的

探索历程

探究物质

需以一定

结构存在

才能起作用

 

教师展示:电子显微镜是根据电子光学原理,用电子束和电子透镜代替光束和光学透镜,使物质的细微结构在非常高的放大倍数下成像的仪器。目前的电镜的分辨率可以达到0.1—0.3nm之间。1959年,罗布特森在电镜下观察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结构;经过比对发现,暗线的密度与电子穿过蛋白质的密度相似,亮线的密度与电子穿过磷脂的密度相似。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教师展示:现象一:细胞膜的厚度大约是7-8nm,是单层磷脂厚度的2倍。人工脂双层(不含蛋白质),也呈现“暗-亮-暗”的特点。

现象二:细胞存在分裂、生长等生命活动。

现象三:不同细胞膜蛋白质和脂质含量差异很大。引发学生思考。

 

 

 

 

 

 

 

 

教师展示:冰冻蚀刻实验结果显示,蛋白质镶嵌贯穿于脂双层;可以说明说明的结论是什么?

教师展示: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说明什么?

 

 

 

教师展示说明:

流动镶嵌模型

 

教师提出:

探究二: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细胞膜组分、结构、功能联系概念图,并展示

 

基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开发细胞膜应用于哪些领域?

 

 

 

学生得出结论:生物膜的结构是“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

 

 

 

 

 

 

 

 

 

学生思考:罗布特森的细胞膜“三明治”结构能够解释哪些现象,又不能够解释哪些现象呢?

回答:可以解释电镜照片暗-亮-暗,无法解释含蛋白质和不含蛋白质的脂双层厚度相同;无法解释细胞的分裂、生长等生命活动;无法解释为何不同细胞膜蛋白质含量差异巨大;

 

学生回答蛋白质可以镶、嵌、贯穿于脂双层中;

 

 

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细胞膜的蛋白质可以运动。

 

 

 

 

学生完成完成细胞膜组分、结构、功能联系概念图,并展示

 

学生思考并回答

 

 

 

 

 

 

 

 

 

 

 

 

 

 

 

 

 

 

 

思考三明治结构并找到其缺陷

 

 

 

 

 

 

 

 

 

 

 

 

 

 

 

 

 

 

 

 

 

 

 

 

 

 

构建概念模型

 

 

 

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提升社会责任核心素养

课后作业

1.为什么两类药物包裹的位置不相同?

2.请推测:脂质体到达细胞后,药物将如何进入细胞发挥作用?

3.脂质体的应用依据了细胞膜的哪些功能?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以致用

完成评价

本节课学习了细胞膜成分的探究历程、细胞膜结构的探究历程,学习了流动镶嵌模型,通过问题导学、实验分析的方式,使学生领悟“提出假说”与“构建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强化了生命的物质观、结构与功能观,开展了脂质膜的应用,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热爱生物。

落实生物学核心素养,激发求知探索的热情。

 

七、板书设计

              3.1 <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教学设计
下一篇:《细胞的能量“货币”---ATP》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