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基础教育课程变革与教师教育的挑战


2018-09-25 15:25:35   来源:   撰稿: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 吕立杰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师报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更新课程目标。今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颁布,在各科课程标准中,均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指针,统筹规划了学科课程的内容、课程结构、实施建议、学业评价标准等。这些都为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教师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学应当实现的目标,它超越简单的知识灌输、技能训练,强调建立有关学科的观念与学科思维方式。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不能窄化教学目标,不能将教学精简为例题的解答,不是将学生的学习简化为机械模仿与记忆,甚至也不是形式上关照学生的兴趣,“把不可口的东西包裹上了糖衣,让学生囫囵吞下”。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其目标定位在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领悟知识的意义。教学过程需要与儿童经验内在关联,实现调取原有经验体系基础上的新旧知识的前后贯通;需要设计学生自主思考或探究发现获得经验的学习情境;需要引领学生在经验累积进阶后归纳提升并获得关于知识价值以及自然规律或社会问题观念;需要教师超越教材文本的浅层表达,与文本开展“深层互动”,与学生一起以学科专家的立场思考文本承载的深意。为此,教师在教学准备的时候需要重新看待教材。杜威把教材内容比喻成地图,“地图是一种摘要,是一种先前经验的有序安排,可作为未来经验的指引”,地图虽然便于“记忆”,便于“观察”,但地图“脱离了他们原先发现时的各种情况”,而真正的学习是参照地图的探险。因此,教师的教学准备就是设计一次引导学生依托“地图”开展对未知世界的积极探险。借助文本中的素材,串联起学生的经验,挖掘素材背后的思想,进而将这些鲜活的体验、经验启迪成为沉思的智慧,表现为前后原理的融会贯通,使学生获得从现象到顿悟一般规则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变化对教师专业发展及教师教育都提出了新挑战。“双基”时代,教师教育课程以学科知识为逻辑起点,重视教师外显的知识、技能的培养,教师只要熟练掌握一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具备基本的教学技能,即可落实好国家课程目标。而在素养时代,对教师学科基础要求更高,教师需要站在学科本质的高度审视教学内容中的学科观念、思维方式,同时教师还需要深谙学生的学习过程、发展特性,能够设计出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构建。怎样培养教师成为有思想的学科知识拥有者,怎样指导教师组织课堂活动,并把学生的探究置于课堂活动的中心,这些应该成为教师教育对基础教育课程变革的回应。

变革时代,对教育质量提出新的要求,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新的挑战,同时教师教育也有了新的使命,这些挑战是每个教育者的责任与使命,也是创新的契机。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教研组活动:从“卷入”走向“深入”
下一篇:教师听课记录应该写什么?

分享到: 收藏