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同课异构之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022-09-14 15:52:00   来源:   撰稿:杨帆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通过课前微视频自学,课上讨论交流,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运用“读文品趣,由趣入情,披情悟理”的分析方法,理解三味书屋中蕴藏的乐趣,感受作者的情感,学会用心关照自己的精神家园。

  
  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运用“读文品趣,由趣入情,披情悟理”的分析方法,理解三味书屋中蕴藏的乐趣,感受作者的情感。

  
  理解作者的情感,学会用心关照自己的精神家园。

  
  1.导入
  回顾微视频的内容。

 
  2.检查预习情况
  
反馈“测试题”情况。

  3.讨论交流

  (1)根据学生的“测试题”进行预设。
  有三种情况:
  其一,所找出的点,有趣,却分析不出来。
  其二,所找出的点,有情,却分析不出来。
  其三,所找出的点,既有趣又有情,但分析不透彻。
  (总的引导法则:读文段,品字句,追问依据。)
  (2)学生讨论交流“三味书屋”中的趣味点和作者的动情点。
  教师在学生发言时,特别强调学生要结合文本具体内容来分析,说出其中的趣,分析出其中的动情点。
  (3)小结。

  4.情感体验
  (1)引出微视频创作背景介绍。
  (2)联系体验,寻找共鸣。
  (3)分析作者创作原因。

  5.总结

  
  1.用本课所学方法,重读《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山海经》。
  2.用本课所学方法,延读郁达夫《故都的秋》或朱自清《荷塘月色》。

 

教学反思
“翻转课堂”来了!
——我与“翻转课堂”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我在清华附中教学十一年,做了不少的课,无论是公开课还是研究课,无论是比赛课还是展示课,这次备课是第一次备得很痛苦的课。因为要面对的是一个虚无的讲课标准。在备课的过程中,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什么样的语文课才叫翻转课堂?”“什么才算翻转?”做课也要注意主题,这次的课不同于以前,这次是“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同课异构”,我如何才能备出符合要求的语文的翻转课堂?
  带着这些疑问来备课是痛苦不堪的,于是我在网络上找尽可能多的关于翻转课堂的信息,浏览,甄别,尽可能多的理解“翻转”的内涵。
  可贵的是,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团队,我们一起对这个新生事物进行研究,进行探索,我们一起交流、讨论,一起辨别、争论,我的团队跟我一起经历着开始的茫然痛苦,中间的摸索探寻,同样我们也一起享受这最后的收获和惊喜。
  感谢我的团队,感谢我的团队各位老师的帮助!

  
  我的课堂教学构思是这样的:
  微视频中教师以分析“百草园”中的“趣”为例,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重点为学生讲解百草园中趣在何处 ,从而引导学生建立“读文品趣”的过程。然后由“趣”的解读,分析出文中小鲁迅的情感,以及成年鲁迅写这篇文章时的情感,引导学生建立“由趣入情”的思维过程。在视频中略处理对“美女蛇的趣”和“捕鸟趣”的分析,给学生留出思考和分析的空间。
  微视频后的测试题只设置了一道题:“请找出‘三味书屋’中,你感受最深的趣味点,谈谈你从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运用微视频中的方法结合文中具体字句进行分析。”测试题的目的是检测学生对 微课所讲授方法的运用程度,根据这个测试题的反馈情况,来制定课堂讨论 的 重点,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方法解读文本。
  本课测试题收上来后,我发现学生运用方法解读文本时,有一小部分学生对“趣”的分析不够透彻, 大部分学生对“情感”的分析不够全面,无论是小鲁迅的情感还是成年鲁迅的情感,总是漏掉一个方面,不能很好从两个视角来感受作者情感。另外有16位同学在分析“读书之趣”,趣味点和情感分析整体都还不错,只是小鲁迅的当时情感容易忽略;有14位学生在分析“书屋后园之趣”,趣味点和情感分析也还不错,但是成年鲁迅的情感忽略的较多;有8位学生在分析“上课开小差之趣”,趣味点和情感点的分析情况与“读书之趣”类似;只有3位学生分析了“问怪哉虫之趣”,但是趣味点的分析和情感的分析不够透彻,有12位学生对“问怪哉虫”的内容提出了质疑问题,只有1位学生提到了“入学拜鹿之趣”,但是缺少正确的分析。
  通过对测试题的分析,确定了我课堂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情感分析的双重视角,综合分析
“问怪哉虫”的内容,巩固并内化学生微课所学的解读方法,“拜鹿之趣”作为学生自由分析的趣味点让学生自己分析。
  课堂教学中我从人数最多的“读书之趣”的分析入手,引导学生关注情感分析的双重视角(这是回忆类散文的共同特点),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重点分析“问怪哉虫之趣”中的趣味点和情感,从而现场巩固、内化,使学生能够掌握“读文品趣,由趣入情”的思维过程,然后略处理其它趣味点,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写作背景”,进一步深入感悟文本,指出学生阅读文本提高的方向
——“披情悟理”,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

  
  整节课下来,当兴奋的潮水退去,反观这节课备课的过程,还是感触颇多,收获颇多的,最宝贵的是我觉得无限接近了“翻转课堂”的本质。

  1.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第一次备课,我对“语文翻转课堂”的理解是,通过微视频的方式,把一些基本知识和背景直接给学生,让学生对课文,通过对视频的观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然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样做的好处是,利用视频“偷”出了一课时初步感知的时间,然后 在课堂上继续第二课时。
   之所以这样备课,源于头脑中对“翻转”的排斥。当时我自己就一直认为语文本身就是翻转,就在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语文本身的课堂就是讨论、探究世界。如果真的把这样的课堂翻转了,那语文课多么的无聊?最后的结论是:我们的课不能翻转。
  头脑中怎么想,备课就会怎么备。
  这节课,我备的是常态课,与平时上课一样,是我拿手的课型。
  周四教研组会,全组语文老师为我出谋划策。经过讨论,我的这种想法被推翻了。理由很简单:这不是语文的翻转课堂!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一次常规构思被推翻后,我又一次回到了原点。对着“翻转”的定义,在苦思冥想。
  既然翻转课堂是一个新事物,那么就真的全部翻一次,怎样?
  “豁出去了!”
  首先,要用翻转后的新形式。
“翻转”据说是一对一的指导和交流,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互动,那么就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讨论。课堂上的一些情况一律未知,只能是教师现场临时处理,老师参与到学生各组的讨论之中,进行指导,这样教师不主导课堂,只是充当“教练”的角色,有了这样的想法,我便把整节课变成了大组分类讨论,学生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地探讨。
  同时,我从一个新的视角,在视频中给学生一种所谓的解读文本的方法,用这个方法指导学生分析文章。
  从来没有如此冒险,那么既然是新东西,我们就要试一试,于是我选择了试讲,那天忐忑地站在讲台上,心里没有底气。
  一节课下来,事实证明,这种方式效果不太好。我的感觉也很不满意,学生也觉得不如原来常规教学的方式好。
  当天评课后,我又一次回到了原点,又一次对“翻转”的本质进行思考。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再次回到办公桌前,面对“翻转”,仍旧在思考:“语文的翻转课堂到底要翻什么?”
   在上次试讲后,徐慧琳老师评课时说:“无论怎么翻,都不能改变语文的本质。语文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我们要传给学生的是方法,语文的方法就是语文的工具性,就是最基本的字词句 。我们翻起来,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好工具,可以更好地探究并感受到语文的人文性。”
   我一下子茅塞顿开,这句话说得太棒了。
   语文的翻转课堂,要翻什么,不能翻什么,这个很重要,然后才是怎么翻。
   我的这节课是要让学生学着用工具,然后回到文本中去体会情感,丰富精神。语文最基本的工具,也是最有效的工具那就是“咬文嚼字”。
   在微视频中,我可以录以百草园为例学习咬文嚼字的方法,然后在课堂上,我们一起用咬文嚼字的方法分析三味书屋,并感受作者的情感。讨论课对三味书屋的分析,一定要抓住先生读书之趣、书屋小园之趣、课上开小差之趣这三个重点场面来进行。
   测试题就让学生看完视频后,马上用咬文嚼字的方法去分析三味书屋中的趣。
   整体的教学构思就是这样,既能顾及方法在视频中的讲解,又能体现老师的作用,有了这样的想法,就具体实施了。
   虽然当时我还并不知道“我应该翻转什么,怎么翻转”。


  4.我的惊喜是从看到学生的测试题开始的
  学生对测试题的态度很认真,答得内容很丰富,在浏览了测试题后,我惊奇地发现,我准备讨论课上要讲的内容,很多学生已经 独立分析得很好了,只有一些同学对鲁迅情感的分析有些笼统,缺少视角的转换,趣与情的分析不能对应;全班绝大多数同学忽略了
“问怪哉虫”“入学拜鹿”这两个趣味点的分析,可能是觉得没有趣,而且有很多同学在自己的疑问中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为什么要写怪哉虫?”很显然学生需要我指导的是他们疑问比较多的地方,而不是我原来设想的那几个要讲的所谓重点。
  这个时候我突然发现了“翻转课堂”的本质,通过微视频的讲解,通过学生测试题的反馈,教师要特别关注到学生的需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备课并讲解,引导学生探究。
  我们传统的课堂虽然也是通过讨论进行的多重对话,但是我们的课堂设计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的,即使我们教师自己已经觉得很照顾学生的学情了。但是从我的这次备课实践来看,我对我的学生了解程度还不够,我对我要面对的学情的预估过于自信了。
  学生测试题的反馈证明了我对学情估计的偏差。
  发现了这一点,我便兴奋了,因为我感觉好像这一段的努力备课,收获了最重要的成果。
  于是我赶忙调整翻转课堂教学内容,从学生测试题的反馈出发,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设计,通过探讨交流,展示学生的分析,形成生与生的对话,师与生的对话,从而解决学生思维分析过程的问题,提升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这一次的设计,是完全根据学生的反馈,又关注到了课文的核心重点,然后进行的设计,这与先前的教师预估学生情况的设计针对性强得多!就像王俊婷老师说的那样:“翻转课堂与常规课堂不同就像是挠痒痒。常规课堂是从头到脚挠一遍,学生痒与不痒的地方都挠了,比较全面,但是可能痒的地方不过瘾,于是费时费力,低效。翻转课堂是学生哪痒挠哪里,针对性强,并且可以多挠几下,让学生过瘾,这样的课堂省时省力,高效。”直到分析完学生的测试题我才真正感受到“哪痒挠哪”的真谛。
  所以语文的翻转课堂到底要翻什么?什么才是翻转的本质?
  我想我通过这次备课,就找到了答案。语文的翻转课堂要翻的是教学课堂设计的出发点。改传统课堂从“教师视角设计”为“根据学生具体学情”来设计,“翻转”的是教师的理念!我这时候才理解,语文界一直在强调“基于学情的语文教学”的领军人物陈隆升先生,他一直在强调的就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而学情是怎么来的?不是教师猜出来的,而是通过科学测试,分析数据,从学生那里得来的。然后再利用我们教师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优势,为学生架起(或者引导学生自己架起)解决问题、纠正错误的桥。
  因此翻转的本质是从学生出发。这个时候,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等都是为学生服务的,那么教师就成了教练,成了指导者。
  于是我把整篇课文的教学设计都梳理出来了,首先微视频给学生分析文章的方法和示例,然后翻转课堂针对问题,规范学生的思维,学生深入思考形成感悟,第三课时学生课上交流、碰撞,深入感悟。每一课时都为下一课时提供学生的第一手学情,这样翻转就可以不断地翻起来,而翻转的方向是学生引领的。
  因此翻转的本质是教师教学理念的翻转,是教学基于学情的设计,是实实在在“一切从学生出发”的践行。


  
  “翻转课堂”,到底是什么?
  很多老师面对“翻转课堂”这个新名词,总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同时,很多老师会把“翻转课堂”和“Mooc视频
”混为一谈,这是源于认识的误区的。
  “
Mooc视频
”是一个单独的讲解视频,类似于短小的讲解,又被简称为“微视频”;
  “翻转课堂”狭义地来看,是学生看完“微视频”后,重返课堂,有教师、学生、微视频的内容共同参与的课堂现场。如果广义地来看,“翻转课堂”
是一个教学系列,包括微视频(Mooc视频)、测试题、课堂教学以及“课堂教学后”的设计,因此“翻转课堂”是一组教学活动,而不是单一的一次简单的教学设计。

  1.认识“翻转课堂”

  要想解决“翻转课堂”怎么翻的问题,我们首先要清楚“翻转课堂”所组成的几个部分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1)微视频
   微视频是全课最重要的内容,所渗透的方法,有具体示例,学生能够学会,要简洁明确。
   这是前期学生自由学的部分,视频的使用较“学案”、“课前导学”等更加具有“悦学性”,更能展示教师教学的实录,便于学生反复观看,积累内化。
   就语文的课前微视频来说,我觉得可以是方法的传授,让学生通过方法的指导,比如我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咬文嚼字”的示范,展示分析思考的思维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解读文本的方法;当然也可以是资料知识的提供,通过视频使学生具备解读文本的知识性资料,然后通过对资料的使用,解读文本,理解作品的人文性;也可以是由文本的解读,拓展到别的类似文本的解读上,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等等。总之,微视频中是“短而精”地展示学生要学的内容,学生在此内容的基础上可以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并可以尝试着运用“微视频”中的知识和方法。
  (2)测试题
  测试题是对微视频中所学的收束与检测,也是开启课堂教学的发源地,因此测试题的角度、方向很重要,是要为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服务的。
   测试题的作答,学生最好能从微视频中找到方法,面对一个陌生的内容,如果是课文解读方面的内容,就可以 借鉴另一部分内容的分析或者理解的方法。
   教师在收到学生测试题答卷后,进行分析、分类、统计,充分利用测试题,掌握学生观看微视频后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分析、归纳出学生需要指导的方面,在这个基础上,确定课堂教学内容,并进行教学设计。我的这节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测试题就是从“微视频”中通过“咬文嚼字——读文品趣”的方法讲解之后,给学生一个新的分析内容
——三味书屋,从三味书屋中分析“我”的趣味点以及“我”的情感。通过学生的答案,教师直接可以看到学生对“微视频”所讲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在针对学生“测试题”答案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答题情况汇总问题,设计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解读文本的水平,从而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人文内涵。
  (3)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在测试题解答情况分析后,找到学生的“问题点、薄弱点、提高点”之后,根据学情开展并设计的现场教学,是真正的“挠痒痒”的过程,因此要有引导,有方法,这样才能现场生成更多的成果。
   在我这次的课堂上,重点引导学生分析“问怪哉虫”之趣,我主要设计的教学环节是:引导学生关注写“问怪哉虫”的段落,通过自己朗读,初步感受其中的内容与情感,然后通过质疑“时隔几十年,鲁迅却把自己的糗事写出来,有什么趣味”;经过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再让学生模拟当时的场景分角色朗读,教师通过追问,引导学生认识到“问怪哉虫之趣”更多的在于“问问题”之后自己对先生的“揣测”,虽然没有得到先生的回答,但是自己还是很得意的,因为小鲁迅自以为发现了“大人”内心的秘密。然后再引导学生关注“我”的情感,通过“双重视角”的分析,感受“我”当时内心的愉快和得意,成年后的鲁迅带着微笑回忆的那种怀念。
   实际上,课堂教学的主体仍旧是学生本身。在课堂的设计中教师 依然是教学的主导,主导 目的是引导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知识, 提高能力。学生在课堂上是讨论的主体,在讨论的过程中,一些理解内容透彻的同学可以发挥“小老师”的作用,为另一些同学进行讲解,从而使全班同学在讨论的过程中内化知识,形成能力。
   这样的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关系更加融洽,大家是共同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有明确的针对性,因此这样的课堂一定是高效的。
  (4)课堂教学后
   “课堂教学后”是对 教学效果的进一步跟踪,可以是又一个微视频,也可以是一个小作业的布置,还可以是一个课题的研究,或者是一些课外阅读的积累,总之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目的是唯一并且明确的,那就是进一步巩固之前由“微视频”到“课堂教学”所学知识和能力,从“课堂教学后”的情况,来看学生掌握知识与方法的实际情况,以便制定后续的教学内容。
   我的课堂教学后留的是一个“重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读书报告,目的是希望通过学生撰写读书报告,进一步运用所学的方法,深入分析文章的内涵,感受作者的内心,形成自己的理解,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检测学生掌握方法的程度,以及对文本解读的深度。本节课后,学生对文本的分析很认真,但是对文章的主题有一些争议,“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在这个问题上学生有不同看法,于是我顺势设计了关于文章主题探究的“讨论课”,大家的焦点锁定在了对“寿先生”的评价上,于是学生又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细致分析了“寿先生”,并形成了“我眼中的寿先生”的分析文章,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热情被充分地激发了,他们乐此不疲地抓“词句”分析,形成自己的看法,在课下找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并与同学进行思维的碰撞,讨论或者辩论,甚至撰文商榷。
   因此整体来看,“翻转课堂”不是一节课的设计,“翻转课堂”也不是孤立的一节课,而是一组教学设计的综合,是教学设计的序列,通过“微视频”讲授知识或者方法,然后分析“测试题”把握学生的实际学情,接着针对学情反馈,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及重点,现场形成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努力促使“小老师”局面的形成,使“讨论与学习”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互助”,最后通过“课堂教学后”的设计与处理,巩固所学,拓展新知识与新方法。
   整个的教学设计序列,目的指向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巩固或者发展,从而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学生兴趣更浓,目标更加明确,课堂教学的效率更高。


  2.认识“翻转课堂”内部的关系

   知道了语文翻转课堂的组成部分,只是初步认识“翻转课堂”,要知道“翻转课堂”到底是什么,我们还需要了解“翻转课堂”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微视频与测试题的关系
   微视频的内容要与测试题有紧密的关系。测试题是微视频内容的检验、拓展和运用。处理好二者运用与被运用的关系,才能有效地进行下一步教学。本课微视频所讲的是“咬文嚼字,读文品趣”的方法,测试题就是要求学生运用这个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两者就紧密地关联起来了。
  (2)测试题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测试题的情况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内容,这两者的关系是因果关系,课堂教学的开展取决于测试题的反馈情况。我在第二天上课前才通过学生“测试题”的反馈,发现学生的问题,以至于推翻以前准备好的教学思路,重新根据学生的问题点有针对性地设计第二天的教学,这样才实现了“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教学目标。
  (3)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后”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针对学生的问题展开的教学,“课堂教学后”是由课堂教学决定的,又是对课堂教学学习效果的检测与反馈,这两者是统一的,“课堂教学后”是根据课堂教学情况而定的,“课堂教学后”的反馈又决定着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后”是对学生进一步跟踪,就像我布置的“重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读书报告”一样,了解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根据学生的争议,进一步进行教学。这样下来,老师就一直是心中有学生的状态了,而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就一定是课课有所得了。
“翻转课堂”到底是什么?
  其实很简单,就是“一切从学生学情出发”,从教学的文本出发,抓住重点知识、能力点,录制微视频(或者其它媒介,最后是多种媒介),突出讲解;巧妙设计“测试题”,学生能运用“微视频”所学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教师根据“测试题”进行分析、归类、统计,然后根据反馈情况,制定课堂教学内容及重点,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形成生生间的互助,通过讨论、探究解决“思维障碍”,内化知识与能力,从而提升学生语文水平的课堂。当然,这样的课堂教学不止一节课,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多节课构成;最后,在“课堂教学后”通过多种形式、方式巩固所学,使学生学会运用。
  “翻转课堂”到底是什么?
  简洁地说,“翻转课堂”是在“一切从学生出发”的理念指导下进行的“翻转”,是从实际学情出发进行的“翻转”,是在学生讨论与探究中实现生生互助时进行的“翻转”,是实现学生实实在在知识与能力内化过程进行的“翻转”,“翻转课堂”是与其他传统教学方式并列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初次听说“翻转课堂”,我和众多老师的感受是一样的,认为“翻转课堂”就是一个华而不实的“花架子”,重在形式,而不是内容。自己做了“翻转课堂”的课后,我发现对翻转课堂有了更深的认识,我所收集到的反馈也让我能更加理性地认识“翻转课堂”。
  整个备课的过程,真的艰辛是我,真的收获的也是我。
  “翻转课堂”翻下来,面对各个方面的反馈,非但没有让我很疲惫,反而让我更加有动力。

  1.自我反馈
  上完课后,我静静地想我的这节“翻转讨论课”。
   我觉得这节课的最大的作用就是在同组的各位老师帮助下,磕磕绊绊地摸索了一种语文翻转课堂的基本流程,虽然粗糙不够精致,但是我们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进行语文翻转课堂的教学。首先以基本方法先行,从学情出发,关注学生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最后通过下一节课或者课后作业进一步内化知识与方法。
  当然我现在在想,可能还有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思路,翻转课堂后面的路,我们全体语文教师都可以共同去探索。
  
我想这节课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课堂的教学内容及重点是从学生反馈的第一手资料来的。课堂教学建立在真实学情基础上的,是有明确针对性的课堂。实现了“学生哪里痒,我们就挠哪里”的目的,我想这样的课堂一定是高效的,后期的作业反馈也证明了这一点。
   “拜鹿之趣”的分析中有学生是这样分析的:
  查阅资料后,我发现,那幅画实际上寄托了三味书屋对学子的美好祝愿。那棵古树
——是一棵古松——象征着凌云之志;“伏鹿”谐音“福禄”,象征考取功名,官场得志。但是再看文章,小鲁迅当时并不知道这寓意,甚至都不认得古松,只知道没有自己熟知的孔子牌位,却对着画拜孔子、先生。这样,那种新奇之趣,以及当时小鲁迅懵懂的天真之趣,就显而易见了。另外,成年后的鲁迅,一定是早已明了画中的含义,在这里写下自己天真的看法,也是对孩童时期那无忧无虑的时光深深的怀念,以及对三味书屋的一片温情。(周嘉雨)
  首先从“很肥的梅花鹿”,从“很肥”中的这个“很"字可看出,这头梅花鹿非常胖,而梅花鹿应该很轻盈,不由得突出了梅花鹿的滑稽和好玩,突出了一种趣,同时与先生的“高而瘦”形成对比,体现出一种对比之趣,并且,也是从小鲁迅的视角写的,突出了儿童的那种观察之趣,也体现出了对先生的敬重和尊敬之情,同时表达了现在鲁迅看起来对当时的留念以及回忆之情,并且从“拜鹿当拜孔子”,以及从“伏”这个词可看出,“伏”代表着鹿卧着,是一种放松的状态,与学堂的严肃形成了对比,更加有趣,并用鹿来代替孔子,让人忍俊不禁。(曹建夫)
  我想这节课最大的效果是激发了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学生思维暗流涌动,根据自己最初的分析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答案,在完善的过程中更能紧扣文本,展开分析,并且形成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在后来的文本解读过程中一些同学分析“寿镜吾先生的形象”,分析得非常透彻,有6个同学的分析解读作品在1200字以上,有16位同学的解读在600字以上,同时还有一位同学出现了文本解读的争鸣,并且同学们在分析的过程中能熟练运用课堂所讲的方法,深入对文本进行解读。
  当然,课堂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这次课还有很多有待提高的地方:
  首先,课堂的内容有些满。因为要一节课处理完“读书之趣、问怪哉虫之趣、书屋小园之趣、课上开小差之趣”等等内容,整节课内容偏多,每个环节时间短,导致整节课上得太“满”。
  其次,因为课堂内容比较多,所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开展得不够热烈,学生之间的互助只是通过现成写好的答案和之后的探讨实现的,整体的讨论(辩论)缺少现场的交流。
  第三,课堂“披情悟理”的环节,处理有些仓促,如果能引导学生说出来,整节课的效果应该就更好了。


  2.学生的反馈
  在本节课后,我让学生写了一下“翻转课堂”后的感受反馈。
  有的同学关注到了课堂的内容和效果:
   “我个人认为‘翻转课堂’这种形式很不错,课前的‘微视频’能够让我们先对课堂内容有比较全面、具体的了解,希望以后我们能多一些这样的机会。”
  有的同学从切身感受开始,梳理了自己认为的“翻转课堂”的优点:
   “……这种方式有几个优点:其一是讲课的深度循序渐进,不会让同学感到突兀;第二,让同学们对课文有了一定了解后再进行讲课,这样听课质量会更好……”
  还有一些同学关注到了课堂上收获:
   “课上教给我们不光是文章的要点,还让我明白了阅读文章、分析文章的方法,加深了我对文章的理解。”
  看到大多数同学对“翻转课堂”的认可,我还是很欣慰的,他们所期待的,就是作为教师的我努力的方向。
   “整节课是由同学们写的测试题的答案的统计发起的。”
  这位同学关注了课堂教学的原点,正是对学生答案的统计,老师才发现了问题,才设计并组织了教学。
   “PPT上打出周嘉雨等同学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让我了解到了以前没有在课文中发掘出的东西,如‘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的理解,让我忽然感悟出很多……”,“课堂上,大部分同学在评论(文字+口头),我们自己在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这是一种新体验。”
  学生们不自觉地感受了课堂“生生互动”中形成的“互助”的氛围,这是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才能感受到的。
  反馈的文字中,还有很多学生对微视频很感兴趣,觉得既新鲜又有实用价值,有人反馈说:“微视频简洁有力地讲解了文章背景及其解读方法,充分节省了时间,为课堂的讨论留出余地,更能令人记住重点,让人印象深刻。”还有人说:“我认为通过微视频学习起来很方便,并且能与课堂衔接在一起,我们可以通过微视频来提前学习,更便捷。”
  当然也有一些学生对“翻转课堂”是什么不理解,觉得好像比平时只多了一个微视频,而且看微视频时无法与老师交流,不如老师现场讲形象等等。
  整体来看,学生的反馈对“翻转课堂”很认可,希望教学中多一些这样“翻转”的形式,也认为自己会收获更大。我想,学生的这些反馈是对“翻转课堂”的肯定,也是我们“翻转课堂”发展、努力的方向。


  3.同事的反馈

  这节课刚上完,一个听课的理科老教师就对我说:“我当年如果能在这样的课堂中学语文,那我的语文也不会那么差劲了……”,虽然是一句平常的聊天之语,但是我还是感受到老教师对“翻转课堂”的认可。
  最值得一提的是我的备课组,我讲完“翻转”的课后,我们整个备课组都很兴奋,都希望能紧扣“翻转课堂”的本质,试一试“翻转课堂”。有同组的老师就尝试着用“文字式”的“微视频”,进行前期的教学讲解,然后通过“测试题”收集学生的反馈,根据反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事实证明,这样的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我的备课组青年教师张倩,在全区新教师汇报课上运用我“翻转课堂”教学的思路与模式,进行了《三颗枸杞豆》的教学,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课后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赵谦翔在评课时强调说,“翻转课堂”的本质就是教师充分地关注学生,“从学生出发”,这样的语文课才更加有活力。得到赵老师的肯定,我们“翻转”的信心就更足了。
  现在,我身边的老师们,很多人都跃跃欲试地准备投身于“翻转课堂”的大军之中。
“翻转课堂”来了!
  我们对“翻转课堂”的探索一定不会因为“公开课”的结束而结束,就像王殿军校长说的那样:“我们要先了解清楚‘翻转课堂’,然后我们再一小步一小步地进行探索。”我想“翻转课堂”是一种教学方式,它可以与“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并存,并能相辅相成,各自取长补短,我们语文教师也会在教学探索的路上,紧紧扣住语文学科的本质,迈小步,踏踏实实地进行探索,处理好“守正”与“创新”之间的关系,让自己的课堂“翻转”得更加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同课异构

上一篇:同课异构之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下一篇:赏词析句觅佳趣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