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让学习回归本真


2015-11-16 14:45:20   来源:   撰稿:杨帆转载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一曲《童年》唱出了学生时代大多数人的心声。只是多年过去后,当我们回想起那段被累、困、压力充斥的时光,是否还记得自己也曾因为攻克一道几何难题而窃喜,或是在物理课上学习了天体运动知识而倍感新奇等等。学习之于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孔子说“学而时习之”,我们不仅要“学”,更要“习”,学习是一种生存需要。
  “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这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5年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发出的贺信中提到的。“人人皆学”是指学习主体是每一个社会公民;“处处能学”不仅是指空间意义上的学习场所,更是指学习内容的全面性;“时时可学”是指让学习成为一种常态的、可持续的行为,即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提出,这种“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理想需要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才能有效落实。
  近几年来,本刊关注到越来越多的教师尝试数字化教学和网络教学,从最初的单纯利用技术手段优化传统教学方式,到开始转变固有观念、大胆创新教学,给予学生个性化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式学习极大的空间。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
  以本期小学音乐鉴赏课《牛车》为例,如果按照以往传统方式教学,学生在课上接触的是第一次听到的陌生乐曲,自主鉴赏的空间小,被动听讲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鉴赏能力。而邓艳红老师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授课,使得学生的学习体验大为不同。课前,学生在网络技术搭建的虚拟课堂上观看微视频,自主欣赏音乐,并将对欣赏乐曲的感受和理解发布到互动讨论区,在线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然后学生带着自主鉴赏和互动讨论的结果去上课,从而扩大了学习的广度与深度。同样地,本期中学《诗词鉴赏专题课》中,龙云娟老师放手让学生在虚拟课堂自由创作,并把学生创作成果放到现实课堂全班共享、讨论、点评,给与学生充分的展示空间,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这堂课最成功的地方不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诗词鉴赏的知识,而在于让学生体验到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暑假已经开始,上学期的学习暂告一个段落。但是校园学习生活只是整个人生阶段中的一部分,荀子说过“学不可以已”,真正意义的学习会贯穿人的一生。所以说,教师只有授人以渔,让学生想学、会学、爱学,才能让学习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为自我成长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天降甘露迎远客 狮城朋友今又来
下一篇:2016迎新年教职工文艺晚会精彩掠影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