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六月健康信息提示


2019-05-31 08:41:40   来源:艺体实验中心   撰稿:康茹(转载)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六月份已经进入夏季,西安天气以晴热为主,并且昼夜温差大,最高气温普遍在30摄氏度以上,在高温条件下工作和学习,很容易出现中暑症状。随着气温升高,肠道传染病病原体生长繁殖开始活跃,肠道传染病发病也将逐步进入流行高峰。

一、注意饮食卫生,预防集体性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食源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另外还可表现为神经系统、造血系统等症状,严重者可危及生命。6月份本市将进入食物中毒好发季节,并且多以细菌性食物中毒为主;食物中毒感染场所主要为集体单位食堂和餐饮业;感染原因主要为食品操作过程生熟不分、交叉污染和操作人员带菌操作等

 防治措施主要是“把好一张口”,预防病从口入。做到饭前便后要洗手;生食要煮熟,隔餐食物要热透,生熟食品分开做;生水未烧开不要喝;无牌餐饮不光顾,腐烂食品不要吃,不可暴饮暴食;如果出现频繁腹泻,应及时到医疗机构肠道门诊去就诊。

二、做好自我防护,预防中暑发生

中暑是指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气温过高、湿度大、风速小、体弱、对热不适应、劳动强度过大和时间过长、过度疲劳等都易诱发中暑。

中暑的症状可轻可重,轻症中暑可出现头昏、胸闷、心悸、面色潮红、皮肤灼热、体温升高等。一旦发展为重症中暑,则可出现大量出汗、血压下降、晕厥、肌肉痉挛,甚至发生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

六月适逢高考,考生多在学校集中复习备考,教室内人员集中,温度相对较大且多无风,加之思想压力大、食欲小、睡眠少,易引发中暑。

(一)中暑的治疗

中暑后及时将患者转移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处平卧休息,给予含盐清凉饮料。必要时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一般可很快恢复。

(二)中暑的预防和注意事项

1.大量饮水。在高温天气,不论运动量大小都要增加液体摄入。不要等到觉得口渴时再饮水,饮水方式以少量多次为益。对于某些需要限制液体摄入量的病人,高温时的饮水量应遵医嘱;

2.注意补充盐分和矿物质。酒精性饮料和高糖分饮料会使人体失去更多水分,在高温时不宜饮用。同时,要避免饮用过凉的冰冻饮料,以免造成胃部痉挛;

3.少食高油高脂食物,减少人体热量摄入;

4.穿着质地轻薄、宽松和浅色的衣物;

5.尽量在室内活动。如条件允许,应开启空调。如家中未安装空调,则可以借助商场或图书馆等公共场所避暑。使用电扇虽能暂时缓解热感,然而一旦气温升高到32.2摄氏度(90华氏度)以上,电扇则无助于减少中暑等高温相关疾病的发生。洗冷水澡或者打开空调对人体降温更加有效;

6.外出时,应涂擦防晒值SPF15及以上的UVA/UVB防晒剂,戴上宽檐帽和墨镜,或使用遮阳伞;

7.出行应尽量避开正午前后时段,户外活动应尽量选择在阴凉处进行;

8.高温时应减少户外锻炼。如必须进行户外锻炼,则应每小时饮用2-4杯非酒精性冷饮料。运动型饮料可以帮助补充因汗流失的盐分和矿物质;

 9.如高温时驾车出行,离开停车场时切勿将儿童和宠物留在车内;

10.对于即将高考的同学而言,最好补充维生素 A、B1、B2、C和钙等。细粮与粗粮要适当搭配吃,保证供给充足能量。推荐以二稀一干为宜,早上吃面食、喝豆浆,中餐吃干饭,晚上喝粥。不能吃得过饱,尤其晚餐更不应饱食。荤食与蔬菜配制合理,以青菜、瓜类、豆类等蔬菜为主,辅以荤食。肉类以猪瘦肉、牛肉、鸭肉及鱼虾类为好。

随身携带防暑降温药物,保证充分的睡眠与休息,避免长时间直射日晒。

三、提高自我防范意识,预防狂犬病

狂犬病暴露是指被狂犬、疑似狂犬或者不能确定健康的狂犬病宿主动物(多见狗、猫等)咬伤、抓伤、舔舐粘膜或者破损皮肤处,或者开放性伤口、粘膜接触可能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唾液或者组织。

如果一旦被狗咬伤或抓伤,应该立刻进行伤口处理,越早越好。伤口处理包括彻底冲洗和消毒处理。

1.伤口冲洗:用20%的肥皂水(或者其他弱碱性清洁剂)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彻底清洗、冲洗所有咬伤和抓伤处至少15分钟。然后用生理盐水(也可用清水代替)将伤口洗净,最后用无菌脱脂棉将伤口处残留液吸尽,避免在伤口处残留肥皂水或者清洁剂。较深伤口冲洗时,应去医院用注射器或者高压脉冲器械伸入伤口深部进行灌注清洗,做到全面彻底

2.消毒处理:彻底冲洗后用2-3%碘酒(碘伏)或者75%酒精涂擦伤口。如伤口碎烂组织较多,应当首先予以清除。

伤口处理后,应立即到西安市指定的犬伤处置门诊(可登陆我中心官网常用地图导航查询具体位置)接种狂犬病疫苗。三级暴露者在疫苗接种前,还需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5月健康教育小报
下一篇:爱眼护眼小知识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