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2023-03-23 15:07:00   来源:   撰稿:陈士钊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摘要】数学新课程的核心是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重新建构了学案导学模式,明确了学案的编写方法和进一步优化了学案导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增强了学案导学模式的可操作性。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学案导学模式教学。实验结果表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课堂教学结构在质上得到了改善,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初步形成,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得到了保证,数学学习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等。

【关键词】学习方式  学案导学   教学模式   教学实验

一、研究背景

(一)学案导学模式的教学实践研究背景

《普通高中数学课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指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追求的基本理念。《标准》倡导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课堂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学习方式的变革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标准》首次提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充分说明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也是课程改革的重心。学习方式是指获得、理解或通过切身体验或研究而掌握和创造知识的方法和形式。学习方式多种多样因人而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学习方式也不尽相同,但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多由课堂教学模式决定。

张奠宙和孔企平两位先生在1999数学素质教育高级研讨班2010年中国数学教育的展望中提到新的教学模式不断产生五环节教学模式不再流行,学生为主体的局面开始形成 。构建适合新课程的教学模式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正成为教育研究的热潮。而学案导学模式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来的。

(二)学案导学模式教学实践研究的目的

在研究教学模式的历史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寻求学案导学相关理论支持,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现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构建数学学案导学模式,并结合学案导学模式的具体教学实验,以期从中获得出一些有用结论。具体如下:

1.数学学案导学模式突出强调了数学课堂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2.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提倡整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作为数学教学的基本学习形式,有利于新课标所倡导的三维数学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3.数学学案导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良好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发展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4.数学学案导学有利于数学教师素质的提高。5.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进行研究,为学案导学策略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一些思考,同时也为新课程的实施模式提供一些有价值参考和借鉴。

(三)学案导学模式教学实践研究的内容

1.在研究教学模式基础上,根据他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自己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际,运用相关理论进一步构建和完善数学学案导学模式;2.通过问卷调查和具体的教学实验,整理并分析实施数学学案导学模式之后所带来的变化;3.根据分析研究结果,得出若干结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为广大数学教师在今后实施学案导学模式时提供依据或借鉴。4.研究的重点:根据学案导学的基本目标进一步找寻学案导学的合适的支撑理论;进一步研究数学学案的编写方法,提高学案导学的可操作性;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学案导学的操作程序,增强其实用性。

(四)学案导学模式教学实践研究的方法

1.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2)案例研究法(3)问卷调查法4)实验研究法

2.研究流程

二、学案导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思想

 荷兰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H·Freudenthal1905-1990)是国际上声望卓著的权威学者,他独特的数学教育思想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从数学教育的特点出发,提出的数学教学原则是:数学现实原则、数学化原则、再创造原则、思想实验原则。这几条数学教学原则不同于教育学加数学例子的模式,而是根据数学和数学教育的特点,对数学教学规律的深刻总结。

(二)中国数学双基教学理论

1.中国“双基”数学教学的情况

“数学双基”的内涵是指记忆和掌握“基本数学公式和程式”、快速且准确的进行计算的“基本技能”,以及能够逻辑的进行数学的“基本理论”。中国的数学教育,一向注重“双基”的教学,即关注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基本技能”的培养。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国在“双基”教学上有成功的经验,但是也存在着“基础过剩”、“创造不足”的问题。在21世纪的今天,应当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与时俱进地发展“双基”教学,在双基教学和创新教学之间做到合理的平衡。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在从事教学与发展问题研究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ment的概念,以区别“现有发展水平”。他指出:“我们至少应该确定儿童发展的两个水平,如果不了解这两种水平,将不可能在每一个具体的情况下,在儿童发展进程与他受教学性之间找到正确的关系”。维果茨基将第一种水平称为“现有发展水平”,指一定的已经完成儿童发展周期的结果和由它而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第二种发展水平是“最近发展区”,意指儿童“正在形成、正在成熟和正在发展的过程”,其实质表现为,儿童在自己的这一发展阶段还不能独立,但可以在成人的帮助下做事。由此,维果茨基认为“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为方向。只有这样,教育学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发那些目前尚处于最近发展区内的发展过程”。这里,研究人员借用了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这一用语,以表明在学生需要时,可以通过为搭建“脚手架”来支持他们的学习。通常所说的教师的适时指导就是一种“脚手架”。

三、学案导学模式的构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一规定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一) 学案导学模式中核心概念界定

1.学案的界定

学案即学习方案。如“学案是教师在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的指导之下,在授课前依据教学目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以课时和课题为单位,把课本中相应的内容和预备知识,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模拟问题发现过程,精心设计递进性问题系列,以引导学生沿着问题的台阶,完成自主探索真知的学习过程,是指导学生学习本课时或课题的学习方案”。

2.学案导学模式的界定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运用多种形式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二)学案导学模式的建构

学案导学模式教学的实施目的在于改变数学教学的现状,其教学宗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而该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坚持把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

1.理论依据

理论的详细阐述见第二部分

2.教学目标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内涵是:

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3.操作程序

学案的实施程序:

   

(四)学案导学模式的基本要求

1.高质量的学案是实施学案导学的关键

2.整合多种教学方法是学案导学的核心

学案导学模式应该说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的重大变革,整合了现代的教学理念。在学案导学中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效益的保证。

四、学案导学模式的教学实验

(一) 问卷调查与分析

调查小结:为了解新课程实施过程的主要问题,对新课程实施的两个重要角色进行了问卷调查。教师:学校的新课程实施与教法改革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尤其是在教师的课改理念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着许多困难,需要我们进一步地解决。学生: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有27%的学生认为在数学课上,对于老师分析的问题能跟上节奏已很不错了,没时间考虑其它的43%的学对书本上或老师的解题的理解认为解法可能不是最优但不愿再去花时间研究,12学生认为这种问题从不考虑。这一方说明课堂上这些学生主体性没有充分的发挥,仍处在学习的边缘。另一方面说明学生的学习思维习惯仍需进一步培养。

总之,新课程虽然已经实4年多,但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加强和解决的问题,在下面的研究中将进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教学实验,尝试改善上述问题。

(二)实验实施

实施方法1)小组分工、合作探究(2)充分自学、及时点拨(3)当堂自测、限时达标(4)学生为主、适时引导  实施时间20109月-20114

(三)结果与分析

     

  

平均成绩

标准差

方差

T检验

Z检验

前测

后测

前测

后测

前测

后测

前测

后测

前测

后测

实验班(75

86.0

112.6

17.78

13.8

316.1

200.8

1.961

2.04

1.943

2.03

对照班(75

86.6

107.7

18.72

16.2

350.3

262.4

    对前、后测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处理,并将学案导学前测和后测数据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得出相关的p值,然后对p值进行讨论。为了更好地说明实践效果,提出假设:若p0.05,则表示学案导学模式前、后测之间的对应数据有显著差异;否则数据无显著差异。

4.1  前测、后测成绩统计分析

1.智力方面

一般认为智力方面是可以量化测评的,这里用学业成绩进行考察。以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成绩为前测、高学期期考试成绩为后测。运用Excel分析工具将学业成绩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从表中可以看出,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平均分基本一致,|T|1.98|Z|1.96,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实验后,实验班的平均分高于对照班,|T|1.96,|Z|1.98,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说明学案导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效果超过传统的教学效果。

2.非智力方面

在非智力方面学案导学的有些成果是不好量化的。例如:数学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数学交流能力学生以及在合作探究、交流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人际交往的能力,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等。鉴于此在后测后搞了一次学案导学教学情况调查问卷以期对学生在实施学案导学模式教学实验后的状况作一下了解,具体情况见附F和附录G,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发现有91%的学生认为学习兴趣有所增强,64%的学生认为学好数学的信心有所增强,58%同学认为对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帮助,54%的同学认为再学案导学教学活动中轻松愉快,富有挑战性,91%的学生认为这种模式对合作交流能力有一定帮助,91%的同学对这种模式比较满意,52%的同学希望今后仍采用这种模式。

五、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1.研究的结论

通过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理论探讨,结合数学教学实际,构建了数学课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并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实践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

研究和实践证明,学案导学教学使课堂教学的任务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由追求学习结果转为重视学习过程,教学过程由学生被动转变为学生自觉的主动的学习过程;教学内容由侧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侧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结构由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单向交流转变为师生间开放式双向交流;课堂气氛变成充满生机活力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保证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2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研究表明,“学案导学模式”不失为一种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的有效方法和策略。从学案导学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得到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课前学生要阅读教材并完成自测,还要准备在课堂上交流发言,就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必须自己安排学习时间。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绝大多数学生能做到自主学习学案和教材,写出知识提纲,有的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还培养了学生敢于思考,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自制力,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3)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与专业素质的提高

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和专业素质的提高既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得以顺利实施的条件,也是学案导学教学研究的期望结果之一。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建立,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巨大冲击。坚持“两先两后”的教学程序,即“先学后教、先练后导。这就等于从“制度”上制约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消灭了“填鸭式”教学赖以生存的土壤,改变着教师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传统教学行为,较好地解决了由于教师受传统教学习惯影响而容易“穿新鞋,走老路”等问题。再者新模式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定,使教师由过去的主宰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和点拨者,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促使学生发展的能力上。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指导的能力,激励的艺术。学案的编辑促使教师钻研教材,搜集资料,选择问题,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总之,经过一个半学期的学案导学模式的实验与探索,实验班形成了师生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教与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教学效益有了很大提高,各种层次的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实践证明,“学案导学、合作探究、感受成功”的教学模式是科学的、成功的。

2.反思与展望

学案导式教学模式为我校的一项校本教研课题,要让学校的教育教学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这样的研究和实践只能算是刚起步。尤其是面对国家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我们的步伐更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p style="FONT-SIZE: 10.5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探究数学文化在高考中的考查及其应对策略
下一篇:一个函数图像的变换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