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同课异构之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022-07-20 11:39:00   来源:   撰稿:杨帆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1.能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不同生活的比较深入研读理解课文,根据自己的体验评析三味书屋里的人物,探究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
  2.感受作者对童年自由、快乐的向往与怀念,体会成年鲁迅未泯的童心,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情怀,丰富对鲁迅的认识。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对童年自由、快乐的向往与怀念,体会成年鲁迅未泯的童心,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情怀,丰富对鲁迅的认识。

  
  尝试进行翻转式课堂模式进行教学,小组合作探究、辩论。
  学生通过课前观看教师录制好的教学微视频,学习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好课前预习;课堂上,学生组成小组,共同讨沦,也可以向教师请教,协作完成教学任务,实现生生、师生的双向合作;小组代表将自己小组成果与大家共同分享。最后由师或生总结。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步:分析教材内容,依据学情,选择确定教学切入点,突破点,先制作PPT课件,创建微视频。拟制反馈测试题(15分钟以内)。授课教师对PPT课件的内容进行讲解、展示和注释等,并利用麦克、电脑,用屏录软件录制微视频(10分钟以内)。
  第二步:学生观看课堂视频(必看)及其延伸学习资源(选看),时间、次数和选看内容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情况决定。看完后完成测试题,以作为教师了解学生预习状况的第一手材料。
  第三步:教师根据学生答题的整体情况,及时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或措施,比如哪些问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哪些内容需要增加或删除,哪些内容需要在课堂上展示交流等。
  第四步:在固定的时间段内由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视频必看内容中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教师个别答疑,并根据学生的情况利用课堂时间相机答疑或拓展。
  第五步:教师或学生小结。


  
  1.导入
  2.预习反馈
  看看鲁迅先生童年生活中两处难忘的地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你最钟情于哪一处?
  要求:紧扣文本,充分挖掘,字斟句酌,咬文嚼字,有理有据。正反双方轮流交替发言。
  3.探究主旨
  历来对“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存在很大的分歧。罗列分歧,比较辨析:
  主题一、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主题二、不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两种说法,你更赞成哪一种呢?要求结合本文(可兼其他文本或生活体验),挖掘文本词语或句子,合作探究,精要讲述。
  4.了解作者
  
走进百草园三味书屋,体会童年鲁迅少年鲁迅。
  问题:走进百草园、三味书屋,我们读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结合相关语句)。
  预设:活泼、调皮、可爱、天真、好奇、好学……(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角度解读)

  5.情感体验
  
联系作者经历、写作背景,触摸成年鲁迅,感受鲁迅情怀。
  在三
味书屋学习了6年之后,1898年鲁迅顺利考入江南水师学堂,继而入南京铁路矿务学堂学习,1902年又获得公费留学日本的资格,辗转北京、厦门、广州、上海,这一切都离不开鲁迅在三味书屋里打下的坚实基础。在经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后,鲁迅变了……
  结合你的阅读体会,发挥联想,思考这个题目还包含着什么样的转变?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从                的转变”句式回答。

  6.结课
  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法)托克维尔
  没有故乡的人寻找天堂,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熊培云(《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鲁迅
  7.作业
  扩展阅读:鲁迅《朝花夕拾》《野草》 林贤治《鲁迅的最后十年》、《人间鲁迅》
  阅读推荐:陈丹青《笑谈大先生》 史铁生 《我与地坛》《命若琴弦》

 

 

 

教学反思

  终于上完了!我长吁了一口气,尽管还有很多遗憾和不足。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终于知道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幸福的课堂,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什么样的课堂才能真正教学相长。四十分钟让我觉得很短很短,转瞬即逝。平时课堂有时也有这种感觉,但没有这种良好的互动感和充实感。学生的思维活跃,语言流畅,文本分析细致而到位,发言洪亮而自信,全班竟没有一个同学用话筒!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课堂上问题的提出很关键。老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有效性,必须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必须贴近学生的心理,必须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这样学生才乐于回答,急于回答。问题必须提到点子上,课文的难点才能得以突破。课堂板书也很精心,有内涵有意味。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再经典的课文也能创出新意,挖出深度,只要你用心。“鲁迅不是一般的文学家,而是具有原创性的,民族思想源泉性的思想家、文学家”(钱理群语),可人们常常会想到鲁迅的就是其深刻、严肃、庄重甚至是金刚怒目、横眉冷对,是“愤怒”和“恨”。从林贤治的“概括鲁迅的一生其实就是一个以爱为圆心,以恨为半径的圆”,那鲁迅的“爱”何在?因此我希望通过鲁迅的充满温馨明媚回忆的作品引导孩子们去接触鲁迅,走近鲁迅,让学生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感受其童心童趣,进而初步感受体悟鲁迅的情怀,初步体悟鲁迅的“爱”与“恨”的精神和心灵源头。这是我这堂课的目标且基本达成。希望这些阅读和体验会积淀在孩子心里,慢慢发酵,“给孩子的终身发展垫底”,将来也许会引发他们对社会、对历史等诸多方面的思考。
  当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如学生讨论发言过了三十分钟我还依然不忍打断学生致使时间的掌控不好造成拖堂现象,最后“爱”与“恨”的升华还嫌生硬些,有些环节的追问不够彻底,对百草园的美景和美女蛇的故事还不够深入挖掘,对于个别难解的语句没有及时解决,而且也没在课堂中留给学生自己提问的时间。这是我在这一课教学的遗憾。当然如此经典优美的篇章仅靠一节课是无法穷尽其妙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摸索,力求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教学相长,教学无止境。只有你不断地去探索,你一定会发现藏在文本背后更精彩的世界。

相关热词搜索:同课异构

上一篇:马说 --双课堂教学探索
下一篇:同课异构之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